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腹部文档资料.ppt
《局部解剖学腹部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局部解剖学腹部文档资料.ppt(19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内 容,腹前外侧壁,腹膜和腹膜腔,结肠上、下区,腹膜后隙,腹前外侧壁,内容:一、浅层结构 二、深层结构 三、腹股沟区,一、浅层结构,皮肤:薄而富有弹性,伸展性和移动性都相当大,故临床常选择为游离皮瓣的供皮区。,浅筋膜:,在脐平面以下腹壁浅筋膜分浅、深两层。浅层为Camper筋膜(脂肪层)。深层为Scarpa筋膜(膜性层),浅筋膜的脂肪层和膜性层之间有浅血管、淋巴管和皮神经。,浅动脉:腹前壁下半部有二条起自股动脉的浅动脉,较粗大:腹壁浅动脉 旋髂浅动脉,由于行于浅筋膜的浅、深二层之间的浅动脉与同名静脉伴行,故临床上常在腹下部切取带蒂或游离皮瓣。,浅静脉:腹前壁的浅静脉较丰富,彼此吻合成网。,脐以
2、上的浅静脉经汇入腋静脉,脐以下的浅静脉汇入大隐静脉。脐区的浅静脉还与附脐静脉相吻合。,浅淋巴管:脐以上的浅淋巴管注入腋淋巴结,脐以下浅淋巴管注入腹股沟浅淋巴结。,皮神经:第712胸神经前支 第1腰神经,二、深层结构,(一)肌层,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1.腹直肌 abdominal rectus m.,起点:耻骨联合和耻 骨嵴 止点:胸骨剑突和第 57 肋软骨 作用:使脊柱前屈,在腹直肌表面包有腹直肌鞘。,腹直肌鞘,构成:由腹外侧壁三层阔肌的腱膜构成。腹直肌鞘分为前、后二层。,腹直肌鞘:,腹直肌鞘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鞘后层:由腹内斜肌腱
3、膜的后层和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腹直肌鞘后层,腹直肌鞘前层包被整个腹直肌。,腹直肌鞘 前层,腹直肌鞘后层在脐下45cm处缺如,而形成一凸向上方的弓形线称弓状线。,弓状线,弓状线以下,三层阔肌的腱膜全部转到腹直肌的前面构成腹直肌鞘前层。,弓状线以下的腹直肌 后面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腹直肌鞘的前、后二层在腹直肌的外侧缘互相融合构成一半月形的凸向外侧的弧形称半月线。,半月线:,由两侧腹直肌鞘纤维腹前正中线上彼此交织而成。厚而坚韧,血管少。,腹白线:,腹白线,2.腹外斜肌,肌纤维方向:腹外斜肌腱膜:,腹外斜肌腱膜形成的主要结构:,腹直肌鞘前层,皮下环(浅环),皮下环(浅环),内侧脚,外侧脚,脚间纤维
4、,腹股沟韧带,腔隙韧带,耻骨梳韧带(Cooper韧带),腔隙韧带耻骨梳韧带,髂耻弓,肌纤维方向:腹内斜肌腱膜:,3.腹内斜肌,肌纤维方向:腹横肌腱膜:,4.腹横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及其腱膜形成的主要结构:腹直肌鞘 提睾肌 腹股沟镰,腹直肌鞘,腹股沟镰(联合腱),提睾肌,腹横肌深面的层次:,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腹膜壁层,贴于腹横肌深面,在腹股沟管深环处呈漏斗状突出,延续为精索内筋膜。,腹横筋膜,为一疏松结缔组织层,在腹股沟区此层含脂肪较多。输精管、腹壁下动脉等均行于此层内。,腹膜下筋膜,腹膜壁层,是腹前壁的最内层。,腹前壁下部的腹膜皱襞及隐窝,腹膜皱襞:脐正中襞 5条 脐内侧
5、襞 脐外侧襞(腹壁下动脉襞),腹膜隐窝:,腹股沟内侧窝,腹股沟外侧窝,腹腔脏器经腹股沟内侧窝突出为腹股沟直疝,经腹股沟外侧窝突出为腹股沟斜疝。,(二)腹前壁的血管、神经,1.血管 腹壁上、下动脉 下5对肋间后动脉 肋下动脉 4对腰动脉 旋髂深动脉,腹壁下动脉:,是髂外动脉经过腹股沟韧带深面时发出的分支。,腹壁下动脉的体表投影:,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与脐的连线。故腹膜腔穿刺应在此线的外上方,以免损伤腹壁下动脉。,腹股沟三角inguinal triangle(Hessebach三角、直疝三角),周界:腹壁下动脉 腹直肌外侧缘 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临床意义:,腹腔脏器经此三角(腹壁下动脉内侧)突出
6、为腹股沟直疝。,2.腹前壁的神经 第712胸神经前支 髂腹下神经 髂腹股沟神经 生殖股神经,(三)腹股沟区,周界:下界:腹股沟韧带 内侧界:腹直肌外 侧缘 上界;通过髂前上 棘的水平线,1.腹股沟管,位置: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长约45cm。,通过腹股沟管的内容:,精索(男)子宫圆韧带(女),精索,皮下环(浅环),腹环(深环),腹股沟管有二口:,位置:,腹股沟管有四壁:,前壁:,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腱膜,后壁:,腹股沟镰,腹横筋膜,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腹股沟韧带,下壁:,2.腹股沟疝,凡器官或结构从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裂口或薄弱区脱出者,称为疝。,自腹股沟韧带上方脱出者,称为腹股沟
7、疝。,腹股沟疝又分为:,斜 疝,直 疝,以腹壁下动脉为标志。脏器经腹壁下动脉的外侧(深环)突出者为斜疝。脏器经腹壁下动脉的内侧(直疝三角)突出者为直疝。,斜疝,脏器包在精索的3层被膜内。直疝,疝囊在精索被膜之外。,睾丸下降至腹股沟管腹环时,向前推顶腹膜壁层形成腹膜鞘突。,睾丸下降与腹膜的关系:,睾丸降入阴囊以后,包绕睾丸表面的腹膜鞘突,形成睾丸固有鞘膜,鞘突的其余部分则闭锁形成鞘韧带。,睾丸下降后,如腹膜鞘突未闭,仍与腹膜腔相通,则可形成先天性腹股沟斜疝或交通性鞘膜积液。由于右侧睾丸下降慢于左侧,鞘韧带闭锁时间也较晚,故右侧斜疝多于左侧。,小结:,1.Camper筋膜 Scarpa筋膜 2.腹
8、直肌鞘3.经腹白线切口、腹直肌切口、阑尾手术切口分别经过的层次。4.Hessebach三角 腹股沟管5.如何鉴别腹股沟斜疝与直疝?,腹膜腔,内容:一、腹膜腔的概念 二、腹膜形成的结构 三、腹膜间隙,一、腹膜腔的概念,腹膜腔为壁腹膜和脏腹膜之间的潜在腔隙,内有少量(100200ml)浆液。,男性腹膜腔是密闭的,女性腹膜腔间接通外界(经输卵管腹腔口、输卵管、子宫、阴道与外界相通)。,二、腹膜形成的结构,网膜,系膜,韧带,皱襞,陷窝、陷凹,(一)网膜 omentum,与胃相连的腹膜皱襞,有:,小网膜,大网膜,1.小网膜lesser omentum,为从肝门连至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皱襞。又分
9、为:,肝胃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肝胃韧带:,内含胃左、右血管、胃左、右淋巴结和神经等。,*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出入肝门的三个重要管道,即:右前方的胆总管、左前方的肝固有动脉和两者后方的肝门静脉。,2.大网膜greater omentum,形似围裙覆盖在空、回肠和横结肠的前面,左缘与胃脾韧带相连续。,胃结肠韧带:,自胃大弯和十二指肠上部至横结肠之间的大网膜前两层形成胃结肠韧带。内含胃网膜左、右血管、胃网膜左、右淋巴结等。,3.网膜孔和网膜囊,网膜孔:位于小网膜游离缘后方,可容12指,经网膜孔可进入胃后面的网膜囊。,网膜孔的周界:,前界:肝十二指肠韧带 下界:十二指肠上部,后界:下腔静脉表面的腹
10、膜 上界:肝尾叶,网膜囊 omental bursa,(又称小腹膜腔)位置:位于小网膜和胃后壁与腹后壁的腹膜之间的一个扁窄间隙,网膜囊以外的腹膜腔称大腹膜腔。,周界:,上界:肝尾叶和膈下面的腹膜。下界:大网膜前、后层的愈着处。,前壁:小网膜、胃后壁的腹膜和胃结肠韧带。后壁:横结肠及其系膜以及覆盖胰、左肾、左肾上腺等处的腹膜。,左侧界:脾、胃脾韧带、脾肾韧带。右侧界:借网膜孔通腹膜腔的其余部分。,临床意义:,网膜囊位置较深,胃后壁穿孔或某些炎症导至网膜囊内积液,早期常局限在囊内,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二)系膜mesentery,与肠相连的双层腹膜皱襞,将肠管连于腹后壁,内有出入肠管的血管、神经
11、及淋巴结等。,主要的系膜有:,肠系膜阑尾系膜横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肠系膜mesentery:,将空、回肠连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肠系膜根:长约15cm,从第二腰椎左侧至右骶髂关节前方。,(三)韧带ligament,为腹膜反折处形成的腹膜皱襞,多数为双层。韧带对脏器起固定作用。,(四)皱襞、隐窝和陷凹,在腹膜皱襞之间形成的凹陷称隐窝,较大的隐窝称陷凹。,1.腹后壁的腹膜皱襞和隐窝,十二指肠上、下襞十二指肠上、下隐窝盲肠后隐窝肝肾隐窝,2.盆腔的腹膜陷凹,男性:膀胱直肠陷凹女性:膀胱子宫陷凹 子宫直肠陷凹,(五)腹膜间隙,1.结肠上区的腹膜间隙2.结肠下区的腹膜间隙,1.结肠上区的腹膜间隙,
12、位于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又称为膈下间隙或肝周间隙。共有6个腹膜间隙,膈下间隙的分区:,肝上间隙:左肝上间隙:前间隙 后间隙右肝上间隙,肝下间隙:右肝下间隙(肝肾隐窝)左肝下间隙:前间隙 后间隙(网膜囊),另还有1个腹膜外间隙 膈与肝裸区之间。,膈下脓肿:上述7个间隙,任何一个间隙发生脓肿均称为膈下脓肿,临床上以右肝上、下脓肿较为多见。,4个:左、右结肠旁沟 左、右系膜窦,2.结肠下区的腹膜间隙,右结肠旁沟:向上通肝肾隐窝,向 下通右髂窝和盆腔。左结肠旁沟:向下通盆腔,结肠下区腹膜间隙的通向:,左系膜窦:向下通盆腔 右系膜窦:几乎封闭,窦内有感染不 易扩散。,结肠上区,内容:一、结肠上区的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局部 解剖学 腹部 文档 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53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