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导论精选文档.ppt
《中医内科学导论精选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导论精选文档.ppt(1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什 么 是 中 医 学?,定 义,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科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按照中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名词,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2,3,什 么 是 中 医 内 科 学?,定 义,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来研究,并阐述中医内科疾病的发病机理及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转归预后、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在治疗上也以采用中医药为主。,4,性 质,5,中医内科学是临床专业课,同时也是中医学
2、学科的主干课程,是临床诸多学科的基础。对其掌握水平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中医临床的发展水平。,6,历史沿革,7,萌芽(殷商时期),殷代甲骨文记载:心病、头痛、胃肠痛、蛊病殷商发明用药酒、汤液治病商将医学分科为疾医、疡医、食医、兽医 最早的内科医师,8,奠基(春秋秦汉),春秋战国时期:脉法五十二病方治百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9,奠基(春秋秦汉),黄帝内经始于战国而成书于西汉,是一部划时代的医学巨著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奠基(春秋秦汉),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比较系统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后经西晋
3、王叔和整理 成为伤寒论和 金匮要略,11,充实(魏晋金元),12,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葛洪 肘后备急方南宋陈无择三因及一病证方论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唐王焘外台秘要,充实(魏晋金元),13,形成(明清),14,薛己的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王纶名医杂著王肯堂证治准绳张介宾景岳全书秦景明症因脉治李宗梓医宗必读,明,形成(明清),15,医宗金鉴临证指南医案张氏医通医学心悟王清任医林改错中医解剖学革新意义著作吴鞠通温病条辨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清,发展(近现代),16,在对祖国医学经典传承的基础上,加入了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对中医内科学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逐渐实现中医现代化。,研究对象内科疾病,1
4、7,内科疾病的分类,18,内科疾病的分类(按病因),19,内科疾病的命名,20,内科疾病的命名,21,内科疾病的特点,22,研究方法辨证论治,23,定 义,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又称辨证施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24,何 为 论 治?,定 义,25,定 义,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
5、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26,27,如何辨证论治?,辨证论治,28,29,辨 治 原 则,辨证原则,30,全面分析病情,31,32,33,中医整体观念,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34,中医整体观念,因此,在辨证时不仅要看到病证,还应充分重视患者是一个整体和不同患者的特点,以及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35,掌握病证病机
6、特点,内科病证都有自己的病机变化特点,如:肺系肺气失于宣发肃降脾(胃)系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心系血脉运行障碍、神明失司肝系肝气疏泄不畅、肝风内动等肾系肾阴、肾阳不足等,36,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病和证的关系,表现在同一疾病可以有不同的证,而不同的疾病又可以有相同的证。,37,同病异证,38,异病同证,39,治疗原则,1.调节整体平衡去其有余,补其不足2.审证求机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3.明辨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4.把握动态变化分阶段治疗5.顺应异法方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6.据证因势利导顺其病势,就近去邪7.先期治疗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8.重视调摄护理恢复正气,40,41,同病异治,42,
7、温肾助阳,异病同治,43,外感六淫病证辨治,何为六淫,44,气候突变、抵抗力下降等,风,45,风证治,46,1.风寒,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咳嗽,稀痰。舌苔白润,脉浮而紧病机:风寒束表,肺卫不宣治法:疏风散寒方药:荆防达表汤加减,47,2.风热,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头痛,咳嗽,痰黏或黄,鼻流浊涕,咽痛,口渴。舌边尖红苔薄,脉浮数。病机:风热袭表,肺失清肃治法:疏风清热方药:桑菊饮加减,48,3.风入经络,症状: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或拘急不利,项强,口眼歪斜,甚则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舌苔薄白,脉浮弦病机:风寒入络,络脉痹阻治法:祛风通络方药:防风汤、牵正散等,
8、49,寒,50,寒证治,51,1.寒邪侵袭,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身痛或骨节疼痛,痛处不移,得热痛减,遇冷痛剧,筋脉拘急不利。舌苔薄白,脉浮紧病机:寒邪伤表,肺卫不宣治法:辛温发汗,散寒解表方药:麻黄汤加减,52,2.中寒,症状:恶寒战栗,肢体冰冷,挛痛面青,咬牙,神志迟钝,昏迷僵直,呼吸缓慢,口鼻气冷,皮肤隐紫。舌苔白滑,脉沉伏病机:寒邪直中,伤及阳气治法:助阳破阴,温里祛寒方药:四逆汤加味,53,暑,54,暑证治,55,1.中暑,症状:头昏胀痛,胸闷,恶心欲吐,身热烦渴,短气,四肢无力,或皮肤干燥,色红而热,少汗或汗多肤冷,尿短赤,甚则突然昏倒,谵语,抽搐。舌干少津,脉细数无力
9、病机:暑热蒙心,气阴两伤治法:清暑生津方药:人参白虎汤加减,56,2.暑热,症状:入夏时常发热,肌肤灼热,汗少,或午后热甚,口渴引饮,食少,倦怠乏力。舌质微红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数病机:暑热亢盛,耗气伤津治法: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57,3.暑湿,症状:身热不扬,恶风少汗,胸闷腹胀,恶心,纳少,口苦粘或淡,大便溏薄,肢体酸困。舌苔腻,脉浮数。病机:暑热夹湿,郁于肌表治法:清暑化湿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58,湿,59,湿证治,60,1.湿困卫表,症状:身热不甚,迁延缠绵,微恶风寒,汗少而粘,头痛如裹,肢体酸重疼痛,或兼见胸膈闷胀,脘痞泛恶,口中粘腻,大便稀溏,白色淡黄。舌苔白
10、腻,脉浮数病机:湿邪困表,卫气被郁治法:芳香化湿方药:藿朴夏苓汤加减,61,2.湿滞经络,症状:关节酸痛重着,固定不移,或腰膝关节漫肿,转侧曲伸不利,或下肢肿胀。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病机:湿邪袭络,留着关节治法:祛湿通络方药:薏苡仁汤加减,62,3.湿毒浸淫,症状:皮肤疥癣,疮疖,疱疹,脚生湿气,局部瘙痒,流黄水或见尿浊,女子带下腥臭。舌苔黄腻,脉滑数病机:湿毒郁表,浸淫 肌肤治法:化湿解毒方药:二妙丸加味,63,燥,既具有外感病临床表现的一般特征,又有燥邪上犯上焦肺经,耗伤津液的症状。,64,燥证治,65,1.温燥,症状: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咯痰不畅或痰中带血,口渴喜饮,唇干咽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内科学 导论 精选 文档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81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