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讲稿.doc
《[理学]讲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学]讲稿.doc(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GIS 概述1.1 地理信息系统的产生与发展一、GIS产生的背景:地理学地图绘制(手工、计算机)世界上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CGIS(1963年)二、GIS的发展1.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2. 空间技术的发展 卫星定位技术 卫星遥感技术现代GIS的相关技术:地理学、遥感技术、测量学、数学和统计学、制图技术、计算机科学、专家系统、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据库技术、软件工程1.2 GIS的相关概念1、数据:是客观事物的属性、数量、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等的抽象表示,如数字、文字、符号、图形等。2、信息:是向人们或机器提供关于现实世界各种事实的知识,是数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它不随载体的物理形
2、式的变化而改变。 数据与信息的关系: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数据的内涵;数据本身并没有意义,数据只有对实体行为产生影响时才能成为信息;数据只有通过解释、解算才能成为信息使用者的知识背景。 信息的特点:(1)信息的客观性:任何信息都是与客观事物紧密相关的信息正确性与精确度的保证。(2)信息的适用性:不同的信息适用于与之相关的领域。(3)信息的传输性:信息在传输时,其原始意义并不改变。(4)信息的共享性:信息的使用对其本身无损失。3、系统: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有机联系的若干要素构成的一个整体。4、信息系统:具有处理、管理和分析数据功能的系统,它能为人们的决策提供正确、有用的信息。5、地图:是将地理
3、环境诸要素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运用符号系统并经过制图综合缩绘于平面上的图形。a 由数学决定的结构b 特定的符号系统c 现象表示的取舍和概括6、地理信息:是指表示地理环境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字、文字、图象和图形等的总称。 地理信息的特征: (1)定位特征:通过地理坐标实现空间位置的识别(2)多维结构的特征:除地理位置外,还有多个专题和属性(3)时序特征: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需及时采集和更新 地图与地理信息的关系: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地图是地理信息的传统数据源地图是GIS的查询与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1.3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学科:是研究采集、管理
4、、分析地理数据和输出地理信息的理论和方法的新兴、交叉学科。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决策支持系统: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或:地理空间数据),以提供管理、决策、规划等所需地理信息的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中“地理”的概念并非指地理学,而是广义地指地理坐标参照系统中的坐标数据、属性数据以及以此为基础而演绎出来的知识。地理信息系统的分类按功能分类:1. 专题地理信息系统(Thematic GIS):是具有有限目标和专业特点的地理信息系统。为特定的专门的目的服务,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农作物估产信息系统、草场资源
5、管理信息系统、水土流失信息系统、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等。2. 区域地理信息系统(Regional GIS):主要以区域综合研究和全面信息服务为目标。如国家级、地区级、市级或县级等。3. 地理信息系统工具(GIS Tools):是一组具有图形图像数字化、存储管理、查询检索、分析运算和输出等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的软件包。 GIS与其它系统的区别:GIS与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区别1 . DBMS缺乏空间实体定义能力2 . DBMS缺乏空间关系查询能力3 . GIS是能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的DBMS,GIS必须包含DBMS。GIS与MIS(管理信息系统)的区别1. GIS要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库共同
6、管理、分析和应用,GIS的软硬件设备要复杂、系统功能要强;2. MIS则只有属性数据库的管理,即使存贮了图形,也是以文件形式管理,图形要素不能分解、查询、没有拓扑关系。 GIS与其它系统的区别GIS与地图数据库的区别:地图数据库仅仅是将数字地图有组织地存放起来,不注重分析和查询,不可能去综合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深层次的空间分析,提供辅助决策的信息,它只是GIS的一个数据源。GIS与CAD系统的区别:1 . 二者虽然都有参考坐标系统,都能描述图形,但CAD系统主要处理几何图形,属性库功能弱,更缺乏分析和判断能力。2. CAD的坐标无地理意义,不能进行地理坐标转换。1.4 GIS的发展历史一、国
7、外GIS的发展 二、我国GIS的发展 三、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1)GIS与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进一步结合,构成地理学日趋完善的技术体系3S技术(2)空间数据结构与数据管理的研究更加深入(3)GIS应用模型开发日趋加强(4)GIS智能化与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的结合(5)GIS网络化Web GIS(6)三维GIS 三维数据结构(数字表面模型、断面、柱状实体等)、可视化技术第二章 遥感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2.1 遥感概述一、遥感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对地观测综合性技术。遥感一词的英文为Remote Sensing,意思是遥远的感知。60年代由美国人EvelynPruitt(美国海军研究局)提
8、出。广义理解: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实际工作中,重力、磁力、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被划为物探(物理探测)的范畴。因而,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的范畴。狭义理解:遥感是指从不同高度的平台上,使用各种传感器,接收来自地球表层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对不同的地物及其特性进行远距离探测和识别的综合技术。二、遥感技术系统根据电磁波理论,不与目标物接触,从远处用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研究,确定目标物的属性及目标物相互间的关系的综合技术系统,称为遥感技术系统。遥感技术系统
9、包括:1. 遥感信息源2. 空间信息获取3. 遥感数据传输与接收4. 遥感信息处理、提取与分析5. 遥感信息应用遥感信息源:任何目标物都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这是遥感的信息源。目标物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它是遥感探测的依据。空间信息获取:地物空间信息主要由搭载在遥感平台上的遥感器来获取。接收、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征的仪器,称为遥感器。遥感数据传输与接收:传感器接收到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被记录在数字磁介质或胶片上。胶片是由人或回收舱送至地面回收,而数字记录信息则可通过卫星上的微波天线传输给地面卫星接收站。遥感技术系统组成遥感信息处理、提取与分析:地面站对接收到的
10、数字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信息恢复辐射校正卫星姿态校正投影变换通用数据格式转换地面站或用户还可根据需要进行精校正处理和专题信息处理、分类等。遥感技术系统组成遥感信息应用:遥感获取信息的目的是应用。这项工作由各专业人员按不同的应用目的进行。遥感技术系统组成三、遥感的类型1.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遥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船载、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等;航空遥感:遥感器设置于航空器上,主要是飞机、气球、飞艇等;航天遥感:遥感器设置于环地球的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等; 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
11、一0.38m之间;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一0.76m之间;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一1000m之间;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一1m之间;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3.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值量;被动遥感的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非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目
12、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4.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从大的研究领域:可分为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等;从具体应用领域:可分为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渔业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水文遥感、城市遥感、工程遥感及灾害遥感、军事遥感等,还可以划分为更细的研究对象进行各种专题应用。四、遥感的特点1.大面积同步观测:遥感观测不受地形阻隔等限制,探测到的地面范围大,容易发现地球上一些重要目标物空间分布的宏观规律。2.时效性强:遥感探测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向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这对于研究地球上不同周期的动态变
13、化非常重要3.数据的综合性与可比性好:遥感获得的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地反映了地球上的自然、人文信息。如地球资源卫星LANDSAT所获得的地物电磁波特性均可以较综合地反映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特征。4.较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地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一定的局限性:所利用的电磁波波段有限、已经被利用的电磁波谱段对许多地物的某些特征还不能难确反映、地面调查和验证尚不可缺少。五、遥感的发展简史六、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1. 多分辨率传感器并存一方面,高分辨率的图象(如1m分辨率的IKONOS)可以会有较快的发展,这是由于小卫星技术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理学 讲稿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58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