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道法术器文档资料.pptx
《中医道法术器文档资料.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道法术器文档资料.pptx(1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何为养生,为何养生 了解中医的道法术器 中医之道(知道)中医之法(明法)中医之术(学术)中医之器(晓器)掌握中医养生之道法术器 中医养生之道(知道)中医养生之法(明法)中医养生之术(学术)中医养生之器(晓器),汇报目录,1,2,3,4,中医养生之困难,一、何为养生,为何养生,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管子和庄子内篇。生,就是生命、生机、生气之意;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已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保养生命。西方称之为卫生保健在中国从学术流派来看,养生又有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医家养生和武术家养生和中医养生等。,一、何为养生,为何
2、养生,人类共识:养生也好,保健也罢,都是关注健康,珍惜生命,延年益寿!西方健康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是一种身体、精神和交往上的完美状态,而不只是身体无病。它包含四个方面: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 道德健康 社会适应健康。中医健康的标准:亚健康:亚健康状态是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特殊状态,是机体尚无器质性病变仅有某些功能性改变的“灰色状态”,或称“病前状态”、亚临床潜病期等,一、何为养生,为何养生,现代健康的标准: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的付出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与疲劳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好4、应变能力
3、强,能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5、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位置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一、何为养生,为何养生,根据健康标准,世界卫生组织经过严格的统计学统计,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状态)和患病者(第二状态)不足1/3,有2/3以上的人群处在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度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称其为“第三状态”,国内常常称之为“亚健康”状态。“第三状态”处理得当,则身体可向健康转化;反之,则患病。因此,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是下个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一、何为养生,为何养生,您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有亚健康、或是亚健康到了什么状态了吗?通过下面的30条自测一下,每一条分没有、轻度、中度、偏重、严重五个等级,分别对应1、2、3、4、5分 30-39分表明身体处于较完美状态 40-69分表明您正在亚健康状态 40-49为轻度亚健康状态 50-59为中度亚健康状态 60-69为重度亚健康状态 70分表明处于疾病状态,报警,治疗,保持,一、何为养生,为何养生,1、近来时常觉得打不起精神,对什么都没有兴趣。2、近来常有恐慌之感,似乎有灾难要发生。3、颈肩后背痛,全身肌肉酸痛。4、心情很压抑,感觉日子过得很灰暗。5、经常莫名心慌,呼吸不畅。6、工作一个小时后
5、,就感到身体疲倦,胸闷气短。7、不想面对同事和上司,盼望早早离开办公室,时刻有逃避的愿望。8、工作效率低下,注意力不能集中,上司已经表示了对你的不满。9、工作情绪始终无法高涨,感觉不到乐趣,没有成就感,反而成了一种负担。10、工作再不能得心应手,感觉困难重重,不知问题出在哪里。11、不再热忠于朋友的聚会,有种强打精神、勉强应酬的感觉。12、睡眠质量很差,失眠、多梦、且噩梦连连,早晨起床后头脑发胀、昏昏沉沉、反应迟钝。,亚健康自测,一、何为养生,为何养生,13、近期经常出现洗头或起床后有持续的头发丝脱落。14、无名火气很大,易发脾气,遇小事爱生气,斤斤计较。15、手脚总是冰凉的。16、记忆力明显
6、减退,昨天想好的事情今天怎么也想不起来,丢三落四,而且近来经常发生。17、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不敢尝试新生事物,对别人的成功既羡慕又嫉妒。18、社会发展太快,自己无所适从,总有落伍的感19、性能力明显减退,对配偶的亲昵举动无动于衷,妻子(或丈夫)甚至怀疑你有外遇了。20、食欲减退,即使平时很爱吃的饭菜,都觉得索然无味。21、很容易疲倦,通过短暂的休息后也不能恢复。22、体重明显减轻,早晨起床后看到自己下巴突出,眼眶深陷。23、感到很孤独,满腹的心事却找不到倾诉的对象24、免疫力明显减退,流感一来,自己首当其冲受到感染,而且经久不愈。,亚健康自测,一、何为养生,为何养生,25、对城市的污染、噪声
7、、拥挤非常敏感,比常人更渴望宁静的山水。26、配偶或孩子已经表示了对自己的不满意。27、生活没有了从前的激情,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整日茫然地过日子。28、事情一多就感到难以应付,心烦意乱。29、总有一种无助的感觉,希望有人保护自己。30、对人对事缺乏信心,感到前途渺茫。,亚健康自测,为消除亚健康,西方提出了卫生保健;东方提出了养生,二者有相同之处:“关注健康,消除隐患”,也有所区别,西方卫生保健建立在西医系统之下对亚健康缺乏理论支撑,只能关注表面,而中医养生是建立在中医系统下,亚健康就是中医所谓的未病状态,而且中医养生范围更广泛:未病早察,欲病防变,已病早治。,二、中医之道(知道),“道、法、术
8、、器”。“道”是天道,“法”是人定的,就是说你该怎么跟着“天道”去做。“法”也有善恶之分。顺应天道的“法”就是善法,相反,违背天道的“法”就是恶法。“术”是指技术层面上的操作方法。“器”是指有型的物质或是有形的工具。四者关系:做事做人要以“道”为根本,讲究方“法”和利用规律,采用最好的技“术”,采用最好的工具(器),来完成你要达到的目的!,中医养生就要先了解中医之道法术器!,二、中医之道(知道),何为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清静经道,就是事物本身存在的规律,是一切的本源,天地未分之
9、前有之,分后有之,万物生后有之,永远不生不灭。由此出发,道家提出:何为中医之道?中医之道,即阴阳五行之说,源于中国古人对世界的认知。探求世界本源是人类共同感兴趣的课题,中国上古哲学是早熟的文化,她用“大道至简”的高超智慧,提出了“阴阳五行”学说,对宇宙世界本源做出了解释。,二、中医之道-阴阳,阴阳之道,是中国古人的伟大发现和创造,由阴阳学发展的易经成为了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一部宝典。,阴阳: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表示事物的两个对立面的哲学范畴,上古时期已有了原始的阴阳概念,最初的概念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古代的思想家看到一切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就用阴阳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即对立又统一
10、的物质现象。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少陽,太陰,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八卦成像圖,太極,陰儀,陽儀,少陽,少陰,太陰,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八卦成像圖,太極,陰儀,陽儀,太陽,少陽,少陰,太陰,乾(天),兌(泽),離(火),震(雷),巽(风),坎(水),艮(山),坤(地),八卦成像圖,阴阳学说,二、中医之道-阴阳,二、中医之道-阴阳,阴阳的特性,1、相关性,即关联性,是指用阴阳所分析的对象,应当是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事物或现象,只有相关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才可以用阴阳加以解释和分析。如天和地、冷和热、上与下、外与内。,二、
11、中医之道-阴阳,阴阳的特性,2、普遍性,即广泛性,是指用阴阳可以广泛地用以认识宇宙万物的发展与联系,万事万物无一不是阴阳的体现。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这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二、中医之道-阴阳,阴阳的特性,3、相对性,是指各种事物或现象以及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1)阴阳的可分性:属阴或属阳的事物中,可再分阴和阳,“阴阳互藏”,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蕴含另一方。“阴中有阴,阳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二、中医之道-阴阳,阴阳的特性,3、相对性,(2)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阳可以转化为阴
12、,阴可以转化为阳。如寒证与热证,生命活动的物质(阴)与脏腑的机能(阳)。(3)划分阴阳属性的前提改变时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但五脏按部位上下划分则心肺属阳,肝脾肾属阴;据特性及功能特征,肺气肃降,肝气生发,肺属阴,肝属阳,属于认识角度的改变,非本质改变。,二、中医之道-阴阳,阴阳的特性,4、规定性,体现在:(1)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性:在前提不变的情况下确定的属性不变。如寒与热。(2)中医学根据自身需要,将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及功能规定为阳,将滋润、凝聚、抑制作用的物质及功能规定为阴。如阳虚用补阳药物。,二、中医之道-阴阳,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的相互关系是阴阳学
13、说的核心内容,主要为阴阳的相互交感所引发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关系。相互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相应的变化和反应。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阴阳交感前提与基础:阴阳二气运动;阴阳二气在运动中达到和谐状态时就会发生交感作用,从而产生万物。,二、中医之道-阴阳,阴阳的相互关系,(一)阴阳对立制约 是指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的阴阳两方面存在着相互抑制、排斥和制约的关系。原理:相反 对立 制约对立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制约是指对立的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抑制和制约的关系。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
14、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乃至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水与火等等。,二、中医之道-阴阳,阴阳的相互关系,(一)阴阳对立制约解释自然界气候变化:如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人体之所以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与阳相互制约取得统一(动态平衡)的结果。阴与阳相互制约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解释病理变化:“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虚则热,阳虚则寒”。指
15、导治疗:“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二、中医之道-阴阳,阴阳的相互关系,(二)阴阳互根互用 是指对立的阴阳双方始终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阴阳互根:是指指对立的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明与暗、上与下。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精与气、兴奋与抑制等。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即阳中蕴含阴,阴中蕴含阳。,二、中医之道-阴阳,阴阳的相互关系,(二)阴阳互根互用应用:解释自然现象。解释生理:如气血关系,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
16、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血能载气。人体兴奋与抑制活动之间的关系。解释病理:阴损及阳,阳损及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指导治疗: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二、中医之道-阴阳,阴阳的相互关系,(二)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藏是阴阳互根互用的基础阴阳互藏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阴阳互藏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二、中医之道-阴阳,阴阳的相互关系,(三)阴阳消长平衡 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始终在数量上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或消减的变化之中,而维持相对动态平衡的关系。阴阳消长:是指一事物中所含阴、阳的量和阴、阳之间的
17、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消长变化着。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内在根据: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二、中医之道-阴阳,阴阳的相互关系,(三)阴阳消长平衡消长解释的是事物量的变化,属于量变的范畴。以四时气候变化而言,从冬至到夏至,是“阴消阳长”的过程;而由夏至到冬至,则是“阳消阴长”的过程。四时气候的变迁,寒暑的更易,实际上即是反映了阴阳消长的过程,其中虽有“阴消阳长”、“阴长阳消”的不同,但从一年的总体来说,还是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二、中医之道-阴阳,阴阳的相互关系,(三)阴阳消
18、长平衡以人体的生理功能而言,白天阳盛,故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黑夜阴盛,故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抑制为主。子夜一阳生,日中阳气隆,机体的生理功能由抑制逐渐转向兴奋,即是“阴消阳长”的过程;日中至黄昏,阳气渐衰,阴气渐盛,机体的生理功能也从兴奋逐渐转向抑制,即是“阳消阴长”的过程。阴阳平衡,则生命活动正常,而阴阳失调,则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所以,调整阴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恢复阴阳平衡,则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二、中医之道-阴阳,阴阳的相互关系,(三)阴阳消长平衡1.基于对立制约关系的阴阳互为消长:阴与阳之间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消减,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增长的互为消长的变
19、化。即:此长彼消 阳长阴消 阳胜则阴病 阴长阳消 阴胜则阳病 此消彼长 阳消阴长 阳虚阴盛 阴消阳长 阴虚火旺,二、中医之道-阴阳,阴阳的相互关系,(三)阴阳消长平衡2.基于互根互用关系的阴阳皆消皆长:阴与阳之间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亦增长,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亦消减的皆消皆长的消长变化。即:此长彼亦长 阳长阴长 血虚补气以生血 阳中求阴 阴长阳长 气虚补血以养气 阴中求阳 此消彼亦消 阳消阴消 阳损及阴 阴阳两虚 阴消阳消 阴损及阳,二、中医之道-阴阳,阴阳的相互关系,(四)阴阳相互转化 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
20、为属阳的事物。内容:由阳转阴 阴阳转化形式 渐变:四季交替 由阴转阳 突变:高热厥冷 条件:重、极、甚“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意义:生、化、极、变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二、中医之道-五行,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所谓“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这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古代思想家用上述五种物质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是多样统一的,如西周史伯提出:“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战国时出现“五行相生相胜(克)”的学说,五行相生的关系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生关系反映了古人对组成世界的五种物质的生成关系的朴素直观的经验,二
21、、中医之道-五行,以上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生克表示的是物质基本形态的变化,五行相互作用,产生万物无穷的变化。在事物的相互关系中,基本作用的方式是相生(促进)与相克(抑制),这是一对矛盾,矛盾的任何一方又可分为两方面,即:“我生”“生我”“我克”“克我”四种变化。,二、中医之道-五行,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爰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五行的特性,二、中医之道-五行,木曰曲直:“曲直”,实际上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都是枝干曲直,向上向外舒展。引申: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引申:温热、向上(升腾)、光明、茂盛 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土爰稼
22、穑:“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作物的作用 引申:生化、承载、受纳 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金曰从革:“从革”,金属通过冶炼纯化,是指“变革”的意思 引申:沉降、肃杀、收敛 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 引申: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二、中医之道-五行,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依据:五行特性 方法:取象比类法、推演法 意义:把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为五行系统;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 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二、中医之道-五行,取象比类法:即从某一具体事物中找出最能代表其本质的特有征象(比如性质、作用等),通过与五行特
23、性进行比较,来确定它的五行属性。,二、中医之道-五行,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络绎其它与之相关的事物,以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属性。,二、中医之道-五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二、中医之道-五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二、中医之道-五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二、中医之道-五行,五行的生克关系,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制化、胜复 五行相乘、相侮 五行母子相及,生理,病理,二、中医之道-五行,五行相生 含义: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规律:意义:是事物发生和成长的根由,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促进和助长。难经把相生关系比喻为母子
24、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比如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生理关系(一般状态的调节平衡),二、中医之道-五行,五行相克含义: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规律:意义:维持事物发展变化中的平衡协调,为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行的克制和制约。内经把相克关系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比如水为火之“所不胜”,金为火之“所胜”。,二、中医之道-五行,五行制化 含义: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规律:五行中一行亢盛时,必然随之有制约,以防止亢而为害。即在相生
25、中有克制,在克制中求发展意义:五行的相生和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事物间的正常协调关系。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才能维持事物间的平衡协调,促进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二、中医之道-五行,五行制化 制,是指事物之间的制约。化,是指事物的生化。五行制化,又称五行的生克制化。五行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又相互克制、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正因为有了这种生克制化关系,才能维持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协调平衡的正常状态。在正常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过程中,五行的相生与相克作用同时存在,既需相生,又需相克,相生与相克,二者相反相成,生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道 法术 文档 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52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