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与提升]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四.doc
《[自我管理与提升]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我管理与提升]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四.doc(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 第一节 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与类型社会工作专业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不但建立了完整的专业服务体系,而且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丰富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使社会工作专业体系更加完整,使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更加具有权威性和实践效能,而且也逐步确立了社会工作在社会科学学术制度体系中的地位。社会工作理论不但是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标志,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了方法和原则。 一、 什么是理论一般来说理论涉及几个相关的名词:概念、观点、理论、原则和模式。概念是对某类事物共同特点的概括,它反映了该类事物的某一方面本质特征。
2、观点是人们观察分析事物的一个角度,是人们关于某事物的看法。人们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事物,就会得出不同的观点。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它从较高知识层次上来描述和解释某类现象的存在和变化,是对经验的抽象概括。理论一旦形成,并为人们所认同,就可以帮助人们将纷繁复杂的生活世界简化为易于理解和认识的形式。在社会工作中,一些人们长期在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实践模式同样具有理论特征,因此被称为实践理论。 二、 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功能理论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来说,其作用首先在于帮助专业建立权威地位,取得在社会中的合法性。社会工作专业的权威性和合法性,首先取决于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能否有效地
3、解释和理解人们的需求,并且在实践中帮助人们找到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的途径。在这一点上不论基础理论还是应用理论,都要做到能够解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在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理论与实务之争,在临床实践中忽视理论的作用。社会工作专业也曾遭到其他学科的贬斥,认为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没有理论的专业。其实,所有这些争论或批评都是建立在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对立观念基础上的。之所以造成理论与实践的分离甚至对立,一方面是人们人为地将理论神秘化,使之与实践分离并对立起来;另一方面还在于人们的理论视角不同,理论水平不同,因此彼此难以理解。处于较低抽象水平的人一般比较难于理解具有较高抽象水平的理论,而理论视角差别越
4、大彼此相互理解的难度也就越大。然而理论作为行动的一部分,不论其在什么抽象水平上、在什么理论视角上都能够对行动产生指导作用,所不同的是行动的后果,正如特纳所说的,关于临床工作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辩已经过去,大多数人都承认理论与实务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当然,承认理论与实务密不可分并非否认理论的相对独立性,以及理论对实务的作用。一般来说,社会工作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解释问题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服务于人的需要的专业。当社会工作者面对一个求助者时,首先要判断他的需要是什么,接下来必须要问的是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需要、是什么因素使他产生这样的需要、是他的个人因素还是他所处的生活环境的
5、因素。当社会工作者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时,都是以一定理论为依据对求助者的需要作出解释和判断的。所不同的是依据的理论不同,就会作出不同的解释和判断。不管作出怎样的解释和判断,都将成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的基础。2、预测预测包括几个方面:首先是对求助者可能发生的变化作出预测,其次是对影响求助者的各种因素的作用作出预测,再次是对社会工作者所提供的服务对求助者可能产生的效用的预测。正确的预测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有准备地面对求助者变化着的需要,这样能为有效地帮助求助者打下基础。社会工作理论作为大量服务实践经验的结晶,可以用来对同类问题作出预测。3、确定干预的方法和模式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服务于人的专业。无论是理论
6、建设,还是服务的提供,其最终目标还是在于帮助求助者改变其不利的生活状态。因此,社会工作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找到助人的办法和途径。这也正是社会工作理论所能发挥的作用。社会工作理论特别是实践理论可以为新的助人活动提供干预的方法和模式,使社会工作有效展开。4、指导服务实践的发展理论来自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社会工作理论是大量社会工作经验的总结,正因为此,它能够对后来的社会工作服务提供指导,使实践者免于盲目地探索。在这方面,社会工作实践理论对助人活动的开展具有直接的重要作用。5、发展新的理论社会生活在不断变化,社会问题也在不断翻新,社会工作理论必须对此发展作出解释,即发展出新的理论。一方面,社会工作研究者可
7、以借助于社会工作实践来充实理论;另一方面,对原有理论的质疑也会产生新的理论。这些都有利于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 三、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英国社会工作学者大卫.豪认为,只要是做有关人及其所遇到的问题的工作,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社会科学知识。如果一个实务工作者清楚地知道他的工作所依据的理论是什么,他就会不仅具有广阔的视野,而且还能做到深谋远虑。但是,理论的繁多也让一线实务工作者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无所适从,无论从学习还是从运用理论的角度来看,都显得十分困难。对繁多的社会工作理论进行分类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工作理论体系。角度不同对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也不同。大卫.豪从理论关注内容的角度将社
8、会工作理论分为“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理论”。另一位社会工作学者马尔科姆.佩恩则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把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实证主义(现代主义)理论和后现代理论。(一)大卫.豪对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1、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人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看起来简单,实则涉及事物根本属性的问题需要回答。例如: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我所感觉到的与你所感受到东西相同吗?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虽然不能直接帮助社会工作者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但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了一个社会工作者怎么去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并可能决定所服务的结果。所谓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是指那些对社会工作所涉及的要素进行解释的理
9、论,包括关于人及社会本质的理论,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人类心理与行为的理论,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了理论基础,能够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服务对象及其所生活的社会,从而支持着社会工作实践的发展。2、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理论是关于社会工作的性质、目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论。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它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有需求的人改变他们 的不利处境。但是,要说明的是,社会工作专业给予人们的帮助不同于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自发形成的互相帮助,它有明确的理念、系统的知识体系、有效的方法技巧。在“支持社会工作理论”的基础上,“社会工作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社会工作者应该为案主提供什么
10、样的帮助和怎样提供帮助,在为其提供帮助的过程中怎样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统一的目标。“支持社会工作理论”与“社会工作理论”是相互依存的,又是彼此贯通的。当社会工作者依据“社会工作理论”为受助者提供帮助时,是依据“支持社会工作理论”对人及社会环境的理解来确定具体的帮助计划的。而实践中的“社会工作理论”又能为“支持社会工作理论”提供进一步理解人与社会关系的素材。(二)马尔科姆.佩恩的分类马尔科姆.佩恩根据不同理论背后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特征,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实证主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所谓实证主义理论就是一套判断知识有效性的规则。实证主义者相信,只有从我们自己的经验或观察中找到的
11、东西才能称之为知识。任何一般观念都必须有客观存在与之相对应。观念、判断必须是能够通过实验或观察验证的,才能称之为真理。对实证主义者来说,价值与知识无关,科学是价值中立的。而在方法论方面,实证主义主张探索世界形成知识的方法是唯一的,即只有经过人们的感官获得并经过实验验证的知识才是可信的。在方法上,现代主义强调实验法的普适性,认为客观世界是可以测量的,而且只有通过定量测量得来的知识才是可信的。因此,实证主义要求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必须是中立的或科学的。实证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将自己定位为修正那些偏离社会发展方向的社会及个人问题,其目标是使社会及个人的发展都不要偏离社会的基本目标。现代主义者的信仰系统
12、已经成为人类知识体系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但是,现代主义理论的一个缺陷在于它关注了人与社会的共同本质,却忽视了其差异性和独特性。特别是在对人的看法上,只强调了人的客观性一面,而忽视了人的主观性一面。后现代理论提供了一种对世界更为复杂的理解。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所谓知识其实只是人类用象征性的观念、词语对现实进行的表述。观念也只是现实的符号表征,它指代现实,但不是现实本身。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符号、语言从来没有脱离它的主体而独立存在。每个人所使用的符号、语言所表达的意义都是与其个人特征、利益、社会地位等个人因素直接相关的。在后现代主义那里,知识是权力的反映。沃.威尔士总结了后现代主义的五个特征:第一,后
13、现代是人们看待世界观念发生根本变化的时代,其标志是机械论世界观已经陷入了不可克服的危机;第二,后现代是一个告别了整体和统一性的时代;第三,后现代是一个彻底的多元化已经成为普遍基本观念的时代;第四,后现代的基本经验是完全不同的知识形态、生活设计、思维和行为方式;第五,反对任何统一化的企图。后现代主义对社会工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间接引起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佩恩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社会工作者的疑问:知识所陈述的事实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知识)?谁说事实是这样的?是什么样的社会关系让他们用这样的方式陈述事实?后现代主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颠覆了现代主义理论,成为一个全新的视角。 第二节 精
14、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奥地利心理学家希格蒙德.弗洛伊德是一个影响了20世纪整个社会科学发展的学者。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人类内心世界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对社会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精神分析理论发展史1887年,弗洛伊德作为神经病理学家,开始采用催眠术对歇斯底里症进行治疗和研究,1923年发表自我与本我。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包含两个主要部分: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和关于治疗的理论。在心理治疗领域,随着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的分裂,精神分析理论也划分出多个分支。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只重视内在冲突与潜意识,他自创“个人心理学”,认为个人内在精神中有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自我,其本质是社会的、合作的
15、,会主动寻求目标。荣格反对弗洛伊德过度强调“性”,认为精神不只是由原欲本能构成。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对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一个突破。他的人格发展理论打破了精神分析理论只关注人的内在世界的取向,转而关注内在心理动力与外在环境的交互作用。其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被后人从不同方面加以强调或修正,而发展出多个不同的分支。精神分析理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在欧美社会工作中产生影响,直到60年代都在临床社会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促使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盛行的原因有三个:一是20年代社会工作方法在助人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二是儿童引导运动的推动;三是社会工作专业需要,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
16、量战争受害者,需要社会工作专业提供深入的精神服务。自此形成了所谓“精神分析洪流”。 二、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以下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一)心灵的构成弗洛伊德提出人的心灵是由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构成的。意识是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觉察的想法与感受。前意识是很容易变为意识的潜意识,亦即通过思考可以觉察的部分。潜意识则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在弗洛伊德看来,无论什么心理过程,只要假设其影响的存在,但是又无法觉察时,就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潜意识不仅包括趋力、防卫、超我的命令,也包括被压抑的事件与态度的记忆。弗洛伊德理论的一个核心的观点是,认为潜意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二)人格结构
17、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由内驱力和欲望组成,它遵循享乐原则。本我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它不会随时间与经验的改变而发生改变。自我是本我由经验中发展出来的,包括意识和前意识,所以自我具有管理人格体系的能力,它遵循现实原则,调节本我的欲望以及超我与外界的要求。超我由自我发展得来,包括意识和前意识,也包含部分潜意识。超我包括两个层面:良心和理想。当合乎超我的要求时,个人感到骄傲与自尊,反之则感到罪恶与羞耻。超我关系到社会制度、规范及社会现状的维系。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如果能够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人格就是完善的。这样个人就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愉快地工作。当人格失调时,人的活
18、动就会出现问题。面对问题,弗洛伊德理论则将治疗的焦点放在对自我的强化上。(三)焦虑与防卫机制焦虑是弗洛伊德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弗洛伊德认为,当个人的本我欲望违反超我的原则时,自我就发出警告,内部出现无法接受的冲突。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包括害怕失去所爱,害怕失去所爱之人对自己的爱,害怕惩罚。防卫机制是自我为了消除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所采取的方法,包括阻挠或掩饰不被允许的或不被赞同的欲望以减少内心冲突。防卫机制是一种自我调适的方法,包括正向和负向的。 自我普遍的防卫机制否认拒绝相信或感知现实状况替代将感受与行为转换到另一个替代对象认同有意识或部分有意识地接受另一人的特质,以降低自我贬抑的感受投射
19、将自己无法接受的特质归诸他人合理化为自己无法接受的行为寻找表面但合理的解释以维持自尊反作用压抑自己或社会无法接受的冲动并替代以相反的感受,如以爱代替恨退化采用前一阶段的行为压抑将对自我构成威胁的冲动和想法放入潜意识中升华一种正常且非导致压抑的替代行为方式,如将性冲动转化为可接受的释放方式对攻击者的认同被心理动力学派视为非常重要的心理防卫机制,不仅是在儿童时期对父母亲的感受,同时也发生在个人一生当中面对握有实质权力的另一方时。(四)性心理发展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将人的性心理发展作为人的心理发展的基础。他将性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以不同的方
20、式获得性的满足,释放能量。如果人的欲望不能得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出现焦虑,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成为人的问题行为,需要帮助和治疗。 三、精神分析理论的实务原则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人的问题都源于内在的精神冲突,这些冲突与早期经验有关,并且潜藏于潜意识中,理性是无法察觉潜意识的经验。因此,精神分析治疗的目标在于揭示内在冲突的根源,使个人获得自我了解并能洞察和顿悟。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遵循以下原则:(1)在治疗过程中要坚持个别化原则。强调每个人的早期经验都是不同的。这也是对社会工作专业早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点。(2)精神分析理论强调要与受助人签订治疗契约。因为精神分析治疗过程是一个重温过往
21、痛苦经验的过程,必定会引发不愉快的情绪,受助人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3)治疗者要为受助人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以保证能够顺利地了解他隐藏在潜意识中的经验,并保证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情绪不会给受助人造成新的伤害。(4)精神分析治疗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受助人在治疗过程中可以自由地讲出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事物,治疗者要在其中看到内在联系,发现内在冲突。(5)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倾听和理解受助人的想法与感受,要给予支持和接纳。 四、 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精神分析理论关注的焦点在于儿童时期的性经验对现在生活的影响。例如,一个公司女职员,最近感到关注压力太大,在公司里她感到同事们都不理她
22、,男朋友也离她而去。她最近经常做梦,梦中一个大雪的夜晚,她站在路旁叫不到出租车。所有这些都让她感到非常沮丧,对工作和生活感到失望。治疗者运用精神分析法,即自由联想方法对她进行治疗。治疗者发现该女职员现在的状况与其幼年时被父亲疏忽的经历有关。她年幼时,父母工作非常忙,经常把她独自留在家里。特别是父亲对她几乎没有什么关注,而在她内心里一直期望父亲的关怀。治疗者发现幼年时的这段经历一直压抑在她的心里,于是由此入手,运用自由联想的方法逐渐帮助她疏解幼年经历对其现在生活的影响。一般来说,精神分析治疗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治疗情境的建立、治疗关系的建立和治疗性对话。在治疗开始时,治疗者要与受助者签订合约
23、。在合约中要明确双方的角色分工、治疗计划和时间表。治疗情境还包括治疗者对受助者的态度,治疗者要保持专业、同理的态度,同时还要以中立的态度分析问题。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与受助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其感受到支持与安全。这样,他才可能将痛苦讲述出来。治疗性对话是治疗的实质阶段,包括三个内容,即自由联想、治疗性倾听和诠释。20世纪60年代之前,精神分析理论主导了社会工作治疗的方向。在美国,社会工作一度几乎等同于个案工作,个案工作又几乎等同于精神分析治疗,由此可见其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要求社会工作服务于广大人群。这就使得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不可能再有充分的
24、资源与时间提供精神分析理论所要求的深入、耗时的治疗。与此同时,各种不同的理论开始出现。由此,使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逐渐减弱。至今,精神分析治疗方法已经不再是主流的治疗方法。但是,这并不能降低精神分析理论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根本性影响。 第三节 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和认知学派整合而来的。尽管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论渊源,但是,在实践中二者被整合在一起,为人们提供了更有效的服务手段。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由来及基本观念(一) 认知行为理论的由来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来自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在巴甫洛夫用狗做的经典实验中,狗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铃声与食物的反复结合使铃声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我管理与提升 自我管理 提升 社会工作 综合 能力 中级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60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