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资料]再审程序的问题与思考.doc
《[法律资料]再审程序的问题与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律资料]再审程序的问题与思考.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再审程序的问题与思考摘要:为解决我国民事诉讼领域长期存在的两大“顽疾”再审与执行,我国于2007年对民事诉讼法进行了较大的修订,但这次修订并没有完全解决上述两大难题,特别是再审程序还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关键词:再审程序;申诉;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围绕审判监督程序及执行程序进行较大篇幅的修订后,实用性更高,操作性更强,得到了广大学者及实务界的一致好评。然而,虽然此次修订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司法实务上长期存在的“执行难”与“再审难”两大顽疾,但笔者认为这次修订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再审的问题并没有达到所预期的效果。一、问题(一)申诉与再审关系界定模糊现行法律没有明确区分申诉权与申请再审权以及审判
2、监督权,以致三者概念混淆和造成实务上的无序。就申请申诉与再审两者的关系问题,我国学术界及司法实务界中存在争议。早在1995年,章武生教授就将这种分歧归纳为三种观点。一、认为民事诉讼法赋予当事人再审申请权后,再审申请取代了申诉。二、认为申请再审就是申诉,是对同一概念的不同称谓。三、认为民事诉讼法赋予当事人再审申请权后,申诉与申请再审并存。章武生教授认同第三种观点,并且进行了论述。肯定的说,第三种观点真正反映了目前申请再审与申诉的现状。首先,申诉权的定性与再审启动方式的明确。申诉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该权利行使的时间性、程序性都无特别要求,且实现方式多样,并不局限于司法机关。而再审启动程序
3、的采用三元体制:人民法院执行决定再审;人民检察院抗诉发动再审:当事人申请再审。这也说明了我国将民事再审程序称之为“审判监督程序”的原因所在。其次,两院发动再审程序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法院“决定再审”及检察院“提出抗诉”两种情况为:一种是两院通过外部信息而使他们发现需要发动再审的生效裁判,具体则可能包括当事人的申诉、人大代表的反映或律师甚至媒体提供的线索;另一种是由两院依职权发现已生效裁判存在需要再审的事由。考虑到我国目前司法现状,在解决私权纠纷案件中,前一种情况所占的比例较大。最后,因受我国历史传统因素影响,现实中当事人更倾向于通过非司法途径或“人情关系”提出申诉,利用相关权力机关对司法机关的
4、监督权或者影响力,使两院决定依职权发动再审。(二)当事人申请再审的理由不具体、不明确1.根据新民事诉讼法中第179条第一项规定,将“新的证据”解释为原审庭审结束后当事人新发现并提出对同一争议所做的生效判决或者证书,此判决或证书认定的事实与申请再审的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相冲突。这样以来,导致“新的证据”的规定更加模糊起来,最终导致是否“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等形式审查无法确定的局面发生。2.新民事诉讼法第179条第六项涉及的再审事由涉嫌先判后审,一个案子未经审理,就认定已经生效的裁判“确有错误”,意味着已经对实体结果形成了预断,那么再审也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认为有错误”的表述过于主观,这就成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法律资料 法律 资料 再审 程序 问题 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42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