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入学考试]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2001.doc
《[研究生入学考试]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200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生入学考试]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2001.doc(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同济医科大学博士入学考试试题 外科学2001年一 必答题(15*2)1 试述创伤的代谢变化及其临床意义1.神经、内分泌反应创伤等外周刺激传导至下丘脑,后者随即通过神经一内分泌发生一系列反应。此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胰岛素分泌减少,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糖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利尿激素分泌均增加。 2.机体代谢变化在抗利尿激素及醛固酮的作用下,水钠醋留,以保存血容量。创伤、感染可致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交感神经所致的高代谢状态,使机体的静息能量消耗(REE)增加。能量消耗增加幅度比想象低,创伤、感染时视其严重程度REE可增加20%-30%不等,只有大面积烧伤的REE才会
2、增加500010000。通常的择期性手术,REE仅增加约10%左右。适量的能源提供是创伤、感染时合成代谢的必备条件。创伤时机体对糖的利用率下降,容易发生高血糖、糖尿。蛋白质分解增加,尿氮排出增加,出现负氮平衡。糖异生过程活跃,脂肪分解明显增加。2 溶血反应的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溶血反应是最严重的输血并发症。虽然很少发生,但后果严重,死亡率高。发生溶血反应病人的临床表现有较大差异,与所输的不合血型种类、输血速度与数量以及所发生溶血的程度有关。典型的症状为病人输人十几毫升血型不合的血后,立即出现沿输血静脉的红肿及疼痛,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头痛、胸闷、心率加快乃至血压下降、休克,随之出现血
3、红蛋白尿和溶血性黄疽。溶血反应严重者可因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沉积,或因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低血压引起肾血流减少而继发少尿、无尿及急性肾衰竭。术中的病人由于无法主诉症状,最早征象是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和手术野渗血。延迟性溶血反应(delayed 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 DHTR)多发生在输血后7-14天,表现为原因不明的发热、贫血、黄疽和血红蛋白尿,一般症状并不严重。近年,DHTR被重视主要是由于它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表现为体温升高或下降,心律失常,
4、白细胞溶解及减少,血压升高或外周血管阻力下降甚至发生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甚至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二 选答题(每人必选一题,但是不能选本专业试题,否则没有分数10分/题)1 胃癌淋巴转移途径胃癌的转移可以有4条途径,通常以淋巴转移和直接蔓延为主,在晚期也可经血行转移。此外,癌细胞可以直接种植于腹腔内。(1)直接蔓延:癌肿生长侵入胃壁后,向纵深方向发展,突破浆膜层,可直接侵犯相邻器官和组织,以大网膜、肝、胰、横结肠为常见,其次为空肠、膈肌以至腹壁。直接蔓延关系到手术方式及能否根治性切除,一般蔓延到邻近脏器,如肝等范围较小而局限时可手术切除,范围较大时手术难以全部切除。 (2)淋巴结
5、转移:是胃癌扩散的重要途径,而且发生较早。随着癌肿增长,侵犯胃壁愈深愈广,转移的机会就愈多。根据转移的先后顺序分为3站或3组。第一组(站)距离瘤体最近,为贴于胃壁上的浅组淋巴结,一般发生在胃癌局限于粘膜下层时。第二组(站)系引流浅淋巴结的深组淋巴结,当胃癌侵犯肌层时可发生第二组淋巴结转移。第三组(站)包括腹腔动脉旁、腹主动脉、肝门、肠系膜根部及结肠中动脉周围淋巴结;也可发生远处淋巴结转移,如左锁骨上淋巴结。此组转移多为癌肿侵犯至浆膜时发生。一般而言,发生第三组淋巴结转移时已失去了根治的机会。 (3)血行转移:部分病人可发生胃癌细胞或癌栓经血液循环至全身其它器官。可转移至肝、肺、骨、肾、脾、脑、
6、脑膜、皮肤,也可转移至卵巢,形成卵巢克鲁肯伯格(Krukenberg)氏癌或卵巢粘液细胞癌。血行转移多发生在胃癌晚期,除治疗原发灶外,还需治疗转移灶。 (4)胃癌细胞腹腔内种植转移:少数情况下癌肿突破胃壁浆膜,出现癌组织坏死脱落,脱落到其它器官和腹膜上,可发生种植性生长;晚期可发生癌性腹膜炎,并有血性腹水,有时可以从抽出的腹水中找到癌细胞。发生种植性转移的病人均为晚期,治疗上难度加大,常给予腹腔内注入化疗药物,但由于广泛转移,往往只能延长生命,而不能治愈。 6 试述施行活体供脏器移植的基本条件和要求(一)供体的选择: 1.器官的捐献 移植器官的来源可分为活体器官和尸体器官。前者逐渐成为器官的主
7、要来源,多数为亲属供器官(少数为非亲属)。在无相关立法的国家,或虽有立法但受宗教和文化影响的国家,亲属供体是惟一的器官来源。尸体器官为脑死亡者捐献。由于移植器官的短缺,活体亲属供肾、供肝已被广泛接受。大多数脑死亡供体为颅内出血或脑外伤致死,约1%的供体死于脑肿瘤。大多数脑死亡个体可以作为候选的供体。2.器官的选择 选择年龄较轻捐献者的器官当属最好,但随着移植经验的不断积累,供体年龄的界限也不断放宽。供肺、胰腺者不超过55岁,供心脏、肾、肝者分别不超过60岁、65岁、70岁。极少采用年龄大于70岁供体的器官用于移植。原则上供移植用的器官(特别是肝)体积应和受体切除的器官匹配。下列情况禁忌作为器官
8、移植的供体:已知有全身性感染伴血培养阳性或尚未彻底治愈,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或恶性肿瘤(脑原发性恶性肿瘤除外)。采用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吸毒者、有糖尿病和胰腺炎病史者的器官也应慎重。有丙型肝炎病史供体的肾可用于曾患丙型肝炎的受体。为了预防过于剧烈的、甚至致命的排斥反应,移植前应作下列检查:(1) ABO血型定型:(2)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 (3) HLA配型:(二)器官的切取与保存 供体类型不同或所需器官不同,其切取与保存的方法也不同。获得器官的过程主要包括切开探查、原位灌注、切取器官、保存器官和运送。从同一个供
9、体可获取心、肺、肾、肝、胰腺等器官,分别移植于多个受体。手术切下已阻断血液供应的器官后,在3537温度下短期内即趋向失去活力。因此,为保证供体器官的功能和移植后的存活率,缩短热缺血和冷缺血时间、低温保存、避免细胞肿胀和生化损伤极为重要。所谓热缺血时间是指器官从供体血液循环停止或局部血供中止到冷灌注开始的间隔时间,这一期间对器官的损害最为严重,一般不应超过10分钟。冷缺血时间则是指从供体器官冷灌注到移植后血供开放前所间隔的时间,包括器官保存阶段。各专业考试题目(一) 普外一 名词解释 (4分/题)1 脓血症 :败血症是指细菌侵入血液循环,持续存在,迅速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症状者。脓
10、血症是指局部化脓性病灶的细菌栓子或脱落的感染血栓,间歇的进入血液循环,并在身体各处的组织或器官内发生转移性脓肿者。二者多发生于严重创伤后的感染和各种化脓性感染如大面积烧伤感染、痈、胆系感染等。常见致病菌为金葡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偶为真菌。2 烧伤面积的中国“9分法”: 烧伤面积的估记一般以烧伤区域占体表面积的百分数表达。国内最常用的是中国九分法。中国9分法,是将体表分为11个区域,每区各占体表的9,加会阴部1共为100。其分布是:头、面、颈为9(各占3),双上肢为2个9即18(单侧上臂、前臂、手分别为3.5、3、2.5),躯干前后加会阴为3个9%,即27(胸腹部占13、背除去臀部占13,会阴1
11、),双下肢包括臀部为5个9加1即46(单侧臀部、大腿、小腿、足分别为2.5、10.5、6.5、3.5)。3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因感染或非感染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机体失控的自我持续放大和自我破坏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它是机体修复和生存而出现过度应激反应的一种临床过程。当机体受到外源性损伤或感染毒性物质的打击时,可促发初期炎症反应, 同时机体产生的内源性免疫炎性因子而形成“瀑布效应”。 危重病人因机体代偿性抗炎反应能力降低以及代谢功能紊乱,最易引发SIRS。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12、具有下列临床表现中两项以上者即可诊断:(1)体温38 C或36 C;(2)心率90次/分; (3)呼吸频率20次/分或过度通气,PaCO 232mmHg;(4)WBC12109 或4109 或幼粒细胞10%。4 肛管齿线:在人体肛管皮肤与直肠粘膜相连合处,可见到一条锯齿状的线,叫做齿状线。齿状线以上是直肠,肠腔内壁覆盖着粘膜;齿线以下是肛门,肛管覆盖着皮肤。齿线以上的痔是内痔,齿线以下的痔是外痔;既有外痔又有内痔叫混合痔。内痔的主要症状是大便带血,外痔肛门处可摸到包块及局部不适和有疼痛的感觉,混合痔则两种症状兼而有之。5 放线菌病:由衣氏放线菌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除化脓,形成脓肿外,其特点
13、是可形成多发性慢性窦道。病变好发于面颈部及胸腹部,以向周围组织扩展形成瘘管并排出带有硫磺样颗粒的脓液为特征。大剂量、长疗程的青霉素治疗对大多数病例有效,亦可选用四环素、等;同时还需外科引流脓肿及手术切除瘘管。此病无传染性。注意口腔卫生可预防本病。二 问答题1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12分)2 肝内外胆结石的诊断和治疗原则(13分)肝外胆结石 诊断胆绞痛的病人除了胆囊结石以外,需要考虑肝外胆管结石的可能,主要依靠影像学诊断。合并胆管炎者有典型的Charcot三联征则诊断不难。治疗肝外胆管结石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术中应尽量取尽结石、解除胆道梗阻、术后保持胆汁引流通畅。近年对单纯的肝外胆管结石
14、可采用经十二指肠内镜取石,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需要严格掌握治疗的适应证,对取石过程中行 Oddi括约肌切开(EST)的利弊仍有争议。 1.非手术治疗也可作为手术前的准备治疗。治疗措施包括:应用抗生素,应根据敏感细菌选择用药,经验治疗可选用胆汁浓度高的、主要针对革兰阴性细菌的抗生素;解痉;利胆,包括一些中药和中成药;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加强营养支持和补充维生素,禁食病人应使用肠外营养;护肝及纠正凝血功能异常的治疗。争取在胆道感染控制后才行择期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的方法主要有: (1)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可采用开腹或腹腔镜手术。适用于单纯胆总管结石,胆管上、下端通畅,无狭窄
15、或其他病变者。若伴有胆囊结石和胆囊炎,可同时行胆囊切除术。为防止和减少结石遗留,术中可采用胆道造影、B超或纤维胆道镜检查。术中应尽量取尽结石,如条件不允许,也可以在胆总管内留置橡胶T管(不提倡应用硅胶管),术后行造影或胆道镜检查、取石。术中应细致缝合胆总管壁和妥善固定T管,防止T管扭曲、松脱、受压。放置T管后应注意:观察胆汁引流的量和性状,术后T管引流胆汁约200-300 ml/d,较澄清。如T管无胆汁引出,应检查T管有无脱出或扭曲;如胆汁过多,应检查胆管下端有无梗阻;如胆汁浑浊,应注意结石遗留或胆管炎症未控制。术后10-14天可行T管造影,造影后应继续引流24小时以上。如造影发现有结石遗留,
16、应在术后6周待纤维窦道形成后行纤维胆道镜检查和取石。如胆道通畅无结石和其他病变,应夹闭T管2448小时,无腹痛、黄疽、发热等症状可予拔管。 (2)胆肠吻合术:亦称胆汁内引流术。近年已认识到内引流术废弃了Oddi括约肌的功能,因此使用逐渐减少。仅适用于:胆总管远端炎症狭窄造成的梗阻无法解除,胆总管扩张;胆胰汇合部异常,胰液直接流人胆管;胆管因病变而部分切除无法再吻合。对于嵌顿在胆总管开口的结石不能取出时可以应用内镜下或手术行Oddi括约肌切开,这也是一种低位的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应严格掌握手术的适应证,禁忌用于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乳头开口于十二指肠憩室、合并肝内胆管结石者。肝内胆结石 对
17、反复腹痛、寒战高热者应进行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显示肝内胆管结石及部位,根据肝胆管扩张部位可判断狭窄的位置,但需要与肝内钙化灶鉴别,后者常无合并相应的胆管扩张。PTC, ERCP, MRCP均能直接观察胆管树,可观察到胆管内结石负影、胆管狭窄及近端胆管扩张,或胆管树显示不全、某部分胆管不显影、左右胆管影呈不对称等。CT或MR对肝硬化和癌变者有重要诊断价值。 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原则为尽可能取净结石、解除胆道狭窄及梗阻、去除结石部位和感染病灶、恢复和建立通畅的胆汁引流、防止结石的复发。手术方法包括: 1.胆管切开取石是最基本的方法,应争取切开狭窄的部位,沿胆总管向上切开甚至可达2级胆管,直视下
18、或通过术中胆道镜取出结石,直至取净。难以取净的局限结石需行肝切除,高位胆管切开后,常需同时行胆肠吻合手术。 2.胆肠吻合术不能作为替代对胆管狭窄、结石病灶的处理方法。当Oddi括约肌仍有功能时,应尽量避免行胆肠吻合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一般不宜应用胆管十二指肠吻合,而多采用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适应证为:胆管狭窄充分切开后整形、肝内胆管扩张并肝内胆管结石不能取净者; Oddi括约肌功能丧失,肝内胆管结石伴扩张、无狭窄者;囊性扩张并结石的胆总管或肝总管切除后;为建立皮下空肠盲撵,术后再反复治疗胆管结石及其他胆道病变者;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后,因肠液或食物反流反复发作胆管炎者。对胆肠吻合后
19、可能出现吻合口狭窄者,应在吻合口置放支架管支撑引流,支架管可采用经肠腔或肝面引出,或采用U管、两端分别经肠腔和肝面引出,为防止拔管后再狭窄,支撑时间应维持1年。 3.肝切除术肝内胆管结石反复并发感染,可引起局部肝的萎缩、纤维化和功能丧失。切除病变部分的肝,包括结石和感染的病灶、不能切开的狭窄胆管,去除了结石的再发源地,并可防止病变肝段、肝叶的癌变,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积极的方法。其适应证有:肝区域性的结石合并纤维化、萎缩、脓肿、胆痰;难以取净的肝叶、肝段结石并胆管扩张;不易手术的高位胆管狭窄伴有近端胆管结石;局限于一侧的肝内胆管囊性扩张;局限性的结石合并胆管出血;结石合并癌变的胆管。 4.术中
20、的辅助措施为取净结石,术中可应用胆道造影、B超等检杳以确定结石的数量和部位,胆道镜还可行术中取石,也可用碎石器械行术中碎石治疗。 5.残留结石的处理肝内胆管结石手术后结石残留较常见,约有200o-400o。因此,后续治疗对减少结石残留有重要的作用。治疗措施包括术后经引流管窦道胆道镜取石;激光、超声、微爆破碎石;经引流管溶石,体外震波碎石,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3 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的理论基础(15分)断流手术:即脾切除,同时手术阻断门奇静脉间的反常血流,以达到止血的目的。断流手术的方式也很多,应用较多的有食管下端横断术、胃底横断术、食管下端胃底切除术以及责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等。在这些断流手术中
21、,食管下端横断术、胃底横断术,阻断门奇静脉间的反常血流不够完全,也不够确切;而食管下端胃底切除术的手术范围大,并发症多,死亡率较高。断流手术中以脾切除加贵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最为有效,不仅离断了食管胃底的静脉侧支,还保存了门静脉人肝血流。这一术式还适合于门静脉循环中没有可供与体静脉吻合的通畅静脉,肝功能差(Child C级),既往分流手术和其他非手术疗法失败而又不适合分流手术的病人。在施行此手术时,了解责门周围血管的局部解剖十分重要。责门周围血管可分成四组:冠状静脉:包括胃支、食管支及高位食管支。胃支较细,沿着胃小弯走行,伴行着胃右动脉。食管支较粗,伴行着胃左动脉,在腹膜后注人脾静脉;其另一端在责
22、门下方和胃支汇合而进人胃底和食管下段。高位食管支源自冠状静脉食管支的凸起部,距责门右侧3-4 cm处,沿食管下段右后侧向上行走,于贵门上方3-v4 cm或更高位处进人食管肌层。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有时还出现“异位高位食管支”,它与高位食管支同时存在,起源于冠状静脉主干,也可直接起源于门静脉左干,距贵门右侧更远,在责门以上5 cm或更高位才进人食管肌层。胃短静脉:一般为3-v4支,伴行着胃短动脉,分布于胃底的前后壁,注入脾静脉。胃后静脉:起始于胃底后壁,伴着同名动脉下行,注人脾静脉。左隔下静脉:可单支或分支进人胃底或食管下段左侧肌层。门静脉高压症时,上述静脉都显著扩张,高位食管支的直径常达0. 6
23、-1. 0 cm。彻底切断上述静脉,包括高位食管支或同时存在的异位高位食管支,同时结扎、切断与静脉伴行的同名动脉,才能彻底阻断门奇静脉间的反常血流,这种断流术称为“责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同济医科大学博士入学考试试题 外科学2002年外科学总论一 必答题(30分)一 名词解释(3分/题)1 脑再灌注损伤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是指脑缺血致脑细胞损伤,恢复血液再灌注后,其缺血性损伤反而进一步加重的现象。自由基及钙离子被认为在其中起主要作用。2 中厚皮片:包含表皮及其部分真皮层,厚约0.50.6mm,生活力也强,成活后质地柔软,能耐受相当摩擦及负重
24、。刃厚皮片: 又称表层皮片,平均厚度0.3mm左右,它包含皮肤的表层及少量的真皮乳突层。其特点:真皮含带少,皮片菲薄,易于成活,具有较强的抗感染力,容易切取,供皮区不受限制,愈合迅速。缺点:弹性差,易于挛缩,不耐磨擦,色泽深暗,外形不佳。全厚皮片:为最厚的皮片,包括表皮和真皮的全层。全厚皮片因为富有真皮层内的弹力纤维、腺体和毛细血管等组织结构,其优点为成活后收缩少,色泽好,坚固柔韧,能耐磨压和负重。但全厚皮片仅能在新鲜创面生长,且手术操作复杂,要求较高,供皮区又不能自行愈合,倘若不能直接缝合时,尚需另取非全厚皮片覆盖闭合,因此在使用面积上常受限制。二 问答题(12分/题)1创伤后组织修复过程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研究生入学考试 研究生 入学考试 华中科技大学 同济 医学院 2001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59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