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区司法局2003年思想作风建设总结.doc
《xx区司法局2003年思想作风建设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区司法局2003年思想作风建设总结.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 xx区司法局2003年思想作风建设总结 2003年,我们坚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强化“一个重点、四项特色”,积极开展思想作风建设,认真履行司法行政职能,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奋斗目标。 一、主要成效: 1、领导重视。成立了由局长邹建东任组长,各分管局长和办公室、政工科及工会有关人员参加的思想作风建设领导小组,除积极参加区里组织的思想作风建设整顿外,还定期开展思想作风建设教育整顿,使机关工作人员的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明显提高。加强经常性的*思想教育、优秀典型教育、勤政廉政教育和党性教育。制定了关于开展“两个务必”和“双争”活动(即:“人民满意的政法
2、单位,人民满意的政干警)的实施意见。积极参与行风评议活动,调整补充了局行风监督员队伍,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意见和建议。自觉邀请并接受区人大、区政协对我局开展司法行政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受到好评。我局参加全区司法机关、行政执法部门评议获得第六名。 2、坚持制度。一是坚持局领导干部值班接待制度,对当天出现的问题,特别是群众来访投诉认真接待处理。二是坚持首问负责制和错案追纠制。三是坚持公开办公和公示制度,强化社会监督。四是坚持法律援助案件跟踪服务及受案律师服务质量跟踪调查制度,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质量。五是坚持人员工作考勤、作息及请消假制度。六是坚持周三*学习和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七是坚持机关内部民
3、主监督和民主管理制度。 3、扎实工作 (1)、抓住三个普法重点,努力推进“四五”普法和依法治区工作。以机关干部和青少年为重点普法对象,以传染病防治法和选举法、拆迁条例等为重点普法内容,以“两会”召开、抗击非典、城市拆迁、社区改选和“12.4”法制宣传月等为重点普法时期,全面深入地开展各项普法教育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四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进展。 一是继续抓好机关干部学法和青少年普法教育。与区委组织部、宣传部、区委党校联合制定下发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的实施意见,坚持每月一个学法日制度,举办了区委学习中心组和处级领导干部学法讲座。继续与区委党校联办政法系统、行政执法系统干部法律本科、大学学
4、历教育。建立xx区依法治区网,组织机关干部300余人次参与法治网谈和法治征文活动,获市优秀组织奖。10月份由区委宣传部、区人大、政协、政法委有关领导带队,组织对全区十个街道、各行政执法部门及驻区单位进行了“四五”普法工作中期检查,进一步推进了全区普法宣传工作。坚持以创建“无青少年犯罪、无侵害青少年权益”学校活动为载体,制定落实xx区2003年暑期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意见,指导各学校、社区广泛开展法律讲座、知识竞赛、心理咨询、辩论会、少年模拟法庭和暑期“五个一”活动,会同区教育局对创建活动进行检查,实现了连续两年在校生零犯罪的目标。市里对我区创建“双无”学校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并向全市推广。 二是适
5、应社会需要深入开展法律进社区。在继续深化法律进社区“四个一”活动的基础上,广泛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掌握驻区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实际工作生活中迫切需要什么、关心什么,有针对性地选拔专长律师组织开展社区广场咨询、送sp; 坚持把服务于“富民强区、跨越发展”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第一要务,围绕服务稳定社会和服务经济目标,开展法律服务。 一是积极做好参与政府信访接待和法律保障工作。全年组织律师24人次定期参加政府信访接待,从法律角度解答市民问题,化解党群矛盾,减少越级和重复上访。先后组织干警和律师、公证人员60余人次参加拆除违章建筑、“三小车”整治、老城拆迁改造、*人员转化等各类联合执法活动,为确保区域稳
6、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截止12月20日全区各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共办案1019件,创收373万元。 二是认真做好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工作。统一安排律师在法律援助中心接待来访人员,承办了大量法律援助案件,受到社会各界和当事人普遍赞誉。今年共接待电话咨询283人次,接待来访860人次,解决19件纠纷,受理援助案件34件,结案29件。江苏电视台先后两次对我们开展法律援助的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 三是加强公证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采取多种便民措施,优化*程序,坚持周六上班,深入关键地区拆迁现场公证和办理证据保全,为60多名退伍军人现场办理相关协议公证,尤其在“三小车”整治过程中,为政府分忧,现场免费办理
7、公证案件1500余件,受到群众一致好评。此外,我局还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及其公证工作,共完成新办企业投资额500多万元。 一年来,通过全体干警的不懈努力和创造性的工作,我们先后被评为全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先进集体,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防治“非典”集体三等功、“优秀青少年维权岗”,荣获区先进基层党组织、预防职务犯罪先进集体称号。 二、工作建议: 一是加大思想作风教育整顿力度,进一步增强机关工作人员的*意识、党性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特别要重视对党员先进性的教育。 二是切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把“富民强区”、“执政为民”和“为民服务”的口号喊响亮,工作做扎实。 政工科
8、张建平2004年元月18日 对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思考近日,各大媒体竞相报道了广东省肇庆四会法官莫兆军涉嫌玩忽职守一案(以下称莫兆军案),该案的主要案情是:原告李兆兴持被告张坤石、陆群芳、张小娇、张妙金等四人亲笔书写的1万元借条(后被证实是受胁迫)向四会法院提起诉讼(下称借款案)。庭审中,被告张某等四人称此借条系在第三人冯某用刀威胁之下出具的但事后未向公安机关报案亦未能提供任何证据加以证明,该案承办人莫兆军据此判令被告张坤石、陆群芳、张小娇于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偿还原告借款1万元并计算利息,张妙金不承担还款责任(其在借据上的签名系张小娇代写)。判决书生效后,三被告既未上诉亦未申诉,在进入执行程序后
9、,张坤石、陆群芳夫妇在四会市人民法院正门外服毒自杀。为此,肇庆市检察院以涉嫌玩忽职守罪逮捕了莫兆军,并向肇庆市中级法院提起公诉。被告人莫兆军的行为是依法办案还是玩忽职守,是否构成犯罪,大家众说纷纭。姑且不论该刑事案件的审理结果如何,笔者试从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下称规定)结合该争议的民事案件谈谈民事案件的客观真实和法律真实的有关问题。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中对证据的审核认定是其中的核心。民事诉讼法第64条第3款: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此条规定比较抽象,操作性不强,实践中审判人员往往依靠直觉和经验对证据进行审查判断。再者,当事人所提供证据
10、不足以证明案件事实时,为了还事实的本来面目,追求案件的客观真实,人民法院往往依职权调查证据并将此作为定案依据。案件的客观事实无法查明的时候因虑及错案追究而不敢迳行判决,由此而产生强行调解之风的流行和推广。由此,当事人缺乏诉讼的风险意识和举证责任意识,而将败诉的原因归于法院的调查不力,造成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对立。因此证据法律效果的不确定,造成法律适用上的不统一,容易滋长腐败,不利于人民法院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平等保护和审判效率的提高,影响民事审判公正与效率的价值目标。一、客观真实在我国诉讼制度中的地位1、建国以来,我国诉讼制度中确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真实。民事诉讼法第7条:人民法院审理民
11、事案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是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原则,它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具体体现,反映了我国民事诉讼的本质特征。以事实为依据就是要求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必须尊重事实,把案件的客观事实包括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事实以及双方当事人对他们法律关系争议的真实情况作为定案处理的根据。2、客观真实的理论依据是我国长期以来所奉行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该认识论认为:物质(存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存在)具有能动作用。人类具有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而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因此,将此思想
12、引入审判实践即形成了实事求是的证据制度。在过去的审判实践中,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标准与刑事诉讼的标准相同,即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必须确实充分。二、客观真实的证明标准的弊端首先,它违背了诉讼证明的相对性原理。认识活动的相对性和诉讼证明的特殊性,决定了诉讼证明在多数情况下达不到证明结果与案件客观事实完全一致的程度。从认识论上说,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世界、客观事实是可以认识的,但这种认识的完成需依赖于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不断深化,在特定的条件、特定的时间周期内所进行的认识总是具有相对性的。这是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参照前苏联的民事诉讼模式制定的,它体现了很强的职权主义的特征,人民法院可在当事人的诉讼
13、实体内容外广泛收集证据,并依此作出裁判。其次,它影响诉讼实践的原则和效率。往往要求法官不切实际片面追求确实充分。为保证每一个案件所裁判确认的事实与案件的客观事实完全一致,法官不得不担负起调查取证的义务,以发现案件的事实真相。这种证明要求带来诉讼模式上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极度强化诉讼中法院的职权主义倾向,尤其是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没有举证积极性,未能尽到举证的责任,结果往往过多地由法官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形成所谓的当事人动嘴、法官跑腿,法官调查、律师阅卷的现象。由此会带来的问题就是当事人会把败诉的原因直接归于人民法院的调查不力,这样亦加重了人民法院的责任,使得办案效率低下,案件久拖不决,
14、给法官提出了难以达到的要求,亦显然不符合人民法院公正与效率的主题。三、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关系在审判实践中我们要正确理解客观真实和法律真实的关系。追求法律真实的时候并不是排斥客观真实,因为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受到其自身特定历史时期的局限而不可能绝对地分毫不差地再现案件的原来面目,客观真实仅仅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化目标,但并不是在所有的案件中都要不顾客观条件的限制和程序正义的要求而一味片面追求客观真实。在无法查明案件事实的情况下许多法官因错案追究制而不敢裁判,这实际上是违背了法官不得拒绝裁判的法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客观真实的证明要求越来越不适应审判工作的需要,最高人民法
15、院下称规定第63条“人民法院应当以证据能够证明的案件事实为依据依法作出判决”。它第一次明确了我国民事诉讼中法律真实的证明要求。此外,规定强化了当事人举证责任,弱化和规范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职能,规定了人民法院依调查收集证据的几种情形,由此正式确立了人民法院居中裁判的地位。当事人在诉讼中“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即当待证事实真伪不明时由依法负有证明责任的人承担不利后果的责任而非此前在待证事实真伪不明时由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进而以此作出裁判。规定第15条将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仅限于:1、涉及可能有损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
16、权益的事实;2、涉及依职权追加当事人、中止诉讼、终结诉讼、回避等与实体争议无关的程序事项。此外,第16条规定:除本规定第15条规定的情形外,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应当依当事人的申请进行。在双方当事人对同一事实举出相反证据但都无法否定对方证据的,人民法院对当事人证据的证明力进行衡量。如果一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的证明力明显大于另一方,则可以认为证明力较大的证据支持的事实具有高度盖然性,人民法院应当依据这一事实作出裁判。如果通过证明力的比较仍无法对争议事实作出认定,争议事实仍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审判人员应当依据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则作出裁判,由承担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由此,法官不得以证据不足
17、以反映案件的客观真实而拒绝裁判,而应以现有证据来认定争议事实,不应无限期地调查。四、莫兆军案与法律的冲突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在民事案件中,根据规定第2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在莫兆军所审的借款案中,原告李兆兴举出被告张坤石等四人借款事实并附其欠条,而被告仅做口头驳斥并不能举出证据对自己的主张加以证明,从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来看,此时举证责任已转移给被告方,既然被告不能举证理应承担对已不利的法律后果,故依规定第76条规定判决被告败诉
18、。法官莫兆军对“借款”案的审理是适度的,恰当的。纵观该民事案件发生的全部过程,被告原本是有很多机会行使救济,如在受胁迫后向公安机关报案,或于一审判决后上诉、申诉,而其恰恰放弃了自己的权利采取极端的做法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在“莫兆军案”中,检察机关在两被告服毒身亡后以涉嫌玩忽职守罪起诉莫兆军实质上是把依法应由被告承担的败诉风险转变为法官必须证明案件客观真实的风险。法官在判案中不能查明客观真实就有可能犯玩忽职守罪,如此一来有谁还敢去办案?退言之,法官即使依职权请求公安机关调查(不管法官的中立性),在两被告未服毒身亡的情况下,公安机关未必肯介入,李兆兴亦未必能如实供述。法官在审理民事案件中不可能也
19、无法对涉案的争议事实的客观性进行调查,法官判案应当也只能追求程序上的公正,凭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依法审查判断证据,最终对所形成的法律真实作出判决。关于“莫兆军案”的审判虽无结果,但即使判其无罪亦对其人身及名誉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如果法官依法办案被追究刑事责任,不能不说是中国法律的悲哀。这就使人想到人大代表的人身权利能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特别保护,而法官的合法权益却没有相应的法律来保护,即使法官由于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偏差办错案,还有二审及申诉途径来救济,本案中检察机关指控莫兆军犯有玩忽职守罪的做法事实上是对我国民事诉讼程序一种挑战。 完善我国民事优先权制度的立法思考民事优先权是一种根据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xx 司法局 2003 思想作风 建设 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85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