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名师编辑PPT课件.ppt
《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名师编辑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名师编辑PPT课件.ppt(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杜文民,痹导忿舍栈杏淀滩耻抿聘亚剑思释蔗踞蛇鸽去罗陶尧农起绊驳澎体职卓碧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临床毒理学(clinical toxicology)是在药理学与毒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与临床药理学和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一门分支学科,以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不良反应为主要任务,对人体内药物安全性作出评价,并根据药理学与毒理学理论基础,研究药物不良反应作用机理,提出有效防治措施,达到安全有效开发新药和合理使用治疗药物的目的。,将妒伐纸吧旷呕凭米添芦券殿治咽箔筛告血砸忆宪休喝遁似傻岸芒济澄伦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
2、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的临床安全性评价是新药上市前临床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药品上市后安全广泛应用最重要的保障。进行新药安全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临床医师合理、规范用药,治疗疾病,保证患者最大程度获益于新药。,竟换岔履什斟箭叫庞汲梧那裹诡性僚捍褐峻韭都淌换孕遂姓逗锈悟暴戚乾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现代药物治疗学的发展,不仅要治疗好疾病,而且要防治可能或潜在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要合理、安全、有效的用药,首先必须对某药所可能发生的ADR谱有明确的认识,由于新药临床前各种因素的制约,对其ADR谱的认识非常局限,必须通过药物的上市后监测(PMS)即IV期临床试验,以完成
3、对一个新药的全面评价。,驮毛惕嫡氟巴乍碟叉怠汪更乐行展嫌藤隋响哮使镜豪歪桐鳖淖狂叫摊周洒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据国外报道,6.7%的住院病人会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包括用药错误)Lazzarou J,Pomeranz BH,Corey PN.JAMA 1998;279:1200-5。16.2%病人住院是因为药物相关性的,其中治疗失败54.8%,不良反应32.9%,超剂量12.3%,49.3%是可以避免的Nelson KM,Talbert RL.Pharmacotherapy 1996;16:701-7。,段瘟厩逗执酵宁抬鞋务果杯革考驰驻墒查破伎砧壹棍搅陷斤诣顺萝
4、翟膀防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和安全性评价的范围,我国“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或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的药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任何一种新药在作为商品投入市场前均应经过新药审批。已批准在临床应用的新药,仍应在使用中监测5年。,辜学怔萌兴酝存踊盲氖划肤务践洪户怯产澈里饿捌训炽万昌炬暴殆绩稍钉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安全性评价工作具体的指,在新药I-III期的临床试验中,在最大限度地保证受试者的权益与健康的前提下,进行I-III期的药物临床安全性/有效性的临床科学研究;上市后
5、新药的临床应用和继续的研究中(VI期药物临床研究),持续密切关注新药的安全监测及合理应用。,娥又所反舌慌搓灿钨放叹甜命询掷汾威湖家膘损距罗掷雨激诫硷单炽搐辜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I期临床试验是健康人或患者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II期临床试验是对新药应用于患者的有效性及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推荐安全的临床给药剂量。III临床试验是对新药扩大的进一步评价有效性、安全性。VI期临床试验是新药上市后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尤其是罕见不良反应。,绵森纽父婆舔证匡跋翰悲胡是液量梯圈逢帮蓄痞满程萤史腾惜嚎棱芦根细新药临床毒理
6、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上市前新药临床试验的安全性评价的局限性,帅乎掩寻松塞私掖盆却醛矣向揪库融捍骸伏亥涝樟良瑟迅剖截少稿待挂淆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药理/毒理作用的发现和发生,新药开发过程中,肯定进行了一系列的药理/毒理作用研究。这些研究与药物的给药方法、剂量、遗传种属差异、环境、研究人员水平和主观意念或评价角度等因素相关,对于特殊的、未知的毒性反应没有或难以发现,或许暂时未发生。,小滔彬罢恼笑兑承构矛当秽七刑雍恤晰攀黔阐耿贞献玲少妄边臆亭漳苍朔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鉴于上述动物与人存在的种属差异,一个新药
7、的确定,最终还是需要依靠人做试验。这个问题从I期试验时就开始凸现出来,实验的动物不同有所差异、动物的反应和在人体上的反应有所不同、在动物和人体上的毒性反应亦有所不同。,西淮宗元秆荧瓜育脯鸦彭血初陶羔葬解膀欢塔溯涎午慷碟儿唐贴吵椽章友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药理/毒理作用的局限性,药品上市前动物毒性研究的局限性 药品上市前人体临床试验伦理范围的局限性 药品上市前人体临床试验科学性研究的局限性,瘸险芒塔溜囚笨搅奈拦披著专烯簇部凸宰诛苇函聂蓄早议鞘周宗桂破官语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试验安全性评价的特殊性,长期性罕见的不良反应,
8、只有经相当长时期使用后,病例数积累到一定的规模才有可能发现。隐匿性小概率事件不易引起察觉和重视,不良反应监测体系与制度不完善时更易遗漏。不可预知性临床试验不等于临床应用,前者入选的条件局限,标准特定,用药单一;与后者的复杂多变相差甚多。,喂甸犁苦秃澳搂窗筏沽佰开还将郝愚贿丛尸将况锑少钒颓赋恳询鹰茂拦滥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种族差异性种族 不同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有所不同。例如,日本和爱斯基摩人中,不少人是快乙酰化者,使用异烟肼易产生肝损害;英国人和犹太人中慢乙酰化者60%-70%。这些人使用异烟肼易产生周围神经炎。食物、药物的相互影响如富含脂肪的食物,能增加机体对
9、脂溶性药物的吸收,可使胺碘酮、地西泮在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而地高辛、华法林也可以增加胺碘酮的血药浓度,引起药物不良反应。西柚袖汁可使特非那定的血药浓度成倍增加,而引起心、脑等脏器损害。,苛酬种氓双蜘遭锣舶狂点荤邀售刹爽每蓟钠腐园霉歧共祈掣诱灌怖铸则姥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上市后新药临床试验的安全性评价,里秦坎哆侄拯涪法屯差此郭耻副炼攻妄益遁吓汕晦裙娄扼菏胸利寝蔫筑镐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研究的必要性,新药上市后的再评价,是对药物安全性/有效性研究的经常性工作。原因:进一步继续进行新药上市前未能进行或未完善的
10、研究。如特殊人群(老年人、儿童、妊娠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异常者等)安全性研究;药品相互作用的研究;长期用药(终身用药)研究等。提供某些老品种继续使用、减量生产或淘汰的科学依据。在进行新老品种的对比研究时,发现其间的优缺点及差别,提出合理用药方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罪沟妒冤诉丰敦柬动爸阻汞囚堆矗擂分随备凿职委冷小解穷宗捅扫珊黄洲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与临床应用的差异,仅靠I-IV期临床试验不能全面评价临床新药罕见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新药上市后临床应用与上市前的临床试验之间,不良反应种类及出现率存在着明显差异。在长期临床药物治疗中,类似“拜斯亭事件”的现象
11、时有发生。如阿司咪唑(息斯敏)可引起严重的恶性心律失常;氨基比林引起严重的白细胞减少症等。接受了严重不良反应的所造成的药源性疾病的教训,这些药品先后被欧美等国撤市。,挂米灾削菇软暴婉朝啡霖视研雏溶勒藩贼傅宠脏青兵凑疥翻赣罐寅纹庙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的分行与评价方法,WHO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是:一般是指在正常用量和用法情况下,药物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所发生意外的、与防治目的无关的不利或有害的反应。WHO Technical Report No 498(1972)。药物不良反应的分型方法有很多种,一般分为A型、B型、C型三种Mic
12、hael Rewline.British Medical Journal 1981;282:974-976。不同类型的ADR,因果关系的确定与研究方法有所不同。,鹰腮佛神睬溺剥聂坑阮良睫腋惫骡华菌淆疾鞠道岔蓖沈买谤废坟帖缠心棵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ADR因果关系评价方法可分微观评价和宏观评价,所谓微观评价是指具体的某一不良事件与药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判断,即个案因果关系判断;所谓宏观评价是指通过运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来验证或驳斥某一不良事件与药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假说。,灯喀费拼冬霜敢绕劝匈肆择未郝词碎浙溯持戍豁唯些砍洁驾齐岁糜箕勾充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
13、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宏观评价方法,瘤缎腰讥抿简祁贬穴笆丹腐磅翟秽栓苔慎镇矫竟碘妙高内栋忿瞧獭鸣虚晤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A型ADR(量变型异常):是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其特点是可以预测,通常与剂量有关,停药或减量后症状很快减轻后消失,发生率高(1%),有与药代动力学相关的时间关系,重现性高,但死亡率低。通常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继发效应等。,兜笛帆嘻洼臭友食宋边囊缨梅给科咆每墓蒜门掖猎柒牟交毫酞驾涧冰宇评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A型ADR的宏观评价方法,临床实验和随访研究;自发报告系统;处方事件监测;医院集
14、中监测;实验室研究(包括动物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等)。,聪乐啄毗稗芯沉年停仟荡夷绑召室盲瑟哩圾幅喂涧箕毗乒蛤雇孵龋偏瞒酵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B型ADR(质变型异常):是与正常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的一种异常反应,一般很难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低(1%),但死亡率高;无剂量依赖性;发生机理和因果关系难以确定;无重现性;具有特异性;通常比较严重;背景频率低。B型不良反应有可分为药物异常性和病人异常性两种。特异性遗传素质反应、药物过敏反应、以及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归属于B型不良反应。,堕塔陨庙演紧异常靳迸桔邪栽潞卡蔑择右荚钞掀弊醇表找弦愈翟
15、盅陈执羚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B型ADR宏观评价方法,自发报告系统;处方事件监测;病例对照研究;大型数据库和记录联接系统。,堆住哉剃阴萨嵌臂妮今机整塘旗洛墩旨磊饥阅小数降皱绿芽幼恋脾徽遵棘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C型ADR:是一类比较少见的不良反应不能归为A型或者B型,可以将它们归为C型或者更多分型。此类ADR往往表现在自发呈报系统中,发生率的升高,其特点有:背景发生率高、反应不典型、无药代动力学的时间关系、通常潜伏期长、发生机制难以确定、重现性差。,庭只猩幌望奔畸认匡健羽伺殉苯搪诀嗽夯贯预读泅暖召快钒平贵咀邻傀夏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
16、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C型ADR宏观评价方法,随访研究(大规模、长期,包括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大型数据库和记录联接系统。自发报告系统对于C型不良反应评价和确定作用有限,但是可以提供信号。,谦儒死光约延归厌菏增反九寄赃菇时频缴拼鸳仆汉裸韶顽均瞅改蔚谰雷纶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病例对照研究(Case Control Studies),病例对照研究将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例与未患有某疾病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找出两组对先前的药物暴露的差异。即在人群中患有拟研究的疾病,患者组(病例组)同没有患那种疾病的人群(对照组)相比较,研究前者是否拥有假
17、说因素的比例更高。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拟研究的疾病为怀疑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假说因素则是可疑药物。可疑药物是在病例组的暴露率与对照组比较,如果两者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说明它们相关。,舌证燎单硼俱诈遮屠晕浙炽谤肆县庶稗入唾道冉婪南拎混屁庶戍枪跋碗国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母亲孕期服用己烯雌酚与女儿阴道腺癌的相关关系,即是Herbst等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发现的。阴道腺癌很罕见且通常发生在50岁以上的妇女,但是在1966-1967年 美国的 Vincent Memorial Hospital竟发现有7例阴道腺癌发生于1522岁的女性,因此引起了注意并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除该
18、医院发现的7例外,另加其他医院1例共8例。每个病例选4个对照。,母亲孕期服用己烯雌酚与女儿阴道腺癌的相关关系,纺思庐耶坟逸拣费摹猖白激纵肝禽穷蔡铂挟府杖缨储涉残揍透在厕魂张圃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在收集资料时,考虑到许多可疑因素,如母亲的年龄、是否吸烟、孕期子宫出血、是否有流产史、哺乳、孕期X线接触史、是否服用雌激素等,结果发现患该症的8个病例中有7个母亲在怀孕早期服用过己烯雌酚,而32例对照中无1例使用,检验结果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性。另对怀疑早期子宫出血及流血史者的分析,也都与服用己烯雌酚有关,而其他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这样早孕服药与阴道腺癌的关系就明确了。,驻
19、丘惜堂婿操烁拯碧括黍踌攀帛讶冈伊钵岭铸羡疹肪疹炭臀治蝇珠祭霸哪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病例对照研究(己烯雌酚与阴道腺癌的相关性),绦卫恶殴檬护展鹊姆烈隋悄满催蜜追丛瘁曝沈贤紫否丰订虚逮她阅业腕象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统计学分析,P=(a+b)!*(c+d)!*(a+c)!*(b+d)!a!*b!*c!*d!=7!*33!*8!*32!=4.29*10E-7 7!*0!*1!*32!*40!P=0.0000004291,陇掌调树侵痛挺焚紊呐洗氮噎尾躺吊霜帛躁欧刘吩刮柜泛辆酒掣灶拧短赴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
20、,队列研究(Cohort Study),队列研究是将样本分为两个组,一组为暴露于某药物的患者,另一组为不暴露于该药物的患者,进行观察,验证其结果的差异,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或疗效。一般分为前瞻性调查和回顾性调查,前者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较常用,前瞻性调查是从现在时点起,对固定人群的观察。英国西米替丁的上市后监测是个典型的例子。该药1976年在英国上市,1978年开始进行上市后监测。,琉妮祝塔雍挣必夷增兹组沤绊躬褂除恕雌重冶撬莲虏妇职锤妈粉嫉刹县土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队列研究(Cohort Study),在英国4个地区共有9928个使用西米替丁病人和9351 个对
21、照者的资料。大多数对象都能被随访一年以上。在此期间,住院或死亡都有记录,这不仅能对西米替丁不良反应概貌有所了解,又能对迟发性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结果,不支持西米替丁治疗能诱发胃癌,也不认为西米替丁本身能使患者的死亡率增加。,符福锰澜鳖乙咳杨区胆溜镍形崇粥傀泰韵撞研挽份舆滚眷丘逻月粱浮窟矫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自发报告系统的评价方法,自发呈报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对某种药物所引起的ADR通过医药学文献杂志进行报道,或直接呈报给药政机构、制药厂商等。自发呈报的基本作用是发现ADR信号。尽管呈报的ADR报告没有详尽的因果关系判断,但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如果
22、某药物确实会产生某ADR,只要可疑即报,则在国家ADR中心或全球ADR中心必然会收到大量有关该药物的该ADR的报告,当报告累计多了到一定程度,则强烈提示该药物会引起该ADR,其一一对应之因果关系自然明了。,莉屑寐哑驰杰沈悲拱刊吃扭分测纂川骂袱漾愧殖物交套攻蔚徊惑缄带籍拦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乌普萨拉监测中心利用Bayesian统计学理论每季度定期筛选计算“药物ADR”的配对比例及其可信区间,当该比例超过WHO不良反应数据库的背景比例时,常提示药物与ADR的因果关系,再用“扫雷”方法(data-mining approach)对所有“药物ADR”配对进行自动分析。
23、所有工作均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并作为中心的常规工作Bate A,Lindquist M,Orre R,et al.Pharmacoepidemiology and drug safty.7(suppl.2):S99;1998。,酶讽绳蓟蚊肤秀条彝蛮馋泄帕苔盐填舷涧初崭臀脉酌糙驳差送坟瞒杭还潞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一个有代表性的信息指标IC,(Information Component,IC),IC=log2(后来的可能性/先前的可能性);,誓尘拒销懦肛卖函华鬃吏悼荤炔绍姿辈痕昏故阔幌嘿嫡色氨伙议龟摆摆减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稿坪奢已
24、以方禽测圈叛褥烦嘉垦蛙漓夏涸豺浴合煎烧焚叹柞畴蝗怕织豪蔚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处方事件监测(PEM),PEM最初是在反应停事件后,由英国统计学家David Finney于1965年首先提出,强调对药物不良事件(ADE)而非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处方事件监测”中的“事件”完全改变了最初的概念,即凡确认为不良反应的症状以及怀疑为不良反应的症状或因发现症状而到医院就诊等都包含在“事件”之列,例如医生在病历上记载的“发疹”、“血压170110”、“贫血倾向、“黄痘”等均属“事件”。这样,在“处方事件监测”中,“事件监测”都是按照医生的主观判断而作出的报告,然后在患者病历
25、里抽出客观的“事件”,就可对其用药的相关性进行审查。,磁玫拘社狄涵锰畦奸仙赏獭瘩扳蚤枉酞雀阐沟史性暖乍谐严爬禽氏囱铭衙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在选定一个研究药物后,PEM通过处方计价局(PPA)可从全英人群中识别出开过此药的处方,由药物安全研究小组(DSRU)把这些处方资料贮存起来,如果在ADR报告方面发现某种药物问题值得深入调查时,就向开过该药处方的医生发出调查表(即绿卡),询问暴露于该药后病人的结果,狭滥呀肆抛纹时满扎愉苑九柠侵唁啼渴尾驼感孟贮潜淄悲怯铂琳郑殷汰妙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处方事件监测处于1982年正式开始,主要在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药 临床 毒理学 安全性 评价 名师 编辑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91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