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第十四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doc
《[经济学]第十四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第十四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doc(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第十四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上两章根据有效需求不足假设所阐述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章将在上一章已经说明了的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阐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手段和效果。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述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在经济事务中有意识的活动。任何一项经济政策的制定都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经济目标为指针,以某些工具为手段。 一般来说,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目标主要有四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
2、支平衡。在每一特定时期,政府的政策目标有所侧重,但也要顾及总体目标的实现。宏观经济政策则是围绕着特定目标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手段和措施。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个目标。它是指一切生产要素(不仅仅是劳动)都能以自己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态。但由于测量各种经济资源参与经济活动的程度非常困难,因此西方经济学家通常以劳动的就业情况作为衡量充分就业与否(实际上是生产要素充分利用与否)的尺度。但充分就业目标并不意味着百分之百的就业,它并不排除像自愿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等方面的失业。 物价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个目标。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西方学者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一般价格水
3、平的变化。价格指数有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三种。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冲击,西方国家把价格稳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个目标。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也不是价格总水平保持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相对稳定,不出现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实际上,西方国家一般把轻微的通货膨胀的存在,看作是基本正常的经济现象。 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的持续均衡增长,即在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或者人均收入的增长。有时也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经济增长往往与就业相互关联。通常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目标是相互一致的。如何维持较高的增长率以实现充分就
4、业,是西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随着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通信工具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如何平衡国际收支也成为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相等而形成的平衡。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国际收支出现失衡,通过汇率的变动,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和经济增长。以上提到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并不是相互一致的,要实现上述目标,政府必须使各种政策手段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另外,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不能追求单一目标,而应
5、该综合考虑,否则会带来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副作用。因为经济政策目标相互之间不仅存在互补性,也存在一定的冲突,如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间就存在两难选择。当然,政府还必须考虑到政策本身的协调和时机把握问题。上述这些都影响政策的有效性,即关系到政府政策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实现的程度。因此,政府在制定经济目标和经济政策时应该作整体性的宏观战略考虑和安排。二、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一般来说,政策工具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政策工具都有自己的作用,但也往往可以达到相同的政策目标。政策工具的选择与运用是一门艺术。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需求管理,供给管理,以及国际经济政策。(一
6、)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这是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凯恩斯主义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时期。 由于19291933年大危机的打击,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失业增加,资源、设备大量闲置。这时的经济运行状态是:生产要素的总供给有余,而对生产要素的总需求不足,所以,凯恩斯主义认为:这时经济运行的关键是拉动总需求。只有拉动了对产品的总需求,从而拉动了对生产要素的总需求,在生产要素的总供给过剩的前提下,生产就能够把需求所需要产品总量生产出来。因此,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是在假定总供给可以无限增加的条件下,说明总需求对国民收入的决定作用,由这种理论所
7、引出的政策工具就是需求管理。需求管理是要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实现总需求等于总供给,达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目标。在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经济中会由于需求不足而产生失业,这时就要运用扩张性的政策工具来刺激总需求;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经济中会由于需求过度而引起通货膨胀,这时就要运用紧缩性的政策工具来抑制总需求,最终实现既无失业也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需求管理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二)供给管理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世界石油危机导致了西方国家的滞胀,使经济学家们认识到了总供给的重要性。他们通过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了总供给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这样,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就不仅有需求管理,而
8、且还有供给管理。供给管理是要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供给就是生产,在短期内影响供给(生产)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成本,特别是生产成本中的工资成本。在长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能力,即经济潜力。因此,供给管理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增长政策等。(三)国际经济政策 现实中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开放的,各国经济之间存在着日益密切的往来与相互影响。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国内经济政策,而且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这便需要采取相应的国际经济政策,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中也包括国际经
9、济政策,或者说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中也包括了对国际经济关系的调节。本章介绍需求管理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它政策工具在相关章节将有相应的讨论。第二节 财政政策一、西方国家财政收入与支出的构成 财政政策是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要了解财政政策的内容,首先必须了解现代西方财政的基本构成。西方国家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构成。(一)政府支出政府支出是指整个国家中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它由许多支出项目构成,主要可分为政府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两类。(1)政府购买支出政府购买支出是指
10、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如购买军需品、机关公用品、政府支付雇员的工资、公共工程项目支出等都属于政府购买。政府购买是一种实质性支出,在商品和劳务市场上,有着对商品和劳务的实际购买,因而直接形成社会需求和购买力,是国民收入的一个组成部分。(2)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政府在进行这些支出时,是用于政府转移支付的货币资金,直接从政府手里转移到受益人手里,并无相应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发生,是一种不以换取本年生产的产品和劳务为目的的支出。因此,转移支付不能算作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它仅仅是政府将收入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进行转移和重新分配,全社会的总收入并
11、没有变动。据此,政府对农业等行业的补贴也被看作是政府转移支付。(二)政府收入(1)税收收入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中的最主要部分。西方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税收收入的增长。税收依据不同标准可作不同的分类。依据课税对象,税收可分为财产税、所得税和流转税三类。财产税是对不动产或房地产即对土地和土地上建筑物等所征收的税。遗产税一般包含在财产税中。所得税是对个人和公司的所得征税。在西方国家的税收中,所得税占有很大比重。因此所得税税率的变动对经济活动会产生重大影响。流转税是对流通中商品和劳务买卖的总额征税。增值税是流转税的主要税种之一。依据收入中被税收扣除的比例,税收可分为累退税、累进税和固定
12、比例税三种。累退税是税率随征税客体总量增加而递减的一种税。比例税是税率不随征税客体总量增加而变动的一种税,即按固定比率从收入中征税,多适用于流转税和财产税。累进税是税率随征税客体总量增加而增加的一种税。西方国家的所得税多属于累进税。这三种税通过税率的高低及其变动来反映赋税负担轻重和税收总量的变化。因此税率的大小及其变动方向对经济活动如个人工作、储蓄和企业投资会产生很大影响。(2)公债收入公债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又一组成部分。它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它是政府运用信用形式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和地方政府的债务。中央政府的债务称国债,是政府弥补财政预算赤字所欠下的债
13、务。政府借债一般有短期债、中期债和长期债三种形式。短期债有3个月、6个月和1年三种,主要进入短期资金市场,利率较低。中长期债一般通过发行中长期债券取得,期限15年的为中期债券,5年以上的为长期债券。中长期债券利率也因时间长风险大而较高。因此,政府公债的发行,一方面能增加财政收入,影响财政收支,属于财政政策;另一方面又能对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的扩张和紧缩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又是货币政策工具。二、财政政策工具财政政策工具是财政当局为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所选择的操作手段。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改变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税收和公债。(1)政府购买支出政府购买支出是决定国民收入
14、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规模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增减。购买支出对整个社会总支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在总需求水平不足时,政府可以通过提高政府购买支出水平,如举办公共工程,增加社会整体需求水平,以此同衰退进行斗争。反之,当总需求水平过高时,政府可以采取减少购买支出的政策,降低社会总体需求,以此来抑制通货膨胀。因此,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水平是财政政策的有力手段。(2)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转移支付也是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一般来讲,在经济危机和萧条时,失业增加,收入降低,总支出不足,这时政府应增加社会福利费用,提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从而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社会有效需求因此而增加;在经
15、济高涨时,总支出水平过高,社会总需求过旺,通货膨胀率上升,政府应减少社会福利支出,降低转移支付水平,从而降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社会有效需求相应减少。除了失业救济、养老金等福利费用外,其他转移支付项目还有农产品价格补贴等。(3)税收税收作为政府收入的手段,既是西方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实施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税收作为政策工具,既可以通过改变税率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变动税收总量来实现,如一次性减税来达到刺激社会总需求的目的。由于所得税是税收的主要来源,因此,改变税率主要是变动所得税的税率。一般来说,降低税率,减少税收都会引起社会总需求增加和国民产出的增长。反之则反是。因此
16、在需求不足时,可采取减税措施来刺激有效需求,抑制经济衰退;在需求过度时可采取增税措施来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4)公债 公债也是一种有效的财政政策工具。公债的发行,既可以筹集财政资金,弥补财政赤字,又可以通过公债发行与在资金市场的流通来影响货币的供求,从而调节社会的总体需求水平,对经济产生扩张或抑制性效应。在经济危机和萧条时,减少公债的发行量,以扩大社会需求总量;在经济高涨、社会总需求过旺时,增加公债的发行量,以减少社会需求总量。因此,公债也是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工具之一。 总之,西方经济学者认为,要确保经济的稳定,政府应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率以稳定总需求水平
17、,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当总需求水平过低、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或增加支出以刺激总需求。反之,当总需求水平过高、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前者称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后者称为紧缩性财政政策。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这样一套经济政策就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一般来说,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产生衰退和失业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政策;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产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政策。简言之,政策要“逆经济风向行事”。三、自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自动减少对国民收入各
18、种冲击的机制,它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萧条时期自动减轻衰退,毋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由于西方一些财政制度本身具有特点,于是产生了自动稳定经济的功能。当经济发生波动时,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器就会自动发挥作用,“逆经济风向行事”,调节社会总需求水平,减轻经济周期波动的幅度。 财政制度的这种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项制度得到发挥。(1)所得税的自动变化。所得税的特点是实行分级累进的税率。当经济衰退时,国民产出水平下降,国民收入减少,个人收入减少;纳税人已减少的收入会自动进入较低的税率档次,个人纳税减少,政府税收下降,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可起到抑制衰退的作用。反之,当经济繁
19、荣时,就业率上升,失业率下降,人们的收入增加,纳税人己经提高的收入会自动进入较高的税率档次,个人纳税增加,政府税收上升,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2)政府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转移支付的特点是享受社会福利标准一定。比如父母双亡,就是孤儿,只要是孤儿,就可以享受政府这方面的社会福利。转移支付包括政府的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当经济出现衰退时,失业增加,符合失业救济和其他救济条件的人数增多,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就会相应增加,这样就可以抑制人们可支配收入的下降,进而抑制消费需求的下降。当经济繁荣时,失业人数减少,符合救济条件的人数减少,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开支也会自
20、然减少,从而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长,减轻通货膨胀的程度。(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的特点是农产品支持价格不变。经济萧条时,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依照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这样可使农民收入增加,从而使农民的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增加,农产品价格上升,这时政府按支持价格抛售农产品,限制农产品价格上升。这样一方面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而也就减少了总需求的增加量;另一方面,使得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不致因成本的增加而提高价格,从而对通货膨胀有抑制作用。总之,政府税收和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对宏观经济活动都能起到
21、自动的稳定作用。因此成为内在稳定器和对抗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但仅靠内在稳定器来对付经济波动是远远不够的,政府还必须根据经济形势,适时地出台宏观经济政策,才能实现相应的宏观经济目标。四、财政政策效果(一)财政政策的传递机制与“挤出效应”的产生。 当我们考虑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情况下的财政政策的传递机制时,就要考虑到财政政策对两个市场的影响。财政政策影响产品市场的总需求,总需求影响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影响货币市场上的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又影响利率,利率最后影响产品市场上的投资与总需求。以政府购买支出增加为例,财政政策发生作用的过程说明如下:GADYL1 L( M0) (M供不应求)rIADY这
22、就是说,政府支出增加,意味着总需求增加,在有大量生产能力过剩、总需求不足的前提下,总需求增加,会导致国民收入上升,国民收入上升,使得由国民收入决定的货币的交易需求上升,从而货币需求总量增加,但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需求增加,利率自然会上升,利率上升作用于产品市场,从而导致产品市场上投资与总需求减少,对国民收入的增加具有一定程度的抵消作用。这就是所谓的“挤出效应”。 政府支出增加的目的是拉动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政策执行的结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即需求管理的政策自动产生了“挤出效应”。(二) “挤出效应”的大小和财政政策效果(1)财政政策效果实施财政政策,最终取
23、得的效果怎样,取决于“挤出效应”的大小。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的财政收支政策变化(包括变动政府购买、税收和转移支付等),对拉动总需求,从而对增加国民收入和就业产生的影响的大小。从财政政策的传递机制看,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加,会被私人投资量的减少抵销掉一部分。因此,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就取决于私人投资减少量的多少,即取决于“挤出效应”的大小。而“挤出效应”的大小,从IS和LM图形看,主要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的大小。(2)挤出效应的概念所谓“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投资的减少。(3)财政政策效果和“挤出效应”的大小(a)在充分就业的经济中,财政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学 经济学第十四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第十四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60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