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环境仪器分析讲义.doc
《[理学]环境仪器分析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学]环境仪器分析讲义.doc(1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第一章 概述第二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三章 原子荧光光谱法第四章 荧光及磷光光谱法第五章 化学发光监测技术第六章 色谱分析法理论基础第七章 气相色谱分析法第八章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第九章 生态监测技术第十章 生物监测技术环境仪器分析第一章 概 述1 环境监测技术意义和作用1.1 环境监测技术意义环境监测技术使环境污染控制的眼睛,是环境管理的“耳目”和“哨兵”,是研究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的重要手段,是环境保护的基础。 环境监测从单一的环境分析发展到物理、生物、生态、遥感、卫星监测,从间断性检测逐步过渡到自动连续监测。监测范围从一个断面发展到一个城市,一个区域,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环境质量及污
2、染状况发展趋势随时可知。 如城市的空气质量,长江流域的水质质量,三峡流域的水质质量,沿海城市海水浴场水质周报,全国主要流域重点断面水质自动监测周报,环境状况公报。 环境监测技术的主要内容: 化学指标的测定:应用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技术对存在于空气、水体、土壤、生物体内的化学污染物进行污染水平的测定。物理指标的测定:应用物理计量技术对能量污染的监测:噪声、振动、电磁波、放射性等。生物、生态系统的监测:应用生物计量技术监测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生物畸形变种、受害征候及生态系统的变化。1.2 环境监测技术的作用 目的: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规划和污染防
3、治提供依据。 当前环境监测的基本任务: 为实施强化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做好技术监督和技术支持工作。强化污染源监督监测工作。切实加强全国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完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加速以报告制度为核心的信息管理与传递系统建设。巩固检测队伍,提高监测技术水平。进一步完善监测技术质量保证体系。坚持科技领先,做好监测科研,全面提高监测工作质量。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应遵循的原则:及时性:解决及时性一是建立一个高效能的环境监测网络,理顺环境监测的组织关系;二是建立完善的数据报告制度,有一个十分流畅的信息通道,做到纵横有序,传递自如;三是有一个能满足管理要求的数据加工处理能力;四是有一个规范化的监测成果表达形式
4、。针对性:即着重抓好环境要素和污染源监视性监测。摸清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污染负荷变化特征及排放规律,掌握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做到针对性要消除监测与管理脱节现象。监测人员不仅要有数据头脑,而且要有管理头脑,还要努力开拓污染源监测工作,建立和完善污染源监测网络。环境监测站应具有说清环境质量现状的能力和说清污染来龙去脉的能力。准确性:一是数据准确,二是结论准确。前者取决于监测技术路线的合理性,后者取决于综合技术水平的高低。在综合分析过程中要防止重监测数据,轻调查材料,说不清环境污染史;重自然环境要素,轻社会环境要素,看不清环境问题的主要矛盾;重监测结果,轻环境效益,提不出改善环境质量的对策。科
5、学性:一是监测数据和资料的科学性,二是综合分析数据资料方法的科学性,三是关于环境问题结论的科学性。三者缺一不可。2 环境监测的内容与类型2.1监测内容以监测的介质(或环境要素)为对象分为:空气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土壤、固弃物,生物,生态,噪声震动,放射性,电磁辐射监测等。空气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土壤固弃物监测生物监测:生物体内有害物的检测,生物群落种群的变化监测。生态检测:观测与评价生态系统对自然变化及人为变化所做出的反应,是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包括生物监测和地球物理化学监测。生态检测是比生物监测更复杂、更综合的一种监测技术,是利用生命系统(无论哪一层次)为主进行环境
6、监测的技术。物理污染监测:噪声、振动、电测辐射、放射性等。 选择监测项目应遵循如下原则: 对污染物的自然性、化学活性、毒性、扩散性、持久性、生物可分解性和积累性等全面分析,从中选出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不易或不能被微生物所分解而且能使动植物发生病变的物质作为日常例行的监测项目。对某些有特殊目的或特殊情况的监测工作,则要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要监测的项目。 需要监测的项目,必须有可靠的检测手段,并保证能获得满意的监测结果。 监测结果所获得的数据,要有可比较的标准或能做出正确的解释和判断,如结果无标准可比,又不了解所获得的监测结果对人体和动植物的影响,将会使监测结果陷入盲目性。2.2 环境监测的类
7、型2.2.1 监视性监测常规或例行监测,是纵向指令性任务,是监测站第一位的工作,是监测工作的主体。其工作质量是环境监测水平的主要标志。监视性监测是对各环境要素的污染现状及污染物的变化趋势进行监测,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判断环境标准实施的情况和改善环境取得的进展,积累质评监测数据,确定一定区域内环境污染状况及发展趋势。 环境质量监测(空气、水、噪声) 污染源监督监测2.2.2 特定目的性监测又叫应急监测或特例监测。 污染事故监测纠纷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2.2.3 研究性监测属于高层次、高水平,技术比较复杂的一种监测。 标法研制监测:研制环境标准物质,制定和统一监测分析方法以及优化布点、
8、采样的研究等。污染规律研究检测:主要研究确定污染物及污染源接受体的运动过程。监测研究环境中需要注意的污染物质及它们对人、生物和其它物体的影响。背景调查监测综评研究监测:参加某个环境工程、建设项目的开发预评影评的综合性研究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规律研究等。这类监测需要化学分析、物理监测和生物生理检验技术和已积累的监测数据资料,运用大气化学、大气物理,水化学、水文学、气象学,生物学,流行病学,毒性学,病理学,地质、地理,生态,遥感学等多种学科知识进行分析研究、科学实验等。进行这类监测事先必须制定周密的研究计划,并联合每个部门,多个学科协作共同完成。3 环境监测技术现状与对策3.1 建立监测方
9、法体系,确立监测技术能力 我国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化建立了程序,基本分三步走。首先是通过分析方法的研究,筛选出能在全国推广的较成熟和先进的方法,将选出的方法经多实验室验证,形成统一的方法。 分析方法的研究和筛选原则是: 应具有良好的准确性与精密性;应具有良好的灵敏度;方法所用的仪器、试剂易得,便于在全国推广;尽量采用国内外新技术和新方法。 目前我国统一方法有: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1989年)91个项目,216个监测方法。 空气和废弃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1990年)80个项目,148个方法。工业固体废弃物有害特性鉴别与监测分析方法、大气污染生物监测方法(1993年版)、水生生物监测手册
10、(1993年),统一方法再经过标准化工作程序审定为国家标准方法,所以我国目前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有三种类型: 国家标准分析方法:(GB) 全国统一监测分析方法:又称通用法 试行法在国家环境保护战略目标下,确定监测站的监测能力主要包括:为环境决策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的能力;为环境执法提供技术监督的能力;为环境管理和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环境监测系统整体的能力。各级环境监测站基本工作能力:具备常规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 应急 服务性 科研监测的工作技能。国家环境监测总站:除具有基本监测工作能力外,应重点承担开拓新的监测技术、监测方法的建立、研究与应用;开展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监测技术;突发性环境污
11、染事故、应急监测技术;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国家级监测业务信息中心,技术培训考核中心,计算机网络传输中心。省级及省级以下的环境监测站要突出监测工作的政府行为,要建立相应的信息、培训及计算机网络中心,开展空气污染周报的重点城市及条件较好的监测站应具备完好的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和计算机传输网络系统,具备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环境质量声象报告的能力。并开展日报和预报。3.2 加强监测仪器设备管理、完善仪器设备配置3.3 开展监测质量保证、加强技术培训3.3.1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 1991年国家环保局以环监字第043号文下达了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暂行),对机构和职责、量值传递、
12、实验室及人员的基本要求、监测质量保证的具体内容和报告制度,均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做法。3.3.2 计量认证工作的开展 计量认证是根据计量法由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向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技术机构的计量检定、测试的能力、可靠性和公正性所进行的考核和证明。也就是给予该机构在某方面为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资格。3.3.3 人员的技术培训与考核3.3.4 监测科研不断发展,科学监测水平提高3.3.5 完善监测网络,实现监测信息管理网络化 我国的监测技术工作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面的差距和问题。 监测分析方法不够健全,现有的方法大体可以满足常规环境质量监测和部分污染源监测,但对环境和污染调查、全面的污染
13、源监测以及应急事故的处理,就显得不够。从技术监测现状看,水气检测多于土壤、生物、固废弃物等;无机物多于有机物的分析方法,而有机物、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监测技术方法较薄弱;环境质量的监测方法好于污染源的监测方法,尤其是废气监测方法很薄弱。在现有的标准方法中废气监测方法基本处于空白状态。采样技术仍然是一大难题,环境标准物质缺口很大,使监测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以及质量保证工作开展受到严重制约。质量保证远未达到系统化,程序化,目前局限在水质分析质控上,水质质控也只抓了实验室分析环节,其它环节还没得到有效控制。现有监测技术配套性很差,仪器设备条件急需改善。监测信息管理和开发仍存在诸多问题。国家对监测技术工作的指
14、导、管理和支持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战略发展规划。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目标,技术路线以及步骤措施不够明确,监测技术发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监测技术规范和有关的技术规定还没很好地贯彻实施。尤其是对监测技术发展的投入严重不足。 今后监测技术工作点的指导思想是:监测技术工作要以增强监测能力、提高监测质量、适应环境管理目标,从监测工作的实际出发,从环境管理的需要出发,本着统筹配套、协调发展和突出重点的原则,确立开拓与完善并举,发展与提高兼顾的方针,积极开拓急需项目的新的监测技术和新的监测方法。进一步完善已有的监测技术和监测管理体系;大力发展标准物质和质量保证工作。努力提高监测信息的管理和开发应用水平。环境监
15、测技术工作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基础,只有提高并完善环境监测技术,才能不断使环境监测工作上新台阶。4 环境监测新技术开发在以下各章中分别讲授。5 本课程主要内容 一.光分析监测技术;二.色谱分析监测技术;三.电化学分析监测技术;四.联用分析监测技术;五.生物监测技术;六.生态监测技术;七.遥感监测技术;八.自动连续监测技术;九.现场快速监测技术。第二章 光分析监测技术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1.1 基本原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基于空心阴极灯发射出的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通过试样蒸气,被蒸气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所吸收,由特征谱线被吸收的程度,来测定试样中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
16、度计示意图如下)。基态原子的产生在进行原子吸收分析时,首先应使待测元素由化合物状态变成基本原子,使其原子化。原子化方法有:化学法、火焰法、电热法等。以火焰原子化法为例:火焰提供热能,使待测元素的化合物解离,而变成基态原子。将金属盐(MX表示)的水溶液,经过雾化成为微小的雾粒喷入焰中,雾粒中金属盐分子经过蒸发、解离、激发、电离、化合等过程。蒸发过程,是MX的雾粒(湿气溶胶),在火焰的作用下脱水和气化,即:MX(湿气溶胶)MX(干气溶胶)MX(气态分子) 脱水 气化金属盐的气态分子,在高温条件下吸收热能可被分解为基态原子(包括气态金属原子和气态非金属原子),一部分基态原子由于热能和被碰撞的作用被激
17、发而成为激发态原子或电离成离子。过程如下: Mi(激发态原子) MX(气态分子) M0(气态金属原子)+ X0(气态非金属原子) M+(金属离子)+e由于火焰中还存在其它成分(如氧气),它们在火焰的作用下,还可能与基态原子进行化合反应。应使试样在火焰中尽可能多的生成基态原子,不使基态原子被激发、电离或生成化合物。共振线与吸收线原子都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分层排布的,核外电子排布处于最低能级时,原子的能级最低、最稳定,原子处于基态,称为基态原子。当原子受到外界能量(如热能)激发时,最外层电子吸收一定能量而跃迁到较高的能级上,原子处于激发态,称为激发态原子,很不稳定,在短时间内(约10-3s),跃
18、迁到较高能级的电子又返回到低能级状态。同时释放一定的能量。吸收或释放的能量等于两个能级的能量差E,即: 式中:Ei激发态能级的能量;E0基态能级的能量; h普朗克常数(6.62510-34JS); C 光速; 频率。原子受外界能量的激发,其最外层电子可能跃迁到不同能级,因而可能有不同的激发态。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能量最低的第一激发态的几率最高,要吸收一定能量即一定波长的谱线。这一由基态到第一激发态的跃迁吸收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当它从第一激发态返回到基态时,则又辐射出该波长的谱线。各种元素的共振线都具有不同的波长。所以元素的共振线又称为元素的特征谱线。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最容易,因此,对大多数元素
19、来说,共振线是元素所有谱线中最灵敏谱线。原子吸收分析就是利用处于基态的待测原子蒸气,对从光源发射出的待测元素的共振线的吸收而进行定量分析。式中:I透过光的强度; I入射光的强度; L原子蒸气宽度; C原子蒸气浓度。由于物质的原子对吸收具有选择性,对不同频率的广,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透过光的强度Ir随入射光的频率有所变化,其变化规律如下图所示。(b)频率与吸收系数的关系(a) 吸收线由图可见,在频率为r处透过的光最小,亦即吸收最大。这种情况叫做原子蒸气在特征频率r处有吸收线。可见,原子的吸收线并不是几何学上的线,而是具有一定的宽度,通常称之为谱线的轮廓(或形状)。表示吸收轮廓特征的值:吸收线中心
20、频率(或波长)吸收线的半宽度(r),其数量级约为0.010.1A,同样,发射线也具有宽度,不过其半宽度要窄得多,一般为0.0050.02A。使谱线变宽的原因主要有:谱线的自然变宽;谱线的热变宽;碰撞变宽;自吸变宽。积分吸收与峰值吸收 积分吸收:将原字蒸气所吸收的全部能量,称为积分吸收,即上图中吸收线下面所包括的整个面积。积分吸收与单位体积原子蒸气中吸收辐射的原子有如下关系:e2Nf/mc式中:C光速; e电子电荷; m 电子质量; N单位体积原子蒸气中吸收或辐射的原子数; f振子强度,代表每个原子中能够吸收或发射特定频率光的平均电子数。在一定条件下,对一定元素,f可视为定值。 从理论上讲,只要
21、能测出积分值,就可以计算出待测元素的含量。然而在实际测量中,测量积分吸收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吸收谱线的宽度非常窄,需要用到高分辨率的分光仪,而现代分光技术还不能够达到这种高分辨率的要求,所以积分吸收不能准确地测得。 峰值吸收 1995年,Walsh提出用测定峰值吸收系数K0来代替测量积分吸收系数的方法。这种通过测定峰值吸收系数来计算待测元素的方法称为峰值吸收法。 实现测量中心吸收系数的条件是:a.入射光线的中心频率与吸收谱线的中心频率严格相同;b.入射光线的半宽度远小于吸收谱线的半宽度。因此,必须使用一个与待测元素相同的元素制成的锐线光源。这样就不需要用高分辨率的单色器,而只要将其与其它谱线分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理学 环境 仪器 分析 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44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