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第六章神经系统文档资料.ppt
《06第六章神经系统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第六章神经系统文档资料.ppt(1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部位与机能 大脑皮层以下的各部位,其机能主要概括为二:传导功能和反射中枢功能。脊髓:将全身各器官与脑的活动联系起来,上传下达。完成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 延髓:呼吸、心跳等生命活动的基本中枢;调节躯体运动。脑桥:角膜反射的中枢。中脑:视觉反射和听觉反射的中枢;姿势反射的中枢;网状结构中有调节肌紧张的中枢、上行激动系统对觉醒与睡眠有重要作要作用。,小脑:调节肌紧张、机体的平衡和躯体的协调运动;调节内脏活动;运动学习。丘脑:是全身感觉(嗅觉除外)传向大脑的重要中继站。其传向大脑的信息,产生特异的感觉、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具有粗浅的感觉分析机能。下丘脑:与脑垂体的联系十分密切,主要
2、调节体温、摄食、内分泌、水盐代谢等内脏活动,并有情绪反应、生物节律的形成等。纹状体:调节躯体运动,与间脑一起构成非条件反射(本能活动)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管理全身的感觉;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发动随意运动、调节随意运动;完成条件反射等高级神经活动机能。边缘叶调节内脏、情绪、学习记忆等活动。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 整合:是指神经把多方面的活动总和为一个整体的活动过程。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神经元把各种兴奋信号和抑制信号总和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输出信号的过程。二是指把机体的许多部分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级中枢都具有整合功能。但是不同水平的中枢其整合的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有
3、低级中枢、基本中枢、较高级中枢和高级中枢之分。一般说,高位中枢对低位中枢的活动都具有一定的调节影响。大脑皮层是机体一切活动的最高级中枢。,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细胞结构和功能,一、神经元(一)神经元的结构 神经元的四个重要的功能部位:树突棘;始段;轴突;突触前膜。双向轴浆运输,起着运输的作用。,(二)神经元的分类 在生理学上按照生理机能可以分为三类。A.感觉神经元(sensory neuron)B.运动神经元(motor neuron)C.中间神经元(association neuron)也可分为兴奋性神经元和抑制性神经元两大类。还有按照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分类的,如胆碱能神经元等。,Camillo
4、 Golgi,Santiago Rann y Cajal,(三)神经纤维的分类 1.Erlanger&Gasser根据AP的传导速度和波形特征分为:A、B、C三类。A类:包括有髓鞘的躯体传入和传出纤维,直径为1-22m,传导速度为12-120m/s。根据其平均传导速度的快慢,又可将A类纤维分为、四类,P87表。B类:是有髓鞘的植物性神经的节前纤维,直径1-3m,传导速度15m/s,其后电位的特点是没有负后电位而正后电位较明显。,C类:包括无髓鞘的躯体传入纤维和植物性神经的节后纤维,直径0.3-1.3m,传导速度2.3m/s。无髓鞘的躯体传入纤维没有负后电位,但正后电位特别明显;植物性神经节后纤
5、维的负后电位则比较明显,正后电位持续时间较长。2.Lloyd和Hunt据纤维的直径将传入纤维分为:、四类,类又分为a和b两类。在实际应用中,两种分类方法之间有重叠。,二、神经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有1012 个神经元,有1013个神经胶质细胞。分为:室管膜细胞,有干细胞功能;小胶质细胞,有吞噬功能;少突胶质细胞,白质中形成髓鞘。,星形胶质细胞,又分为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和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前者主要分布于白质,后者主要分布于灰质内。主要作用是参与血-脑屏障。施旺氏细胞,卫星细胞胶质细胞的主要作用:1、支持作用 2、隔离绝缘作用 3、分泌功能 4、修复再生功能 5、营养作用,三、中枢神经系统环路(
6、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神经系统中,传出运动神经元数量最少;感觉传入神经元数量是传出13倍;中间联络神经元数目最多,仅大脑皮层就高达150亿之多。中枢神经的联系非常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辐散(divergence)一个神经元通过其末梢分支与多个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是兴奋在中枢内扩散的结构基础。扩散的范围与刺激的强度和当时的中枢机能状态有关。感觉传入神经元的轴突进入中枢以后一般以这种联系方式为主,可以扩大影响范围。,2、聚合 多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共同与同一个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这种方式叫做聚合(convergence)。是信息在同一神经元上发生总和的结构基础。运动传出神经元上聚
7、合联系比较普遍。3、链索状与环状联系 链索状:可加强空间上的作用范围;可增加 作用的持久性。环状:是形成正、负反馈的结构基础。可使 活动减弱或终止;也可使信息在环路 中保存一段时间。,4、神经元的韵律活动 人说话、呼吸、演奏乐器以及舞蹈、习惯性活动等都是由中枢的特殊环路所形成的中枢模式发生器来编辑和发放冲动,支配骨骼肌顺序性活动完成的。神经元间交替兴奋和抑制是形成韵律性活动的基础。,(二)反射和反射弧 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法国哲学家笛卡尔(Descartes R,15951650)首先提出反射的概念。巴甫洛夫(Pavlov,18491936)创
8、立了大脑活动的条件反射学说。2、反射弧 反射弧(reflex arc)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3、反射的种类(1)按反射形成的特点 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2)按感受器作用的特点 外感受性反射 内感受性反射(内脏反射和本体反射)(3)按效应起作用的特点 躯体反射 内脏反射,(4)按反应的生物学意义特点 防御性反射 食物反射 性反射 朝向反射(三)反射活动的协调 反射的协调:反射活动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一定的强度互相配合出现,叫做反射的协调。反射协调是反射中枢之间兴奋和抑制活动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结果。反射协调的基本方式如下:,1、诱导 正诱导:一个中枢的
9、兴奋活动,引起另一中枢兴奋活动加强,这种方式叫做正诱导。负诱导:一个中枢的兴奋活动,引起另一中枢的活动发生抑制,这称为负诱导。交互抑制就是一种典型的负诱导。交互抑制使人左右两腿交替行动的中枢机制。作用: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配合。,2、最后公路原则 主要指传出神经元的活动规律。最后公路原则:运动传出神经元的传出都是对多种信号总和的结果,这称之为最后公路原则。作用:使反射活动的强度恰其如其分,具有强度上的协调性。3、大脑皮层的协调作用 大脑皮层在反射活动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作用:保证了反射活动协调的可塑性,4、反馈 反馈是中枢神经中最为常见的反射协调方式。其实任何活动几乎都有监测器(感受器)
10、反馈活动的信息,以提高动作的精确性。作用:实现调节的自动化和精确化,提高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控制和调节,运动是动物界最普遍的、并可作为其特征的一种功能。人在生活和劳动中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躯体运动,都是以神经系统控制下的骨骼肌运动作为基础的。运动和姿势是怎样引起的?CNS运动神经元骨骼肌收缩活动运动和姿势形成。运动是怎样协调的?运动是骨骼肌舒缩的结果,而肌群的协调性收缩,依赖于CNS、外周感受器(特别是骨骼肌本体感受器)信息传入。,运动的种类1)反射性运动:最简单和基本的运动,由特 异性的感觉刺激引起。2)随意性运动:达到某一目的而进行的运 动,可由感觉刺激,也可因主
11、观愿意而引 起。3)节律性运动(如呼吸、咀嚼、行走),一、运动神经元及其活动的调节(一)脊髓的和神经元 1、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纤维。直径70m,分大、小运动单位。较小的神经元形成的运动单位,放电频率低、支配慢牵张反射,为S型,属I型纤维;较大的放电频率高,支配快牵张反射肌纤维,属于II型纤维。当受刺激时,小运动神经元先兴奋,直径较大的神经元后兴奋。,和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2、运动神经元:直径约35 m,轴突较细3-6 m,支配梭内肌纤维,调节肌梭的敏感性称为肌梭运动纤维。(二)肌肉本体感受器:肌梭和腱器官 1、肌梭:直径100 m,长10 mm,内含2-12根肌纤维。两端能收缩,中间不能收
12、缩。传入纤维支配:核袋肌纤维和核链肌纤维。螺旋末梢的Ia类神经纤维(初级终末)、花枝状末梢的II类感觉神经纤维(次级终末)。传出纤维支配:终止于核带纤维上的动态运动轴突,终止于核链纤维上的静态运动轴突。,肌梭的传入和传出支配,肌梭的功能:初级终末感受肌肉被牵拉的长度和长度变化速率,当长度不变时放电停止,对小的牵拉有极高的敏感性,呈线性反应,检测的是肌纤维的动态变化。次级终末感受牵拉肌纤维后的静止状态下所增加的长度变化,不敏感,非线性反应。当梭外肌收缩时,肌梭的放电停止,称为卸载。但正常时,由于和两种神经元可同时被激活,产生协同活动,使肌梭的敏感度不至于因梭外肌的收缩而减低。,抗引力神经环路:重
13、力牵拉伸肌通过神经元活动所形成的梭外肌抗重力的收缩,这是一种本体感受器反应,该反射通路称为抗重力神经环路。这是一种单突触反射。神经病学诊断中常用的膝反射、跟腱反射,牵拉肱二、三头肌形成的反射都属于单突触反射,2、腱器官:又称高尔基腱器官,是分布于骨骼肌与肌腱接头处的牵张感受器。与梭外肌纤维串联,感受张力的变化。传入纤维为Ib类,对支配同一肌肉的神经元起到抑制作用。起到的是保护作用。,与梭外肌纤维呈串联关系,与梭外肌纤维呈并联关系,二、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只需要脊髓就能完成的反射活动称脊髓反射(一)牵张反射 受外力牵拉的骨骼肌反射性的收缩活动。,1.相位牵张反射 快速牵拉肌肉形成的收缩 感受器
14、为核带区末梢,Ia传入纤维传入。膝跳反射,单突触反射0.7ms.2.紧张性牵张反射 为被动弯曲关节刺激Ia和II传入神经末梢,所形成的以单突触反射为主的反射。正常情况下多为重力引起,是维持姿势的重要反射。,3.脊休克 脊髓被横断后,断面下的脊髓无反射或反射减弱的现象。主要是失去了上位中枢对神经元的易化作用。恢复时间:蛙几分钟,狗数天,人数月。(二)反牵张反射 牵拉肌腱,高尔基腱器官兴奋引起的反射。其作用于牵张反射相反,故称反牵张反射。结果是抑制被牵拉肌肉,兴奋颉颃肌,起到保护作用和维持姿势在合适的状态。,(三)屈肌反射 为多突触反射,多种感受器都能引起关节屈肌的收缩,较强的屈肌反射称屈肌收缩反
15、射。伸肌反射;交互神经支配;交互抑制。对侧伸肌反射,三、脑干对姿势和运动的控制 脑干:延髓、脑桥、中脑。功能:反射和传递信息(上下传递)。3-10对脑神经起源于脑干,形成感觉和传出的重要反射信号通道。尤其是脑干网状结构(不只是中脑网状结构),在调控躯体运动和内脏运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脑干网状结构中调控躯体运动的易化区和抑制区,呼吸和心血管调节中枢均在网状结构内。,易化区 电刺激该区域增强肌紧张和肌运动。机制:通过兴奋网状脊髓束,兴奋脊髓的-和-运动神经元。抑制区电刺激该区域肌紧张和肌运动被抑制机制:无内源性活动,依赖高级中枢的活动。,(一)脑干网状结构和去大脑僵直 1实验:在动物中脑四
16、叠体(上、下丘间)间横断脑干 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表现:全身抗重力肌群发生过强收缩2发生原因(机制):正常时:上位中枢(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小脑、前庭核等)通过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和抑制区)对前角运动神经元施加影响,使屈肌与伸肌的肌紧张度保持平衡。损伤后:易化区作用抑制区的作用;牵张反射增强伸肌是抗重力肌,正常情况下反射活动强于屈肌伸肌 屈肌(牵张反射),3本质:伸肌的牵张反射增强(同时存在-和僵直)-僵直(-rigidity):高位中枢的下行作用,直接或间接通过脊髓中间神经元提高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而出现的僵直。僵直(-rigidity):高位中枢的下行作用,
17、首先提高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肌梭的传入冲动增加,转而增强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而出现的僵直。,-环路,(二)脑干对姿势的调节 姿势反射:在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不断地调节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引起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变更躯体个部位的相应位置,这种反射活动总称为姿势反射。1.状态反射:由于动物躯体和头部在空间位置的改变,导致了本体感受器或前庭器官的兴奋,引起肌肉,特别是四肢伸肌张力发生变化的反射称为状态反射。,迷路紧张反射 颈紧张反射,2.翻正反射 将动物肢体翻转,其可迅速翻正,恢复直立,此为翻正反射。机制:视觉和迷路受到刺激反射性地正头颈部感受器受刺激正身。,四、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控制(一)
18、皮质运动区 大脑皮层是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的最高级中枢。作用:调节肌紧张、发动和调节各种随意运动。,主要运动区: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4区、6区),特征:基本交叉,但头面部大多为双侧支配(面、舌肌外);基本倒置,但头面部是正立的;机能定位相当精确;投射范围与运动的灵敏性成正比。,辅助运动区:在灵长类和人类,于两半球之间的侧壁处,还有“运动辅助区”或称为第二运动区。该区对躯体的管理是双侧性的。,皮质机能柱:大脑皮质上下各层的细胞组成了垂直于大脑皮层的功能单位皮层功能柱。这种功能柱使得传入皮层的信息有效地传至第和第层的传出神经元,向低级中枢发出运动的指令。,(二)皮质脊髓束(锥体系)及其功能作用:发
19、动随意运动,多为交叉性支配,主要控制-运动神经元,控制精细、技巧运动。1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侧束(80%):延髓锥体交叉,支配四肢远端肌肉,主要参与精细的、技巧性运动,进化新。皮质脊髓前束(20%):不在延髓交叉,支配四肢近端肌肉及躯干肌肉,主要参与姿势维持和粗大运动。,2.皮质脑干束:到脑干运动核团。(三)多级神经元运动系统(锥体外系)作用:主要协调肌群间运动,调节肌张力(姿势);配合锥体系完成各种精细运动;完成某些节律性和习惯性动作。调节运动特点:多为双侧控制,主要作用于-运动神经元。包括:(1)顶盖(网状、前庭、)脊髓束,(2)红核脊髓束可调节精细运动。,特点:(1)起源广泛;(2)下行
20、不经过延髓锥体交叉,通过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小脑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等传导束到达脊髓;(3)没有单突触联系;(4)对脊髓的运动控制是双侧性的。作用:调节肌紧张、协调肌群之间的收缩活动。(调节运动使之更准确),五、基底核的功能 1、组成(杏仁、豆状、尾状、屏状)结构上包括:古纹状体杏仁复合体,屏状核;旧纹状体苍白球,新纹状体壳核、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构成豆状核。豆状核与尾状核合称纹状体。功能上的基底神经节包括苍白球、壳核、尾状核、丘脑底核、红核和中脑黑质。,2.主要功能 参与随意运动的产生和稳定;参与肌紧张的调节;参与本体感受器传入信息的处理。3.与基底神经核有关的疾病 1)震颤麻痹也称帕金森
21、氏病 症状:肌肉强直、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静止性震颤。运动过少而肌紧张过强。病变部位:中脑黑质 可能机理:黑质的DA递质系统功能不足,纹状体的Ach递质系统功能亢进;丘脑外侧腹核功能异常。治疗机制:左旋多巴,M-R拮抗剂,5-羟色胺酸及手术切除苍白球。底丘脑核植入电极刺激法等。,2)舞蹈病(Chorea),也称亨延顿病。病变部位:新、旧纹状体病变(神经元变性)症状: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的舞蹈样动作,肌张力降低。治疗机制:利血平(Reserpine)可耗竭多巴胺,缓解症状。,六、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小脑属于锥体外系的部分。小脑的功能主要是调节肌紧张、维持身体平衡、协调随意运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6 第六 神经系统 文档 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84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