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分析.doc
《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分析.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摘 要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向,它对高校信息化的建设进行引导。本案例以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为导向,依据系统的观点,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首先对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背景、环境、目的和结构进行理论探讨,再对我国现在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在实践过程所存在的问题、环境因素、目标、结构进行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结构模型进行模拟仿真,建立模型。最后,对本文的内容进行总结。关键词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高校信息化;系统工程;模拟仿真AbstractUniversity informatiz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th
2、e guiding direction of the inform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it guid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s informatization. The case made the problems which the universities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China exist as the guidance, and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view, and used the theories of system e
3、ngineering. Firstly, this article theoretically discussed university informatiz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background, environment, purpose and structure. Then it analyzed them carefully. On this basis, it used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model simulation as a model. Finally, this paper summariz
4、es the contents.Key WordsUniversity informatiz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university informationiz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alog simulation目录摘 要1Abstract21背景分析62环境分析72.1 国际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现状72.2 国内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现状82.2.1 其他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状况82.2.2 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现状83目的分析93.1 存在的问题93.1.1 高校信息化的投资存在很多问题103.1.2 学校领导
5、的重视程度不足103.1.3 对高校信息化投入的观念不正确103.1.4 学校内部组织没有合理的分工合作、而是对立的个体103.2 体系目标113.2.1评价高校信息化建设情况113.2.2评价高校信息化应用情况113.2.3评价高校信息化保障体系113.3 目标要求113.4具体功能124结构分析125构建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案分析145.1 确定初步评价的指标体系框架145.2 确定权重165.3 确定考察因素185.4 确定最终的指标体系框架196建立层次结构模型206.1 构建结构模型206.2 构建判断矩阵216.3 各个下级对上级指标对所属上级指标的权重计算227完善指标体系
6、238结论23参考文献23湖南商学院课程设计评审表25插图索引图4. 1 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影响因素及其关系图12图4. 2 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解释结构图13图5. 1 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22附表索引表2. 1 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环境因素表7表5. 1 指标框架13表5. 2 权重表16表5. 3 信息化设备拥有水平考察因素18表5. 4 关键考察因素重要新统计表18表5. 5 A-S判断矩阵表21表5. 6 Saaty标度法21 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报告1背景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在我国的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普及和深入人心,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正在影响
7、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师生沟通的方式和学校的管理模式,高校信息化已成为我国现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评价高校信息化工作也显得越来越重要。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就是通过设置一组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全面的评价高校目前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看其从大多程度上帮助高校实现了既定目的,并且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使其对自身的信息化发展阶段适当的定位,进而为未来建设规划指明方向,合理配置建设资源,最终更好的时间组织目标。由此可知,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符合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既不能落后于高校现在的信息化水平,也不能太超前,而应该反映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并适当超前,以对高校信息化建设进行引导。2环境分析从高
8、校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背景分析来看,其受到技术、信息化程度、经济和社会、国内和国外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要素归结起来主要有四类,分别是技术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学校基础结构环境。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的主要环境要素如下表2.1。2.1 国际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现状目前有2000所大学院校、研究单位和企业成员,以及15000名个人成员的国际教育信息技术协会建立了一套校园信息技术评价体系,提供了评价大学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情况的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学习应用、管理应用、社会活动应用、服务和成本。学习应用主要是评价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学生信息技术的培养;管理应用主要是评价学校行政事
9、物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对教学和学生服务工作的支持;社会活动应用主要是评价学校中信息技术应用对学生活动和社团活动的支持;服务和成本主要是评价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价格和成本。表2.1 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环境因素表环境因素国内国外技术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学校基础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学校基础环境2.2 国内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现状2.2.1 其他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状况2000年11月7日,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全体会议,并正式发布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作为当前进行国家和地区信息化水平量化分析和管理的依据和手段。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需要根据国家
10、信息化发展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变化而不断调整。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是由国家主管部门牵头制订的一整套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在全世界尚属首次。国家信息化指标将从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人才培养、信息产业发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高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主导作用的效果等方面加以引导,促进我国提高信息化水平,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差距。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对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分析与设计及评价方法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在指标的设置上更加体现了时代特征,符合我国实际情况,能够较好地反映各省市、地区的社会信息化水平。但是该方法只适宜用来测算社会信息化水平
11、,若用来测算教育信息化或是其他行业信息化水平则应作较大的调整。2.2.2 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现状目前我国没有较好的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基本上是模仿其他类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如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当前的评价指标体系关于应用的情况考察内容比较多。高校作为教学和科研单位,教学、科研和管理是高校信息化应用的重点。指标体系从三个反面考察高校信息系统的应用状况:基础应用、教学科研应用以及学校日常管理上的应用。主要研究成果有:张成洪等在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思路探讨(2003)一文中,参考国外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和趋势, 首次建立了一个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设计了包括战略地位、
12、基础建设、应用情况、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组织机构和管理6个大类的指标。赵全超、赵国杰等在应用定性和定量指标上,建立了8个一级指标和32个二级指标在内的模糊矩阵,对信息化水平进行测度。刘军跃等提出了一套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32个二级指标,并以实例进行应用分析。国内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环境因素分析如下:技术环境:我国在评价技术方面欠缺,有待向国外学习并提高。经济环境:根据学校用于教育开发的资金有关。社会政治环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教育是提高科技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对国家的发展也非常重要。对于教育的投资,国家是支持和鼓励的。学校基础结构环境:学校内
13、部组织结构和学校设施设备(软件设备和硬件设备)。3目的分析通过分析现在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一些其他的成功评价指标体系,得出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3.1 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的信息化水平正处于建设阶段,应用情况还不是很理想,因此评价指标体系还不是很全面,很多方面都存在欠缺。目前存在的问题有:3.1.1 高校信息化的投资存在很多问题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化水平并没有国外的发达,很多东西都处于建设阶段。现今我国高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有教育观念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信息技术的投资效益不高、应用系统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后期建设工作没有得到推广等。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14、是符合高校信息化当前的建设水平的。如果高校信息化水平不高,信息化技术没有得到完善,那么在无形中就会对高校信息化的评价工作带来困扰。3.1.2 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足很多学校对评价高校信息化的工作不是很重视。有的学校虽然配备了良好的信息设备,但是并没有被真正用起来,评价工作也就更加被忽略了。有的学校虽然也有一定的重视,但是因为条件有限,技术欠缺,所以无法去用评价体系去进行指导了。对于那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很难将高校教育信息化,更别说高校信息化评价工作了。3.1.3 对高校信息化投入的观念不正确由于看到信息技术的投资给高校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很多学校立马购买大量的信息设备,在无形中也相应的造成了铺
15、张浪费。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设施设备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信息技术产品的成本也越来越低,加之IT项目中存在着很多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如果一些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上没有从实际出发, 不以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为指导方向,而是追赶新潮,超前投资,势必会造成一部分投资缩水,导致效益降低。几年前有些高校由于没有按照实际的应用需求,急于建成了求大求全的校园网,而在这几年的设备更新中,让为数不少的设备在可能还没有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就被淘汰掉了,造成了资金的间接流失。3.1.4 学校内部组织没有合理的分工合作、而是对立的个体高校工作要达到统一是非常难做的,如果学校的各个组织部门,各做各的,没有协调统一的话,
16、就会导致评价工作无法进行,且评价出来的结果也会比较不好。3.2 体系目标总目标是评价高校信息化水平,其分为三个子目标。3.2.1评价高校信息化建设情况 评价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主要包括信息化设备拥有水平、校园网建设水平、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水平。 评价应用系统与资源建设水平。主要包括基本应用系统、信息系统建设水平、各类信息系统的整合、电子资源的建设水平。3.2.2评价高校信息化应用情况 评价信息化基本应用水平。主要包括基本应用情况、学校网站应用水平、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应用水平、应用集成环境。 评价教学信息化应用水平。主要包括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教学过程的信息化支持、科研信息网上发布共享水平、
17、科研项目的信息化支持环境。 评价信息化管理应用水平。主要包括管理系统的应用水平、信息共享水平。3.2.3评价高校信息化保障体系评价信息化战略地位。主要包括信息化制度保障、信息化资金保障、人员信息化技能保证。评价组织机构与管理水平。主要包括信息化组织保障、信息化标准与管理规范。3.3 目标要求l 指标体系应该既具有全面性,又简便、可操作。因此在一些方面必须的简洁,但力求全面。l 指标的设定应该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但是尽量将指标定量化,便于考核,对于不能定量化的指标应该由专家根据相关的资料来评定。l 高校信息化指标系统应该突出高校信息化建设后的应用情况和应用后所取得的绩效,既促进信息化的应用,又体
18、现指标体系的指导性。l 高校信息化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因此指标体应从这三方面来考察高校信息化去的成效。l 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应反映出领导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实施。l 高校信息化建立以后,必须要得到技术的支持、维护,资金的持续保障,制度的规范。3.4具体功能 l 能够全面的评价高校目前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并帮助高校实现既定目的;l 能够通过横向、纵向比较,进行自身的信息化发展状态定位;l 为未来高校建设规划指明方向,合理配置资源,更好的实现组织目标,进一步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4结构分析应用解析结构模型化基本原理和建立梯阶结构模型的使用方
19、法,对我国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诸多影响因素做结构分析,从而为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奠定基础。经过背景分析、环境分析、目的分析、资料分析和归纳总结,得到如图4.1所示的10个主要因素。其中1-7为高校信息化水平的影响因素,1是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2是应用系统与资源建设水平,3是信息化基础应用水平,4是教学科研信息化水平,5是管理信息化水平,6是信息化战略水平,7是组织机构管理水平;8为高校组织因素,是高校领导的重视程度;9-10为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9是现行管理体制,10是国家政治政策。这些影响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因素可以通过专家的经验进行分析,并通过讨论已确定他们的关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校 信息化 评价 指标体系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64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