浮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文档资料.ppt
《浮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浮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文档资料.ppt(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概 述,参照Brunnstrom六阶段分期标准:软瘫期:Brunnstrom I-II期,患者的偏瘫侧肢体主要表现为驰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或仅出现轻微的联合反应。痉挛期:Brunnstrom-期,患者可明显的表现出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痉挛。,中风后瘫痪分级标准,痉挛性偏瘫,痉挛是肌张力增高的一种形式,常由上位运动神经元损伤后所致。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逾常为特征的运动障碍。所谓痉挛的速度依赖即为伴随肌肉牵伸速度的增加,痉挛肌的阻力(痉挛的程度)也增高。,主要问题,肌肉痉挛腱反射亢进异常的姿势反射异常的运动模式,偏瘫的痉挛模式,改良Ash
2、worth分级法评定标准,痉挛性瘫痪 浮针结合运动疗法,针对痉挛性 瘫痪采取浮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已在太和医院开展研究工作相关文章已发表于上海针灸杂志和针灸推拿医学(英文版),临床研究,临床资料1.1 病例来源:180例患者选自2016.12017.1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住院部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联合组、浮针组、运动组,3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1.4 排除标准1.5 中止、剔除、脱落标准,采用临床随机、对照、单盲研究,将痉挛性偏瘫患者180例分为浮针组(n=60):采用浮针治疗;运动组(n=60)
3、:采用运动康复治疗;联合组(n=60):采用浮针结合运动康复治疗;,1.3 分组方法:,2 治疗方法:,浮针结合运动康复治疗,30,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浮针在局限性病痛周围的皮下组织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31,操作器具,浮针治疗,严格掌握适应症:痉挛期、精神状态好、胃肠道健康反复寻找MTrP,消除可能同时有的肩手综合征痛点、颈椎病、腰椎病变、膝关节病等。治疗:肘关节、膝关节周围、前臂、小腿由上向下。,33,操作方法,体位选择,明确病痛点(MTrP),进针步骤,34,明确病痛点(MTrP),Myoascial trigger point 肌筋膜触发点(激痛点),3分钟内,2分钟,5-2
4、0分钟,10分钟以上,5-10分钟,当晚患者或家属自行取出,浮针治疗流程图,48,进针步骤,右手持针操作;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状如斜持毛笔,食、中两指分别紧贴针芯座和软套管后座;透皮速度要快,不要刺入太深,针体与皮肤呈1525角,49,扫散时注意要点,扫散时以拇指为支点;扫散是浮针疗法的核心;动作要稳、匀、柔;每个进针点扫散时间一般为2分钟,次数为200次;,在整个运针过程中右手感觉松软易进,病人没有酸胀麻等感觉。,50,留 管,留管时间为0.56小时;留管期间以一次性无菌纱布覆盖,同时固定针体,针刺局部保持干洁,防止感染;勿剧烈运动;若因针体移动,引起局部刺痛,需立即起管;告诉病人起管时
5、可能出血。,51,起 管,由医师顺势拔出,起管;按压进针点前方12cm的部位,防止出血;出管即刻按压进针点3秒;术后以一次性无菌纱布或创可贴覆盖。,52,疗 程,初针者可采用:日针一次,连续治疗三天,休息一天;合并并发症(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等):一周一次,根据情况可以间隔更长时间。,运动治疗,对抗痉挛体位,头颈-躯干保持中立位,左右对称休息位肢体摆放对抗痉挛活动中对抗痉挛:体位转换、移动、ADLPT和OT治疗中对抗痉挛(上肢-下肢),运动疗法,被动运动与按摩牵张训练拮抗肌的主动运动抑制异常反射性模式:Bobath技术、Rood技术以及PNF技术抑制痉挛模式,调整肌张力,以建立正确的姿势模式和功能
6、活动模式。,控制关键点抗痉挛,头颈部,肩部,骨盆,拇趾,拇指,膝部,胸骨柄,疗效评定,治疗前后上肢简化Fugl-Meyer评分比较,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联合组比较,P0.05。,),治疗后上肢简化Fugl-Meyer评分比较,治疗前后下肢简化Fugl-Meyer评分比较,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联合组比较,P0.05。,治疗后下肢简化Fugl-Meyer评分比较,治疗前后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比较,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联合组比较,P0.05。,治疗后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比较,讨 论,71,中医理论对痉挛性瘫痪的认识,
7、痉挛性瘫痪在中医学中属“筋病”、“筋痹”、“筋挛”等范畴,灵枢刺节真邪篇始云:“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素问调经论云:“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病因病机,主要在于机体阴阳失衡、经筋失养,导致阳气被损,属本虚标实。难经二十难云:“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有医家认为,中风后痉挛状态亦为阴阳气血失调所致,医方类聚卷十三诸风门一有载:“夫中风者,皆因阴阳不调,脏腑气偏,荣卫失度,血气错乱风邪之气乘虚而中人也。”因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应从其病因病机出发,调整阴阳,使阴阳互济,气血得充,筋脉得以濡养,从而改善痉挛状态。,针刺作为中医学的常见治疗手法之一,在治疗
8、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方面,通过疏通经脉、调理气机,达到阴阳相调、气血并补之效。临床百家争鸣,各学派代表的针刺治疗手法众多。发现临床针刺疗法不外重在刺阳(经)、重在刺阴(经)以及阴阳同治,且选择方法均与病变的性质、位置等因素相关。,针刺治疗痉挛性瘫痪,浮针疗法,浮针疗法是在传统针灸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对传统皮部理论、近治原理、以痛为腧、内经刺法的发扬光大。,浮针的中医理论,1)皮部理论:浮针通过刺激皮部,调整相应经络和脏腑功能,促使气血运行通畅,达到“通则不痛”。浮针针刺部位为皮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不易刺伤深部血管、神经及内脏,有较好的医疗安全性。传统针灸的酸、麻、胀、痛等“得气”感,
9、令众多患者畏惧治疗,而皮部进针,不会产生强烈的“得气”感,相对轻松,痛苦少。2)近治理论:传统针刺每一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病证,浮针治疗即是在病灶周围进针,针尖朝向病灶,使用了近治原理。,浮针的中医理论,3)以痛为腧理论:“以痛为腧”是内经的基本治疗法则之一,在痛点施行针刺治疗,直接对准病灶,针对性强。虽然浮针的进针点并不在痛点,但疼痛部位是浮针寻找MTrP 的重要依据,其针尖正对痛点、并接近痛点,其止痛即时效果明显。4)内经刺法:浮针的最大特点是近部选进针点、皮下进针、进针部位少、留针时间长、与运动结合。这与内经的“浮刺”“毛刺”“直针刺”“恢刺”“半刺”“报刺”等有类似之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结合 运动 疗法 治疗 痉挛 偏瘫 临床 研究 文档 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98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