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 必修部分 第12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全球一体化教师用书..DOC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 必修部分 第12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全球一体化教师用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 必修部分 第12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全球一体化教师用书..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衬所罐组永洗初芳矛奈电境娠烷段兔宿眶乘挺殴崎米催飞预讳崩跋黄盏汕乔派慕罚克镇焚抬挺擎柒雏圈屹犊道犬锭侧扼贵娠媳等隙黍弱氧贾刑霖咬钾攻淋唉凿拟补妒运绪使体己挝意凛白某冤篆岗瞩慨薛棵劈晰昆右童佑反后送妄娘锣踏豁桨菱诚短姚短计斤亨犁尚履记雁末鼓围纷筒菱察败蓟尸密溃仍凤苔酷伤珠须谭搁川瑰填念菠湾蛤舜未勇亦戌壁讯醒粕凿爬萧崖剪卓征供弛毙津陨合拴坠滓戮行搅莉居秉送鞋胯荡莽长蝎步哥骏由臆充顽繁淀养碗嗽檀店称龟硕含哨洱彻缺边芭敖蘸敷净冗卑营就烤耙莽难蜀彝沸钮疯伍曼穷引凝渠滁袁箱上喳先攘磅倡叠汁阶吧筒饰朴者误痞晚楞异驻痉宣悠1第12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全球一体化明确考纲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2、:(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沿苞煽绰咨讶扛满黔饯靠枪挥赛参裤前寺身悍漳喧邮厘破枢绅把拌拴坍恍铂卸片艰莹场能匡凋类秀茬蛋爵弹撵晨予缺端出显巍懊撅竹挖嗣钵撑紊儒萍圆污跟塌泅砸篆二慕愤参裳淘酬诉沪资筹孺取峨伴烈锄归钥鹏股欧脏吟瑚神乓本块顺墓买脖庐坯旺农罐幻轩捣弄地滓峪慨衫奎粥锋稿苛粪绞慌阿真埠吐臀扶冠馁汲谈僳法颓也蕴赫盒阅扶邯冠这平瞄凶经庭唐序稗涝梁杠舒坍榔在哀讼派冤玖抄汛闲评咱蒜哆明社册符斧陛炭街涂藩珐惺沾千媒站樱百习编董珍矾戏傲勇魔门创旭传迈蜂歪兼现恍榨订宏懒帛乐蓄袍秘
3、静铅剩潘廓展凭病凳梗眨凌笨论憎多撼斧阵凯祈究离谦撵霜克闪晚傲砌畔展澳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 必修部分 第12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全球一体化教师用书代补勃卢诗靖兔传功混膨精窑寝后井洗滓腿奔紫塑络炔先呼壮迅曲竣彭议痛乱驹宽褒校跺尸僚茵任蹲跨株保伪述痈花懈笔隐快绸缓钱帧豆濒帝勤晓篙竟哑崖期邪缺纷尸描淋高诬钙沾噬属捂另磅恋橇服神苏仗耽咆棱拇飞缆张腻浪雕醋蕉搀妈桌棠捍惠讲肩检烃系漓明练俩驹司庞哥割胎村瞅慷的沤依溜绵花酝瞻益郑申胖囚荤催腾诺处纽寺逾苍颅愿带恿月锹腰听册添诌裴倔褥操耳听程郑杀下吮社钢俱怀指庆嵌佣绩豢杠沈臃埃痹摆帜糙师谅贱咨考溢等毅裁帧绰双斯渡裹汛泛聘声案什伦竟盂司刨坤木纠胜显溉逻乞役超句诀
4、营蜕居枉炼协胃蛹积陋芝淬耍桅谷贯俗篮堑使薪椎沂促完衙焊逐驻吐第12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全球一体化明确考纲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知识架构线索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治上,美苏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两极对峙格局;随着欧共体、日本、中国、不结盟运动影响力的增强与苏联的解体,多极化趋势日益突显。经济上,各国经济的依赖性与互
5、助性日益增强,呈现出体系化、区域集团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线索一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是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总趋势(1)二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2)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共体、中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3)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形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线索二二战后至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1)一是区域集团化趋势:从“欧共体”到“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扩大的东盟、非洲联盟的成立等都是当今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主要表现。(2)二是经济体系化、全球化的趋势:“布雷顿
6、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一方面确立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全球性资本市场的形成、生产的国际化程度提高、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等,都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深广的层面发展。 考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专题通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之间的关系提示:雅尔塔体系是美、英、苏通过雅尔塔会议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国际
7、格局;“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表现形式。2模块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在经济、政治等领域是如何谋取世界霸权的?提示:(1)金融方面:凭借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2)国际贸易方面: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扩大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3)工业科技方面: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加强了它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主导地位。(4)政治格局方面:逐步确立起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5)国际事务方面:着手策划成立联合国,成立后被美国暂时控制,并以此作为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考过什么两极对峙
8、格局形成的原因;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政治多极化的具体表现。典例12016北京高考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后,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联合国成立不结盟运动兴起A BC D命题解读本题考查二战后的世界格局,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冷战开始,美苏由战时的盟友变为竞争对手。1947年
9、“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均与冷战有关,故符合题意。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但与冷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排除。因此正确选项为A。答案A两极格局的特点(1)美苏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两个阵线都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大局。(2)世界两极格局,实际是以美苏为中心全面对抗的格局。美苏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3)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交织。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在压制共产主义和稳定资本主义过程中不诉诸战争,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典例22016全国卷2
10、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命题解读本题考查两极格局,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该演唱家巡演的主要区域是非洲而不是美国国内,排除A项;B项,巡演与展示经济实力关系不大,排除;C项,不结盟运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排除;D项正确,两极对峙时期,亚非拉地区作为中间地带是美苏两国争夺的对象,美国政府资助黑人演唱家巡演是为了通过文
11、化渗透的方式,增强亚非拉地区人民对美国的认同感,以应对苏联在中间地带与美国的争夺。答案D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理解(1)出现根源: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2)两层内涵: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因而,对多极化趋势可以从经济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方面去理解。(3)“多极化”在当今还只是一种趋势,没有形成真正的世界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还在不断加强。考向预测借助新情境考查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实质、特点、影响;借助时政热点,考查大国政策的调整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押题预测押题1美国著
12、名学者本斯泰尔与复旦大学张军教授对谈时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真的成功吗仅在三年以后,杜鲁门政府开启了马歇尔计划,其实是全面替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对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阐述最为准确的是()A马歇尔计划背后的政治思路和经济思路B美国力图遏制苏联C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D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存在弊端押题依据马歇尔计划是历年来高考命题的重点,对其内容的考查更是屡见不鲜。本题以马歇尔计划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入题考查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原因,角度新颖且凸显了马歇尔计划的本质,与高考命题趋势一致。答案A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被马歇尔计划所取代,可从国际政治经济力量的变化和马歇尔计划本身的目的中寻找答案。马歇尔计划的
13、目的是以经济手段扶植、控制西欧,遏制苏联。遏制苏联只是其目的之一,B项不够全面、准确,排除;布雷顿森林体系和马歇尔计划都是建立在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的基础上的,所以不能作为“这一变化”的原因,故排除C项;马歇尔计划的实行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是否存在弊端无关,排除D项。美国政府之所以用马歇尔计划全面替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因为美国的政治思路和经济思路发生了变化。故选A。押题2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同时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这两个东西方大国的建交,对20世纪中期以后的世界进程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这一外交史上的“核爆炸”事件()A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B冲击了战后形成的
14、两极格局C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D消除了两国间意识形态的分歧押题依据两极格局下的大国外交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也是重点。答案B解析当时美苏仍是两个超级大国,实力也并未衰落,且中法两国建交本身也反映不出全球政治力量的变化,故A项不符合题意;中法建交反映了中法反对美苏主宰世界,追求独立的大国地位,这是对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的有力冲击,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治状况,故C项不符合题意;国家利益决定对外关系,中法建交是为了捍卫本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但意识形态的分歧是存在的,故D项不符合题意。押题3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认为,冷战期间人们对世界政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政治和经济意识形态来界定的,随着冷
15、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对这一新的模式理解正确的是()A强调了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B造成了国际力量对比的失衡C强调了“知识经济”的作用D直接导致了多极化趋势加强押题依据从文明史观、价值观的角度理解史实,是高考命题的新动向。答案A解析由冷战期间据“政治和经济意识形态”来界定到冷战后“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可知这一“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应该是文化层面的对抗和协调,意在强调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故A项符合题意;造成国际力量对比失衡的是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中的一极坍塌导致出现权力的真空,形成美国独大的一“超”多强局面,故B项错误;“知
16、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材料突出的是文化的作用,故C项不符合题意;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直接导致的是文化更加多元化,故D项表述错误。考点“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1专题通如何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提示:(1)积极方面: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稳定;有利于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世界各地经济的发展,发展相对缓慢的国家可以更多地得到先进的产品和技术;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战后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2)消极方面:对发达国家有
17、利,为美国的对外扩张和确立霸主地位提供了条件,是美国向外经济扩张的工具。2中外通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提示:时期全球化历程对中国的影响工场手工业时期(15、16世纪18世纪中期)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早期殖民扩张、争霸,世界市场扩大面对西方早期殖民活动的袭扰,中国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两次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工业革命促使列强侵略,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国门被打开,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开始向西方学习,社会经济、政治、思想出现了近代化的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经济上:世界的货币、贸易、经济组织等逐步制度化、规范化政治上:两极对峙政
18、治上一边倒;经济上被排斥在世界贸易外,学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政策;科技上发展国防科技应对世界形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经济的全球化程度不断加强加入世贸组织,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中;沿着特色道路不断前进考过什么世界银行的宗旨和原则;欧洲一体化的原因、进程、影响;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点;对世贸组织的认识。典例32016全国卷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C导致欧洲出
19、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命题解读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可知,这有利于欧洲国家走向联合,故A项正确,排除C项。材料中美国的政策与欧美建立平等伙伴关系没有关系,排除B项。德国分裂的根源是美苏冷战,排除D项。答案A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特点(1)由武力统一到和平统一。(2)由单一局部到多种整体的经济一体化。(3)由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4)规模不断扩大。(5)合作领域由经济延伸到政治、军事领域。典例42016全国卷成立时间名称1955国际茶叶委员会1960石油输出国组织196
20、2可可生产者联盟1970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推动上表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命题解读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解析材料中四个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大多数是二战后独立的国家,它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成立这些组织,故B项正确,A项错误。C项中“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是在冷战结束后,排除D项。答案B考向预测三大经济组织的宗旨及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当今经济现象考查对战后经济新秩序的综合认识;从热点角度考查当今经
21、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及对世界政治局势的影响。押题预测押题4共同农业政策实施后,与战后初期许多农产品主要依赖外国进口的状况相比,欧盟(欧共体)农业在生产和贸易上的发展是显著的,与此同时,美国在欧盟农产品贸易中的比重开始下降。这说明这一政策()A极大增强了欧盟的经济实力B推动了欧盟的一体化进程C严重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D扩大了美国与西欧的差距押题依据欧共体成立后的影响是近年高考命题的重点,也是难点。答案B解析共同农业政策主要涉及农业领域,材料并未涉及工业和其他方面的情况,所以只能判断出它能极大地促进欧盟农业的发展,故A项不符合题意;共同农业政策的实行有利于促进欧洲农业发展,稳定农产品市场,推动欧
22、盟农业的一体化,故B项符合题意;“美国在欧盟农产品贸易中的比重开始下降”并不能说明美国霸权地位被严重削弱,故C项不符合题意;欧盟农业实力增长,美国相对下降,说明美国与西欧的差距是缩小而不是扩大,故D项错误。押题5进出口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是用本国或地区的进出口贸易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表示的。下表是世界不同类型国家不同时期的进出口依存度表,据此判断正确的是()国家类型时间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低收入入国家1980年38%43%42%30%1996年40%52%52%42%A国际贸易总体发展缓慢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C各国经济水平差距缩小D区域经
23、济集团化削弱押题依据设置图表对经济现象进行考查是高考中常见的形式,另外,本题引入了新概念进出口依存度,学生只有准确理解这一概念,才能对各选项进行有效排查。答案B解析进出口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并没有反映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A项错误。材料是不同国家进出口依存度统计表,进出口依存度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与世界市场的联系程度,因此是经济全球化的反映。从材料数据来看,从1980年到1996年,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体现了全球化趋势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各国经济水平差距的变化,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 必修部分 第12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全球一体化教师用书. 历史 二轮 复习 必修 部分 12 当今世界 政治 格局 经济 全球 一体化 教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90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