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竞赛小测验.doc
《六年级数学竞赛小测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竞赛小测验.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六年级数学竞赛测试题1、2、3、4、5、学校美术兴趣组和电脑兴趣组共102人,美术组人数的和电脑组人数的相等。美术组和电脑组各有多少人? 6、水果店批发了四种水果,梨的重量是苹果的,橘子的重量是其余三种水果的,香蕉是其余三种水果的,香蕉比苹果少120千克。这四种水果共批发了多少千克? 7、实验小学六年级三个班植树,一班植树的棵数占三个班总棵数的,二班与三班植树棵数的比是3:4,二班比三班少植树24棵,这三个班各植树多少棵? “平均数”同课异构教学实录与评析执教: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张齐华评析:北京教育学院 刘加霞一、建立意义师:喜欢体育运动吗?生齐:喜欢!生:我最喜欢乒乓球。生:我最喜欢足球。
2、师:想不想了解张老师最喜欢的体育运动?生:想!师:如果张老师告诉大家,我最喜欢,并且最拿手的体育运动项目是篮球,你会相信吗?生:不相信。生:我也不信。篮球运动员通常都很强壮,就像姚明或乔丹那样。张老师,您也太瘦了点。(笑)师: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不过还别说,和你们一样,我们班上的小强、小林、小刚对我的投篮技术也深表怀疑。就在上星期,他们三人还约我进行了一场“1分钟投篮挑战赛”。怎么样,想不想了解现场的比赛情况?生齐:想!师:首先出场的是小强。他1分钟投中了几个球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呈现小强1分钟投中的个数)生:他投中了5个。师:没错。可是,小强对这一成绩似乎不太满意,觉得好像没有发挥出自
3、己的真正水平,想再投两次。如果你是张老师,你会同意他的要求吗?生:我不同意。万一他后面两次投多了,那我不就危险啦!生:我会同意的。做老师的应该大气一点。就让你多投几次,估计也不是我的对手。(笑)师:呵呵,还真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不过,小强后两次的投篮成绩很有趣。想看看吗?生齐:想。教师出示小强的后两次投篮成绩: 5个、5个。学生会心地笑了。师:还真巧,小强三次都投中了5个。现在看来,要表示小强1分钟投中的个数,用哪个数比较合适?生:5。师:为什么?生:他每次都投中5个,用5来表示他1分钟投中的个数,最合适了。师:说得有理!接着该小林出场了。小林1分钟又会投中几个呢?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出示小林
4、第1分钟投中的个数:3个。师:如果你的小林,就这样结束了?生:不会!我也会要求再投两次的。师:为什么?生:这也太少了,肯定是发挥失常。生:如果只投这1分钟,就连小强都比不过,更不要说和张老师比了。师: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正如你们所说的,小林果然也要求再投两次。不过,麻烦来了。(教师出示小林的后两次成绩:5个、4个)三次投篮,结果怎么样?生齐:不同。师:是呀,三次成绩各不相同。这一回,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小林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生:我觉得可以用5来表示。因为他最多一次投中了5个。如果用4或3表示,那他肯定不是张老师的对手。生:我不同意!小强每次都投中5个,所以用5来表示他的成绩。但小林另外两次
5、只投中4个和3个,怎么能用5来表示呢?师:也就是说,如果也用5来表示,对小强来说生齐:不公平!师:那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生:我觉得可以用4来表示。因为3、4、5三个数,4正好在当中,最能代表他的成绩。师:不过,小林一定会想,我毕竟还有一次投中5个,比4个多1呀?生齐:那他还有一次只投中3个,比4个少1呀。师:哦,一次比4多1,一次比4少1生:那么,把5里面多的1个送给3,这样不就都是4个了吗?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如下图(图1)。图1师: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移完后,小林每分钟看起来都投中了几个?生齐:4个。师:能
6、代表小林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吗?生齐:能!师:该轮到小刚出场了。(出示下图)小刚也投了三次,成绩同样各不相同。这一回,又该用几个来代表他一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生:我觉得可以用4来代表他一分钟的投篮水平。他第二次投中7个,最多,可以移1个给第一次,再移2个给第三次,这样每一次看起来好象都投中了4个。所以用4来代表比较适合。结合学生交流,教师再次呈现移多补少过程如下图(图2)。图2师:还有别的方法吗?生:我们先把小刚三次投中的个数相加,得到12个,再用12除以3等于4个。所以,我们也觉得用4来表示小刚1分钟投篮的水平比较合适。师:别急,老师把你的算
7、式写下来(板书:3+7+2=12次,123=4次)。象这样先把每次投中的个数合起来,然后再平均分给这三次(板书:合并、平分),能使每一次看起来一样多吗?生:能!都是4个。师:能不能代表小刚一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生:能!师:其实,无论是刚才的移多补少,还是这回的先合并再平均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生:使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板书:同样多)师:数学上,我们把通过移多补少后得到的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比如,在这里(出示图1),我们就说4是3、4、5这三个数的平均数。那么,在这里(出示图2),哪个数又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呢?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生:在
8、这里,4是3、7、2这三个数的平均数。师:不过,这里的平均数4能代表小刚第一次投中的个数吗?生:不能!师:能代表小刚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吗?生:也不能!师:奇怪,这里的平均数4既不能代表小刚第一次投中的个数,也不能代表他第二、第三次投中的个数,那它究竟代表的是哪一次的个数呢?生:这里的4代表的是小刚三次投中的平均水平。生:是小刚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教师板书:一般水平师:最后,该谁出场了?生:张老师。师:知道自己投篮水平不乍地,所以正式比赛前,我主动提出想投四次的要求。没想到,他们竟一口答应了。前三次投篮已经结束,怎么样,想不想看看我每一次的投篮情况?生:想!教师呈现前三次投篮成绩:4个、
9、6个、5个,如下图。师:猜猜看,三位同学看到我前三次的投篮成绩,可能会怎么想?生:他们可能会想,完了完了,肯定输了。师:从哪儿看出来?生:你们看,光前三次,张老师平均一分钟就投中了5个,和小强并列第一。更何况,张老师还有一次没投呢。生:我觉得不一定。万一张老师最后一次发挥失常,1个都没投中,或只投中一两个,张老师也可能会输。生:万一张老师最后一次发挥超常,投中10个或更多,那岂不赢定了!师:情况究竟会怎么样呢?还是让我们赶紧看看第四次投篮的成绩吧。课件出示下图。师:凭直觉,张老师最终赢了还是输了?生:输了。因为你最后一次只投中了1个,也太少了。师:不计算,你能大概估计一下,张老师最后的平均成绩
10、可能是几个?生:大约是4个。生:我也觉得是4个。师:英雄所见略同呀。不过,第二次我明明投中了6个,为什么你们不估计我最后的平均成绩是6个。生:不可能,因为只有一次投中6个,又不是次次投中6个。生:前三次的平均成绩只有5个,而最后一次只投中1个,平均成绩只会比5更小,不可能是6个。生:再说,6个是最多的一次,它还要移一些补给少的。所以不可能是6个。师:那你们为什么不估计平均成绩是1个呢?最后一次只投中1个呀。生:也不可能。这次尽管只投中1个,但其他几次都比1个多,移一些补给它后,就不止1个了。师:这样看来,尽管还没得出结果,但我们至少可以肯定,最后的平均成绩应该比这里最大的数生:小一些。生:还要
11、比最小的数大一些。生:应该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师:是不是这样呢?赶紧想办法算算看吧。学生列式计算,并交流计算过程:4+6+5+1=16(个)164=4(个)师:和刚才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怎么样?生:的确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师:现在看来,这场投篮比赛生:张老师输了。师:你们觉得,问题主要出在哪儿?生:最后一次投得太少了。生:如果最后一次多投几个,或许你就会赢了。师:试想一下,如果张老师最后一次投中5个,甚至更多些,比如9个,比赛结果又会如何呢?同学们可以先通过观察估一估,也可以动笔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课件出示下图。学生估计或计算,随后交流结果。生:如果最后一次投中5个,那么只要
12、把第二次多投的1个移给第一次,很容易看出,张老师1分钟平均能投中5个。师:你是通过移多补少得出结论的。有不同的方法吗?生:我是列式计算的。4+6+5+5=20(个),204=5(个)。结果也是5个。生:我还有补充!其实不用算也能知道是5个。大家想呀,原来第四次只投中1个,现在投中了5个,多出4个。平均分到每一次上,正好多出来1个。结果自然也就是5个了。教师相机出示下图。师:能理解?生:能!师:既然这样,那么,最后一次如果从原来的1个变成9个,平均数又会增加多少呢?生:应该增加2。因为9比1多8,多出的8个再平均分到四次上,每次只增加了2个。所以平均数应增加2个。生:我是列式计算的,4+6+5+
13、9=24(个),244=6(个)。结果也是6个。二、深化理解师:现在,请大家观察下面的三幅图,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教师相机出示下图。学生独立思考后,先组内交流想法,再全班交流。生:我发现,每一幅图中,前三次成绩不变,而最后一次成绩各不相同。师:最后的平均数生:也不同。师:看来,要使平均数发生变化,只需要改变其中的几个数?生:一个数。师:瞧,前三个数始终不变,但最后一个数从1变到5再变到9,平均数生: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师:难怪有人说,平均数这东西很敏感,任何一个数据的风吹草动,都会使平均数发生变化。现在看来,这话有道理吗?生:有!师:其实呀,善于随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这
14、正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未来的数学学习中,我们将就此作更进一步的研究。还有别的发现吗?生:我发现平均数总是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师: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生:很简单。多的要移一些补给少的,最后的平均数当然要比最大的小,比最小的大了。师:其实,这正是平均数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利用这一特点,我们还可以大概地估计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呢。生:我还发现,总数每增加4,平均数并不增加4,而是只增加1。师:那么,要是这里的每一个数都增加4,平均数又会增加多少呢?还会是1吗?生:不会,应该增加4。师:真是这样吗?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展开研究。或许,你们还会有更多的新发现!不过,关于平均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
15、特点,还隐藏在这几幅图当中。想不想了解?生:想!师:以第一幅图为例。仔细观察这幅图,有没有发现,这里有些数超过了平均数,而有些数还不到平均数。(学生点头示意)比较一下超过的部分与不到的部分,你发现了什么?生:超过的部分和不到的部分都是3个,一样多。师:会不会只是一种巧合呢?让我们赶紧再来看看另两幅图吧?生:(观察片刻)也是这样的。师:这儿还有几幅图(出示小刚、小林一分钟投篮情况统计图),情况又怎么样呢?生:超出部分和不到的部分还是同样多。师:奇怪,为什么每一幅图中,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都会一样多呢?生:如果不一样多,超出部分移下来后,就不可能把不到的部分正好填满。这样就得不到平均
16、数了。生:就像山峰和山谷一样。把山峰切下来,填到山谷里,正好可以填平。如果山峰比山谷大,或者山峰比山谷小,都不可能正好填平。师:多生动的比方呀!其实,像这样,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一样多,这是平均的又一个重点特点。把握了这一特点,我们还可以巧妙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呢。课件出示如下三张纸条。师:张老师大概估计了一下,觉得这三张纸条的平均长度大约是10厘米。(呈现下图)不计算,你能根据平均数的特点,大概地判断一下,张老师的这一估计对吗?生:我觉得不对。因为第二张纸条比10厘米只长了2厘米,而另两张纸条比10厘米一共短了5厘米,不相等。所以,它们的平均长度不可能是10厘米。师:照你看来,
17、它们的平均长度会比10厘米长,还是短?生:应该要短一些。生:大约是9厘米。生:我觉得是8厘米。生:不可能是8厘米。因为7比8小了1,而12比8大了4。师:它们的平均长度到底是多少,还是赶紧口算一下吧。学生口算,得出三张纸条的平均长度是9厘米。教师移动表示平均数的线条至9厘米处,如下图。三、拓展提升师:下面的这些问题,同样需要我们借助平均数的特点来解决。瞧,学校篮球队的几位同学正在进行篮球比赛呢。老师了解到这么一则资料,说李强所在的快乐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那么,李强的身高可能是155厘米吗?生:有可能。师:不对呀!不是说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吗?生:平均身高160厘米,并不表
18、示每个人的身高都是160厘米。万一李强是队里最矮的一个,当然有可能是155厘米了。生:平均身高160厘米,表示的是篮球队员身高的一般水平,并不代表队里每个人的身高。李强有可能比平均身高矮,比如155厘米,当然也可能比平均身高高,比如170厘米。师:说得好!为了使同学们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了解,老师这儿还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画面中的人,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出示下图。生:姚明!师:没错,这是以姚明为首的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老师从网上查到这么一则数据,中国男子篮球队的平均身高为200厘米。这是不是说,篮球队每个队员的身高都是200厘米?生:不可能。生:姚明的身高就不止2米。生:听我爸爸说,姚明的身高
19、有240厘米呢。师:啥时姚明长这么高啦?(笑)生: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师:看来,还真有超出平均身高的人。不过,既然队员中有人身高超过了平均数生:那就一定有人身高不到平均数。师:没错。瞧,据老师所查资料显示,这位队员的身高只有178厘米,远远低于平均身高。看来,平均数只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好了,探讨完身高问题,我们再来看看池塘的平均水深。出示下图。师: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低头一看,发现了什么?生:平均水深110厘米。师:冬冬心想,这也太浅了,我的身高130厘米,下水游泳一定没危险。你们觉得,冬冬的想法对吗?生:不对!师:怎么不对?冬冬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平均水深了
20、吗?生: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池塘里每一处水深都是110厘米。有可能有的地方比较浅,只有几十厘米,而有些地方比较深,比如150厘米。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会有危险。师:说得真好!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真实的情形吗?生:想!教师利用课件,呈现池塘水底的剖面图,如下。生:原来是这样,真的有危险!师:看来,认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助呢。当然,如果不了解平均数,闹起笑话来,那也很麻烦。这不,前两天,老师从最新的健康报上查到这么一则资料。课件出示: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师:可别小看这一数据哦!30年前,也就在张老师出生那会儿,中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数学 竞赛 测验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46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