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写作教学心理2.doc
《外语写作教学心理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语写作教学心理2.doc(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 外语写作教学心理2 第二节造句水平上写的教学如前所述,写的教学有不同的层次。书面造句水平上写的教学,应视为写的教学的组成部分,但只是低层次的教学任务。不能正确地造句也就根本不可能顺利写作。掌握语言仅仅停留在造句水平则明显不足,还需继续提高。书面造句还不是写作,只是写作的基础。一、书面造句的心理分析造句是言语产生的基本能力,是属于言语表达技能的一部分。口语表达即说以口头造句为基础;笔语表达即写则无疑应以书面造句为基础。关于言语表达的心理特点,曾在第七章中介绍。但造句毕竟还不是表达思想。表达思想必须考虑社会语境等许多因素,而造句只是按语法要求组织词汇及短语等语言材料。一般说来,书
2、面造句还只是一种语言练习,以培养语言技能为目的。但造句也有不同的层次。初期常用的替换性造句,即围绕一个句型调换个别成分写出句子来,当然是再简单不过。这种练习还只在于熟悉句型,只要求语法正确,不严格限制所表达的意义。较多的造句练习则停留在就一个单词或一种句法结构自由造句,或回答问题,或将本族语句子译成外文句子等这样的水平上。这样的造句除语法正确的要求之外,已经触及语义上的要求。也就是说,造出一个句子总应表达一种思想,提出一点信息,当然不一定是自己的思想。但如果是进行真实书面交际在写作某种材料过程中的造句,那已是在通过造句表达思想。这就必须考虑上下文关系,考虑读者及体裁等诸多方面。从以上分析可见,
3、造句有不同的层次。而所指造句水平主要还是侧重在自由造句方面。在这个层次上,只在句子范围内要求词汇和语法上使用正确,暂不考虑修辞上问题。但必须看到口头造句和书面造句是截然不同的,其明显的区别在于:1口头造句有时间限制,要求迅速完成,而且无暇修改和校正。书面造句一般不受限制(例如课外作业)。即使限时完成(课内练习),也总是比较从容,完成后还能再予检查改正。2口头造句多为急就,无法使用工具书;语法、词汇的使用一般较简单。反之,书面造句有较多时间考虑,而且有可能使用工具书,语法、词汇的使用相应较复杂。3口头造句主要依靠发音器官的发音技能来实现输出功能,造句的效果部分地取决于发音的质量。书面造句主要依靠
4、手的书写技能来实现输出功能,从而书写在书面造句方面也有一定地位。当然,句子内容的优劣主要还是决定于言语表达技能中最为重要的,规范地使用词汇和语法结构形成句子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口语和笔语的训练是一致的。但对笔语在选词造句的质量上有较高的要求,因为人们在运用口语与笔语时,实际上使用着有一定程度区别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也就是说,从语言体裁和风格上,会话语与书卷语之间可以有所不同。二、书面造句能力的培养书面造句通常都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练习形式,其作用一般在于帮助掌握语言,培养言语技能。但为了培养写的技能,无疑应当首先培养书面造句的能力。从而书面造句的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当然,并非仅仅通
5、过造句练习就能有效地培养造句能力。每种能力和技能的提高,常常都是多方面配合的结果,特别应当强调的是语言手段的长期积累和积极掌握。语言手段即语言材料包括词汇和惯用的短语乃至句子。无论是口语还是笔语,在计划表达内容时,总是在自己已掌握的语言材料中考虑选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不熟练掌握语言材料和熟悉各种句型,也就不可能顺利地造句。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书面造句能力,从各种能力心理分析考虑,似应明确以下几点:1对培养书面造句能力说来,学习和习得都是重要的。应自觉掌握语法规则并熟练地自觉运用规则正确造句,又应自觉不自觉地在大量言语实践中广泛接触和积累外语材料。各种语法练习、句型练习都有助于造句能力的培养。2书
6、面造句能力的培养并不限于笔语活动。口语的习得对书面造句也有很大帮助。已经在口语上掌握的句子,写下来就是书面造句。因此,进行写话练习就是利用口语提高造句能力的好形式。而且大量口语活动能大大提高掌握语言材料的熟练程度。3对培养书面造句能力最有帮助的是阅读。从阅读中能大量接触各种各样的语言材料。新材料可通过多阅读而逐渐吸收,旧材料在读物中出现能得到复习和巩固。应做到课内外结合,自觉进行大量阅读。4培养书面造句能力,既不能仅仅限于进行书面造句练习,而应与其他各方面学习活动结合,同时又不能在进行各方面学习活动情况下完全撇开书面造句不管。应在合理组织各种学习活动同时,侧重书面造句能力的训练,这才能有效地提
7、高书面造句能力,为进一步进行写的训练打好基础。外语写作教学心理2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编者按继2001年本刊发表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新语文读本编写手记(当时署名“群言”)一文后,本期我们又发表他的关于中小学写作教育的断想一文。两篇文章,都是钱教授参与中国新语文教育建设的实践,一边躬行、一边思考的文字记录;是一位现代知识分子深切关注中国语文教育、关注基础教育、关注教育的精神成长的情感结晶,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对语文教育理论理性思考的学术文本。写作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地位非常,它是一杆标尺,最能衡量和检验语文教育的成效。写作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于写作教育的阐述,杂多纷繁,异彩纷呈。即
8、使今天,写作与写作教育,仍然是一个几乎人人关注的持续的热点。但是,不是不承认,我们,还很少把写作教育(尤其基础教育中对少年儿童的写作教育),放在人类社会的“现代”意义上,去认识,去观照,去把握;还极少把写作教育放在“立人”的高度,去理解,去考察,去实施。时常,我们把写作当成了一种技法,当成了一种调遣语言文字的纯粹的技术操练,它已与精神无涉。正是从“现代”意义,从“立人”高度,对古老而悠久的写作教育,进行重新省察。这,正是它的意义所在,价值所在。作者提出的几个核心概念,“对话:一种生命运动”,“发现:生命的开发与提升”,“写作状态与师生的生命互动”,“儿童情趣写作”,“少年率性写作”,“公民自由
9、写作”,都紧紧扣住“现代”“立人”这个四灼灼大字。这,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理应占有一席之地!当今中小学写作教育理念与实践,异常活跃,确亦不乏精彩,作者非专门从事中小学教育研究,对此的体察,还难说全面,但这是难免的。愿像新语文读本编写手记那样,引起语文教育内外的广泛关注。一、“对话”:一种生命运动中小学作文的训练,从本质上说,是对人的训练,而中小学写作教育又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写作(语文)活动,它同时是一个教育活动,它因此而具有一些不可忽视的特点:这既是“教师指导下的写作”,又是“学生群体中的写作”,因此,必须“重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群体的作用”,“使写作成为师生互动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
10、,中小学生处于受教育的阶段,是走向人生的准备阶段,他们的写作其实是一种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育目标指导下的学习与周I练。从以上的认识出发,我们提出了两个关于中小学生写作教育的基本概念,即“对话”与“发现”,并以此作为整个写作读本的贯穿线索。这两个概念也是针对写作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问题的:学生在学习写作中,老师在指导写作时,通常遇到的其实有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学生不愿意、甚至害怕写作,他们没有写作的欲望,把写作看作是外加的负担;二是学生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即“写什么”的问题没有解决;第三才是“怎么写”的问题。而我们的教师往往注意的是第三个问题,作文教学变成一个简单的“老师出题,学生应命而写”的过程,至
11、于学生是否愿意写、写什么,以及怎样才能使学生进入最佳“写作状态”的问题,则似乎不在作文指导的范围内。而在我们看来,“愿意写”与“有内容可写”,这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是基础,我们要抓好作文教学,就应该溯本求源,先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并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所谓“愿意写”,就是要变“他人”(老师,家长)“要我写”为“我要写”,并且喜欢写,渴望写,甚至欲罢不能,不写不舒服不自在,真正成为自己精神发展的需要,成为自我生命的内在要求,而不是外在于自我生命的不堪承受的负担。其实这样的要求,是每一个人本来就有的,孩子们尤其强烈,但需要教师的诱发与开导。我们正是据此而提出了“对话”的概念
12、。我们几乎在每一个年龄段,都向学生反复强调这样一个观念:作文就是“对话”,是与他者(他人,社会,以至自然)的对话,也是自己和自己对话,即所谓自言自语。其实,孩子们早就本能地在进行这样的与大自然“对话”了,我们不是随时可以听见孩子和他心爱的小狗、小描,以及玩具熊说“悄悄话”吗?关键是看我们是否善于诱导他们将这样的即兴零星谈话变成自觉的写作了。在初中阶段,我们又设计了“多与自己谈谈心”、“心中的事向谁说”这类的单元。因为正是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经常萌发许多新鲜的思想,多变的念头,又极敏感,很容易受到伤害,并且”少年初识愁滋味”,不时产生莫名的忧伤处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他们有极强的“倾诉”(也即与他
13、者对话、交流)的欲望。但可惜的是,成年人(家长,老师们)却不理解这一点,竟然漠然置之。而作文,恰恰给孩子提供一个倾诉的机会;我们这样对学生说:“如果父母老师不愿意听你倾诉,或者你不善于口头表达,那你不妨写一封信试试看,假如你真的不信赖他们,而心中又确实需要倾诉烦恼,那就另找一个倾诉的对象”,或模拟一个对象;你还可以写“自述文”(日记就是其中的一种),进行“自我对话,自我倾诉,自我辩论”。所谓“倾诉”,自然不只是倾诉烦恼、痛苦,也包括倾诉欢乐,倾诉自己的新感受,新发现,新思想在这个意义上,作文就是一种以老师为对象的倾诉,是与老师的对话。这里顺便说一点:在我们看来,“日记、“书信”(包括网上的“帖
14、子”)与我们在下文将要讲到的“读书笔记”是人的自我对话、与他人的对话(包括与阅读的书的作者的对话)最基本的,也是最自由的书面形式,因此,我们在从小学到高中各阶段都将其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图使学生养成写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的习惯;如果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养成了这三大习惯,那将使他们终生受益无穷:这是一个为学生终身学习与精神发展打基础的上作,其意义不可小看。学生到了高中阶段,他们除了“倾诉”,更有了“发表”的欲望:随着自身独立性的加强,他们对自我与社会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就渴望着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与社会进行对话。而作文就成了对社会的模拟性的“发言”如果在报刊上发表,上就
15、自然成了公开的发言;这个时期的学生常常对这样的公开发言感到兴趣,其实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达到自我价值的确认,并得到社会的承认。我们在高中读本中特意强调: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是有价值的时候,他的写作一定会有重大的突破”,因为这意味着写作已真正成为其自身精神的需求,不仅“我要写”,而且“我喜欢写”,这就进入了一个更为自觉、主动的,自由的写作状态,而且也会主动、自觉地去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这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个写作的飞跃性的突破:如同阅读在某一时刻会产生“高峰体验”一样,写作也会出现这样的“高峰”状态,也即写作读本高中卷所提出的充满了写作激情,甚至下笔若有神的“爆发”时期。这是水到渠成、长期培育
16、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我们从小学开始的作文教学,正是期待着、准备着“这一时刻”的到来(具体到每一个学生,这样的“时刻”发生在什么时候,是不一样的),这时候老师就可以悄然退出,微笑着欣赏学生的“自主、自由写作”了:这就是“教,为了不教,教的过程(从小学到高中)就是教师逐渐淡出的过程”,这或许正是作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吧。二、“发现”:生命的开发与提升我们的写作读本初中卷曾引述罗丹的一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上帝赋予每一个人多么巨大的财富!你有眼睛可以看,有耳朵可以听,有手足可以触摸,有心灵可以感受”,但这样的天赋的生理的条件仅是一个物质基础;要真
17、正有一双能够发现、感受美的眼睛、耳朵、手足与心灵,是需要长期的培育与训练的,而这样的培育与训练,在本质上是一个生命的开发、提升的过程。我们在前文已经强调,写作应该是发自学生自我生命的内在要求;现在我们要强调的是,作为学校教育中的写作,还应该注意对学生生命本身的开发与提升。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把引导学生“发现”周围世界以及自我内心世界,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且贯穿从小学到高中的全过程。在我们所建立的写作体系里,又具体化为:发现大自然,发现自我,发现社会与发现大师。(一)发现自然。在初小一年级,我们就设计了这样的师生对话师:夜是宁静的吗?生:是的,晚上我躺在床上,外面安静极了,一会儿我就睡着
18、了。师:如果竖起小耳朵再仔细听,会听到什么?生:我家住在马路边上,晚上其实还是很吵的。师:能说得具体些吗?生:有自行车的“的铃铃”的铃声,有“吱”的刹车声,有卡车开过“轰隆隆”的声音。师:很好,用了很多象声词,把各种声音都说出来了。再想想,晚上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生:放暑假我到乡下去,晚上可热闹了。有青蛙“呱呱”的叫声,有纺织娘动听的歌唱声,还有很多“嗽嗽”的叫不出名的虫子声。有时候,知了好像被吓着了,突然地叫了一声。我们还设计了“长眼睛的手”、“鼻子告诉我”、“站在窗口看风景”等单元,目的是开发学生的“五官”,引导孩子运用自己的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去感受大自然,发现大自然。这样的训练要不断
19、地进行,并逐渐丰富。而且,不仅“倾听大自然”,更要“想象大自然”,不仅用“眼”看,更要用“心”去体会,感受。这是一个把外在的大自然逐渐内在化的过程:这才是真正的“发现”。如果说小学阶段,主要是一种感性的启迪,到了初中阶段,就应该作一些理性的引导,并教给学生以“发现与描写大自然”的基本手段,即让学生学会“捕风捉影”,把流动、变化中的大自然的美凝定在文字中。于是,在初中卷里,就有了这样的谈话一、“大自然的音乐到处皆是,只是你要用心去听,去想。用心,是指倾听时要静心凝神,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20、如果心气浮躁,是听不到这些声音,也听不出这种感受的。用心,又是指善于边听边展开联想、想象。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不少描写音乐的佳句,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本来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描写成视而可见、摸而可触的东西。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并非信手拈来,而是以丰富恰当的联想、想象为基础的。用心,还指在聆听时要倾注自己的情感、态度,希望、愿望,把自己放进去,把主观内心和客观外物协调、统一起来。丁冬的山泉,隆隆的雷声,本是大自然的声音,但你能从中听出一些别的什么?山泉的丁冬里,有没有自己童年的记忆?雷声的隆隆,有没有一种扫荡一切的正气?如果这样注入自己的情
21、感,来自自然的声音,一定有了更多的内涵。”到了高中阶段,我们又设计了题为走进自然的单元,并且这样提出问题:“对于自然的无所感动,是一种现代病。治疗这种病的有效方法就是一走进自然。”因此,我们建议组织一次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教学旅行活动。我们借用作家王蒙的话,对学生说:“这是一种机会,你可以离开你熟悉的环境,夸张一点说,你离开一下自己自己的思维定势、情绪定势和知识局限,你得到一种参考,你见识一下世界,你开阔一下心胸,你得到一些平素没有得到乃至不会得到的知识和体验,你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思忖一些问题。更不要说那令人倾倒的山峰和瀑布,湖泊和海洋,森林和草原那令人神往的教堂、寺庙、博物馆、美术馆你
22、沉浸在世界的丰富与奇妙里,你面对长久的历史留下的种种痕迹你得到了经验也得到了诗。你得到了安慰也得到了胸襟。你得到了休息也得到了启迪。你睁大了眼睛也张开了臂膀。”在整个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注意大自然背后的精神,“那无与伦比的博大气质,那些顽强生存繁衍不息的生命现象,雄伟、柔曼、清纯、绚丽等等千姿百态变幻无穷的风貌”,并在大自然的熏陶中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解脱,获得襟怀的大度和大气。我们要求学生“不仅细致地刻画山和水的外在形象,更描摹山和水的内在精神,记录自己对山水的主观感受,记录山水对自己灵魂的影响”,我们所期待的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旅行和写作,达到人(学生)与大自然两种生命的“感动与交融”。这大概也
23、就是“发现自然”的真意吧。(二)发现自我从小学到高中,有一个主题一直贯穿,这就是“我是谁”?这是一个对自我不断发现与提升的过程。“我是谁”看起来是一个颇富哲理性的问题,但我们认为,这其实是人一生中的一个永恒的“追问”,因此,我们在初小阶段就把这一问题向孩子提了出来,当然是用孩子所能理解与接受的方式:“小朋友,你对自己了解吗?你从哪里来?你呱呱落地的时候是怎样的?可以讲讲当年的照片里你是什么模样吗?问问爸爸妈妈,为什么给你取这样的名字?你也给自己制作一张名片,好吗?那么,你怎样在名片里,向小伙伴们介绍自己呢?如果你觉得在短短的名片里说不清楚,那么,你就写一篇文章,说一说我是怎样一个人,你还可以想
24、象一下未来的我”这样的谈话与写作引导是要经常进行的;而学生生命成长中的某些“关键时刻”,更是要及时抓住的时机。比如,当孩子十岁的时候,我们就设计了这样的谈话与写作:“你们已经十岁了,是个小大人了。可父母们总是把你们搂在怀里,左一声宝贝,右一声乖孩子,想想看,你们怎么向大人们证明我们已经长大了?”于是,这些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纷纷写出了这样的文章:放学后,我自己走回家晚上起夜,不用大人陪了第一次走夜路我第一次代姑姑看管小表妹我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妈妈说我懂事了这都是孩子们生命中的“第一次”,是他独立地面对世界的开始,鼓励学生写下来,这将是他的生命的记录,很可能成为终身难忘的最美好的记忆。到了初中阶段,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外语 写作 教学 心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96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