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肾病综合征PPT文档资料.ppt
《0301肾病综合征PPT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301肾病综合征PPT文档资料.ppt(1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教学目的,掌握肾病综合征概念。熟悉肾病综合征分类、病理生理、并发症。掌握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及临床表现。掌握肾病综合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掌握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2,肾病综合征,概述 诊断和鉴别诊断病因和病理生理 治疗病理类型与临床特征 预后并发症 本章要点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复习题,3,概述,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是因多种肾脏病理损害所致的大量蛋白尿(尿蛋白3.5g/d),并常伴有相应的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水肿、高脂血症等一组临床表现。本征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据国外统计其发病率约为2万。肾病综合征不是疾病的最后诊断。因由多种病因引起,故其
2、机制、临床表现、转归和防治各有特点。本章主要阐述原发于肾小球疾病所表现的肾病综合征。,4,1.大量蛋白尿:尿蛋白3.5g/d。2.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3.水肿4.高脂血症 1与2必备。,5,肾病综合征,概述 诊断和鉴别诊断病因和病理生理 治疗病理类型与临床特征 预后并发症 本章要点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复习题,6,病因,多种肾小球疾病可引肾病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遗传性三大类,有多种病理类型。,7,肾病综合征的分类和常见病因,8,肾病综合征的分类和常见病因,9,病理生理,1、大量蛋白尿正常的肾小球滤过膜具有分子屏障及电荷屏障,当其受损时,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以白蛋白为主
3、)的通透性增加,使原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多,当超过近曲小管的重吸收量时,形成大量蛋白尿。在此基础上,凡增加肾小球内压力及导致高灌注、高滤过的因素(高血压、高蛋白饮食或大量输注血浆蛋白)均可加重尿蛋白的排出。,10,肾小球滤过屏障,尤其电荷屏障受损时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 血浆蛋白大量漏出;血浆蛋白大量漏出近曲肾小管回吸收量大量蛋白尿。,11,2、血浆蛋白减低白蛋白从尿中丢失,同时原尿中部分白蛋白在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被分解(每日可达10g),当肝代偿性增加白蛋白合成不足以克服丢失或分解时,则出现低蛋白血症。另外,患者胃肠道黏膜水肿导致饮食减少、蛋白质摄入不足、消化吸收不良或蛋白质丢失,也是加重低白蛋白
4、血症的原因。,12,除血浆白蛋白减少外,某些免疫球蛋白(如IgG)和补体成分、抗凝及纤溶因子、金属结合蛋白及内分泌素结合蛋白也可减少,尤其在肾小球病理损伤严重的非选择性蛋白尿时更为显著,易引发感染、高凝、微量元素缺乏、内分泌紊乱和免疫功能低下等并发症。,13,1.低白蛋白血症:尿蛋白丢失 肝脏代偿合成2.其它蛋白减少(1)球蛋白(2)抗凝和纤溶因子(3)金属结合蛋白(4)药物结合蛋白(5)内分泌结合蛋白,14,3、水肿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使水分由血管腔内进入组织间隙,是造成肾病综合征水肿的基本原因。部分患者血容量正常或升高,血浆肾素水平正常或下降,临床可见高血压,提示原发于肾内的水
5、钠潴留因素在水肿的发生中也起一定作用。,15,水肿1.低白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2.肾脏本身钠水潴留,16,4、高脂血症肾病综合征患者的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常与低蛋白血症并存,其发生与肝合成蛋白增加及脂蛋白分解代谢异常有关。,17,肝脏代偿合成蛋白并无选择性,在增加白蛋白合成同时,也增加了脂蛋白合成,脂蛋白分子量大不易从尿中丢失而蓄积体内。而且,大量蛋白尿时,脂蛋白降解酶的辅因子因分子量小也从尿中丢失,使酶活性下降,脂蛋白降解减少,这双重因素就引发了高脂血症。,18,高脂血症肝合成脂蛋白+脂蛋白分解 高脂血症,19,总之,大量蛋白尿是导致肾病综合征的基础。,20,肾病综合征,概述 诊断
6、和鉴别诊断病因和病理生理 治疗病理类型与临床特征 预后并发症 本章要点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复习题,21,病理类型,肾小球微小病变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膜增生性)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22,1、肾小球微小病变(MCD)(minimal change disease)病理:光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见脂肪变性。免疫荧光阴性。电镜下可见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是其诊断依据。,23,临床表现:本病男性多于女性,儿童高发,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减少,但60岁以后又有一小的发病率高峰,呈“双峰型分布”。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近15%患者可伴有轻微镜下血
7、尿,可因严重水钠潴留导致一过性高血压及肾功能减退。,24,治疗:90%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尿蛋白可在数周内转阴,血浆白蛋白逐步恢复正常水平,最终可达临床完全缓解,但复发率可高达60%。成人与儿童比较,治疗缓解率和缓解后的复发率均较低。,25,26,27,28,2、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病理: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弥漫增生,依其增生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免疫病理检查可将本组疾病分为IgA肾病及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前者以IgA沉积为主,后者以IgG或IgM为主,均常伴有C3,于肾小球系膜区或系膜区及毛细血管袢呈颗粒样沉积。电镜下可见系膜增生伴低密度电子致密物
8、沉积。,29,临床表现:本组疾病在我国发病率很高,约占肾活检病例的50%,在原发肾病综合征中约占30%,显著高于西方国家。男多于女,好发于青少年。约50%患者有前驱感染,可于上呼吸道感染后急性起病,甚至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部分患者为隐匿起病。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者约30%患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约70%伴有血尿;而IgA肾病者约15%出现肾病综合征,几乎100%有血尿。随着肾病变程度由轻到重,肾功能不全及高血压发生率逐步增加。,30,治疗:本组轻度病变且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者,对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的治疗反应好,重度患者疗效差。,31,32,33,34,35,36,37,38,3、膜
9、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病理:本病又称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表现为系膜细胞及其基质弥漫重度增生,广泛插入到肾小球基底膜与内皮细胞之间,使毛细血管袢呈现“双轨征”。免疫荧光常见IgG和C3呈颗粒状在系膜区及毛细血管袢沉积。电镜下系膜区和内皮细胞下可见电子致密物沉积。,39,临床表现:本病男多于女,好发于青壮年。约70%患者有前驱感染,发病较急,近30%可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部分为隐匿起病。60%患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常伴有肾炎综合征,几乎所有患者均有血尿。肾功能损害、高血压及贫血出现较早,病情多不断进展。5070%患者的血清C3持续降低,对提示本病有重要意义。,
10、40,治疗:本病所致肾病综合征治疗困难,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类药物治疗可能仅对部分儿童患者有效,多数成人疗效差。病变进展快,发病10年后约有超过50%的病例将进展至终末期肾衰。,41,42,43,44,45,46,47,4、膜性肾病(MN)病理:光镜下可见肾小球弥漫性病变,早期仅于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侧见到多数排列整齐的嗜复红小颗粒,进而有钉突、假双轨、链环状结构形成,后期基底膜弥漫不规则增厚,毛细血管袢受压。免疫病理显示IgG和C3呈细颗粒状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沉积。电镜下早期可见基底膜上皮侧有排列整齐的电子致密物,常伴有(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48,临床表现:本病男多于女,好发于中老年。
11、通常起病隐匿,约80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西方为构成原发肾病综合征的首要病理类型,约占40,我国约占20%。约30%患者可伴有镜下血尿,一般无肉眼血尿。本病极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肾静脉血栓发生率可高达4050%。老年患者中有20%本病继发肿瘤。,49,治疗:本病预后差别大,约2535%患者可自发临床缓解,约3540%患者在1015年中逐渐出现肾衰竭。约6070%的早期膜性肾病患者(尚未出现钉突)经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治疗后可达临床缓解。但随疾病逐渐进展,病变加重,治疗疗效则较差。,50,51,52,5、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病理:光镜下局灶(部分肾小球受累)节段(一个肾小球的部分毛细
12、血管袢)出现的硬化性病灶(系膜基质增多,毛细血管闭塞),伴灶状的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免疫病理检查显示IgM和C3在病变肾小球呈节段性团块样沉积。电镜下可见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及其与肾小球基底膜分离现象。,53,根据硬化的部位及细胞增殖情况可分为以下几型:经典型:硬化部位主要在肾小球血管极周围的毛细血管袢塌陷型:小球外周毛细血管袢塌陷,呈节段分布,小球脏层上皮细胞呈特征性增生及空泡变性尖端型:硬化部位主要在肾小球尿极附近的毛细血管袢细胞型:伴有系膜细胞及节段性内皮细胞增生,54,临床表现:本病好发于青少年男性,多为隐匿起病,部分病例可由微小病变或其他病理类型发展而来。原发性FSGS占成人肾
13、病综合征的525%,不同程度的蛋白尿为FSGS的临床特征,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约有1/2患者伴有血尿,其中部分可为肉眼血尿。确诊时约有1/3患者有高血压和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55,治疗:多数尖端型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预后良好。塌陷型治疗反应差,病情进展快,多数患者于两年内发展为终末期肾衰竭。其他各型预后介于此二者之间。过去曾认为糖皮质激素疗效较差,近年研究表明约50%患者治疗有效,只是起效慢,有效患者的中数缓解期为4个月。肾病综合征能否缓解与预后关系密切,缓解者较少发展为终末期肾衰竭,不缓解者约610年后超过50%进入终末期肾衰竭。,56,57,58,临床特点,59,病理特点,60,
14、肾病综合征,概述 诊断和鉴别诊断病因和病理生理 治疗病理类型与临床特征 预后并发症 本章要点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复习题,61,并发症,感染血栓、栓塞并发症急性肾衰竭蛋白质及脂质代谢紊乱,62,1、感染 原因:蛋白质营养不良 免疫功能紊乱 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部位: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皮肤,63,由于应用糖皮质激素,其感染的临床征象常不明显,尽管目前已有多种抗生素可供选择,但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感染仍是导致肾病综合征复发和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甚至导致死亡,应高度重视。,64,2、血栓、栓塞并发症由于血液浓缩(有效血容量减少)及高脂血症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此外,因某些蛋白质丢失及肝
15、代偿性合成蛋白质增加,引起机体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失衡;另外由于NS时血小板功能亢进、应用利尿剂和糖皮质激素等均可能加重高凝;故NS时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其中以肾静脉血栓最为常见。血栓、栓塞并发症是直接影响NS治疗效果和预后的重要原因。,65,血栓栓塞并发症原因:高凝因素+高粘因素判断指标:ALB20g/L常见病理类型:膜性肾病、膜增生性肾炎。常见部位:肾静脉、下肢血管、肺血管及下腔静脉,66,3、急性肾衰竭NS患者可因有效血容量不足而致肾血流量下降,诱发肾前性氮质血症,经扩容、利尿后可得到恢复。,67,少数病例可出现急性肾衰竭,其机制可能是因肾间质高度水肿压迫肾小管以及大量蛋白管型阻塞肾
16、小管所致。由于肾小管腔内高压,间接引起肾小球滤过率骤然减少,导致急性肾实质性肾衰竭。常见于50岁以上的患者(尤以MCD者居多),发生多无明显诱因,表现为少尿或者无尿,扩容利尿无效。肾活检病理显示肾小球病变轻微,早期肾间质弥漫重度水肿,肾小管可为正常或有少数细胞变性、坏死,肾小管腔内有大量蛋白管型。,68,4、蛋白质及脂质代谢紊乱长期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免疫球蛋白减少:机体免疫力低下,易致感染金属结合蛋白丢失:微量元素(铁铜锌)缺乏内分泌结合蛋白不足:内分泌紊乱(低T3综合征)药物结合蛋白减少:影响某些药物药代动力学从而影响疗效,69,高脂血症增加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栓、栓塞并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301 肾病综合征 PPT 文档 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84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