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好典型.doc
《一个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好典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好典型.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 一个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好典型 一个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好典型一个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好典型-历城区艾家村情况调查艾家村是历城区锦绣川乡的一个偏僻山村,位于锦绣川水库下游,现有100户345口人。过去该村由于土地资源稀少,村民致富门路不多,人均收入不足1600元,村集体基本没有收入,是典型的经济薄弱村。20xx年以来,村里抓住省里生态家园富民计划试点机遇,以实施“一建三改”(即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工程为突破口,大力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取得明显的综合效益。至20xx年底,全村85以上的农户完成“一建三改”,道路硬化和绿化面积均达到100,村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比三年前翻一番。文
2、明生态村建设使全村出现了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家居环境清洁卫生,村庄、庭院绿化美化,农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得到很大提升,农民群众的传统观念发生明显转变,走出了一条适合山区发展的新路子。他们的经验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先后获省级卫生村、省先进基层组织、市区两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一、以“一建三改”为突破口,实施村容村貌整治工程。近年来,按照建设文明生态村的要求,村两委对村容村貌进行新的规划和整治,重点抓了四项工程。一是“一建三改”工程。在实施“一建三改”工程中,村两委广泛宣传其重要意义,组织部分村民到外地参观,参加省沼气技术培训班学习,村干部和党员带头示范,让村民看到了实实
3、在在的好处,打消了顾虑。在此基础上,他们充分利用上级的补助资金,发动村民筹资12万元,高标准建起了85个强回流式沼气池,完成省里下达指标的200,被省里誉为最好的试点村之一。二是户户通自来水工程。在包村单位的支持下,先后筹集5万多元资金,兴建了提水站和一座大型蓄水池,铺设20xx多米自来水管道,使家家户户用上干净的自来水。三是户户通柏油路工程。结合市里“村村通公路”工程,将进村主街道拓宽至16米,硬化了村内大小胡同1200多米路面,并安装了21盏高标准强光路灯。四是绿化美化工程。对村里房前屋后和道路两侧进行统一绿化美化,绿化率达到100,新建了垃圾站,配备了专职环卫员,对卫生实行规范管理。上述
4、工程的实施,使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过去粪便到处堆,晴天苍蝇蚊子乱哄哄,雨天满街污水横流的脏乱差状况得到了彻底改变,为村民营造了舒适、洁净的生活环境。二、大力发展循环型农业,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艾家村所处的南部山区是济南水源保护地,工业项目发展受到限制,长期以来,村民收入主要靠养猪、做豆腐和种果树,增长比较缓慢。通过“一建三改”工程,搞起综合利用,使村里这些老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形成了“豆猪沼果”循环型生态农业模式,即用豆渣喂猪猪粪变沼气、沼液、沼渣沼气做饭照明沼液沼渣喂猪或作果树肥料。这种模式的推广,不仅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促进了农民增收,据测算,用沼渣沼液喂猪,一年多出一栏,多收入50
5、0元;沼气代替煤、电,一年节支500元;用沼液沼渣育果树,替代化肥和农药,果树不生虫、抗霜冻,产的果子个大、肉厚、味甜、价格高,加上省掉的农药化肥钱,一年平均每户受益1200元,几项相加村民每年净增收20xx多元。循环型农业的发展,激发了村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过去村里曾被遗弃多年的30多亩荒山荒坡,现已被栽满了果树;村民还自发建立林果协会和农民业校,定期邀请省内著名专家前来授课,推荐新品种,传授新技术,提高了村民素质,开阔了村民眼界。两年多来,村里先后引进了30多个优质果树品种,把全村216亩土地变成了种植“优、新、特”品种的果园,并形成了以“秀丰梨”为代表的一批特色品牌,出现了每到丰收季
6、节,各路客商纷沓而至,踊跃争购的场面。如今的艾家村不仅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猪专业村”、“豆腐专业村”和“林果专业村”,而且还以依山傍水、果色飘香、优美洁净的环境,成为南部山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三、利用生态优势,激活村级经济。生态环境的改善,村容村貌品位的提升,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同时也激活了村级经济快速发展。现在艾家村生产的果品,彻底改变了过去村民拿着进城卖,被城管人员撵着满街跑的窘境,吸引了多家投资商前来洽谈合作开发。银座、沃尔玛、家乐福等10多家超市都慕名而来,签定了长期供货合同。20xx年,锦绣源食品有限公司又落户艾家,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100多吨的冷库,去年12月,该公司又投资200
7、多万元,建起了集林果、花卉、畜牧、观光为一体的精品生态示范园区。龙头企业的落驻,以定单的形式与农户签定合同,使村里的果品生产走上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路子。至20xx年底,在村里落户的企业已有四家,投资额逾千万元。村里还借靠近红叶谷、金象山等旅游景点的区位优势,积极开发生态旅游,连续两年举办“采摘节”和“锦绣川苹果王”大赛,吸引数万名市民前来旅游观光,其中70年代在村里插队的一些老知青,看到艾家村的巨变,感慨万千,主动为村里发展建言献策、牵线搭桥。最近,他们还准备开发一批具有山区特色的“农家乐”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不断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循环农业的发展,龙头企业的引进,增加
8、了村民致富门路,目前村民除发展庭院经济、种好管好果园外,纷纷到龙头企业或外出打工,全村没有一个闲置劳动力,就连沼气技术人员也被四里八乡的请去指导建池,一年下来,收入非常可观。四、倡树文明新风,构建和谐发展新农村。艾家村在抓好村容村貌整治和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建设文体活动中心、开展文明户创评等措施,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村里筹资32万元建起了设有图书室、阅览室、电教室、棋牌室、宣传栏、篮球场、健身器材,即“七位一体”的文体活动中心,家家户户都通上了有线电视,村民靠打牌、聊天消磨时光的少了,学习新技术、参加文体活动的多了,村民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他们深入开
9、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目前已有50户达到了“十星级”标准,农民的生态意识、家园意识、现代文明意识明显增强,形成了人人争做勤劳、善学、文明、守法村民,家家争创“十星级”文明户的良好氛围。为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动作用,开展了党员“双学双带、联户联富”活动,健全党员学习和“三会一课”制度,定期开展教育活动,提高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村支书艾传民同志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经常到老弱病残和贫困户家里走访慰问,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今年他又把上级奖励他的3000元现金捐给村幼儿园用于改善设施,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村两委严格实行“两议五公开”制度,对事关全村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注的热点、
10、难点问题,都经过村民代表议事会和党员议事会讨论通过后执行,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很高,村级管理逐步走上了民主化、规范化轨道,党群干群关系十分融洽。现在群众有事都爱找村干部商量,20xx年以来全村没发生一例上访事件,在去年的“两委”换届选举中,班子成员得票率达到95以上。 一、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的现状 我市现有农业人口412万,其中劳动力人口229万。由于农村人多地少,以及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系数在逐步加大,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据预测到2005年我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到124万人。从农村的发展需要和提高农业生产率的要求看,只有减少农民,才
11、能富裕农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逐步扩大农业的经营规模,提高农村的资金和技术集约程度,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高农民的收入。所以有计划地把这124万剩余劳动力“消化”转移就业,对加快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而且也是客观必然要求。 两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并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农村劳务输出数量大幅度增加,行业、地域分布较为广泛。据统计2003年,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已达86万人,超额完成了年度80万人的计划工作目标,在输出人员中,地域不断拓宽,呈现出境内境外相结合,省内省外相结合,当地转移和
12、外出务工相结合的局面,在行业分布上较为广泛。二是农村劳务输出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从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到离土离乡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劳务输出正在由自发向有组织、由短期向长期、由市内省内向省外国外转变。有组织外出的农民数量占劳务输出的比例不断提高,有的乡镇已发展到以有组织输出为主;各地长期外出人员大量涌现,一些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已在城镇定居;出国劳务从无到有,人数不断增多。三是涌现了一批劳务输出的典型。在工作中,各地都发现和总结了一批具有不同特色的典型经验,如榆树市光明乡,农安县合隆镇、双阳区鹿乡镇等,通过各级新闻媒体和会议进行广泛宣传,较好地发挥了典型引路和示范作用。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中
13、,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领导通力配合,形成了劳务输出工作的新机制。 劳动力转移及输出是一项系统化工作,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长春市农村劳务经济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意见,各县(市)区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了多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劳动和社会保障、农业、教育、城建、民政、工商、税务、财政等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了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在各乡镇,都建立了劳务输出工作机构,设立专门办公场所,明确专人负责,一级抓一级,落实了工作目标,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工作局面,保证了劳务输出工作的顺利开展。 (2)完善劳动力转移输出的服务体系,规范劳
14、务输出工作。 按照劳务输出工作的安排和部署,各县(市)区在劳务输出工作中,继续完善网络体系,加强基础工作,对劳动力资源加强管理,在普查的基础上,全部建立“三册一表”档案,即,劳动力资源名册、输出人员名册、有输出愿望人员名册和输出情况统计表。做到了资源底数清、输出底数清、资源情况清、输出去向明,进一步完善了输出人员档案和劳动力资源档案,年初以来,我局结合规范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工作,在全市各乡镇普遍建立了完善的工作组织网络和信息服务网络,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系统,有一些乡镇已经与我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系统联网,做到了信息共享,信息互换,及时收集和发布用工信息,使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提
15、高,规范了劳务输出工作。 (3)以增强技能为重点,开展了“千人培训工程”。 为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技术水平,实现由体力型输出向技术型输出的转变,去年以来,在全市范围内普遍开展了“千人培训工程”,即每个乡镇要免费培训1千人,并对培训工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分解目标,落实责任,并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提供相应的培训资金和师资。开展劳务输出人员基本常识、择业观念、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适应能力。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专业技能的培训,对国家规定的一些岗位工种进行了岗位培训,做到了持证上岗。积极探索并开展了“订单式培训”和“个性化培训”,开展了送知识,送技能,送岗位
16、的“三送”活动。截止到目前,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3.9万人。 (4)完善保障服务,切实保护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 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搞好劳务输出工作的重要保障。农民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经商,处境比较艰难,特别是一些用工单位不同劳动者签合同,任意延长工作时间,有的无故拖欠、克扣工资,有的没有劳动安全卫生和职业危害等方面的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民是弱势群体。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问题。因此,把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大了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开展了大规模的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专项检查,严肃查处虚假信息、私招滥雇以及欺农骗农现象,及
17、时处理克扣工资、收取抵押金、扣押*等问题,积极为外出就业农民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服务和法律援助。进一步加大维权力度,我市在农民工准入方面已经完全放开限制,并明确规定了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优惠政策,切实维护了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 (5)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形成了良好的劳务输出工作的舆论氛围。 各级劳动就业部门及时与新闻部门沟通,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劳务输出工作,有针对性地宣传劳务输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逐步转变长时间形成的小农经济意识,使农民真正理解致富奔小康的含义,通过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带动周围的人,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形成以点带面,以个人带动局部,以局部带动
18、整体的氛围。鼓励农民积极走劳务输出这条路,改变以往的传统农业经济向新型的小康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二、劳动输出工作存在的问题 1、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转移的制约障碍。 目前发育不成熟的市场制度,特别是包括劳动力市场在内的要素市场发育较为迟缓,对城乡劳动力资源无法起到基础性的配置作用。就现状而言,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在理论上已经不成问题,但农民及其家庭在城镇流动迁徙还面临诸多障碍。 一是劳动者的身份(国有企业职工和非国有企业职工、农民工)差异造成的不公平竞争(如在招工管理、岗位限制、次序控制、歧视性收费等),以及严厉的户籍制度、不平等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等不同程度的存在
19、,是劳动力市场中的制度缺陷,这种缺陷使现在的“农业人口”很难参加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来,也是农村更大规模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碍。 二是受利益调整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一方面为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问题,农民工的就业大都在苦脏累险等下岗失业人员不愿从事的行业、工种。另一方面农民工的劳动所得却常常被企业主或包工头恶意拖欠、过度剥夺,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政府的政策导向更多的倾向于保护市民利益,而农民工带来的公共卫生乃至社会治安方面的问题,则被过分的夸大,其贡献在城里的“主流社会”中也被边缘化了。实际上仍然分割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和身份的歧视,大大降低了农民工可能获得的劳动收入,同时
20、也提高了其在城市的生活成本。就业环境和城市劳动力市场状况,越来越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出得去”“留得下”的社会障碍。 三是转移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推动工业化进而带动城市化的过程。而工业化的发展,需要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调查显示,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文盲的比重为9%,具有小学和初中文化的占80%左右。从绝对水平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小学文化为主,其次是初中文化。从已经进入城市的农民工来看,大都是在简单较重、技术含量不高的岗位上务工,其中以体力劳动为多,他们的职业技能,绝大多数是在上岗后边干边取得的。这种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参与工业化进程,难度是不难想见的,这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自身障碍。 2
21、、农民工权益的保护问题。 随着农村劳务输出人员的大量增加,各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侵犯进城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事件屡有发生,拖欠工资、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各类保险基金、加班加点、劳动条件及工作环境差,缺乏安全生产防范措施、劳保福利待遇低等问题日益突出。我们要充分认识维护进城农民工合法权益不受损害的重要性,切实增强抓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努力发挥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认真分析、研究工作路数、纳入工作日程,切实抓紧、抓好,全面提高我市农村劳务经济的质量,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市劳务输出成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3、信息网络不畅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现实障碍。 一方面我市一部分乡镇没有上网的
22、的条件,与市劳动力信息网络不能实现信息共享,无法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影响劳务输出工作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全国性乃至境外的劳务输出基地网络还没有建立起来,使我们的劳动力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利用,不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开展工作,也使我们的劳务输出工作有局限性。 4、组织化输出比重小,依靠品牌占市场能力弱。从我市劳务输出的规模和形成看,劳务输出工作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因此在劳务输出的规模上,盲目和自发的外出务工人员和小规模的输出占整个输出人员的比重还比较大,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季节性输出人数较多,常年性输出人数较少。我市的劳务输出品牌还不成规模,依靠品牌占领市场的能力还比较弱,据了解,目前除了双
23、阳的“境外劳务”、榆树的“北京保安”在外具有一定影响外,其它的劳务输出还限于一般性劳务输出状况,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缺乏占领市场的优势和能力。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对策措施。 促进农村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对于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拓宽城乡市场,优化国民经济整体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加大城乡就业的力度,才能有效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制定实施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发展战略。在要素市场发育不成熟和城乡统筹就业存在着制约障碍的情况下,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应该发
24、挥更大的作用。切实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一方面根据城市化的要求,确定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措施,并建立目标责任制和部门分工合作机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充分考虑开发利用农业劳动力资源,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利用劳动力较多的技术作为产业主体,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将其作为基础性约束条件。另一方面加大农村的财政投资,在农村安排资金和项目时应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应积极投资农村道路、电网、水利工程建设等以使用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工程。以农村经济的发展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发挥农业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个 文明 生态 建设 典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86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