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资料]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法律思考.doc
《[法律资料]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法律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律资料]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法律思考.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法律思考 一、家庭暴力概述(一)家庭暴力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对禁止家庭暴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一条: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我国学者认为家庭暴力的主体是家庭成员,即具有亲属关系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内的成员。笔者认为,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其相对于“暴力行为”外延要小得多。(二)家庭暴力的特征1对象的特定性家庭暴力对象的特定性主要表现为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不仅存在家庭关系,而且表现为受害人身份的相对特定性。一方面,
2、施暴者与受害者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内的亲属,一般应具有亲属关系和共同生活两个特征。如父母子女关系、夫妻关系。这里的亲属关系不仅仅是指依靠婚姻和血缘维系的亲属关系,还包括依法律关系形成的亲属关系,如已形成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关系,继兄弟姐妹关系等。另一方面,家庭暴力中最普遍、最严重的受害人是弱势家庭成员群体。传统的家庭暴力往往认为是具有配偶关系的男性对女性的施暴。当然,这种情况在家庭暴力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事实上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还包括老人、儿童以及遭受女性施暴的男性,这也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就现实情况看,家庭暴力的对象主要是针对妇女、儿童和老人,这其中尤以女性居多,女性中突出地表现为妻子。从总
3、体上说,受害者是妇女的占9095。 本文主要就针对妇女实施的家庭暴力进行阐述。2行为的隐蔽性这是家庭暴力的显著特征。行为的隐蔽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暴力发生在具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地一般又在家里,鲜为人知;二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些人错误地将其归为“家务私事”、“个人隐私”,认为是“家丑”或“家事”不能外扬,邻居和其他人更不愿干预这种“闲事”,使得很多被害人,特别是女性,在受到侵害时,宁可在家忍气吞声、忍辱负重,也不愿声张,这就使得很多家庭暴力不能及时曝光得到解决,直到由其导致恶性案件发生时,才大白于天下。性暴力是一种更隐蔽的家庭暴力行为。它主要是指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丈夫
4、违反妻子的意愿,强迫妻子发生性行为或有性虐待行为。由于性观念的影响,绝大多数妇女总觉得夫妻之间性生活的事情较之一般的家庭暴力更难启齿,故对于来自丈夫的性暴力采取了一种忍让的态度。可见,“家庭暴力是对妇女暴力的最隐蔽的形式之一,它普遍存在于一切社会当中。”3手段的多样性家庭暴力在实施手段上具有多样性,主要表现为人身方面的暴力行为,如殴打、伤害甚至杀害等。另外,性暴力也是实施家庭暴力手段之一。在当今社会,拳脚相加的身体暴力已不再是家庭暴力的唯一形式,另一种隐形暴力精神暴力正在悄悄蔓延。精神暴力也称心理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实施的侵害他人人格尊严的不法行为,具体表现如威胁、恫吓、辱骂、当众或私下恶意
5、贬低、挖苦、嘲笑,夫妻间长时间不说话等。虽然精神暴力对人的伤害不同于身体的伤害,但其对受害者造成的影响更久远更严重,以致受害一方因长时间精神暴力的迫害而患病、自杀或实施暴力犯罪,对社会造成重大危害。我们呼吁精神暴力的受害者,要勇于站起来尽早摆脱家庭困扰,及早通过社会求救系统和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对夫妻感情确以破裂、无法维持婚姻关系的,应采取果断措施加以解决。4主观的故意性与其它暴力行为一样,家庭暴力施暴人的主观方面所持的心理态度是故意的,而且大多数都有明确的目的。所谓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采取的暴力手段,会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6、其目的主要表现为获取某种利益如财产,或满足某种欲望如性爱。实践证明,家庭暴力具有手段的残酷性,情节的恶劣性,后果的严重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家庭暴力仅以故意为条件,过失行为不构成家庭暴力。5行为的违法性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往往认为家庭暴力属于“家务事”,无需法律干涉和解决。随着社会民主的发展,法制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家庭暴力也作为违法行为明确规定在法律条文中。其违法性主要表现在施暴者的行为违反国家有关保护家庭成员合法权益的法律规定。家庭暴力侵害的是法律所规定的人身权利。具体为生命权、健康权、自由权和身体权。认定为家庭暴力,客观上须具备两个方面,一是实施了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
7、制人身自由的暴力行为,二是造成一定伤害后果。这就将日常生活中偶尔的打闹、争吵及尚未造成后果的家庭纠纷排除在家庭暴力之外,有利于维护家庭成员间的和睦和促进我国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三)家庭暴力的分类家庭暴力是一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违法行为。主要包括人身伤害和精神摧残两种形式。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家庭暴力类型,从不同角度可以做不同分类。1以施暴者与受害人的相互关系为依据,可以分为如下三种类型:第一,夫妻间的家庭暴力。在婚姻家庭关系中,夫妻间的施暴犯罪最为突出。据某省妇联近期调查表明,丈夫对妻子施暴占了79.4,其中暴力形态为肢体虐待的占98.8,单独或同时使用精神虐待的占81.5。夫妻间的暴力行为,多
8、为丈夫殴打、谩骂妻子,强行与妻子发生性关系或摧残妻子性器官等;但也有妻子因不堪忍受丈夫的暴虐而进行反暴力情形。第二,父母子女间的家庭暴力:一种是父母对孩子实施的暴力行为,如父母殴打、虐待子女;另一种是子女对应赡养的老人所实施的暴力行为,其中虐待老人为最常见的情形。第三,亲戚型的家庭暴力:此类型的家庭暴力多是由双方经济利益纠纷所引发的。如一些兄弟姐妹、叔嫂妯娌、翁婿婆媳之间在经济利益上毫厘不让,认钱不认人,一旦起冲突便撕破脸,反目成仇,甚至酿成悲剧。2以被侵犯的权益为依据,可以将家庭暴力区分为如下三类:第一,身体上的暴力。这主要是指殴打、捆绑等以外力直接伤害受害人身体的暴力行为。身体上的暴力通常
9、会在受害人身上形成外伤。第二,性暴力。这是指家庭成员中的某个人对另一个人强行实施性侵犯的行为。丈夫违背妻子意愿强迫发生性关系是最常见的性暴力;也有的是其他男性家庭成员对女性家庭成员实施性侵犯,如继父强奸继女。第三,精神暴力。这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实施的经常性的侵犯他人人格尊严的不法行为。例如,讽刺家庭成员的缺陷、用语言侮辱家庭成员的自尊等。精神暴力存在一个“度”的问题。精神上所受到的伤害是个主观性很强的问题,不像身体上所受到的伤害那样多有客观证明,容易举证。但是,只要家庭成员认为行为人的经常性行为足以令其产生恐惧、受辱即可构成对精神的伤害。另外,以是否构成犯罪为标准可以分为已经构成犯罪的家庭暴力和
10、未构成犯罪的家庭暴力,前者又分为自行起诉的家庭暴力和提起公诉的家庭暴力。三、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及造成的后果(一)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要遏制家庭暴力就必须查清其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治理。家庭暴力的产生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而且很复杂,但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夫权封建思想和家本位观念是产生家庭暴力的思想文化根源中国封建社会有几千年的历史。“男尊女卑”“夫为妻纲”是我国封建社会家庭的信条,它反映了封建社会男女的不平等地位,也反映了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时至今日,这些观念仍在部分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做丈夫的总是将打老婆视为天经地义的事。而有些妇女在封建思想影响下,也将自己完全依附于丈夫,
11、失去了独立人格,一旦被丈夫殴打,只好自认倒霉。这样,就为丈夫的施暴行为创造了条件。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庭一体化观念根深蒂固。传统的家文化强调家庭的整体利益,漠视家庭成员的个人权利。基于婚姻关系的家庭暴力,人们似乎往往将家庭整体的价值置于个人人身安全、乃至生命之上。认为家庭暴力就是家务事,缺乏舆论谴责,施暴者没有心理压力,从而纵容了家庭暴力行为的一再发生,乃至愈演愈烈。2社会的变迁带来了男女经济收入的不平衡,女性在家庭经济地位上往往处于劣势,这是家庭暴力产生的经济根源。在城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大量女职工面临下岗问题。由于性别所限,年龄较大,不具有一定知识水
12、平和技能专长,因而,在再就业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在农村,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和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思想影响,更多的男性走出农村打工挣钱,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而既缺乏体力,也缺乏文化和技术的农村妇女则承担了日常繁琐的家务。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这部分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的下降可能直接波及其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甚至引起婚姻家庭的失衡。另一种情况就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某些男性由于本身竞争力不够强,造成失业,收入减少,因而心理失衡。当其在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无法体现其男性的“权威”与“力量”时,往往在家中依仗自己体力上的优势,通过打骂妻子来实现在自己的“权威”与“价值”,求得心理平衡。3法制观念淡薄是导致家
13、庭暴力的重要内因人们法制观念不强,与家庭暴力的形成和蔓延有很密切的关系。丈夫认为打妻子不犯法,一般群众也认为两口子打架是家庭私事;邻里朋友对此亦处而淡之,或劝导几句了事;有关单位或组织解决此类问题抱着表面上息事宁人的态度,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认为“清官难断家务事”,处理问题缺乏公正和力度,其结果,家庭暴力不仅得不到遏制,反而助长了施暴者的淫威,对受害人可能更加凶残。4对家庭暴力惩处力度的不够是导致家庭暴力的重要外因以我国现行法律,法院对不属于刑法治罪范围的家庭暴力案件往往不予受理,而且许多法院不愿介入家庭纠纷,认为家庭有其隐私不宜有公权利介入,不少执法人员持有家务事不许法院裁判的看法;并且,我
14、国的援助机构不健全,服务时间短,实际参与实践解决的少,即使着手处理也多为只做表面的调解工作。因此,令受害者觉得“投诉无用”。除以上原因外,笔者认为导致家庭暴力现象发生的原因还有:1男性因体质所具有的较强攻击性,在家庭暴力问题上总是扮演着施暴者。 2性格乖戾、性情粗暴者易实施家庭暴力。这类人脾气暴躁,自控能力弱,遇到意见分歧或本人的要求没有被接受,习惯于用拳头解决问题,在社会上如此,在家庭里也如此。不论大事小事,往往采用暴力手段压制他人的不同意见。3受教育水平低下者较之受过较高教育的人,在家庭内部更容易使用暴力手段实现本人的意志。4经济条件差、生活困难的人,较之社会生活成功者更多地采取暴力手段解
15、决家庭内部纷争。 5家庭关系失和者更易将使用暴力作为发泄心中不满的手段,有意地伤害其他家庭成员。(二)家庭暴力造成的后果1家庭暴力侵害了受害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首先,直接损害受害人的身体健康,这是家庭暴力最直接的后果。其次,造成受害人长期精神紧张、忧虑和恐惧。最后导致受害人的尊严受损,人格受扭曲,往往造成受害人的性格脆弱、敏感、孤僻、消极、忧郁。2家庭暴力成为女性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暴力直接影响到家庭和睦,进而对社会治安造成潜在的危害。对妇女持续的暴力,是导致妇女严重刑事犯罪的重要根源之一。她们因为长期受到肉体的摧残和精神上的折磨,得不到宣泄和缓冲而做出了导致以暴制暴的攻击性行为。对于
16、受暴妇女“以暴制暴”的案件,审判机关应充分从家庭暴力案件的特点出发,考虑长期的暴力循环给这些妇女造成的严重精神伤害及特殊心理状态,在审理因不堪虐待而杀害丈夫的女性犯罪案件中,对那些曾经到司法机关投诉其丈夫暴力行为,但司法机关没有采取措施对其进行保护的犯罪妇女及因受丈夫的威胁而司法机关不予离婚的犯罪妇女,量刑时应对她们从轻或减轻处罚。同时,应借鉴“受暴妇女综合征”理论。所谓“受虐妇女综合征”,是指妇女长期处于家庭暴力折磨摧残之下表现出的一种特殊行为模式,容易丧失自信心产生无助感,变得敏感、脆弱、孤僻等,对一切失去信心,甚至引起精神失常、自杀乃至杀夫等过激行为。 例如对江西女子监狱的调查表明,在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法律资料 法律 资料 预防 制止 家庭暴力 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43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