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循环钻孔灌注桩总结.pptx
《正循环钻孔灌注桩总结.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循环钻孔灌注桩总结.pptx(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正循环钻孔灌注桩技术总结,目 录,第一部分 施工概述,东营万达广场项目住宅A区,1#、2#、6#、7#、8#、9#楼塔楼工程桩为钻孔灌注桩,设计长度为55米,共计868根。1.1 施工部位及作业时间 正循环钻孔灌注桩施工部位为1#、2#、6#、7#、8#、9#楼工程桩,其中安排1#楼6台钻机,2#楼4台钻机,6#楼6台钻机,7#楼5台钻机,8#楼5台钻机,9#楼5台钻机。施工计划工期为9月2210月22号,作业时间为全天24小时,每台桩机安排2班人员轮班作业。1.2 工程地质 施工区在地貌单元上属于黄河冲积平原地貌单元,地形较平坦。地质土层主要有杂填土、粉土、粉质粘土、粉砂、淤泥质粉质粘土等。
2、1.3 设计参数 设计桩径800mm,桩长55m,桩顶标高-0.25m(9#设计桩顶标高为0.15m),绝对标高5.6-6.7之间。,2.1 场地平整及施工道路布置 钻孔场地应清除杂物、换填软土、平整压实,保证场地能够承受施工作业时的静、动荷载,同时应满足施工设备安全进、处场。施工场地内应布置施工主干道路及支路,其中主干路应能满足泥浆车、水泥罐车、商混车双向通行,主干路转弯处应能满足车辆正常转弯,支路应有足够强度满足商混车正常倒行。,第二部分 施工准备,2.2测量放线 测量人员应事先对桩位坐标校核,做到准确无误,然后根据桩位坐标采用全站仪测量准确放出桩中心位置。当土质较软时应用长钢筋头定位,保
3、证钢筋头打入坚硬的地层,钢筋周围应夯实并做好保护,随时校核桩位坐标。放好的桩位必须进行复测,误差控制在3mm之内。测量放样后及时的进行技术交底,现场交底给桩机班组长。若桩位因移动机械或场地平整破坏时,现场人员应及时通知测量人员重新放样并与周围桩位校核,确定无误。在埋设护筒过程中要破坏原有的桩位,在护筒埋设好恢复桩位后,应及时的校核桩位,将误差控制在20mm之内。,第二部分 施工准备,第二部分 施工准备,2.2 测量放线,2.3 埋设护筒 埋设护筒采用人工配合机械开挖的方法,埋设的护筒采用48mm厚的钢板制制作,护筒的内径应比桩径大10cm以上,护筒顶端应开设1-2个溢浆口,护筒顶面要高出施工地
4、面30cm并高出地下水位2m,同时还应满足孔内泥浆面的高度要求。护筒的埋设深度应满足在黏性土中不小于1m。当表层土松软时应将护筒埋置到较坚硬密实的土层中至少0.5m。护筒顶面中心与设计桩位偏差不应大于5cm,倾斜度不大于1%。,第二部分 施工准备,2.4 泥浆与泥浆池 2.4.1 泥浆性能指标 护壁泥浆采用原土造浆。入孔泥浆的比重应为1.11.3,黏度在一般地层为1622s,松散易坍塌地层为1928s,泥浆含砂率不大于4%,胶体率不小于95%,应大于6.5。.2.4.2 泥浆循环系统 泥浆循环系统有自流回灌式和泵送回灌式两种,可根据现场情况选定。泥浆循环系统应由泥浆池、沉淀池、循环槽、泥浆泵、
5、除砂器等设施设备组成,并设有排水、清洗、排渣等设施。泥浆池和沉淀池应组合设置,一个泥浆池配置的沉淀池不宜少于2个。泥浆池经二级沉淀后有沉淀上口流入泥浆池再循环使用。含砂高的土层应采用除砂器除砂。,第二部分 施工准备,2.4.3 泥浆池 泥浆池的容积宜为单个桩孔容积的1.21.5倍,每个沉淀池的最小容积不宜小于6m3。采用自流回灌式泥浆循环系统时,泥浆池与桩孔间由循环槽连通,循环槽的流向坡度为0.5%,槽的截面应能保证泥浆正常循环不外溢。在钻孔施工过程中,对泥浆池中的沉渣及浇筑砼时溢出的废弃泥浆随时清理,严防泥浆溢流。用汽车运出废用泥浆至指定的地点倾斜,严禁就地弃渣,污染环境。,第二部分 施工准
6、备,3.1 主要工艺流程 钻孔施工 验孔及清空 钢筋笼制作与安装 下导管及二次清空 灌注砼,第三部分 施工工艺流程,3.2 技术要求 3.2.1钻孔施工 a 钻前要求 钻孔前,按照施工设计所提供的地质、水文质料绘制地质剖面图,挂在钻台机上,针对施工地点的地质地层条件选择不同的钻头、钻进压力、钻进速度及适当的泥浆比重。同时要求每台钻机机长做好施工记录表,在交接班时应交代好钻进情况及下一班应注意情况。,第三部分 施工工艺流程,b 钻机就位 在钻机平台搭设好后,将钻机移至桩位,用钢枕木做基座,使底座平台平稳,钻机底座用倒链滑车交叉对称拉紧,保证在钻进和运行中不产生位移和沉陷,钻机机架及钻杆要竖直,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循环 钻孔 灌注 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89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