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检查 176页精选文档.ppt
《心脏检查 176页精选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脏检查 176页精选文档.ppt(1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的要求,1.掌握心脏的视、触、叩诊检查方法与临床意义 2.掌握心脏听诊内容、临床意义 3.熟悉血管的视、触、叩、听检查内容 4.了解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视,视,视,视,一、视诊(inspection),视,视诊体位与方法,可根据病情需要采取仰卧位或坐位。医生应站在病人右侧,先观察体位、呼吸、皮肤、胸廓外形等一般检查医生两眼与病人胸廓同高,以便观察心前区异常搏动和隆起当发现异常时,检查者站在床尾,取切线方向观察有助于发现搏动最强处,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心前区搏动,正常人心前区无异常隆起及凹陷。先天性心脏病或儿童时期患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有心脏增大,左侧前胸壁向外隆起。大量心包积液时,
2、心前区胸壁向外膨隆,显得饱满。,(一)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主要由于心脏收缩时心脏摆动,心尖向前冲击前胸壁相应部位向外隆起,形成心尖搏动。主要代表左室搏动,(二)心尖搏动,检查时应注意心尖搏动的部位、范围及强度等。,隆起,隆起,凹陷,心室收缩开始,心室舒张开始,胸壁,收缩期,舒张期,心尖搏动,主要由于心脏收缩时心脏摆动,心尖向前冲击前胸壁相应部位向外隆起,形成心尖搏动。主要代表左室搏动,检查时应注意心尖搏动的部位、范围及强度等。,隆起,隆起,凹陷,心室收缩开始,心室舒张开始,胸壁,收缩期,舒张期,正常心尖搏动 位于胸骨左缘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0.51cm处,其搏动范围直径约为22.5cm。
3、,正确测量方法,错误测量方法,?,(1)体位影响:仰卧时,心尖搏动略上移。左侧卧位,心尖搏动可左移23cm。右侧卧位可向右移1.02.5cm。,1.生理变异,(2)体形影响:小儿、矮胖体型、妊娠时,心脏横位,心尖搏动向上外移,可达第4肋间。瘦长型,心脏呈垂直位,心尖搏动向下移,可达第6肋间。,胸壁增厚(如肥胖、乳房大等)或肋间变窄时,心尖搏动减弱,搏动范围也减小。胸壁薄(如消瘦、儿童等)或肋间增宽时,心尖搏动强,范围也较大。在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时,由于心搏有力和心率加快,心尖搏动也可增强。,(3)胸壁影响,(1)心脏疾病 左室增大时,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2 病理改变,抬举性心尖搏动 指心尖搏
4、动强而有力,向心前区冲击,呈抬举样。其范围增大,直径大于2cm,用手指触诊时,可使指端抬起片刻。抬举性心尖搏动是左心室肥大的可靠体征。,右室增大时,心尖搏动向左移位,甚至可稍向上,但不向下移位;显著右心室增大可形成负性心尖搏动 左、右室增大时,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并可伴有心界向两侧扩大;右位心时,心尖搏动在胸骨右缘第5肋间。,心尖搏动增强 指心尖搏动强而有力,其范围直径大于2cm。除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左心室肥大(如高血压性心脏病、贫血性心脏病、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等)、还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热、贫血等。心尖搏动减弱 指心尖搏动微弱无力、范围小、甚至不能触及者。见于心
5、包积液、肺气肿、左侧胸腔积液或气胸及严重休克时;心肌炎及心肌病等心尖搏动减弱且较弥散。,凡能使纵隔及气管移位的胸部疾病,均可致心尖搏动移位,如:一侧胸腔积液或积气,可将纵隔推向健侧,心尖搏动随之稍向健侧移位。一侧肺不张或胸膜粘连,纵隔向患侧移位,心尖搏动亦随之稍向患侧移动。侧卧位时,心尖搏动如无移位,提示心包纵隔胸膜粘连。,(2)胸部疾病,大量腹水、腹腔巨大肿瘤等,使腹内压增高,膈位置升高,心脏横位,可使心尖搏动位置上移。,(3)腹部疾病,搏动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多示右室肥大。剑突下搏动见于右室肥大、腹主动脉瘤。鉴别方法是:深吸气,如搏动增强则为右室搏动,搏动减弱则为腹主动脉瘤;或以手指平放
6、于剑突下,指端指向剑突,从剑突下向上后方加压,如搏动冲击指尖且吸气时增强,则为右心室搏动;如搏动冲击掌面且吸气时减弱,则为腹主动脉瘤或主动脉腹部搏动。心底部搏动 胸骨左缘第2肋间搏动见于肺动脉扩张或正常青年人。,(三)心前区其它部位搏动,触,触,触,触,触,二、触诊(palpation),心脏触诊检查,除可验证视诊检查的结果外,还可发现视诊未能察觉的搏动、震颤或心包摩擦感等体征。多用手掌尺侧或指尖触诊。,触诊目的,(一)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 用触诊法确定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弱和范围,较视诊更准确,尤其在看不清心尖搏动时,触诊显得更为重要。,由于心尖搏动外向运动标志着心室收缩期,内向运动为舒张期,
7、故以此来帮助确定震颤、心音和杂音的时期。,(二)震颤 触诊时手掌感觉的细小振动,又称猫喘。机制:血液在心脏或血管内产生湍流所致的室壁、瓣膜或血管壁振动,传导至胸壁。(同杂音)心脏 器质性病变的体征。检查内容:部位、时期,收缩期舒张期连续性,机制:血流通过狭窄的瓣膜口或异常通道在心脏或血管内产生湍流所致的室壁、瓣膜或血管壁振动,传导至胸壁。(同杂音),二尖瓣狭窄 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心前区震颤的临床意义,二尖瓣面容 心尖部触诊 血流混乱,震颤举例二尖瓣狭窄:在心尖部触到舒张期震颤,收缩期震颤 舒张期震颤 血液分流,动脉导管未闭:在胸骨左缘第二肋间触到连续性震颤,(三)心包摩擦感是在心前区触
8、知的连续性震动感产生机制:心包炎时,渗出纤维蛋白,使其表面粗糙,心脏搏动时,壁层和脏层心包摩擦产生振动。,触诊特点 触诊部位在心前区,以胸骨左缘第4肋间明显。收缩期和舒张期可触及,但收缩期更明显或更易触到。坐位前倾或呼气末明显。心包渗液较多时,摩擦感不易触到。,叩,叩,叩,叩,叩,三、叩诊(percussion),心浊音界各部分的组成,心脏叩诊的目的:确定心界(是指叩诊心相对浊界),判定心脏大小、形状及其在胸腔内的位置,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心浊音界,叩诊方法:间接叩诊法,心脏叩诊(卧位),心脏叩诊(坐位),叩诊顺序:心脏叩诊的顺序是:先叩左界,后叩右界,由下而上,由外向内。叩诊心脏左界时,自
9、心尖搏动最强点外23cm处(一般为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稍外)开始,由外向内进行叩诊,叩诊音由清音变为浊音时,用笔作一标记,并依次上移至第2肋间为止。叩诊心脏右界时,自肝浊音界的上一肋间(通常为第4肋间)开始,由外向内进行叩诊,叩诊音由清音变为浊音时,作出标记,并依次上移至第2肋间为止。,正常心界:指心脏相对浊音界,即心脏在胸部表面的投影。正常人右心界几乎与胸骨右缘相合,在第4肋间处可在胸骨右缘稍外方;左界第2肋间几乎与胸骨左缘相合,其下方则逐渐左移,并继续向左下形成向外突起的弧形。,正常心脏相对浊音界,左锁骨中线距前正中线9cm,心浊音界改变的临床意义:心浊音界大小、形态和位置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10、。左心室增大 心左界向左下扩大,心腰加深近似直角,心浊音界呈靴形。因最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故又称主动脉型心脏。也可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右心室增大 轻度增大时,只使心绝对浊音界增大,心左界叩诊不增大。显著增大时,相对浊音界向左右扩大,但因心脏长轴发生顺钟向转位,故向左增大较为明显,浊音界不向下扩大。常见于肺心病、单纯二尖瓣狭窄等。,双心室增大 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且向左下扩大,称普大型心脏。常见于扩张型心肌病、克山病、重症心肌炎、全心衰竭等。,左心房及肺动脉扩大 胸骨左缘第2、3肋间心浊音界向外扩大。心腰饱满或膨出,心浊音界如梨形,因常见于二尖瓣狭窄,故又称二尖瓣型心脏。主动脉扩张及升主动
11、脉瘤 第1、2肋间浊音区增宽。,心包积液 坐位时心浊音界呈三角形(烧瓶形),仰卧位时心底部浊音区增宽,这种随体位改变而变化的心浊音界是心包积液的典型体征。,大量胸腔积液、积气时,心界在患侧叩不出,健侧心浊音界向外移。肺实变、肺肿瘤或纵隔淋巴结肿大时,如与心浊音界重叠则心界叩不出。肺气肿时,心浊音界变小,甚至叩不出。,大量腹腔积液或腹腔巨大肿瘤,使膈升高,心脏横位,叩诊时心界扩大。镜面右位心时,可在胸骨右侧相应位置叩出心浊音界。,右位心,四 心脏,诊,的,听,听,听,听,心脏听诊的目的,在于听取心脏正常的及病理的音响,以作为诊断心脏疾患的证据。听诊是检查心脏的重要方法,也是较难掌握的临床基本技能
12、之一。,听诊器,心脏听诊的体位,仰卧位 坐位(立位)侧卧位,(一)心脏瓣膜听诊区,二尖瓣区 正常在心尖部,即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稍内侧。相当于血液从左房向左室充盈的方向。,肺动脉瓣区 在胸骨左缘第2肋间。,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 在胸骨左缘第3肋间。,主动脉瓣区 在胸骨右缘第2肋间。,三尖瓣区 在胸骨体下端左缘,即胸骨左缘第4、5肋间。,(二)听诊顺序常用的规范顺序 按逆时钟方向依次听诊,即:二尖瓣区(心尖部)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区。,对疑有心脏病的病人还可听诊心前区其他部位,必要时也可在腋下、颈部和背部进行听诊。,(三)听 诊 的 内 容,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杂音心包摩擦
13、音,很重要呀!,1、心率心率指心跳的频率,即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成年人:窦性心率为60100次分,平均约为75次分,女性稍快。3岁以下儿童多在100次分以上。老年人多偏慢。心率的改变有心动过速与心动过缓。为临床上常见而重要的体征。,生理性:见于运动、焦虑及情绪激动时。病理性:见于发热、贫血、缺氧、出血、休克、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力衰竭、心肌炎、心肌病、洋地黄中毒等。药物性:见于使用肾上腺素、麻黄素、阿托品、异丙基肾上腺素等。,窦性心动过速指安静状态下,成人心率超过100次分,婴幼儿心率超过150次分者。,生理性:常发生于青年人,尤其多见于强体力劳动者及运动员。按压颈动脉窦和眼球时也可引起窦性心动过
14、缓。病理性:可发生于冠状动脉疾患及心肌炎,房室传导阻滞;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及营养不良等;颅内压增高;重度黄疸。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新斯的明、吗啡、利血平及心得安等药物均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缓指安静状态下,心率小于60次分者。,2心律 指心脏跳动的节律。正常成人心律规整。青少年和儿童心律可稍有不齐。心律的改变:常见的有窦性心律不齐、过早搏动和心房颤动等。窦性心律不齐根据与呼吸之间的关系,分为两种:,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为一种生理现象。是由于迷走神经张力在吸气时因肺充气而受抑制,在呼气时则增高;以及吸气时静脉回流增加,上、下腔静脉压力增高,通
15、过朋氏反射抑制了位于大静脉和右心房之间的迷走神经,使心率加速;呼气时则相反。常见于儿童、青春期,以815岁多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心率时快时慢与呼吸无关,可能系节律点在窦房结内游走所致。往往发生于洋地黄中毒或冠心病等疾病并发早期心力衰竭时。,过早搏动 简称早搏,指听诊时,在正常的节律中闻及一个提前出现的心 音,其后有一较长的间歇者(代偿间歇)。听诊特点:在规整的节律中提前出现的心音。提前出现的那一次心跳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较长间歇后出现的第一个心跳,其第一心音减弱。,按其来源可分为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和室性早搏三种。亦可为功能性或器质性:功能性早搏最常见。健
16、康人都可偶尔出现过早搏动。主要见于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的人,在饭后或安静时出现,常由饮酒过度、吸烟而诱发或增多,运动或注射阿托品后早搏可减少或消失。多为偶发性早搏。器质性早搏 可发生于各种心脏病(如心肌炎、心肌病、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冠心病、心肌梗死、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及洋地黄、奎尼丁等药物中毒时,运动后早搏可加重。多为频发性早搏。,心房颤动是由于心房内异位节律点发出异位冲动产生的多个折返所致。,听诊特点心律绝对不规则。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率少于心率,(脉搏短绌或短绌脉)。,临床意义 最多见的原因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也常见于心肌炎、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原性心脏病等。中年以上者,冠状动脉
17、疾患为其常见原因,是由于心房缺血所致。心外因素 如:感染、纵隔肿瘤、内脏栓塞、头颅外伤及洋地黄中毒等,均可导致心房颤动。极少数(约5%左右)的心房颤动找不到病因,称之为“特发性”心房颤动。,3.心音 心脏跳动时,由于心肌收缩、瓣膜关闭和血流冲击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心音有四个,按出现的先后命名为第一心音(S1)、第二心音(S2)、第三心音(S3)和第四心音(S4)。通常只能听到S1和S2,有时亦可听到 S3,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S4一般听不到,如能听到可能为病理性。,第一心音 产生机制主要由于心室收缩开始,二尖瓣和三尖瓣突然关闭振动而产生,其他如左室和主动脉因血流冲击产生的室壁和大血管壁的振动,
18、半月瓣的开放,心室肌收缩,心房收缩终末部分,也参与第一心音的形成。标志着心室收缩开始。,第一心音特点音调较低强度较响性质较钝历时较长(持续约0.1s)与心尖搏动同时出现心尖部听诊最清晰,第二心音产生机制 主要是由于心室舒张开始时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突然关闭振动所产生。其他如血流加速和对大血管壁冲击引起的振动,房室瓣的开放,心室肌的舒张和乳头肌、腱索的振动也参与S2的形成。在第一心音之后听到的心音。标志着心室舒张开始。,音调较高强度较S1为低性质较S1清脆历时较短(约0.08s)在心尖搏动之后出现心底部听诊最清楚,第二心音听诊特点,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区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只有正确区分S1和S2
19、,才能正确判定收缩期和舒张期,确定异常心音或杂音出现的时期以及与S1、S2的时间关系。,正常心音,S1、S2鉴别,包括心音强度、性质的改变和心音分裂。心音强度改变 除了胸壁厚度和肺含气量多少以外,影响心音强度的主要因素还有:心室充盈情况与瓣膜位置,瓣膜完整性与活动性,心室收缩力与收缩速率等,心音改变及临床意义,心肌收缩力心室充盈程度瓣膜位置的高低瓣膜的结构、活动性,影响因素,第一心音强度改变,生理性 多见于儿童及胸壁薄者,也见于运动、情绪激动、过量饮酒,饮浓茶、咖啡等使心率加快时。病理性二尖瓣狭窄但重度二尖瓣狭窄时,因瓣膜活动明显受限,第一心音反而减弱。,第一心音增强,三尖瓣狭窄 在吸气时明显
20、。房间隔缺损及肺静脉畸形引流 因通过三尖瓣的血液增多,而使瓣膜在舒张晚期仍处于开放位置,从而导致第一心音增强。,心动过速 由于舒张期缩短,瓣膜于“舒张晚期”仍处于开放状态。见于贫血、发热、甲亢及应用某些药物(如异丙基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麻黄素、阿托品等)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也见于某些快速性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时。,P-R间期缩短 见于预激综合征因心室收缩提前,房室瓣仍处于开放下垂位置所致。房室脱节 见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及干扰性房室分离。因心房与心室各自以自己固有的节律搏动,若P-R间期缩短时,则第一心音增强;若心房与心室恰好同时收缩,则第一心音极度亢强,称为“大炮音”。心房粘液
21、瘤等。,听诊时第一心音低钝,呈含糊的声音,为第一心音减弱。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由于二尖瓣返流,左心房贮血增多,从左心房流入左心室的血量增加,左心室舒张时过度充盈,心室收缩前二尖瓣叶已靠近房室瓣口,加之瓣叶纤维化或钙化,且又关闭不全,因而关闭时振动减小,导致第一心音减弱。,第一心音减弱,心肌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左束支传导阻滞时,心肌收缩无力,心室收缩时,压力上升迟缓,引起第一心音减弱。心包积液 因胸壁与心脏的距离增大,液体影响心音的传导,心包积液限制了心室的充盈并减小了心肌的收缩幅度,使第一心音减弱。,第一心音减弱,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血液自主动脉返流入左心室,使左心室过度充盈,二尖瓣关闭缓
22、慢,引起第一心音减弱。度房室传导阻滞 因房室收缩时间间隔延长,即心室收缩在心房收缩后较长时间才发生,心室舒张期亦延长,在心室收缩前,房室瓣的瓣叶位置已接近房室瓣口,因而在心室收缩时瓣膜关闭的振动减弱,第一心音也随之减弱。,重症主动脉瓣狭窄 系左室扩大、僵硬、顺应性下降,致左房收缩期增强,左室舒张晚期压力增高,接近心房压力的水平,房室间压差缩小,结果二尖瓣趋向关闭,致第一心音减弱。胸壁厚、肺气肿、休克、营养不良等均可导致第一心音减弱,S1强弱不等主要见于心房颤动、度房室传导阻滞和室性心动过速及频发室性早搏。,第一心音强弱不等,第二心音强度改变 影响因素,体或肺循环阻力的大小半月瓣的解剖改变,第二
23、心音增强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增强是由于主动脉内压力增高所致。可见于:高血压 由于主动脉内舒张压升高,在心室舒张期主动脉瓣关闭有力。主动脉粥样硬化 由于主动脉硬化而失去弹性或因舒张压升高所致。主动脉炎伴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瓣膜也可受到较大的回流血液冲击,而产生较强的振动。大血管转位或法络四联症等可使主动脉靠近前胸壁,使心音传导较好。老年人正常情况下主动脉瓣第二心音也可增强,属生理性。,肺动脉瓣第二心音增强是由于肺动脉内压力增高所致。可见于: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以及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肺气肿、肺心病、肺纤维化等病所致的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症,均可使肺动脉瓣关闭有力,产生较大的振动。房间隔缺损、室
24、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病左向右分流时,导致肺循环血流增多,造成肺动脉瓣关闭有力,也可使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右心房增大,将肺动脉推近前胸壁时。儿童和青少年,在正常情况下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也可增强,属生理性。,主动脉瓣区和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共同增强 可在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压力均增高时发生,如高血压伴心力衰竭等,指主动脉瓣区第二音或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响度减弱、音调低钝、失去清脆性者。前者为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减弱,后者为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减弱。,第二心音减弱,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减弱任何使自左心室进入主动脉的血流量减少或速度减慢,从而使体循环血压下降的疾病,均可使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减弱。主动脉瓣狭窄或二尖
25、瓣狭窄、左心室衰竭、末梢循环衰竭、发生微弱的过早搏动或心房颤动者。低血压 多见于末梢循环衰竭、重症贫血或各种衰弱性疾患。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重者可使第二心音完全消失。,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减弱 由于肺循环阻力降低,流量减少,使动脉压力降低,肺动脉瓣关闭无力或不能很好关闭,导致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减弱。常见于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三尖瓣狭窄、法洛四联症及与瓣膜粘连的肺动脉血栓等。有时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可消失,使第二心音呈单一音。也可发生于肺动脉瓣的破坏、挛缩、硬化等疾病,但临床上少见。,第一、第二心音同时改变,S1、S2同时增强 见于心脏活动增强时,如劳动、情绪激动、贫血等。胸壁薄者,心音听诊清晰有力,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脏检查 176页精选文档 心脏 检查 176 精选 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84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