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细胞培养与实践讲义讲.doc
《[理学]细胞培养与实践讲义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学]细胞培养与实践讲义讲.doc(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细胞培养与实践讲义 第一章 细胞培养基本知识 组织培养工作始于本世纪之初(Harrison 1907, Carrel 1912),现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各个领域,成为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这里仅讨论动物的组织或细胞培养,简称为组织或细胞培养。本名词泛指所有体外培养,其含义是指从动物活体体内取出组织,于模拟体内生理环境等特定的体外条件下,进行孵育培养,使之生存并生长。若以产生形成培养物的方法而言,可分为组织培养、细胞培养和器官培养。组织培养指把活体的一小片组织置于底物上孵育,细胞自其周围移出并生长。细胞培养是把取得之组织用机械或消化的方法分散成单个细胞悬液,然后进行培养、生长。由于主要成分均属
2、细胞,而这些细胞在体外生长时,仍然是相互依存、互相影响的。因此,细胞培养与组织培养实际上区别不大,本书将细胞培养与组织培养以相同的含义使用。此外,体外培养中尚将活体中器官或一部分器官取出,置于体外生存并同时保持其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特征,称为器官培养,与一般的细胞或组织培养相区别。组织或细胞培养的主要优点:(1) 研究的对象是活的细胞。在实验过程中,根据要求可始终保持细胞的活力,并可长时期地监控、检测甚至定量评估一部分活细胞的情况,包括其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等。(2) 研究的条件可以人为地控制。进行体外的细胞培养实验时,可以根据需要,控制包括pH、温度、O2、CO2张力等物理化学的条件,并且可能做
3、到很精确以及保持其相对的恒定。同时可以施加化学、物理、生物等刺激,而进行实验、观察。(3) 研究的样本可以达到均一性。取自一般的组织样本,其构成的细胞类型含有多种,即使是来源于同一组织,也不能做到均一性。但是,通过细胞培养一定的代数后,所得到的细胞系则可以达到均一性而属同一类型的细胞;需要时可采用克隆化等方法使细胞达到纯化。(4) 研究的内容便于观察、检测和记录。体外培养的细胞可采用各种技术和方法来观察、检测和记录,充分地满足实验的要求。(5) 研究的范围比较广泛。多种学科均可利用细胞培养进行研究,如:细胞学、免疫学、肿瘤学、生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可供实验的组织来源众多,包括各种动物的
4、各类组织。(6) 研究的费用相对较经济。由于细胞培养有可能大量提供在同一时期、条件相同、性状相似的实验样本,因此有时可比体内试验经济得多。 细胞培养存在的不足。其最根本的问题是尽管培养技术不断发展,并努力创造条件以模拟动物体内状况,但是体外培养的组织或细胞与体内相应者仍然存在差异。可以说,任何组织或细胞置于体外培养后,其细胞形态和功能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因此,对于体外培养的细胞,应该把他们视作一种既保持动物体内原细胞一定的性状、结构和功能又具有某些改变的特定的细胞群体,而不能将之与体内的细胞完全等同。这一点,在进行研究、分析时应予注意。细胞培养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也是其缺点之一。体外培养的细
5、胞,尤其是反复传代、长期培养者,有可能发生染色体非二倍体改变等情况。另外,细胞培养对人员、设备等条件都要求较高。这些都影响细胞培养技术的更广泛应用。利用这一技术,可进行多方面的研究。(1) 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2) 细胞内部与细胞外界之间的作用。(3) 细胞内胞质的活动。(4) 胞质与胞核之间流动。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1病毒学: 近年来病毒学中的很多发展与能在培养细胞中生长病毒的技术有关。如很多病毒疾病可用抗体血清治疗,因此需要。利用培养的细胞可获得大量病毒以产生疫苗及鉴定。2 免疫学: 杂交瘤一单克隆抗体技术极大地促进了免疫学的发展,而这种技术就是在细胞培养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6、3遗传学: 可以利用细胞培养技术进行染色体分析。由于细胞融合技术的引入,与遗传学技术相结合建立了体细胞遗传学,并已成为包括人在内的高等脊椎动物遗传学分析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4肿瘤学:细胞培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肿瘤学的领域,促进了对肿瘤的了解。有关内容在肿瘤细胞培养中介绍。5分化及发育:高等动物真核细胞分化的研究是比较困难的,现在利用体外培养对分化进行研究,例如:经一已知的外界因素刺激后,有些细胞群体可发生改变,这些改变可以被确认并进行监测。6细胞毒试验: 虽然体外细胞培养的结果尚不能完全地反应出整个动物的情况;但可以说,若某一物质对几种不同的细胞系均产生有害影响,当把这物质使用于整个动物时,预
7、期产生不良效应的可性极大。7临床医学及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 例如:在合适的宿主细胞的培养可作病毒感染的定性及定量分析;以细胞培养作克隆、微量分析或其他体外检测分析方法检测药物的效应。此外,并已用于某些治疗目的,如将某些细胞体外培养,经适当处理后重新导入动物体内以达到治疗目的,例如:经体外刺激生长的淋巴细胞可用以改善对肿瘤的免疫反应。一、培养细胞的特性(一)、培养细胞的生长方式及类型体外培养的细胞,按其生长方式可分为贴附型与悬浮型两大类。1 贴附生长型细胞: 为能附着于底物(支持物)表面生长的细胞。活体体内的细胞当离体置于体外培养时大多数均以贴附型方式生长。必须贴附于底物才能生长的细胞称为贴附依
8、赖性细胞。 目前已有很多种细胞能在体外培养生长,这些细胞在活体体内时,各自具有其特殊的形态;但是体外培养状态下的贴附生长型细胞则在形态上大体分为上皮细胞型及成纤维细胞型,还有一些难以确定其稳定形态的细胞。 上皮细胞型:这种在体外培养中称为上皮型细胞的细胞并不完全等于活体内真正的上皮细胞,而是指那些形态上类似上皮细胞的多种培养细胞。来源于外胚层及内胚层的细胞,体外培养时均属此型。培养中的上皮细胞形态为扁平的多角形,胞质近中央处有圆形的细胞核。其生长特点为细胞之间紧密相靠、互相衔接,具有连接成片能力。 成纤维细胞型:起源于中胚层组织的细胞,体外培养时属此型。本型细胞的形态似在体内生长的成纤维细胞,
9、具有长短不等的数个细胞突起,因而多呈梭形、不规则三角形或扇型,核为卵圆形位于靠近胞质的中央。其生长特点为细胞一般并不紧靠相连成片,而是排列为漩涡状、放射状,或似栅栏状。体外培养时所谓的上皮细胞型细胞或成纤维细胞型细胞,仅是因为其形态与体内的上皮细胞或成纤维细胞类似,并不能将体外培养的这些细胞与体内同名的细胞完全等同;而且,这种名词系使用于描述细胞的外形而并非说明细胞的起源。与这两种形态类似的细胞,可能来自不同性质的细胞亚类。取自不同组织的上皮细胞,其生化特征及其原来的形态要有差异,而来自不同组织的形态相似的成纤维细胞,其发展的方向可能并不相同。2悬浮生长型细胞:少数细胞类型在体外培养时不需要附
10、着于底物而于悬浮状态下即可生长,包括一些取自血、脾或骨髓的培养细胞,可以是单个细胞或为细小的细胞团,观察时细胞呈圆形。由于悬浮生长于培养液之中,因此其自下生存空间大,具有能够提供大量细胞、传代繁殖方便、易于收获细胞等优点,并且适于进行血液病的研究。缺点是不如贴附生长型观察方便,而且并非所有的培养细胞都能悬浮生长。(二)、培养细胞的生长特点 细胞在体外培养生长时具有一些特点。其中特别是贴附和接触抑制、密度依赖性。1贴附 贴附并伸展,是多数体外培养细胞的基本生长特点。大多数的哺乳动物细胞在体内和体外均附着于一定的底物而长生,在体外时这些底物可以是其他细胞、胶原、玻璃或塑料等。培养细胞在未贴附于底物
11、之前一般均似球体样;当与底物贴附后,细胞将逐渐伸展而形成一定的形态。细胞附着于底物并非一种要能量的过程,一般认为与电荷有关。一类特殊的促细胞附着的物质(如基膜素、纤维连接素、型胶原、血清扩展因子等)可能参加细胞的贴附过程。这些促细胞附着因子均为蛋白质,存在于细胞膜表面或培养液以及血清之中。在培养过程中,这些带阳电荷的促细胞附着因子先吸附于底物上,悬浮的圆形细胞再与已吸附有促贴附物质的底物附着,以后细胞将伸展成其原来的形态。一般来说,从底物脱离下来的贴附生长型细胞,不能长时期在悬浮中生长而将逐渐退变。细胞的贴附和伸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以纤维细胞为例。一般在细胞接种后,约510min便可见细胞以伪
12、足初期附着,与底物形成一些接触点;接着细胞逐渐呈放射状地伸展开,细胞体的中心部分亦随之变为扁平;最后,细胞成为成纤维细胞的形态。细胞的贴附和伸展,首先底物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上述的促附着因子等)。另外,尚可受一因素的影响。例如:离子的作用。如细胞的伸展需要有钙离子的存在,而含低浓度钙的培养液不利于细胞伸展。机械、物理因素也可影响的附着。如低温或培养液的流动过快均可妨碍细胞的附着。有些生物因素对细胞的伸展可能有影响。如表皮生长因子可刺激神经胶质细胞的皱褶活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减少3T3细胞在底物上的扁平程度。2接触抑制及密度依赖性 接触抑制是体外培养中某些贴附型细胞的生长特性之一。正常的细胞
13、存在不停顿的活动或移动,其外周的细胞膜呈现一些特征性皱褶样活动。但是,当两个细胞移动而互相靠近时,其中之一或二个将停止移动并向另一方向离开,这保证了细胞将不会重叠。当一个细胞被其他细胞围绕致无处可去而发生接触时,细胞不再移动,在接触区域的细胞膜皱褶样活动将停止。此即接触抑制。因此,一般的正常细胞并不互相重叠于其上面而生长;但是,转化细胞或癌瘤细胞则接触抑制下降,他们互相之间可在上面或下面经过而重叠生长。 3T3细胞系,在细胞稀少状态下培养时,其生长迅速;但一旦细胞生长汇合成一片时(每6cm培养皿约106个细胞),其分裂增殖停止。其确切的细胞密度常与培养液中的血清浓度有关。上述这种生长特性即为密
14、度依赖性调节(或密度抑制)。转化细胞或恶性肿瘤细胞则与正常细胞不同,他们的密度依赖性调节常常降低,因而可以生长至较高的终末细胞密度。(三)、培养细胞的生长过程1单个细胞的生长过程:细胞周期 所谓细胞周期是为研究细胞的生长行为而提出的。在动物体内或在体外培养中,细胞的处于生长或静止状态。细胞生长包括DNA合成及细胞分裂两个关键过程。细胞周期即一个母细胞分裂结束后形成的细胞至其下次再分裂结束形成两个子细胞的这段时期,可分为间期和M期(分裂期)两阶段。细胞群中多数细胞处于间期,少数细胞处于M期。一般间期的时间较长,而M期的时间较短。在间期,细胞完成生长过程,主要为DNA的合成,即遗传物质的分配。在间
15、期中DNA合成仅占其中的一段时间,称为DNA合成期(S期);在S期之前和之后,分别有两个间隙阶段,称为DNA合成前期(G1期)及DNA合成后期(G2期)。因此,可将细胞周期归纳如下:间期=G1期+S期+G2期细胞周期=间期+M期=G1期+S期+G2期+M期G1期:DNA合成前期,为下一步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作准备。包括初阶段时RNA的合成、cGMP及cAMP脱氧核苷酸、胸苷激酶等。各种细胞G1期持续时间的长短差异较大,短者45h,长者可达数日。S期:即DNA合成期。本期的细胞活动主要为DNA的合成、复制。各种细胞的S期持续时间差别较小,约在230h之间,平均约68h。 G2期:为DNA合成后
16、期,又称细胞分裂前期。主要的变化是RNA及蛋白质的合成、还有染色质的螺旋化等。持续时间较短,约23h或再略长。 M期:为有丝分裂期。是细胞周期的终结期,此时每个细胞将分裂2个子细胞。M期整个持续时间很短,也较稳定,一般只有12h左右。细胞分裂的进程又分为有丝分裂的前期(2030min)、有丝分裂的中期(2030min)、有丝分裂的后期(56min)、有丝分裂的末期(2030min)。 整个细胞周期的持续时间和细胞周期中各期的持续时间因不同细胞类型而异,一般说来,哺乳动物细胞的细胞周期约1030h。其中S期、G2期及M一起为10h左右,不同细胞的变异程度较小;而G1期持续时间差别则较明显。因此,
17、某种细胞的细胞周期时间的长短主要与G1期的关系密切。2细胞系的生长过程取自动物并置于体外培养中生长的细胞在其传代之前称为原代培养或原代细胞。由于体内细胞生长在动态平衡环境中,与此不同,组织培养细胞的生存环境是瓶皿或其它容器,生存空间和营养是有限的,当细胞增殖达到一定密度后,需要分离出一部分细胞和更新营养液,这一过程称传代。传代生长以后,便成为细胞系(cell line)。在体外培养的细胞,其生命的期限并非无限的。当细胞自动物体内取出后,在培养中大多数的细胞仅持续生长一有限的时间,然后将自行停止生长。即使提供以这种细胞生长所需的包括血清在内的营养物质,最终仍致死亡。一般正常细胞的这种细胞系的寿命
18、只能维持一定的时间期限,称为有限生长细胞系。细胞系在培养中能够存活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细胞来自何种动物种族。例如:人胚成纤维细胞约可培养50代(Hayflick);恒河猴的皮肤成纤维细胞亦能传代超过40代(Hsu);鸡胚胎成纤维细胞在培养中则最多只有少数克隆能群体倍增三十多次(Beug);而小鼠成纤维细胞的寿命最短正常者多数生长8代左右(Meek)。在体外培养时,不同组织来源及取自不同年龄的人成纤维细胞的平均寿命也是不同的。例如:从年老的个体取得之成纤维细胞的寿命比取自年轻者短。此外,可能影响培养细胞寿命的因素还有培养的条件等,如在上皮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表皮生长因子,则可能使之延迟衰老,寿命
19、可从50代延长到150代(Rheinwald)。体外培养细胞寿命分为三个阶段:原代培养或初代培养期(primary culture):为自体内取出并在体外培养长至第一次传代的时期。一般约14周。此期中的细胞移动比较活跃,细胞分裂并不旺盛。原代培养的细胞与体内相应的细胞性状相似,更能代表其来源组织的细胞类型及组织特异性质。因此是一些实验如药物试验等的良好工具;但是,此期中生长细胞包含的类型较多,需要注意。传代期(passage或subculture):原代培养的细胞生长一定时间之后,如贴附型细胞即融合成片而逐渐铺满底物的表面,此时,便应将原代细胞分开接种至2个或更多的培养器皿中,即传代。这种传代
20、大约数天至1周即可重复一次,持续数月,此即细胞系,一般是有限细胞系。传代期的细胞增殖旺盛 ,一般是二倍体核型,并保留原组织细胞的很多特征。但当继续长期反复传代,细胞将可逐渐失去其二倍体性质,至一定期限后(如一般为传代3050次后)细胞增殖变慢至停止分裂,进入衰退期。衰退期:一般有限细胞系在此期的细胞开始时虽仍然存活,但增殖已很缓慢并逐渐完全停止,进而细胞发生衰退、死亡。 在体外培养细胞的生命期间,有所谓“危机期”(crisis)。有限细胞系生长过程中若不能通过“危机期”,将进入衰退期而趋于死亡。但是,并非所有原代培养的传代细胞最后全部都发生死亡,而是,传代中偶而可有极少的后代细胞能通过“危机期
21、”,获得不死性(immortality)而具有持久或无限增殖的能力。这种细胞即称为无限细胞系(infinite cell line)或连续细胞系(continuous cell line)。过去亦称为已建立的细胞系。细胞无限繁殖生长的能力是否可以获得,与其种族、来源及性质有关。至今,国际上及国内已建立了许多细胞系,其中大多数来自肿瘤。3每代细胞的生长过程所有体外培养细胞,包括初代培养及各种细胞系,当生长达到一定密度后,都需做传代处理。传代的频率或间隔与接种细胞数量、细胞生物性状以及营养液的性质等有关。接种细胞数量大,即细胞基数大,细胞数量饱和速度相对要快;连续细胞系和肿瘤细胞系比初代培养细胞增
22、殖较快;培养液中血清含量多时细胞增殖快。以上情况都会缩短传代时间。在细胞的生长过程中,繁殖到一定密度后,将之分开而移至新的培养皿中称为接种。细胞自接种至新培养皿至其下一次再传代接种的时间为细胞的一代。每代细胞的生长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滞留期:包括悬浮期(游离期)及潜伏期。当细胞接种入新的培养器皿,不论是何种细胞类型、其原来的形态如何,此时细胞的胞质回缩,胞体均呈圆球形。先悬浮于培养液中,短时间后,那些尚可能存活的细胞,即开始附着于底物,并逐渐伸展,恢复其原来的形态。再经过一潜伏期,此时细胞已存活,具有代谢及运动但尚无增殖发。一般细胞滞留期的时间不长,约为2496h。 指数生长期:此期细胞增殖旺
23、盛,成倍增长,活力最佳,适用于进行实验研究。细胞生长增殖状况可以细胞群体倍增时间及细胞分裂指数等来判断。在此阶段,若细胞处于理想的培养条件,将不断生长繁殖,细胞数量日渐增加。细胞将接触而连成一片,渐次铺满培养器皿底物,提供细胞生长的区域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因接触抑制而细胞运动停止、密度抑制而细胞终止分裂。细胞不再繁殖而进入平台期。此期一般约可持续35天。平台期:又称生长停止期。此期可供细胞生长的底物面积已被生长的细胞所占满,细胞虽尚有活力但已不再分裂增殖。此时细胞虽已停止生长,但仍存在代谢活动并可继续存活一定的时间。若及时分离培养、进行传代,将细胞分开接种至新的培养器皿并补充以新鲜培养液,细胞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理学 细胞培养 实践 讲义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43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