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概课件文档资料.ppt
《药理学概课件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概课件文档资料.ppt(1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上课安排,总论 陈忠 教授传出神经系统 张纬萍副教授神经系统 陈忠 教授心血管系统 张纬萍副教授呼吸、消化、内分泌系统 陈忠 教授抗菌药物 陈忠 教授,第一章概 论,药理学是怎样一门学科?药理学研究什么?药理学研究有什么意义?,药理学是怎样一门学科?,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医学基础学科。,1、药物: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功能,能够用于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物质。,药品: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证、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
2、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2、机体:包括人体以及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体(细菌、寄生虫、病毒等),人 体,病原体,药 物,药理学研究什么?,药 物,人 体,药效动力学药物作用与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以及药物体内浓度的变化规律,药理学研究内容之一:药物与人体的相互作用,药理学研究内容之二:药物与病原体、人体的相互作用,药动学,不良反应,致病,免疫,抗病原体作用,耐药性,病人:年龄、性别、病情、抗病能力、肝肾功能,化疗药,病原体,药理学研究有什么意义?,药 学,药 理 学,合理用药,研究手段,新药开发,临床药理学,生命科学,药效评价,药 物,第二章药
3、物代谢动力学,一、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二、药物的体内过程三、房室模型四、药物消除动力学五、体内药物的药量时间关系,作用部位 药物 血 浆 排泄 生物转化,一、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一)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1.滤过2.简单扩散3载体转运(1)主动转运(2)易化扩散,浓度差脂溶性大小,静水压水通道,特异性耗能:主动转运不耗能:易化扩散,影响简单扩散的因素:(1)膜两侧的浓度差。浓度差越大,转运速度越快,当两侧浓度差为零时,简单扩散就停止。(2)药物的脂溶性。由于细胞膜是液态脂质结构,脂溶性大的药物就容易通过膜。,一、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药物的解离程度又可以影响药物的脂溶性,所以简单扩散也受药物的解离
4、度的影响。大多数药物是弱电解质(弱酸或弱碱),人体内的药物多数以非解离的分子态(脂溶性高)和解离的离子态(脂溶性低)二种型态混合存在。哪一种型态占多数,取决于该药的解离常数(pKa)和体液pH。,弱酸性药物 log(非解离型/解离型)=pKa pH弱酸性药物在酸性体液环境中(pKa pH),非解离型多,药物容易透过细胞膜扩散;在碱性体液环境中(即pKa pH),解离型多,药物不容易透过细胞膜。,弱碱性药物 log(非解离型/解离型)=pH pKa弱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即pH pKa),非解离型多,药物容易透过脂质膜扩散;酸性环境中,解离型多,药物不容易透过细胞膜。,一、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意
5、 义:吸收(胃肠道pH)分布(血浆组织细胞)排泄(尿液pH),一、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载体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许多细胞膜上具有特殊的跨膜蛋白(载体),控制体内一些重要的内源性生理物质和药物进出细胞。特点:选择性;饱和性;竞争性,一、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1)主动转运需要消耗能量,可以逆电化学差(如药物浓度梯度)转运药物。肝细胞对药物的摄取、肾小管分泌、胆汁分泌、神经元对递质的再摄取等属于主动转运。(2)易化扩散 不需要能量,也不能逆电化学差转运,所以实际上是一种被动转运。,影响药物通透细胞膜的因素 膜面积大小、膜的厚度 体液的PH和药物的解离度 组织的血
6、流速度要消耗能量。,二、药物的体内过程,(一)吸收(absorption)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1.口服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内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1)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是口服吸收的主要场所。停留时间长;吸收面积大;酸碱度适中,(2)影响消化道吸收的因素:药物制剂的溶解度和脂溶性;胃肠道功能状态(蠕动快慢/血流循环);与胃肠道内容物的相互作用;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门静脉,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药物受到灭活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少。注射或舌下及直肠给药可避免肝代谢。,二、药物的体内过程,2
7、.吸入:气态麻醉药、治疗性气体以及容易气化的药物;呼吸道本身是抗哮喘等药物的靶器官。3.局部用药:皮肤、眼、鼻、咽喉和阴道等部位产生局部作用,有时也在胃肠道产生抗酸、抗炎、抗菌等局部作用。4.舌下给药:为避免首关消除,少数药物可采用这种给药方法(如硝酸甘油)。,5注射给药(静脉、皮下、肌内注射)(1)制剂的溶解度,制成难溶解的制剂(如精蛋白锌胰岛素)可减缓吸收速度,达到长效的目的(2)给药部位的血流状况,二、药物的体内过程,(二)分布(distribution)药物从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药物的分布多数是不均匀的,同时又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即随着药物吸收与排泄不断地变化。药物作用
8、强度基本取决于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二、药物的体内过程,1.血浆蛋白结合率:大多数药物在血浆中均可与血浆蛋白不同程度地结合而形成结合型药物,与游离型药物同时存在于血液中,以一定的结合百分率达到平衡。(1)可逆性,血浆游离药物浓度降低,结合型药物可释放。(2)暂时失去活性,结合型药物难以到达作用部位。(3)不能通过细胞膜,难以分布到组织中。(4)有饱和性和竞争,同时应用两个结合于同一结合点的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都很高的药物,可发生竞争性置换。,二、药物的体内过程,2器官血流量:决定分布速率。有些药物有再分布现象。3组织细胞结合:有些药物与某些组织细胞成分具有特殊的亲和力,如碘主要集中在甲状腺。4体
9、液的pH和药物的解离度:改变血液等体液的pH可影响药物的解离度,从而改变弱酸性和弱碱性药物的细胞内外分布。,二、药物的体内过程,5体内屏障(1)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大分子及脂溶性低的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到达脑内,但是脑内炎症时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2)胎盘屏障(placenta barrier):对药物转运并无屏障作用。孕妇用药应当谨慎。(3)血眼屏障(blood-eye barrier),二、药物的体内过程,(三)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的改变,又称为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1药物代谢的作用 大多数药
10、物:失活 少部分药物:活化 或毒性增加活性:可的松(无活性)氢化可的松(有活性);毒性:非那西丁 对氨基苯乙醚(毒性)。,2药物代谢部位:肝脏是最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但体内各种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代谢药物的能力。3药物代谢步骤I相(第一步骤):氧化,还原,水解。II相(第二步骤):结合。在I相代谢产物(或药物原形)上结合葡萄糖醛酸、乙酸或硫酸,形成极性高、水溶性大的产物,再经由肾脏排出。,4细胞色素P450 单氧化酶系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参与内源性物质和外源性物质的代谢。肝脏微粒体CYP450参与大多数药物的代谢,故称为肝脏药物代谢酶(肝药酶)。除肝药
11、酶外,还有其他一些酶系,如:在交感神经细胞线粒体中的单胺氧化酶,在肝细胞中的非微粒体还原酶,在血浆中的酯酶等。,5药物代谢酶的诱导与抑制*某些药物增强或减弱药物代谢酶活性,引起相应药物作用(或毒性)减弱或增强,称之为酶诱导或酶抑制。有些药物还可增强酶活性而加快自身代谢,称为自身诱导。由于大部分药物在肝脏内代谢,酶诱导或酶抑制也常称为肝药酶诱导或肝药酶抑制。(1)酶诱导:巴比妥类、利福平、苯妥英、卡马西平等。(2)酶抑制:胺碘酮、西咪替丁、异烟肼等。,二、药物的体内过程,(四)排泄(excretion)药物的原形或其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从体内排出到体外的转运过程。大多数药物经肾脏,部
12、分药物经由胆道。某些药亦可从呼吸器官、汗腺、唾液腺和乳腺等排泄。,1.肾脏排泄(1)肾小球滤过(2)近曲小管分泌:以主动方式将药物自血浆分泌入肾小管内。有分泌阴离子(酸性药物离子)和阳离子(碱性药物离子)两种非特异机制,经同一机制分泌的药物可竞争转运载体而发生竞争性抑制。(3)肾小管重吸收:尿量、尿液药物浓度、尿液pH,2.消化道排泄经胃肠道壁脂质膜、胆道(主动转运过程)排泄肝肠循环:一些药物从肝脏经胆道排泄进入肠道,可以重新吸收回到肝脏。3.其他途径排泄 乳汁、呼吸道、唾液等。药物排泄、代谢及某些分布,产生的综合效应是体内药物减少,称为“消除”。,药动学基本概念和参数,以血浆药物浓度变化特点
13、为基础,研究(相对量的变化):房室模型:判断单纯消除,或分布+消除动力学过程:判断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按恒比或恒量消除的规律药量-时间关系: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主要参数:t1/2、F、Vd等,用于指导合理用药,三、房室模型,房室数目的确定是以药物在体内转运速率是否一致进行划分,常见的有一室模型、二室模型等。由于药物可进、出房室,故称开放性房室模型。1一室模型:给药后体内药物瞬时在各部位达到平衡,即血液浓度和全身各组织器官部位浓度迅速达到平衡。,一室模型 D E假定药物进入体内后迅速分布平衡,然后按同一速率消除。,机 体,logC,t,iv,三、房室模型,三、房室模型,2二室模型:是指多数情
14、况下某些部位药物浓度与血液浓度迅速达到平衡,而在另一些部位的浓度较缓慢地与血液浓度达到平衡(速率不一致)。与血液浓度迅速达到平衡的部位称为中央室,缓慢达到平衡的部位称为周边室。,二室模型 D E D E,周边室,中央室,中央室,周边室,药物首先进入中央室,中央室快速分布至周边室,同时进行消除,三、房室模型,D E,周边室,中央室,logC,t,iv,相消除相,相分布相,中央室与周边室分布达到平衡,三、房室模型,有先快后慢的变化,其中分布是曲线下降的主要因素,故称为分布相或相;其后曲线缓慢下降主要由于消除,故称为消除相或相。,其半衰期有t1/2和t1/2,分别反映分布和消除速率,四、药物消除动力
15、学,药物经过生物转化或排泄离开身体,药物从体内逐渐减少的过程称之为消除(elimination)。体内药物消除过程的规律可用以下微分公式表示:dC/dt=kCn n=1:一级消除动力学 n=0:零级消除动力学,四、药物消除动力学,1.一级消除动力学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以恒定的百分率消除(恒比消除)。其血浆对数浓度-时间曲线(logC-t曲线)为直线。大多数药物在治疗剂量给药时,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其半衰期(t1/2)是一个常数,药物的消除速度与血药初始浓度(C0)无关。,四、药物消除动力学,2.零级消除动力学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在以恒定的量消除(恒量消除或恒速消除)。当血药浓度过高(即体内
16、药量过多)时,已经超过机体的消除能力,机体只能按照最大消除能力在单位时间内以恒定的量消除。药物按零级动力学消除时,t1/2不是一个常数,药物的消除速度与血药初始浓度(C0)有关。其血浆浓度-时间曲线(C-t曲线)为直线,但对数浓度-时间曲线(logC-t曲线)不呈直线。,四、药物消除动力学,3.非线性动力学一些药物(如苯妥英、水杨酸、乙醇等)表现为混合动力学,即在低浓度或小剂量时,按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达到一定高浓度或大剂量时,按零级动力学规律消除,其血浆对数浓度-时间曲线(logC-t曲线)或血浆浓度-时间曲线(C-t曲线)都不呈直线,故称为非线性消除动力学(non-linear elimi
17、nation kinetics)。非线性动力学的判断,依据给予3个剂量后,其t1/2是否相同。,单次静脉推注给药后各类动力学过程的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五、体内药物的药量-时间关系,1.一次给药的药-时曲线下面积 峰值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曲线下面积(AUC),t,C,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静脉注射,峰值浓度,达 峰 时 间,Tmax、Cmax及AUC(按梯形法则近似计算)示意图,Tmax,Cmax,AUC,2.多次给药的稳态血浆浓度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以相等剂量和间隔连续多次给药,经过一定时间后(约5个半衰期),血药浓度会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呈锯齿形水平波动,称为稳态浓度(
18、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Css)最大稳态浓度(稳态峰浓度,Css-max)最小稳态浓度(稳态谷浓度,Css-min)均值称为平均稳态浓度(Css),多次给药(固定剂量和给药间隔)后药物血浆浓度的动态变化,六、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1.消除半衰期(half life,t1/2)一般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1)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的t1/2计算 t1/2=Log(C0/C0)(2.303/ke)=log2(2.303/ke)=0.693/ke C0为初始血浆浓度(即给药后尚未消除时的血浆浓度),ke为消除速率常数。t1/2是常数(恒定的数值),六、药物代
19、谢动力学重要参数,(2)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的t1/2计算 t1/2=0.5 C0/ke 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血浆半衰期和血浆初始浓度成正比,即剂量越大,t1/2越长。t1/2不是常数(随初始剂量而 改变),六、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t1/2的意义为: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估计消除速度(4 5 t1/2)估计达到稳态浓度需要的时间(45 t1/2),单次给药后的消除:t1/2 0 残留药量 100%1 50%2 25%3 12.5%4 6.25%5 3.13%6 1.57%,相同剂量相同间隔(t1/2)连续给药后的蓄积:t1/2 0 残留药量 0 100 1 50 150
20、2 75 175 3 87.5 187.5 4 93.8193.8 5 96.9196.9 6 98.4198.4,六、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2.清除率(clearance,CL)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有多少容积(mL或L)血浆中的药物被机体清除。若CL表示血浆药物清除率(plasma clearance),ke表示消除速率常数,则 CL=ke Vd,六、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3.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表观分布容积是体内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的比值。其含义是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平衡后,体内药
21、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溶解时,在理论上所需的体液容积。Vd=A/C0主要意义:(1)计算产生期望药物血浆浓度所需要的给药剂量;(2)估计药物的分布范围。,六、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4.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经任何给药途径(主要是口服)给予一定剂量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F=A/D 100%A 是进入体循环的药物总量,D 是用药剂量,六、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绝对生物利用度主要指口服后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F=AUC口服/AUC静脉给药 100%相对生物利用度是指口服某一种药物制剂的AUC与相同的标准制剂AUC比较。可以
22、用于评价受试制剂与标准制剂的生物等效性。F AUC受试制剂AUC标准制剂 100%,绝对生物利用度的计算,七、药物剂量的设计和优化,1.维持量 给药速度 Css CL F Css可采用预期的靶浓度2.负荷量 负荷量 靶浓度(Cp)VssF Cp为血浆浓度,Vss为稳态时的Vd,七、药物剂量的设计和优化,3.个体化治疗 不同病人的病情、对药物的反应特点及药动学参数有很大差异,因此,临床应用药动学规律制定或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时,应当根据病人及所用药物特点因人而异。以上剂量估算方法仅适用于病情急、药物疗效与血浆浓度密切相关、药物安全范围窄的情况时的参考。,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一、药物的基本作用二、药
23、物剂量与效应关系(量效关系)三、药物与受体,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一、药物作用和药理效应1.药物作用(drug action):指药物对机体细胞的初始作用。2.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对药物反应的表现。有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作用于血管1受体,血压增高,心率减慢,直 接,间 接,药物作用,药理效应,神经、体液调节,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对人体的药物效应可以表现为兴奋(excitation),或者抑制(inhibition)。药物的其他作用:引起体液成分的改变;杀灭或抑制入侵的微生物、寄生虫;杀灭或抑制癌细胞;补充维生素等。,对人体的作用
24、:兴奋或抑制,对病原体的作用,3.药物作用的选择性(selectivity)(1)定义: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药物只对部分器官、组织或病原体发生作用,而对其他器官、组织或病原体作用较少或者没有作用。药物的这种作用特点叫做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形成药物选择性的原因:对药物的反应性;与药物的亲和力(affinity)。选择性的意义:疾病治疗中对药物的选择;药物分类,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支气管扩张,支气管扩张,血压升高,心脏兴奋,肾上腺素,沙丁胺醇,受体激动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时的选择性差别,(2)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 与给药剂量有关:剂量加大,选择性就降低。如呼吸兴奋药在治疗剂量时,主要兴奋延脑呼吸中枢,
25、剂量加大后可使中枢神经广泛兴奋而引起惊厥。与观察问题的角度有关:一些药物从药物受体角度上讲选择性较高,但是从器官的角度上讲却显得选择性低。如阿托品选择性地作用于M胆碱受体,但是M受体分布广泛,因此阿托品对多种器官和系统有作用。,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二、治疗效果药物使用得当,可以产生治疗效果,使用不当可能表现出明显的不良反应,即所谓药物作用的两重性(dualism)。,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凡是符合用药目的临床效果称为治疗效果(又称疗效)。又可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1)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的致病因子。(2)对症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药理学 课件 文档 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59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