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与传统文化文档资料.ppt
《中医学与传统文化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与传统文化文档资料.ppt(1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哲学宗教”文化形态,故而鲁迅先生曾说: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它对中国社会各领域和各层面都发生了重大影响。从医学文化角度看,道文化与中医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可以说对中医学的发生、发展及成熟都起到了直接性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以至于有“医道同源”之说,反映了从先秦至隋唐时期道文化与中医学一而二、二而一的合而不同的景况。宋元以后,道文化依然对中医学产生重要影响,但主导地位已被新儒家文化所取代。,一、道家文化 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以“道”为世界的最终本原,故称之为道家。创始人为老子,其他主要代表人物有关尹、庄周、彭蒙、田骈等。道家的著作,除老子、庄子之外,还有管子中的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内
2、业诸篇,汉初的淮南子,晋人的列子以及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经法、道原、称、十六经等。,1、先秦道家 主要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今称老庄学派;另有杨朱,属另类道家人物;先秦稍后又出现黄老学派。(1)老子主要思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A、道本原论及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B、朴素而又深刻的辨证法思想“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智若愚”“合抱之木,发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无为而治的治理之道;D、贵柔守雌的处世之法;E、清虚恬淡,见素抱朴的人生观;F、小国寡民,知足常乐的社会
3、理想;老子思想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影响甚大,他的最大理想就是能过上小康生活。,(2)庄子主要思想(名周)A、万物齐同,物我为一的“齐物论”思想 B、混同物我,泯灭是非的“坐忘论”思想 C、顺从自然,泰然达观的“宿命论”思想 D、挣脱名利,自由逍遥的“至人论”思想 总之,庄子思想既有浓重的相对主义色彩,又具有超越世俗观念,反对“人为物役”的积极因素。(3)杨朱思想 A、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也的“自保论”B、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的“养生论”,2、黄老之学(1)道家分支 黄老之学是始于战国而盛行于西汉时期的哲学思想流派。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帝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神杂糅”的人物。战国中、后期百家托古,多集
4、于黄帝。黄帝被说成是上古的圣帝明王,是大发明家、大思想家,被尊为华夏民族的始祖。西汉时司马迁在史记里屡以黄老并称。汉书.艺文志里记载托为黄帝的书有21家,除黄帝内经外都以亡佚。,战国时,道家分化出黄老学派,其主体为齐国稷下学派(田骈、慎到等人)。管子一书中的许多内容为黄老学派的著述。黄老之学兼容并包,认为“贵清静而民自定”。主张君主治国“无为而治”,掌握政治要领即可,不可作过多的干涉。还主张“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这些主张受到汉初统治者的赞赏(如汉文帝、景帝、窦太后等)汉初主要大臣萧何、曹参、陈平等“好黄老之学”,施“无为之政”,当时恢复了封建经济,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黄老之
5、学分为两派:经世派与养生派。西汉以前的黄老之学,经世与养生并重。到东汉时,黄老之学蜕变为“自然长生之道”,一些方士把黄老之学与神仙长生、鬼神祭祷、谶纬符录等方术杂糅一起,视黄帝、老子为神仙,形成了原始道教,给黄老之学带来了消极影响。汉淮南子一书是汉初黄老之学的总结。,(2)黄老之学主要特点:A、继承老庄天道思想,侧重于“无不为”的思想理念。B、采用外道内法的治国之道。C、引入阴阳家的阴阳五行说,充实自己理论。D、弘扬道家思想中的养生思想,形成养生方术文化,对中医学的建构产生重大影响,是中医学的直接文化母源。,3、新道家:玄学(1)玄学释义 玄学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玄”这一概念
6、,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2)基本观点A、以“三玄”为研究对象:老子、庄子、周易崇尚清谈;B、以辨证“有无”为中心问题;C、以“得意 忘言”为基本方法;D、以修炼服食为社会时尚,从文化学角度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3)历史地位 魏晋玄学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上承先秦两汉的道家思想,克服了汉代经学的弊病,开创了糅合儒道学说的一个新的哲学时期,还对尔后的佛学
7、,乃至宋明理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提出的“本末”、“体用”等宇宙本体论思想,比前期道家和儒家,在理论思维上有一个很大进步。在中国诗歌里我们可以读到像陶潜(372427年)写的这样的诗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道家的精髓就在这里。,二、道教文化 1、道教形成的思想文化渊源(1)道教依托道家理论 道教在理论上紧紧依托于道家。道家学说和老庄哲学本是学术派别,而非宗教,但道教却利用道家作为通向宗教世界的桥梁而抓住不放,使两者长期纠缠在一起。道教把道家的某些学说加以扩充延伸,使之成为道教教义。如道家宣传清
8、静无为,有远离尘世的厌世情绪,道教则由此演绎出超然于尘世的自由逍遥的宗教人生论。道教还吸取道家的养生理论,为追求长生不死提供了许多道功道术。尤其是汉代,黄老学说的兴起,使道家同尊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黄老思想包含很多神秘主义因素,这些黄老学者中,还有许多方士,他们综合神仙长生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并作出宗教性解释,使黄老学说与神仙方术合流,形成崇奉老子为神明的黄老道,这便是早期道教的前身,也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产生的基础。当然,老子既然是道家的创始人,道教也自然地把老子奉为教主而被神化,称之为“太上老君”。,(2)神仙学说与方士方术A、神仙家也兴起于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燕齐沿海地区出现了一群求仙方士,他
9、们从山林的云雾变幻及海上的海市蜃楼中受到启发,生出许多诸如长生不死、生活逍遥自在等奇想。说是海上有蓬莱、瀛洲、方丈三神山,山上有仙人游息,而且有各种服之成仙而不死的灵药,于是形成一种求仙寻药的风气。药饵服食又自然地与医家养生经验结合起来,而医家在秦汉之际则推崇道家的圣哲黄帝,,并吸收道家的自然消长及阴阳家的阴阳盈虚观念,以此作为荣为养生的理论根据。所以在秦汉之际,先秦道家、神仙家、阴阳家、医家等,有一种相互融通的趋势。道家讲如何治国,也讲如何修身;神仙家则编造道家“先王”黄帝“且战且学仙”的故事;医家的黄帝内经素问也托称黄帝等,探询养生长寿的方法。各家的融合,便形成了后世道教的雏形。道教将这种
10、神仙传说纳入自己的信仰核心之中,把神仙描绘成现实生活中人的个体生命的无限延伸和直接升华。,B、与神仙崇拜相伴随的是方士方术的出现。“方”乃不死之仙方,神仙家和早期医家就是“方士”,他们掌握着能炼不死之丹药的“方术”,是神仙幻境的追求者。方士方术的出现为人类如何突破生死大限、实现个体生命永存提供了一线希望的光芒,从而引发了人们诸多幻想和追求。为求不死之仙方,秦始皇派宠信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仙药,又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之,当然一无所获。汉武帝时,方士李少君以祠灶、谷道、却老方受宠于汉武帝刘彻,史记.封禅书及史记.孝武本纪对此有详细记载。,神仙和方士方术的出现,因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而被
11、广泛宣扬而传播,于是“长生不死”、“肉体飞升”的思想被人们认同而受到狂热追求,如黄帝铸鼎飞升,淮南王得道升天,卢敖学道成仙,东方朔度世不死,老子修道成真人,王子乔辟谷不食等。当然,早期方士只有方术而没有理论,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组织,但他们所行之术,如人主微行方、祠灶、谷道、却老方、求仙术、侯神、望气、导引、按摩、重道延命方、烧炼等,都成为后来道教所信奉的道功道术,尤其是道教丹鼎派更是直接源于神仙传说和方士方术。而长生不死的思想是道教的核心教义,著名道士孙思邈还被尊奉为“药王”。,(3)鬼神崇拜与巫觋巫术 A、所谓“道”,是从古代“神道”而来。中国古代社会盛行鬼神崇拜,人们将日月星辰、河海山岳
12、和祖先视为神灵,并对它们进行祭祀和祈祷。而主持“神道”者,谓之“巫”和“觋”,他们充当人与鬼神打交道的中介人,可以通过一套巫术交通鬼神,代人祈祷神明,以符咒求其保佑。B、鬼神崇拜是道教滋生的温床。鬼神崇拜首先是为了人类的祈福和免祸。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早期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人们希望生命健康却不能实现,便把幻想寄托于鬼神。男觋女巫便把人的祈愿转告鬼神,又把鬼神的意志转告给人,他们提供着降神、解梦、预言、祈雨、医病、占星等服务,在人与鬼神之间进行沟通。古代人认为疾病和其他灾难都是鬼神意志和情绪对人所作的报应,尤其是恶鬼附体所致的疾病,必须用巫术加以驱除,由此而有符咒驱鬼的法术,所
13、以,古代巫医不分家。,C、道教承袭了古代鬼神崇拜的神道巫风,以符水治病,祈禳和禁咒也可追溯于此,尤其是符录派的符咒、斋醮、科仪,多取自汉代以前的鬼神崇拜和汉代的巫术活动。汉代初期,刘邦“重祠而敬祭”;武帝也“尤敬鬼神之祀”,这些在史记中都有详细记载,道教不仅崇袭鬼神巫术,而且还不断将许多鬼神纳入道教诸神体系,并逐渐完善道教鬼神世界。时至今日,民间的接生、婚嫁、送葬、治病等活动中,都有道教活动和鬼神巫术的遗迹。,概而言之,道家的哲学理念、神仙家的养生方术、古代民间的巫术和鬼神崇拜活动,是被道教所吸收而构造其宗教神学、修炼方术和宗教仪式的三个主要来源。此外,儒家的神道设教思想和忠孝伦理,佛教的轮回
14、报应观念、明心见性之说,墨家的均平思想和刻苦精神,以及阴阳家的占验数术等等,也都为道教所吸收融摄。,2、道教的宗旨(1)以神仙学说为信仰主体;(2)以得道成仙为人生理想;(3)以道功道术为修炼之途;(4)以卜筮理占为宗教仪式;,3、道教的主要流派、人物及经典(1)宗派及人物 A、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道陵,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自称老君降命其为天师,故可谓天师道之雏型。其子张衡、其孙张鲁相沿嗣教。B、太平道。创立者张角,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是民间巫术与黄老学说相结合之物,张角自称为大贤良师,与其弟张宝、张梁一起自称大医,以治病为名主要在农民中组织秘密宗教活动,汉末发动起义,提出“苍天已
15、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口号,因头戴黄巾,史称黄巾起义,后失败,融入“天师道”。C、天师道,最早源于五斗米道,南北朝时,寇谦之称老君亲授“天师之位”,另其清整道教,革除“三张伪法”,并行服食修炼之法,遂成“北天师道”。之后,南朝庐山道士陆修静,吸取佛教思想和仪式,编创了较为系统的道教斋戒仪范,此派称为“南天师道”。陆的再传弟子为陶弘景(上清派领袖)。,D、正一道。自元代起,由上清派、买宝派、净明道及南北天师道融合而成,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不重修持、以符咒巫术为祈福禳灾的主要手段。E、全真道。王重阳于金初创立,传说遇吕洞宾,得修炼秘诀,遂出家于终南山一带,修道传道,主张性命双修、三教
16、合一。全真道也盛极一时,其著名弟子为丘处机影响最大,其支脉流传至今。F、真大道。金初为刘德江所创,以道德经为宗旨,吸收儒释思想,立“九戒”之规,元宪宗锡名为“真大道教”。,G、丹鼎道,早年为方士学派,进入上层后以魏伯阳为代表,撰周易参同契,为丹经著作,被称为“万古丹金王”。该派主张修炼内丹及服食金液还丹返老还童;葛洪为该派领袖人物。抱朴子.内篇一书推动了炼丹术的发展,具有正负双重作用,对后世中医药学影响颇甚。,(2)主要经典 太平经为太平道之经典,相传为汉代道士于吉所撰;周易参同契为魏伯阳著,为丹经学著作;黄庭经为上清派经典,魏华存所著,内丹学著作;云芨七签实为道藏的精选本,宋代张君房提其道藏
17、精要编撰而成。,抱朴子葛洪所著,内篇为炼丹术之作,外篇为儒家修身治世之术。养性延命录陶弘景著,为第一部较系统的养生学著作。老子想尔 注相传为五斗米道教主张鲁所撰述。道藏是道教经书的总集。道藏的编撰,是道教作为一门成熟宗教的标志。据文献记载,唐宋金元四朝都曾编修道藏,如果就道书结集而论,则要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但由于战乱及元统,治者焚毁道经等原因,元以前的道藏都以失传。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道藏,编成于明英宗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称正统道藏,凡5305卷,以千字文编号。明神宗万历年间又增辑成万历续道藏,计180卷。共收书1473种。其中除道教的经论而外,有诸子书如老子道德经有五十余种、庄子十余种
18、。还有孙子、墨子、韩非子、公孙龙子、淮南子、太玄经等。有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本草等医药书二十余种。有养生书五十余种。还有占卜、天文历象,堪舆及诗文集等。,三、道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道文化的基本走向(1)从哲学理念走向宗教神学;(2)从长生久视走向神仙不死;(3)从清虚无为走向性命双修;(4)从全身葆真走向摄生养生;(5)从方士方术走向鬼神巫术;,2、道文化的重要特征(1)兼收并蓄,通融达变。道文化因历史而不断发展,故而“原教旨”对道文化约束力很小,相反,道文化总是以通融达变的态度,不断吸收各种思想学说和文化成果,尤其是不断融合兴起于民间的各种思潮,使之日趋丰富。(2)分立而合流,上
19、下而互渗。道文化是由道家各学派,道教各宗派汇合而成的,具有一种特殊的渗透作用,既可渗入士大夫高层文化,又可渗入民间底层文化,上下互动,流变互通。,(3)对中国哲学与科学产生重大影响 道文化由于其熔各种学科于一炉,故而对中国哲学与科学(特别是医学与化学)产生直接的催化作用,故而可以说,中国文化的根抵全在于此。(4)历史上多位封建帝王尊崇道文化。汉初从高祖起直至文景二帝均信奉黄老之学;魏晋至隋期间,也有多位帝王以道立国;唐朝李氏皇朝,则将“道家道教”作为本家宗教,顶礼膜拜,盛极一时;之后,宋元明清诸多帝王均十分尊崇道教及道林人士。,第二节、道文化对中医学的同源性影响 道文化是与中医药学关系最为密切
20、的一种文化形态;由于道文化的主旨是追求生命的康乐奇境和长生不死的成仙目标,故而医药养生便成了道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药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许多道文化的印记已深深地铭刻在中医学的内涵之中,故而自古以来,便有“医道同源”之说。,一、道文化崇尚的生命理念 道文化是中国本土文化,它体现着我国古代社会的哲学意识、宗教意识和民族文化,积蓄了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情感、信仰和思辨的传统成果,蕴藏着古人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和对乐生、重生、贵术的追求。我们从道文化对生命的探求中可以发现道文化对生死的超脱态度,它认为生命最终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道文化关于生命的种种观念,都是人类对自身进行探索的结果,是人类
21、对生命热切追求的体现。,1、对生和死的领悟(1)道是生命之本,道生万物。(2)出生入死,万物将自化。(3)气聚则生,气散则死。(4)万物一体,死生同状。庄子说道:“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这种把生与死相联系来考察,把死亡视为人的生命的一个重要样式,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体现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与物质循环论思想。,2、对长生不死的幻想(1)长生久视,死而不亡;(2)道成身化蝉脱渡世;(3)天大、地大、生大;(老子想尔注原应为王大)(4)我命在我,不属天地;(强调了人类自身的能动作用,依靠自
22、身的努力去追求长生不死)。3、修炼成仙的生命神话(1)神人、仙人、真人、至人、凡人;A、神人。现代人的观念中,神与仙是相同的。在上古,神与仙却略微有别。神比,仙更“神”,神超越自然,凡夫俗子不可企及。神无所不能,驾御自然和世界。庄子.逍遥游描述神人云:“藐姑射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B、仙人。仙,说文云:“仙,长生迁去也。”释名.释长幼云:“老而不死曰仙。”仙是神,不过是凡人修炼而成的神。任何人通过修道都可成仙,不论帝王、丞相、小官吏,还是平民百姓,甚至贱人和囚徒,都可以成仙。,C、真人。凡人要想成仙,先得炼成真人。吕氏春秋.
23、先己:“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其大宝,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此之谓真人。”修道成功的人就是真人,唐玄宗称庄子为南华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D、至人。庄子似乎看透了生死利害,名誉是非之争对人类本性的戕贼束缚,向往能够达到忘却是非,争脱名利枷锁,不受任何世俗牵累,精神自由快乐的人生境界。,这样的人被称做“至人”。他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已,而况利害之端乎!”E、凡人。即未修炼得道之人,被七情六欲,生死荣辱所左右。,(2)先采后炼,寻觅不死之药。道文化的生命神话促进
24、了中药本草学的发展与炼丹术的兴盛,为中药炮制技术及方剂学的发达奠定了基础。(3)服食丹药,成仙之道。在这一生命神话的影响下,从帝王将相到黎民百姓,均兴起炼丹服药、求仙得道,竟成一时风尚。道文化对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的生命理念,客观上促进了中医药学和养生学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生命科学走向发达的强劲动力。,二、道文化坚持的健康心态 道文化不仅对人类生命进行了特殊的思考和探索,而且对心理健康有着独特的见解,其中不乏朴素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它不仅满足了道教信徒的心理安慰和宗教需求,而且能指导其他人正确的待人处世。1、清静以静制燥 什么是清静呢?云笈七签说:“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
25、之静。”,“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明代铁脚道人在他编撰的霞外杂俎里,认为清静可使人快乐无忧,他有一剂快活无忧散,曰:“药物:除烦恼,断妄想。制、服法:上二味等份,为极细末,用清静汤调服。此方药味虽少,奏功极大,且药性不寒不热,不苦不辛,不必远求产药之区,自我求之,自我得之。凡合此药,先要洒扫一静室,窗棂虚朗,前列小槛,栽花种竹,贮水养鱼,室中设一几一榻,,一蒲团,每日静坐,瞑目调息,将前药服之至三柱香久,任意所适,或散步空庭,或展玩法贴名画,或歌古诗二三首,倦则啜苦茗一瓯,就枕偃息,久久觉神气清爽,天君泰然。”可见,清静是有利于摄生修养,调适精、气、神的有效途径。2、无为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学 传统文化 文档 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81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