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全套文档资料.ppt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全套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全套文档资料.ppt(28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上 篇,1 感冒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临床上以鼻塞、流涕、喷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表现。中医学认为感冒的发生主要由于体虚,抗病能力减弱,当气候变化时,人体内外功能不能适应,风邪或时行疫毒乘虚由皮毛、口鼻而入,引起一系列肺卫症状。此病全年都可以发生,尤其以冬春季节较为多见。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上 篇,二、单方验方1、姜葱糖水生姜1030克,将其捣烂,加适量红糖、葱白2段,水煎煮,趁热服,服后盖被取微汗出,每日一剂。适用于风寒感冒。2、紫苏叶茶紫苏叶16克,晒干揉成粗末,沸水冲泡,加红糖适量,代茶频饮。适用于风寒感冒初期。3、藿荷饮:鲜藿香叶10克,
2、鲜荷叶15克,冰糖适量,煎水饮。适用于暑湿感冒。4、金菊薄荷茶金银花15克,菊花10克,薄荷3克,放入茶杯中,用沸水冲泡,焖泡1015分钟即可,代茶频饮。适用于风热感冒。,上 篇,三、简易治疗技术1、拔火罐法在颈椎、胸椎附近选则大椎、大杼、肺俞拔罐,拔罐后留罐1015分钟起罐,或用闪罐法。适用于风寒感冒。2、刮痧法沿颈椎、胸椎两侧(即风池、大椎、风门、肺俞部位)及肩胛部、中府及前胸、足三里各12分钟。适用于风热感冒。四、中成药治疗,上 篇,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1、适当休息,尽量避免过度劳累,并注意隔离。2、室内环境要保持空气清新,阳光充足,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3、感冒病人饮食宜清淡,多饮水
3、,多食蔬菜瓜果,日常主食应以蒸、煮为主,质地应稀软,食勿过饱。切忌荤腥油腻煎炸之品,更忌食生冷不洁的食物。,上 篇,2 咳嗽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临床上以咳嗽为主要表现。中医学认为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犯肺;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不论邪从外入还是邪自内生,均影响到肺,使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上 篇,二、单方验方1、黄芩汤黄芩30克,水煎服,每日24次。治疗风热咳嗽。2、桑叶煎嫩桑叶3060克,水煎服,每日24次。治疗燥热咳嗽。3、百合款冬花饮百合3060克,款冬花1015克,冰
4、糖适量。水煎,饮水食百合,宜晚饭后睡前食用。治疗燥热咳嗽。4、川贝母蒸梨雪梨或鸭梨一个,川贝母6克,冰糖20克。将梨于柄部切开,挖空去核,将川贝粉装入雪梨内,用牙签将柄部复原固定。放大碗中加入冰糖,加少量水,隔水蒸半小时左右。将蒸透的梨和其中的川贝母一起食入。治疗久咳不愈,咳嗽有痰。5、杏仁萝卜汤苦杏仁(打碎)610克,生姜3片,白萝卜100克切块,水煎服,可加少量白糖,每日12次。散寒化痰止咳,治疗风寒咳嗽。,上 篇,三、简易治疗技术1、刮痧法刮痧部位:颈部(大椎)、背部(风门、肺俞)、胸部(膻中、中府)各12分钟。2、穴位按摩法按揉天突穴3分钟,按揉肺俞、膻中、风池穴各2分钟,敲打后背23
5、分钟。四、中成药治疗,上 篇,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1、戒烟酒,避免接触烟雾及刺激性气体、异味等。2、饮食不宜甘肥、辛辣、煎炸及过甜、咸等食物。3、室内环境通风换气,保持一定温度及湿度。4、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上 篇,3 眩晕 常见于西医的高血压病、低血压、神经性衰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疾病引起的以头晕、眼花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中医认为,因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或眼黑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称为眩晕。眩晕的病位在清窍,由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痰火上逆,风邪外犯,扰动清窍,或由瘀血痹阻脑络,且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眩晕以内伤为主,多由虚损所致,有因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脑
6、髓失养所致者;有因肝肾阴虚、肝阳偏亢,风阳上扰清窍所致者;有因痰浊、瘀血痹阻脑络所致者;亦有因外感风邪,扰动清窍所致。,上 篇,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上 篇,二、单方验方1、钩藤汤 钩藤30克,水煎,早晚分服,30日为一疗程。可清热平肝,熄风定眩。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本品不宜久煎。2、黄芪饮 黄芪1015克,加水500毫升,浸泡40分钟后煮沸,频频代茶饮,每日一剂。可益气升阳,治疗因气虚引起的头晕眼花,无力。3、饮食疗法 车前粳米粥:车前子15克(布包)煎水去渣,入粳米60克煮粥,玉米粉适量用冷水溶和,调入粥内煮熟吃,每日1剂,常吃。适用高血压痰湿壅盛之眩晕。,上 篇,三、简易治疗技
7、术 1、刮痧法头部(百会、太阳、风池)、背部(肝俞、肾俞)、前臂内侧(内关)、下肢外侧(足三里)各12分钟。2、外敷法 填脐疗法。黄芪、五味子各10克,研为细末,加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可健脾益气,适用于气血亏虚所致的眩晕。敷涌泉法。吴茱萸20克,肉桂2克,共研细末,米醋调匀,捏成饼状,于睡前贴敷于双足心涌泉穴,次晨取下,连续35次。或取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用米醋或凡士林适量调为膏糊状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日1换,连续1015天。可引热下行,适用于眩晕耳鸣,烦躁多梦,颜面潮红。,上 篇,四、中成药的使用,上 篇,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
8、事项 1、病室保持安静、舒适,避免噪声,室内光线以柔和为宜,不要太强。2、患者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闭目养神,少做或不做旋转、弯腰等动作,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3、对重症病人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4、患者要保持心情愉悦,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5、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多吃蔬菜水果,忌烟酒、油腻、辛辣之品,少食海腥发物。虚证眩晕者应适当增加营养。,上 篇,胃痛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上消化道溃疡、胃痉挛、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临床可见上腹部胀痛、刺痛、钝痛、灼痛、绞痛、闷痛,其中又以上腹部胀痛、隐痛最
9、为常见。因胆囊、胰腺、心脏等器官的病变也可能引起上腹部类似的疼痛,在诊疗时要注意甄别。中医认为胃痛的发生主要由于饮食失调、情志不舒、劳倦过度或脾胃虚弱等导致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本病四季皆可发病,但于秋冬季节多见;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上 篇,二、单方验方1、浓盐水取食用盐,用热开水调成浓盐水,咸度以能忍耐为度,痛时服下。消化性溃疡慎用。2、胡椒葱汤胡椒粉1克,葱白3克,姜6克。先烧开水,下姜、葱白,煮沸而成姜葱汤。用热姜葱汤,送服胡椒粉,或将胡椒粉放入姜葱汤中饮用。可暖胃行气止痛,适用于胃寒痛症。胃热痛者忌服。3、乌贝散乌贼骨、浙贝等量,打碎成粉,每
10、次6克,温开水冲服,早晚各一次,空腹服用。,上 篇,三、简易治疗技术1、按摩法按内关穴、外关穴:将中指和拇指分别放在患者的外关穴和内关穴上,二指对合用力按压0.51分钟。掐压足三里穴:将双手拇指指尖放在足三里穴上,其余4指附在小腿后侧,适当用力掐按0.51分钟。对急性胃疼可在背部的脾俞、胃俞周围寻找压痛点,每个压痛点用力按揉23分钟。2、TDP神灯使用TDP神灯,照射上腹部疼痛处,距离3040厘米,每次照射30分钟。3、外敷法食盐(原粗盐为好)500克,大葱白(切段)200克。共炒至食盐呈黄色时,倒入布袋内,敷患处,上盖棉被保温,一般1530分钟即可止痛。4、灸法急性期用艾灸灸两侧足三里或梁丘
11、,每穴15分钟,共30分钟;慢性期用艾灸灸中脘2030分钟。,上 篇,四、中成药治疗,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1、饮食宜清淡为主,凉温适宜,少吃多餐,避免暴饮暴食。2、保持心情愉快,适当做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3、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熬夜。,上 篇,中风后遗症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患者经抢救治疗六个月后仍有半身不 遂、言语不利、健忘等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常见于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后遗症期。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五脏之精血,六腑之清气,皆上注于脑。若年老体衰,积劳内伤,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欲过度,致使机体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脑脉为之瘀阻不畅,脑失濡养而成本病;或阴亏于下,肝阳暴
12、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火挟痰,横窜经络,蒙蔽清窍,血不循脑脉,反溢于脉外,形成本病之危重证候。其病机归纳起来不外风(肝风)、火(肝火、心火)、痰(风痰、湿痰、痰热)、气(气逆)、虚(阴虚、气虚、血虚)、瘀(血瘀)六种。此六种常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合而为病。,上 篇,一、常见中医证型及 主要症状表现,二、单方验方1、皂角膏皂角60克,陈醋少许。将皂角去皮研细末,用陈醋少许,调成膏状,治疗中风后遗症口眼歪斜,口眼向右斜者贴左面,向左斜者贴右面,一日2次,连贴5日,勿入眼内。2、黑豆膏黑豆适量,将其洗净加水煮汁,煎至稠为饴膏状,用时先含于口中不咽,片刻后再饮下,每日34次。除热活血,治疗中风后不
13、语。,上 篇,三、简易治疗技术1、推拿法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常用手法有推、按、捻、搓、拿、擦等。以患侧颜面部、背部、肢体为重点,常用穴有上肢的风池、肩井、天宗、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等;下肢的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等。2、拔罐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常用穴位肩髃、曲池、合谷、环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口眼喎斜加地仓、颊车。病程日久上肢加肩髎、肩外俞;下肢配腰阳关、白环俞;肘部拘挛配曲泽;腕部拘挛配大陵;膝部拘挛加曲泉;踝部拘挛加太溪;语言謇涩加廉泉。患者取适当体位,选用口径合适的玻璃火罐,将罐吸附于相应穴位上,留罐15分钟,每日一次。四、中成药的使用,上 篇,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1、防止并发
14、症。长期卧床患者要做到勤翻身,保持衣物、床单干燥平整,积极按摩受压的皮肤,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防止褥疮发生;鼓励患者咳痰,或勤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口腔感染等;进食应以流质为主,进食宜慢,以防窒息;注意会阴部卫生以防感染。2、康复护理。早期多以被动运动为主,并进行肢体按摩,之后以自主运动为主,对中风言语謇涩或失语患者,应导引语言训练,可配合针灸、推拿、按摩、拔火罐等综合治疗。3、慎起居,调情志饮食。应重视适量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气功、散步等。保持心情舒畅和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刺激;饮食要清淡,多食瓜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过食肥甘厚味及嗜烟酗酒。4、避免中风复发。中风有明显的复发倾
15、向,且复发时往往较重,故对已有中风病史的患者,仍应加强预防调摄,以防为主。,上 篇,6 泄泻 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腹泻,可见于多种消化系疾病。临床以排便次数增多、粪 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等为主要表现。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湿邪内盛或肝郁乘脾,肾阳虚衰,导致清浊不分,并走大肠所致。本病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上 篇,二、单方验方 1、炮姜散 炮姜6克,研末,米汤调服。可温中止泻,治疗寒证泄泻。2、莲子扁豆散 莲子、扁豆各60克,研为细末,每次6克,米汤送服,每日2 次,可补脾止泻。3、苹果方 苹果12个,将其烤熟,去皮,蘸
16、红糖少许食之,每次可服 12个,每日2次,可涩肠止泻。三、简易治疗技术 1、刮痧法 可选取腹部(中脘至天枢)、上肢(曲池、外关)、下肢(上巨 虚、足三里)、背部(胃俞、大肠俞)每穴12分钟。2、拔罐法 取 穴天枢、足三里、脾俞、关元、大肠俞。选用口径合适的玻 璃火罐,以闪火法在上述穴位拔罐,留罐15分钟,每日一次,3 日为一疗程。,上 篇,四、中成药治疗 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1、饮食宜清淡、少渣、富含营养,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2、若泄泻较重,可与淡盐水、饭汤、米粥,以养胃气。3、平时可进食薏苡仁粥。4、保持心情愉快,加强体质锻炼,提高免疫力。,上 篇,7 中暑 西医学认为,中暑是由于
17、暴露于高温环境过久而引起身体体温调节机制的障碍所致,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又分热痉挛、热衰竭、日射病和热射病。中医认为中暑夏季暑气当令,气候炎热,人若长时间在烈日下或高温中劳作,伤及气阴,暑热之邪乘机侵入而发病。暑热病邪虽为阳邪但易夹湿,临床常见暑湿之邪相合为病。暑气通于心,病变过程中暑热病邪易深入心营,而致危重证候。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上 篇,二、单方验方使用 1、取绿豆60克,或加鲜丝瓜花8朵。用清水一大碗,先煮绿豆至熟,然后捞 出豆,再加入丝瓜花煮沸,温服汤汁。功能清热解暑,可预防夏季气温酷热引起 的中暑,或用于中暑轻症。2、取鲜冬瓜
18、一个。将冬瓜洗净,切成碎块,打成汁,尽量饮服。可消暑清 热除烦,适用于中暑后烦躁不安、口渴、尿黄。3、取鲜姜、大蒜、韭菜各适量。洗净,姜蒜去皮,共捣烂取汁,灌服。可 解表温中,适用于中暑神昏。4、取绿豆、西瓜皮、冬瓜皮,不拘用量。可清热祛暑,用于中暑身热汗出。,上 篇,三、简易治疗技术 1、穴位按摩疗法 轻症中暑,可用双大鱼际推前额、五指拿头、点揉太阳、指敲百会、掐合 谷各2分钟。重症中暑,掐人中、少冲各2分钟,掐十宣穴5分钟。经上述治疗后,若条件许可,给予清凉含盐饮料,有增强疗效的作用。2、擦药疗法 取食盐一把,揉擦两手腕、双足心、两胁、前胸后背等8处,擦出许多红点,患者即觉轻松而愈,适用于
19、先兆中暑或轻度中暑。四、中成药治疗,上 篇,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1、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应立即找阴凉处坐下休息;同时补充水分,小口慢饮,解开领口扣子、领带、皮带等,保持身体周围通风,并涂抹或服用解暑药物;在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后,若症状不减反增,应及时就医。2、中暑后在恢复过程中,饮食应清淡、易消化,补充必要的水分、盐、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及油腻食物,以防损伤胃肠的消化能力。3、中暑患者忌大量饮水,应采用少量、多次的饮水方法,每次以不超过300毫升为宜,切忌狂饮。4、中暑之后,暑气未消,虽有虚证,却不能过早进补,以防余邪留滞。5、中暑患者可能在连续几天内逐渐地虚脱,如有
20、体重在数天内直线下降的情况,应加以留意,及时就医。,上 篇,8 疮疡 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体表感染性化脓性炎症如毛囊炎、疖、丹毒、急慢性蜂窝组织炎、化脓性汗腺炎、淋巴结炎等,体表溃疡性疾病如慢性小腿溃疡、糖尿病足等疾病。临床上以体表化脓感染为主要表现。中医学认为疮疡是由于恣食膏粱厚味、烟酒辛辣,致湿毒内生;或外感毒邪,或皮肤破损染毒,邪毒湿浊留郁肌肤,郁结不散,气血凝滞,化火成毒而致。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是中医外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大类病证。疮疡一般分为三期:疮疡的初期,若人体抗病能力较强,正能胜邪,可拒邪于外,渐而疮疡消散;反之,如果人体抗病能力较差,正不胜邪,热毒深壅,滞而不散,久则肉腐成脓
21、,导致脓肿形成,即为疮疡中期(成脓期)阶段,此时若治疗得当,及时切开引流,或者抗病能力尚强,可使脓肿自溃,脓毒外泄,溃疡腐脱新生,疮口结痂愈合,这一过程即为疮疡的后期(溃疡期)。由于中期需切开引流、后期需换药,本章节以处理初期为主。,上 篇,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二、单方验方 1、赤小豆适量。将上药研成细末,用醋调和,贴于疮面。可化瘀消肿,适用于疮疡初期。2、芙蓉花叶l000克,白及150克,赤小豆500克,樟脑l5克。煎汤熏洗患处,每日34次。适用于疮疡肿毒初期 3、鲜蒲公英洗净捣烂外敷患处,或干蒲公英加水煎煮,去渣,温洗患处。可清热解毒,利水消肿。适用于痈疮肿毒初期。,上 篇,三、
22、简易治疗技术引血疗法 适用于疮面经久不愈,周围有暗紫色瘀血斑时。消毒伤口周围皮肤,用镊子去除疮口边缘的锁口皮。取三棱针沿疮面周围快速垂直啄刺,针距13分,以拔针见血如珠为度。每周23次,待疮周转至红色为止,疮面局部用红纱条等换药。禁忌:无锁口皮不用,疮面塌陷者不用,疮周无紫色瘀斑者不用。四、中成药的使用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1、饮食禁忌,少食牛肉、羊肉、海鲜、葱、辣椒等油腻辛辣之品。2、疮疡患者所住房间要洒扫洁净,温度适宜。3、愈后不宜劳累,上 篇,9 痛经 凡是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西医痛经诊断分“原发性”和“继发
23、性”,原发性痛经可参照本病治疗,继发性痛经可做为对症治疗。本病发生与女性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有虚、实之分,虚证多见气血亏虚、肝肾不足所致,实证主要是寒凝、气滞血瘀所致。本病以实证居多,虚证较少,也有虚实夹杂者,治疗以调理气血为主。一、常见证型及主要临床表现,上 篇,二、单方验方 1、姜枣红糖水 干姜、大枣、红糖各30克。将前两味洗净,干姜切片,大枣去核,加红糖煎。喝汤,吃大枣。适用于寒性痛经。2、玫瑰花茶 玫瑰花15克,沸水冲泡代茶。功能活血化瘀,理气解郁,适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痛经的平常调理。3、姜枣茶 生姜3片,大枣5枚(捣碎),以沸水冲泡代茶饮用。散寒止痛,适用寒性痛经轻症者,表现为下腹
24、冷痛,得热痛减者 4、三七粉 三七粉3克,每次1.5克冲服,每天两次,可用于经期痛经,上 篇,三、简易治疗技术1、按摩法 先掐揉合谷、内关、三阴交、足三里每穴1分钟,点揉脾俞、肝俞、气海、关元各2分钟,肘尖点揉肾俞3分钟。2、刮痧法 选取腹部(中极、关元)、背部(膈俞、肝俞)、下肢(血海、足三里、三阴交)、胁部(期门)每穴12分钟。3、拔罐法 痛经常用取穴:肾俞、胸腰部(后背)、骶椎两侧、下脘。用闪火法拔罐于上述穴位,留罐1015分钟,可每日治疗一次,7次为一疗程。4、外敷法 葱白510根,捣烂,锅内加热后敷脐部,早晚各一次,治行经腹痛属寒者。,上 篇,四、中成药的使用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
25、项1、经期适当休息,尽量避免过度劳累。2、经期注意保暖,尽量避免饮食生冷,上 篇,10 痄腮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流行性腮腺炎。临床上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主要表现。中医学认为本病是因感受风温邪毒,壅阻少阳经脉引起的时行疾病。少数儿童由于病情严重,可出现昏迷、惊厥变证,年长儿如发生本病,可见少腹疼痛、睾丸肿痛等证。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上 篇,二、单方验方 1、青黛散以醋调敷腮部,每日34次。可清热解毒,适用于痄腮引起的耳下腮部漫肿疼痛症状。2、万年青根、鲜蒲公英、鲜马齿苋、鲜鞭蓉叶、鲜鱼腥草、鲜大青叶、鲜地龙糊(可任选1种),捣烂外敷患处,每日数次。可清热解毒。适用于痄腮引起的耳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全套 文档资料 基层 中医药 适宜 技术 手册 全套 文档 资料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80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