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7疟疾.ppt
《[临床医学]7疟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医学]7疟疾.ppt(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世界睡眠日(3月21日),疟 疾malaria,疟疾是由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引起的寄生原虫病。,间日疟和卵形疟隔日发作,常有复发;三日疟每三日发作一次;恶性疟发热不规则,常无复发,严重者可导致脑型疟疾。,概 述,疟原虫人血肝细胞内寄生繁殖红细胞内繁殖红细胞成批破裂间歇性寒战、高热、大汗后缓解。,病原学,疟原虫 1.间日疟原虫(最广)(我国)(可复发)2.恶性疟原虫(其次)(临床表现重)3.三日疟原虫(少见)4.卵形疟原虫(罕见)(可复发),生活史,两阶段 无性生殖(人体内)有性生殖(蚊体内)两宿主 中间宿主(人)终宿主(蚊),肝细胞内的发育,迟发型:间日疟、卵型疟,红细胞内的发育,在蚊体内的发育
2、阶段,传染性(3060天),:乙胺嘧啶,:氯喹;奎宁;常山;青蒿,:伯氨喹,:伯氨喹,迟发型,速发型,潜伏期,发病期,乙胺嘧啶,抑制孢子增殖:,:乙胺嘧啶、磺胺类和feng类,疟原虫的生活史应明确以下几点:,(1)当疟原虫在人体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增殖时,临床上无明显表现。(2)迟发型子孢子在肝细胞内的发育是复发的根源。(3)间日疟和卵形疟有复发,恶性疟和三日疟无复发。(4)红细胞破坏,大量裂殖子、疟色素及代谢产物释放入血,引起疟疾发作。,疟原虫的生活史应明确以下几点:,(5)周期性发作:一部分裂殖子再侵入红细胞内增殖后再释放入血。(6)裂殖子经36代增殖后发育成雌雄配子体时,具有传染性。(7)人
3、为中间宿主,蚊为终宿主。(8)肝细胞内期:复发、潜伏期有关。(9)红细胞内期:周期性发作有关。,流行病学,传染源 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血液含成熟配子体)传播途径 主要途径蚊虫叮咬皮肤传播媒介雌性按蚊(中华按蚊,间日疟)输血 母婴传播(先天性疟疾),流行病学,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免疫力不持久各型疟疾间无交叉免疫性反复多次感染,再感染时症状轻,流行病学,流行特征地区性:热带和亚热带温带流行分布: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卵形疟季节性:夏秋季不少由疟疾流行区或境外带回的疟疾在全球致死的寄生虫病中居第一位目前疟原虫对各种抗疟药的耐药性增多增强,发病机制,疟原虫在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发育阶段一般无症状。典型症状成批
4、红细胞破裂(裂殖子、细胞因子及代谢产物入血)。间歇性发作裂殖子侵入新的红细胞。带疟原虫者经反复发作或重复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此时虽有小量疟原虫增殖,可无疟疾发作的临床症状。,发病机制,疟原虫的种类和数量决定发病及症状的严重程度 恶性疟 任何年龄RBC(20%RBC)巨量疟原虫血症,最严重的疟疾类型 间日疟 年幼RBC(25000/mm3)卵形疟 年幼RBC(25000/mm3)三日疟 衰老RBC(10000/mm3),发病机制,疟原虫在宿主体内长期存在,在自然界持续传播的原因:生活史特点繁殖周期中产生巨大数量的子代抗原多样性,半免疫状态,带虫免疫(semi-immune status),
5、疟原虫感染虽不能激发机体产生足够的细胞免疫,却能够使在不断发生的再感染中,出现严重疟疾的危险性减小,而且可逐渐积累一定的免疫力,使感染后疟原虫的数量被抑制在临床发作水平以下,对此种不完全的免疫状态,称为半免疫状态。也称带虫免疫。机制:未激发机体足够的细胞免疫 有效的体液免疫可以明显减少原虫血症,而彻底清除疟原虫感染主要依靠细胞免疫。,病理解剖,RBC增大及粘附微血管堵塞 脑组织水肿,充血(脑型疟)肾损害 肺水肿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有明显疟色素沉着细胞因子的作用:TNF-、-IFN 微血管病变、细胞破坏后释放的代谢产物、细胞因子有重要病理意义,细胞因子(cytokines,CK),白介素(IL-n)
6、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集落刺激因子(CSF),临床表现,潜伏期:间日疟及卵形疟为1315d 三日疟2430d 恶性疟712d,典型疟疾,突发寒战高热寒战:持续20min1h,伴体温迅速上升高热:持续2h6h,体温可达40C 酸痛,乏力,无明显中毒症状,持续26小时大汗,体温骤降,自觉症状缓解,乏力,30min1h间歇期间日疟,卵形疟 48h三日疟72h恶性疟无规律,36h48h反复发作多有贫血和脾大,恶性疟疾,脑型疟疾:恶性疟严重的临床类型,偶见于间日疟临床表现:发热,剧烈头痛,意识障碍病因:受染红细胞堵塞脑微血管低血糖:进食不足、疟原虫消耗、奎宁刺激胰岛素分泌细胞因子,恶性疟
7、疾,肾功衰竭:高疟原虫血症阻塞微血管 溶血肺水肿:高疟原虫血症阻塞微血管腹痛:肠道微血管阻塞贫血:大量红细胞破坏,输血后疟疾,潜伏期:710天主要为间日疟临床表现与蚊传疟疾相同无肝内繁殖阶段,不产生迟发型裂殖体无复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inemic syndrome)亦称黑尿热发生原因:为大量的红细胞在血管内溶解破坏加之疟原虫本身及其释放的毒素造成的直接微血管病变所致,抗疟药物(如奎宁及伯氨喹)亦可诱发。临床表现:寒战、腰痛、酱油色尿等急性血管内溶血症状,严重者出现中度以上贫血、黄疸,甚至发生急性肾功衰竭。,再燃(recrudescence),由血液中残存的疟原虫引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床医学 疟疾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98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