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文档资料.ppt
《针灸学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文档资料.ppt(1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绪 言1.针灸学概念(掌握)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经络、腧穴、刺灸、针灸治疗等。2.针灸学的发展2.1.针灸的起源针的起源 远古时代穴居生活、生存环境恶劣 用石块扣击身体某部减轻疼痛 创用以砭石为工具的医疗方法,说文“砭,以石刺病也”这就是针的起源。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亦从东方来。”,1963在内蒙出土的距今一万至4千年的石针,1978年在内蒙出土青铜砭针
2、,1968年在河北西汉刘胜墓出土金针、银针九根。灸的起源 我国用火在五十万年以前 原始人燧人氏燧木取火 身体的病痛受到烘烤而感到舒适 从各种树枝 艾灸.“北方者,天地所闭藏,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芮,故灸芮者,亦从北方来。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随着人类智慧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由石针 骨针 青铜 铁针 金针 银针直至现代的不朽钢针以及90年代的激光针、微波针、电磁针等。,针灸疗法的特点:1、适应症广、疗效独特1979年WHO列出针灸适宜治疗43种病,目前统计针灸治疗的病症已达300多种,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各种,其中对1
3、00种左右有较好、很好的疗效。2、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无副作用;3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60年代电疗机、70年代激光治疗仪,80年代出现微波针、电磁针,90年代电脑针灸仪。,2.2针灸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反映了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成书于春秋战国 针灸等医疗手段的广泛应用对针灸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内经成书于先秦战国时期,其中的灵枢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 成书于汉代的的难经补充了奇经八脉和原气理论 除灵枢外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是晋代皇甫谧的 针灸甲乙经 隋唐时期特别是唐代针灸已成 为一门专科,针灸教育也占重要
4、地位,唐代名医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药方,绘制五色“明堂三人图”创阿是穴,和指寸法。,继唐以后,宋、辽、金、元有更完备针灸教育机构。北宋王惟一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354个穴为、并铸造两座针灸铜人,是最早针灸模型 明代针灸学术发展到高潮,杨继洲针灸大成考证359个穴位,是继内经、甲乙经后对针灸学又一次总结 清代走向衰落,道光皇帝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所宜”,清代名医李学川著针灸逢源考证361个穴位沿用至今 新中国成立以来非常重视,成立针灸研究所,针灸学列入中医院校必修课,对针灸治病疗效进行系统观察,结合现代生理、解剖、组织学、生化、免疫、分子生物学,以及声、光、电、磁等边缘学科对经络、针刺镇痛、穴
5、位特异性、刺灸法调整功能研究,针灸的传播:公元六世纪传到朝鲜、日本 公元552年我国以针经赠日本钦明天王,公元562年吴人知聪携明堂图、针灸甲乙经东渡扶桑,公元701年日本防唐代的医学制度设计针灸专业,至今还开办针灸大、中专等学校培养针灸医生。公元16、17世纪传入欧洲。现代为加速针灸医学对国外的传播 受联合国卫生组织的委托,在北京、上海、南京开设三大国际针灸培训中心 目前已有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针灸医疗,1979联合国卫生组织向世界各国推荐针灸治疗43种病,目前统计针灸能治疗 300多种病,包括内外妇儿,其中对100多种病症较好或很好的疗效。,经络总论(掌握)什么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
6、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为络于肢节。”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从深度上看经深络浅灵枢经脉:经脉十二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络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从从数量上看经少络多,灵枢九针十二原: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从功能上看,经脉在经络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络脉是经脉的补充,经络系统是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经络系统将人体的组织器官、四肢百骸联络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人
7、体组织器官要维持正常生理功能,需要阳气、阴液供给,阳气主要指人体的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以及脏腑之气,阳气又称“真气”,而“真气”亦称“经气”,如素问离合真邪篇:“真气者,经气也。”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说明经气的组成部分。此处所言之“天”既指先天之原气即肾气,又指天阳之大气。“谷气”指水谷之精气即后天之气。,经气组成示意图,经 气,先天之气 原气(肾气),后天之气,水谷之气,天阳之气,卫气,营气,宗气(大气),肺脏,肌腠,经气通过经络系统的正常运行,输送到全身发挥作用。,灵枢真邪篇:“营卫稍衰,则真气去”,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
8、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卫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刺法补泻均注重经气。素问。宝命全形论:“刺实者,须其需,刺虚者,须其实,经气已至,慎守勿失。”素问。针解篇:“经气已至,慎守勿失,勿变更也。”灵枢。终始:“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是谓失气。”说明针刺候气、得气、调气、失气,均关系到经气。,什么是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灵枢经别:“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生,病之所成,人之所治,病治所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21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211经络学说的形成经络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劳
9、动人民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主要通过以下途径。1、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传导 的观察文献: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有说:“针已出而气独行”。素问邪气脏腑病形篇:“中气穴,则针游于巷。”调查:全国范围内从7278年对6万人进行循经感传普查,发现感传率最高452%56%不等。气功:与经络发现有密切关系,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气功中的“小周天”就是通过意念的贯注,使真气运转于任督二脉周流的一种感觉现象;20世纪50年代,上海气功疗养所也观察到练功者,常有“气”走动的现象,其路线与任、督、阴维、阳维、带脉以及脾、胃、胆、和膀胱经等经脉的循行路线基本一致
10、。2、腧穴功效的总结3、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灵枢背腧:“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灵枢经脉:“是动病,当脉所过者热肿。”4、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灵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骨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观察 总结归纳 假说 接受检验修正 真理 指导实践,212经络学说的发展经络学说作为中医学基础理论和针灸学的核心理论其形成年代相当久远,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不断完善,经过一下发展阶段:1春秋战国至秦汉(1)从出土文物资料看,经络学说 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上,足臂
11、本是按足三阳三阴脉,臂三阴三阳脉排列,阴阳本是按六阳脉五阴脉次序排列。出土帛书与内经比较有以下特点:一记载了脉的循行和主病。二提及了十一脉无“经”字,其中缺少手厥阴心包经的名称和手少阴心经的内容,三脉的循行均由四肢末端起始,止于躯体中心,没有互相衔接,四阴阳命名的十一脉中,开始分是动病、所生病、五治疗方法只有灸,没有针,由此可推断,帛书所载内容为经络学说雏形。,(2)成书于战国至秦汉的内经所载经络是在马王堆基础发展起来的。内经的经络理论较为完备,一它较详细的论述经络组成,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经筋、皮部的循行及分布区域,二阐述经脉的含义,经与络的不同及相互关系,三.阐明了经脉
12、气血的来源、循行途径及其内脏肢节联系、经脉流注依次衔接,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四.论述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及十二经脉失调所发生的病候,尤其将经络与阴阳五行、脏象学说、病因病机联系,对指导中医各科临床辨证论治,五较详阐述人体各条经脉脉度、骨度折量法,六分别论述了十二经脉标本,根结联系,对四海气街等理论作了记载,七论述了,经络与自然界的关系,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为后世时间医学提供依据。(3)成书于汉的难经一首次提出奇经八脉区别于十二经脉一个独立系统,生理上奇经八脉有调节气血的作用,二论述“肾间动气”为经络脉气产生 根源,三对“是动病”、“所生病”的解释:“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
13、,血也”还提出了“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营,气为卫”这些理论对后世温病学派创立卫气营血病症提供理论依据。(4)东汉末年张仲景结合内经十二经脉,创立六经辨证,是经络学说在内科学上应用的典范。,2 晋、隋、唐(1)晋代皇甫谧所撰针灸甲乙经的贡献:一对十四经腧穴的名称、位置、何经所会、何经脉气所发,穴位的针刺深度,主治病症等都作了具体的载述,成为经络学说在临床应用的重要依据。二甲乙经其穴位排列顺序是按头、背、颈肩、胸腹、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由肢末至头面、躯干依次向上向中,与后世将十四经循行分布之排列顺序不同,但结束了经穴分离的局面,使经脉与腧穴理论初步结合起来,并记载了349给穴位。西晋的王叔和脉
14、经是我国现存最早脉学专书,是经络学说在诊断(脉诊)方面的发展,医籍中基本以脉作为经络的形态依据。针灸穴位绘制成图始于,晋隋,唐代已绘制五彩明堂图。3宋元明清北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铸造铜人针灸孔穴模型两具,使经穴教学直观和形象化,宋金时期奇经八脉增加了新内容,提出四肢有八脉交会穴,他们通向头面躯干一定部位,加强十二经与奇经八脉联系。元代滑伯仁所著十四经发挥,将十二经、任脉、督脉认为十经脉的主体,提出了络脉传注,周流不息的理论。明代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对奇经八脉循行路线,作用所主病候进行阐述,体现奇经八脉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明代杨继洲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基础上所撰针灸大成集明以前针灸学术之大成。清
15、代的李学川著针灸逢源考证了361个穴位沿用至今。,22经络系统组成十二经脉221命名一阴一阳之谓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三阴三阳是从阴阳气的盛衰(多少)来划分: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原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气有多少异同也”“阳明何谓也?”“两阳合明也”“厥阴何也”“两阴交尽也”素问天元纪大论:“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根据阴阳衍化,经脉循行,脏腑属络关系命名。,222体表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对称分布,阴经分布在四肢内侧和胸腹,阳经分布在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手足阳
16、经在前,少阳经在中,太阳经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少阴在后,厥阴在中,但足三阴在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223循行走向与交接流注规律(掌握)循行方向: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 头 阳 足 三 胸腹 手 三 阴 手 阴 阳 三 足,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同名阴经在胸中交接。流注规律:肺 大 胃 脾 心 小 胱 肾 包 焦 胆 肝 与灵枢营气、灵枢经脉流注一致。,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联络表,二奇经八脉:是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故称奇经八脉。“奇”有异的意思,奇特、奇异。“奇”非
17、偶,有零余的意思共同特点;1.与十二正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2.与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有密切关系。3.除督脉、任脉外无自己所专属穴位,所以督、任脉因为有各自所属穴位与十二经相提并论为十四经。4.奇经八脉中除带脉外,其主干均由下向上循行。5“一源三歧”指的是督脉、任脉、冲脉,生理功能:1对十二经的调节作用,包括沟通与十二经之间联系和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调节作用。2主持生殖、影响衰老,冲任督皆起于胞中,冲脉又称血海。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同,故形坏而
18、无子。,三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经别多从四肢关节以上的正经分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体表上行头项(出),在头项阳经合于本经,阴经合于其表里的阳经(合)特点:1加强表里经的内在联系,2加强体内与体表,,四肢与躯干的联系,3加强阴经与头面的联系,扩大十二经的主治作用。四 十二经筋 说文解字筋:“肉之力也”能产生力量的肌肉。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十二经筋起于四肢末端结于骨骼部,走向头面躯干,行于体表,不入内脏;阳筋叫刚筋,阴筋叫柔筋;其中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面,手三阳经
19、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头,足三阴筋经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阴筋经起于臑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五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区域划分:素问皮部论篇“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六经皮部分别有各自的名称。太阳叫关枢,阳明叫害(阖)蜚,少阳叫枢持;太阴为关蜇,少阴为枢儒,厥阴为害肩。作用:人体外层与经络气血相通是机体卫外屏障。临床应用:1用于诊察,如中医学的色诊就是利用皮部理论,皮部论:“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以及近代皮肤导电量的测量。2皮部治疗法,包括各种浅刺法及非针刺的外治
20、法,灵枢官针以皮部为主的半刺和毛刺等,近代应用的皮肤针是它的发展,再如皮内针、挑刺法、敷贴法、温灸法、刺络拔罐法等都根据皮部原理,扩大刺灸应用。,六十五络脉是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十五条,称十五络,分别以其发出处腧穴命名。走行:络脉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表里的经脉,即阴经络于阳经。阳经络于阴经。任脉别络从鸠尾分出以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作用:1加强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表里经经气,2任督络脉、脾之大络分别沟通腹背、侧身经气,从而输部气血濡养全身。,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
21、四海标本(一)标本的含义:标本是一相对的概念,说文标:为“木杪末也”,本为“木下曰本”,指草木的根或茎干。中医理论中的标本较为广泛。一般而言,疾病与治疗,疾病为本,治疗为标;人体与致病因素,人体正气为本,邪气为标;先病与后病,先病为本,后病为标;里证与表证,里证为本,表证为标;等等。就十二经之标本而言,上为标,下为本,即经气集中四肢部位为本,经气弥漫的头面胸背为标。标本说明经气的集中与扩散的关系,即“本”是经气汇集的重心,“标”是经气扩散的区域,加强了四肢末端与人体头面、躯干的联系。,根结 1根结的含义(概念)根,说文释为:“木株也”,为木近土端。广雅、博雅均作:“始也”。根,引申为初始、元始
22、、本原。结,说文释为缔,结不解也。结,引伸为汇聚之义。经络理论的根结是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明代医家马莳所言:“脉气所起为根,所归为结。”经脉之根,是经气流注的起始处,即四肢末端;经脉之结,是经气的结聚、归结处,即头、胸、腹部。根结理论突出经脉循行两极之间的关系,金元针灸学家窦汉卿标幽赋中归纳为:“四根三结”,四根为四肢,三结指头、胸、腹三部。,标本和根结的异同同:“标”与“结”在上,“根”与“本”在下,分别部位相近,“根”“本”都是经气始生始发之之地,为经气所出,“结”“标”是经气所归结之所。异:不同是“根”之上有“本”,“结”之上有“标”,后者的范围较广,“标本”强调的是经脉分布上下相应关系
23、,即经气的集中和扩散,而“根结”是强调经气两极间关系。为特定穴,以及“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等临床配穴提供理论依据。,根结理论的临床运用:根结理论强调四末与头身的联系,阐述了经络气血从四末向头身流注的特殊状态,在认识人体气血流注特点,指导针灸上下配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正如灵枢根结所指出:“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根”为井穴之所在,肌肉浅薄,经气初生,针刺时宜浅刺或点刺不留针或艾灸。“结”在头、胸、腹部,针刺时可依具体部位和虚实状况施针。在取穴上,可上下配合选穴,或上病下取,或下病上取,或上下同取。,标本理论的应用:十二经标本加强了人体头面
24、、躯干与四肢末端的联系。与“根结”和“五输穴”理论一样,突出四肢穴位对头身脏器的远道治疗作用。基于这一原理,临床配穴就变化多端,在标治标,在本治本,这是近取,或说“从取”;在本治标,在标治本,这是远取,或说是“逆取”,更多的是远近结合,标本同治。临床中下病上取,上病下取,俞募配穴,上下同取都是标本理论的具体应用。1本部穴位的应用(上病下治)本部穴位指四肢远端穴位,包括“根结”理论的,“根”部的井穴,及五输穴、原穴、络穴,能治疗头、胸、腹及内脏的疾病。肘后歌:“头面之疾针至阴”,“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足安泰”。疝气灸大敦、胎位不正灸至阴、乳少针少泽。2标部穴位作用 头身脏腑的病症取用临近部位
25、的腧穴来治疗,这是标部取穴的主要应用,包括头面、胸腹背的穴位。通玄指要赋:“风伤项急,始求于风府;头晕目眩,要觅风池。”百症赋:“面肿虚浮,须仗水沟、前顶;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胸腹部以俞募穴位代表,对诊治胸腹内脏疾病有重要意义。如取肺俞、中府诊治肺部疾病,取脾俞、胃俞、章门、中脘诊治胃部疾患。还可根据标本上下经气贯通,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取头身部穴位治疗四肢疾患。如肘后歌:风府治脚疾。标幽赋取魂门治四肢筋骨拘挛疼痛。3本部标部的配合作用 标本穴位配合,也就是远近取穴相结合,临床应用最广。百症赋:“廉泉、中冲,舌下中痛堪取”,“刺长强与承山,善主肠风下血”。,气街1气街的含义:内经书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针灸 文档 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60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