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考试指南.doc
《医学免疫学考试指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免疫学考试指南.doc(10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医学免疫学 考 试 指 南第五版 遵义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2003年1月目录:第一部分:各章学习第一章 医学免疫学绪论3第一节 免疫学基本概念3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史概述3第三节 免疫学在医学中重要地位4第四节 “医学免疫学”教材基本轮廓5第二章 抗 原6第一节 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6第二节 抗原特异性6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及其医学意义6第四节 抗原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7第五节 其他非特异性免役刺激剂.7第三章 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8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8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9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9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9第二节 抗体的异质性10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特性.11第四节 人工制备抗
2、体12第五章 补体系统12第一节 概 述12第二节补体系统的激活13第三节 补体系统的调节14第四节 补体受体14第五节 补体的功能及生物学意义14第六节 补体与疾病的关系15第六章 细胞因子15第一节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概述15第二节 细胞因子作用的共同特点17第三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及机制17第四节 细胞因子与临床18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19第一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19第二节 黏附分子20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22第一节 MHC的基因组成及定位22第二节 MHC的遗传学基础23第三节 MHC的结构、分布与功能23第四节 HLA 与医学实践24第九章 淋巴细胞24第
3、一节 T淋巴细胞25第二节 B淋巴细胞27第三节 自然杀伤细胞27第十章 抗原提呈细胞及抗原提呈28第一节 抗原提呈细胞29第二节 抗原提呈30第十一章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31第一节 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31第二节 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32第三节 T细胞应答的效应及其机制33第十二章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34第一节 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34第二节 B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35第三节 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36第四节 B细胞应答的效应36第十三章 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37第一节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37第二节 免疫应答的记忆性38第三节 免疫耐受性38第十四章 免疫应答的调节40第一节 基因水
4、平的免疫调节40第二节 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40第三节 细胞水平的免疫调节42第四节 独特型网络的免疫调节42第五节 整体水平的免疫调节42第六节 群体水平的免疫调节43第十五章 天然免疫43第一节 参与天然免疫的组分及其效应机制44第二节 天然免疫的识别机制44第三节 天然免疫的生物学意义45第十六章 超敏反应45第一节 型超敏反应45第二节 型超敏反应48第三节 型超敏反应49第四节 型超敏反应49第十七章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50第一节 概 述50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的致病因素及机制51第三节 自身免疫病的组织损伤机制51第四节 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原则52第十八章 免疫缺陷病52第一节 概
5、 述52第二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53第三节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54第十九章 移植免疫55第一节 同种异型抗原的递呈与识别机制56第二节 临床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57第三节 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58第二十章 肿瘤免疫58第一节 肿瘤抗原58第二节 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学效应机制59第三节 肿瘤逃逸机体免疫攻击的机制59第四节 肿瘤的免疫诊断60第五节 肿瘤的免疫治疗原则61第二十一章 免疫学检测原理(略)第一节 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检测方法第二节 免疫细胞的检测第三节 免疫分子的检测第二十二章 免疫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62第一节 免疫学诊断62第二节 免疫学治疗63第三节 免疫学预防63第
6、二部分:各章节习题。65附:本书“学习提纲”部分主要参考龚非力教授主编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的规划教材-医学免疫学,“试题部分”主要参考遵义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编写的医学免疫学考试指南第一至第四版。同时,我们制备一套教学用的相应的多媒体讲稿和免疫学图库光盘。本书主要适合对象为医学本科学生,对医学专科学生、研究生、及在职人员的医学免疫学的学习有所帮助(编写:遵义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孙万邦 姚新生 罗军敏 2003/1)第一篇 医学免疫学概论第一章 医学免疫学绪论第一节 免疫学基本概念一、 免疫与免疫学 “免疫(immunity)”其原意是免除税赋和差役,引入医学领域则指免除瘟疫(传染病)。现代免疫学
7、将“免疫”的概念定义为:机体对“自己”和“异己(非己)”识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功能。 免疫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包括: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免疫系统对抗原的排异效应及其机制、免疫耐受的诱导、维持、破坏及其机制等。二、免疫系统及其功能(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图1-2)(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二)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防御 免疫自稳 免疫监视三、免疫的类型1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 其特点是:个体出生时即具备,作用范围广,并非针对特定抗原,故亦称为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
8、fic immunity)。此类免疫的主要机制为: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的抑菌/杀菌物质的屏障效应;体内多种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生物学作用。2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即适应性(adaptive)免疫,乃个体接触特定抗原而产生,仅针对该特定抗原而发生反应,故亦称为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特异性免疫应答(简称为免疫应答)是由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所致,包括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活化、增殖、分化及产生免疫效应的全过程。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比较见表1-2 免疫应答具有如下特点:1特异性 2记忆性 3耐受性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史概述一
9、、 免疫学发展经历的阶段(一) 经验免疫学时期(17世纪19世纪)人痘苗:牛痘苗(二) 经典免疫学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疫苗的发展和使用 细胞免疫理论 体液免疫理论(三)近代和现代免疫学时期(自20世纪中叶至今)迄今40余年来,人们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探讨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并阐明基本免疫学现象的本质及其机制。免疫学已发展为覆盖面极广的前沿学科,并成为现代生物医学的支柱学科之一。二、免疫学进展概述 (一)免疫化学进展奠定现代免疫学研究的基石(二)细胞免疫学进展揭示免疫学现象本质的物质基础1免疫系统的解剖学基础 2T淋巴细胞生物学特征 3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 4免疫耐
10、受及其细胞学机制 5抗体生成的理论 (三)分子免疫学进展促进免疫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催化剂 1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学基础 2细胞因子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3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识别、激活和效应机制 4抗原递呈的机制 (四)应用免疫学进展赋予免疫学新的生命力的源泉1疫苗的发明、应用及推广 2免疫学技术的建立和发展 (1)血清学技术和免疫标记技术: (2)细胞融合技术: (3)T淋巴细胞克隆技术: (4)分子生物学技术: 3免疫生物治疗 第三节 免疫学在医学生物学的重要地位 一、免疫学与医学(一) 免疫学理论与临床医学(二)应用免疫学与医学 免疫学预防 免疫学诊断 免疫学治疗 (三)免疫学与医学教育1免疫学理
11、论覆盖面极广,几乎涉及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学科2在应用领域,免疫学技术已成为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实验技术因此,医学免疫学已列为医学本科生必修的主干课程,也是医学各专业研究生最重要的选修课程之一。二、免疫学与生物学(一)免疫学促进了生命科学发展1免疫应答涉及复杂的细胞间信息交通、细胞内信号转导和能量转换2揭示了遗传控制机体免疫应答的机制3拓宽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并深化了对真核细胞基因结构和表达调控的认识。4现代生物学进展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免疫学新技术的建立、应用和推广。 (二)免疫学极大促进了生物技术及生物产业发展 (三)现代生物学进展促进了免疫学发展1 现代生物学进展拓宽并深化了免疫学理
12、论和应用研究2 现代生物学技术推动免疫学发展的催化剂 (1)基因操作与分析技术: (2)蛋白分析技术: (3)细胞与组织学技术: 第四节 “医学免疫学”教材基本轮廓 抗原 免疫系统 补 体 抗 体 免疫调节 免疫应答 细胞因子 遗传控制 致敏淋巴细胞 正 常 异 常 抗 肿 免 免 超 自 免 移 免 感 瘤 疫 疫 敏 身 疫 殖 疫 染 免 学 学 反 免 增 免 缺 免 疫 防 检 应 疫 生 疫 陷 疫 治 测 图1-14 “医学免疫学”教材内容概要第二章 抗 原抗原(antigen)作用于T、B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 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
13、合,从而发挥免疫效应。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即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antigenicity)或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即抗原能够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具备上述两种特性的物质为完全抗原;仅具备免疫反应性(即抗原性)的物质被称为半抗原(hapten)。第一节 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免疫原性是判断一种物质是否为抗原的关键。免疫原性主要取决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及其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一、抗原的理化性质(一)抗原的种类:多数蛋白质为良好的抗原,多糖及多肽也具一定的免疫原性(二) 分子大小:抗原的分子量一般10
14、kD,且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三)化学组成:免疫原性物质还须具备复杂的化学组成与特殊的化学基团。(四)抗原决定基的易接近性(accessibility):易近性乃指抗原决定基是否易被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所接近。如图2-1 所示(五)物理性状:化学性质相同的抗原物质可因其物理性状不同而影响免疫原性 二、抗原与机体的相互作用(一) 异物性: “异物”的概念定义为“在胚胎期未与淋巴细胞充分接触过的物质” (二) 进入机体的途径:皮内皮下肌肉腹腔(仅限于动物)静脉(三)机体遗传因素:个体对抗原刺激产生应答的能力受遗传因素控制 第二节 抗原特异性 抗原特异性指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应答及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
15、显示的专一性。一、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称为表位(epitope) ,亦称为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依表位的结构特点可将其分为两类(图2-3):线性表位(即连续性表位),主要由线性排列的短肽构成;构象性表位(即非连续性表位),短肽、多糖残基或核苷酸并非简单的线性排列,而是形成特定的空间构象。T细胞仅识别由抗原递呈细胞加工递呈的线性表位,而B细胞可识别线性或构象性表位。二、交叉抗原及其意义某些特定抗原不仅可与其诱导产生的抗体/致敏淋巴细胞结合或相互作用,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抗体/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这种抗原被称为交叉抗原
16、(cross antigen),它与其他抗原所诱生抗体/致敏淋巴细胞结合或相互作用被称为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交叉抗原的存在和交叉反应现象的发生并非否定抗原的特异性,而是由于抗原的异质性和共同决定基所致的特殊现象. (一)抗原异质性与共同决定基(图2-5):抗原异质性(heterogeneity)即抗原物质的非均一性,其原因在于多数抗原性物质(如细菌及细胞等)乃由不同分子组成,而同一分子表面还可存在不同决定基。 (二)交叉抗原的生物学意义:某些情况下,针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应答可导致对人体的免疫损伤(参见异嗜性抗原);在进行特异性诊断或鉴定时,须排除交叉抗原可能产生的干扰;应
17、用交叉抗原可能诱导出针对难于制备的抗原的免疫应答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及其医学意义 (一)依据抗原诱生抗体时对T细胞的依赖性 1.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 antigen) TD抗原亦称T细胞依赖抗原,其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依赖于T细胞辅助,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及细胞抗原属TD抗原。2. 非胸腺依赖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 antigen) TI抗原亦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其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无需T细胞辅助 (二)根据与机体的亲缘关系 1. 异种抗原(xenogenic antigen) 指来自不同种属的抗原。2同
18、种异型抗原(allogenic antigen) 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所具有的特异性抗原。红细胞血型抗原,包括ABO、Rh等40余个抗原系统,其对安全输血极为重要;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即人白细胞抗原(HLA),是具有高度多态性的抗原系统(详见第八章)。 3自身抗原(autoantigen) 正常情况下,机体免疫系统不对自身正常组织或细胞产生免疫应答,即处于自身耐受状态。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隐蔽抗原或隔离抗原释放;自身抗原发生改变或被修饰等),自身抗原成分可诱导机体产生自身免疫应答(详见第十八章)。 4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 乃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
19、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例如,A族溶血性链球菌表面成分与人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肌自身组织具有共同抗原,故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其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可能与具有共同抗原的心、肾组织发生交叉反应,导致肾小球肾炎或心肌炎。 (三)根据(TD)抗原是否由抗原递呈细胞所合成1.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 2. 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 (四)其他分类: 根据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性质与特点,可分为移植抗原、肿瘤抗原、微生物抗原、变应原或过敏原及耐受原等;根据抗原的理化性质,可分为颗粒抗原、可溶性抗原、蛋白抗原、多糖抗原及多肽抗原等;根据抗原的产生
20、方式可分为天然抗原与人工抗原。第四节 抗原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1疾病的诊断与辅助诊断 应用抗已知传染因子的抗体检测相应抗原,或应用已知抗原检测体内相应抗体,已成为临床上进行诊断或辅助诊断的重要手段 2疾病的治疗 研制治疗性疫苗,如用于肿瘤生物治疗的肿瘤疫苗、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病的T细胞疫苗等;应用经处理的抗原进行减敏反应,以治疗某些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动物实验证明,口服抗原(如髓磷脂碱性蛋白)可治疗脱髓鞘疾病。 3疾病的预防 应用经灭活或减毒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制备疫苗,接种机体后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可用于预防传染性疾病。 4医学研究 为阐明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有赖于深入分析特定蛋白质的抗原性、
21、组织分布、所诱导免疫应答的特点等。第五节 其他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一、佐 剂某些物质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此类物质被称为佐剂(adjuvant)。(一) 佐剂的种类 1化合物 包括氢氧化铝、明矾、矿物油及吐温80、弗氏不完全佐剂(羊毛脂与石蜡油的混合物),以及人工合成的多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 I:C)、脂质体等。 2生物制剂 包括:经处理或改造的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如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百日咳杆菌,以及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革兰阴性菌细胞壁成分脂多糖(LPS)和类脂A、源于分支杆菌的胞壁酰二肽等;细胞因子及热休克蛋白等。 (二)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 免疫学 考试指南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91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