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第6章古汉语虚词4古代汉语.doc
《[文学]第6章古汉语虚词4古代汉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第6章古汉语虚词4古代汉语.doc(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語文知識:助詞和語氣詞 教學要求:通過本課語文知識的教學使學生瞭解古代漢語助詞和語氣詞系統,熟悉並掌握一些主要的和常見的助詞和語氣詞。另外本課助詞部分還包括構詞詞綴和構形詞綴,要使學生瞭解什麽是構詞詞綴,什麽是構形詞綴,以及構詞詞綴與構形詞綴的區別。 第一節 助詞 一、韻律助詞。常見韻律助詞“其”“之”“斯”“思”。 二、結構助詞。包括領屬結構助詞和凸顯結構助詞。常見領屬結構助詞是“之”,常見凸顯結構助詞有“之”“是”“寔(實)”“斯”。 三、構詞詞綴 四、構形詞綴 教學重點: (1)韻律助詞 (2)凸顯結構助詞 (3)構詞詞綴和構形詞綴。在構詞詞綴中重點是狀態形容詞後綴、轉指後綴“者”和轉指
2、前綴”所”。構形詞綴重點在於詩經中的形容詞構形詞綴和動詞構形詞綴。 第二節 語氣詞 一、肯定語氣詞 二、疑問語氣詞 三、祈使語氣詞 四、感歎語氣詞 教學重點: (1)古代漢語語氣詞系統面貌; (2)肯定語氣詞與疑問語氣詞的區別; (3)疑問語氣詞與感歎語氣詞的區別。 課文 教學要求:結合課文教學使學生進一步熟悉並掌握古代漢語主要助詞(包括詞綴)和語氣詞的功能;使學生進一步瞭解古代漢語構詞詞綴和構形詞綴的功能差異。 選講課文: 一、燕燕 二、碩人 三、子擊磬於衛 四、齊人驕其妻妾 五、寡人之於國也 六、趙威后問齊使 七、莊王圍宋八、晏子立於崔氏門之外九、季氏將伐顓臾十、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十一、
3、齊桓晉文之事 教學重點: (1)課文句讀; (2)課文解讀及主要字詞句的分析; (3)課文中出現的助詞、詞綴和語氣詞分析。教學安排:語文知識:4課時課文:8課時第一节 古代漢語辭彙的特點助詞和語氣詞 【導讀】本課語文知識介紹古代漢語的助詞和語氣詞,其中助詞部分實際包括助詞和詞綴兩部分。助詞部分的主要內容是:(1)韻律助詞,介紹古代漢語中一些爲了韻律節奏的需要而加上的起襯音作用助詞,這種助詞在詩經楚辭中比較常見,在散文作品中少見。(2)結構助詞,包括領屬結構助詞和凸顯結構助詞。領屬結構助詞最常見的就是“之”,它分佈在體詞性偏正結構之中,標記領屬關係或修飾與被修飾的關係。凸顯結構助詞指分佈在強調賓
4、語或主語的強調結構中起標記並凸顯前置賓語或主語的助詞,主要有“之”和“是”。(3)構詞詞綴,介紹古代漢語中起構詞作用的一些前綴、後綴和中綴。前綴中包括了過去一般認爲是特殊指示代詞的“所”和“攸”,這兩個前綴的作用是加在動詞或動詞性短語的前面,構成的結構是一個體詞性結構,相當於一個名詞。後綴中包括過去一般認爲是特殊指示代詞的“者”,它的作用有兩種,一種是加在謂詞性成分之後,構成的結構是一個體詞性結構,相當於一個名詞;另一種是加在體詞性成分之後,構成的結構仍是體詞性的。(4)構形詞綴,是表示一個謂詞在句子中的某種語法意義的詞綴。語氣詞部分包括肯定語氣詞、疑問語氣詞、祈使語氣詞和感歎語氣詞四種。這裏
5、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肯定語氣詞可以出現在疑問句、祈使句或感歎句中,但它們的功能仍是表示其固有的某種意義,因爲這樣的肯定語氣詞在表示肯定語氣之外還表示其他的非語氣意義。第一節 助詞爲了教學的方便,將詞綴也放在助詞裏一併討論。古代漢語的助詞有以下四類:(1)韻律助詞;(2)結構助詞;(3)構詞詞綴;(4)構形詞綴。一、韻律助詞漢語的節奏韻律是雙音節音步,這種節奏韻律傾向從很古的時候就有。受這種節奏韻律的影響,古代漢語不僅詞彙上産生了大量的同義連用和偏義複詞等韻律詞,而且也産生了一些主要起襯音或延聲作用的韻律助詞。所以人們通常將韻律助詞稱之爲襯字或湊足音節。雙音節節奏傾向在韻文中表現得尤爲顯著,所以
6、韻律助詞多見於詩經楚辭等韻文,散文中則比較少見。較常見的韻律助詞有“其”“之”“斯”“思”等。例如:(1)心之憂矣,其誰知之?(詩經魏風園有桃)(2)彼人是哉?子曰何其。(詩經魏風園有桃)(3)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楚辭離騷)以上三例中的“其”或位於句首,或位於句中,或位於句末,都起襯音作用。 (4)今此下民,亦孔之哀。(詩經小雅十月之交)孔,副詞,很。 (5)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孟子梁惠王上) (6)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楚辭離騷)以上三例中的“之”字或在狀語與謂語之間,或在動詞之後,或在兩個賓語之間,都起襯音作用。像“亦孔之哀”“滋蘭之九畹”這樣的
7、句法形式 祇見於詩經楚辭的詩句,不見於散文中,所以這裏的“之”主要起韻律襯音作用。 (7)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詩經小雅甫田) (8)彼路斯何?君子之車。(詩經小雅采薇) (9)鹿斯之奔,維足伎伎。(詩經小雅小弁)伎(q)伎,行走舒緩的樣子。 (10)朱芾斯皇。(詩經小雅采芑)芾(f),皮製蔽膝。皇,鮮豔明亮。以上四例中的“斯”或位於定語與中心語之間,或位於主語與謂語之間,都是起襯音作用。 (11)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12)思皇多士,生此王國。(詩經大雅文王以上兩例中的“思”或位於句首,或位於句末,都起襯音作用。 二、 二、結構助詞結構助詞是在句法結
8、構中起結構標記作用的助詞。古代漢語的結構助詞有兩類,一類是領屬結構助詞,分佈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起標記領屬或限制關係的名詞性向心結構的作用,另一類是凸顯結構助詞,分佈在前置賓語之後或主語之後,起標記並凸顯前置賓語或主語的作用。領屬結構助詞最常見的是“之”。例如: (1)麟之角,振振公族。(詩經周南麟之趾) (2)疾不可爲也,在肓之上,膏之下。(左傳成公十年) (3)齊景公有馬千乘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論語季氏) “斯”偶爾也有這種用法。例如: (4)螽斯羽,詵詵兮。(詩經周南螽斯)螽(zhng),蝗蟲。詵詵(shn),衆多的樣子。 在古代漢語裏,主謂結構如果在句子中充當一個句法成分,比如主
9、語、賓語、判斷句的謂語或時間狀語,或者在一個複句中充當不能自足的分句,那麽這個主謂結構的主語和謂語之間要加一個領屬助詞“之”,使原來的主謂結構變成一個領屬性的偏正結構。通常人們管這種用法的“之”叫做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例如: (5)汝忘君之爲孺子牛而折其齒乎?(左傳哀公六年)按:此例加“之”的主謂結構作句子的賓語。 (6)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論語雍也)按:此例加“之”的主謂結構作時間狀語從句。 (7)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已。(孟子梁惠王上)按:此例加“之”的主謂結構作句子的主語。 (8)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左傳宣公十五年)按:此例加“之”的主謂結構作讓步複句的分句。 下面各例中的“
10、之”字也是結構助詞,其作用與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是一樣的,但是句子卻是自足的,獨立的: (9)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詩經鄭風褰裳 (10)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詩經周頌維天之命) (11)子西曰:“勝如卵,余翼而長之。”勝聞之,曰:“令尹之狂也!得死乃非我。”(左傳哀公十六年) (12)(伊尹)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孟子萬章下) (13)虞卿聞之,又入見王曰:“危矣,樓子之爲秦也!”(戰國策趙策三)這些例子顯示:“之”所在的句子都是感歎句,“之”的作用就是使所在的感歎句在形式上變成一個不自足的句子,以此來凸顯句子的感歎語氣
11、。凸顯結構助詞有“之”“是”“寔(實)”“斯”“茲”“彼”“焉”等,“之”“斯”“茲”“彼”“焉”起標記並凸顯前置賓語的作用,“寔(實)”起標記並凸顯主語的作用,“是”則既可以標記和凸顯賓語,也可以標記和凸顯主語。“之”用來標記和凸顯前置賓語,最爲常見。例如: (14)吾斯之未能信。(論語公冶長) (15)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論語陽貨)(16)我,周之自出,至於今是賴。(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按:此例介詞“自”的賓語“周”前置。 也常常與語氣副詞“唯(惟)”配合使用,構成“唯(惟)賓語之動詞”格式,或與疑問代詞“何”配合構成“何賓語之動詞”格式凸顯結構。例如: (17)不知稼穡之艱難,
12、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尚書無逸)從:通“縱”。 (18)是夫也,將不唯衛國之敗,其必始於未亡人。(左傳成公十四年) (19)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論語子罕) (20)虢多涼德,其何土之能得?(左傳莊公三十二年)涼:薄。 “斯”標記和凸顯前置賓語比較少見,“茲”“彼”“焉”都偶爾一見。例如: (21)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尚書金縢) (22)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啓行。(詩經大雅公劉)(23)苟有履衛地、食衛粟者,昧雉彼視。(公羊傳襄公二十七年)昧:割也。“昧雉彼視”猶“昧雉是視”。 (24)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左傳隱公六年) “寔(實)”標記並凸顯主語主要見於國語和左傳。例
13、如: (25)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左傳昭公十年) (26)侏儒戚施實御在側,近頑童也。(國語鄭語)(27)唯東宮與西廣寔來。(國語楚語上)東宮,西廣:都是楚國軍營的名稱。(28)重、黎寔使天地不通者。(國語楚語下)重:傳說遠古時代掌管天的神。黎:傳說遠古時代掌管大地的神。 “是”標記並凸顯主語主要見於詩經,標記並凸顯賓語則比較普遍。“是”標記凸顯主語的例如:(29)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維躬是瘁。(詩經小雅雨無正)出:通“拙”。 (30)神保是格,報以介福。(詩經小雅楚茨)格:至。介:求也。 “是”標記凸顯賓語的例如: (31)靖共爾位,正直是與。(詩經小雅小明)正直:這裏指正直的人。 (
14、32)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是繼。(左傳僖公四年)不穀:諸侯對自己的謙稱。 “是”標記凸顯賓語時可與語氣副詞“唯(惟、維)”“將”配合構成“唯(惟、維)/將賓語是動詞”格式。例如: (33)小國將君是望,敢不唯命是聽?(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34)子爲司寇,將盜是務去,若之何不能?(左傳襄公二十一年)凸顯結構助詞都是從指示代詞演變來的,所以過去一般把這種用法看作是指示代詞的一種復指功能。我們認爲,這些詞在這種情況下,主要作用不在於復指,而在於凸顯和標記,所以我們把它們看作起凸顯標記作用的結構助詞。 三、構詞詞綴古代漢語中的詞綴,比較容易識別的是那些在書面上用一個漢字來表示的,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詞
15、綴在書面上沒有用一個漢字來表示,所以認識起來就比較困難。在書面上用一個漢字來表示的詞綴通常認爲是成音節的,其實也不一定,也有可能 祇是一個加在詞根之上的輔音。至於在書面上沒有用漢字來表示的那些詞綴,肯定都是不成音節的。它們或者祇是一個輔音,或者是通過詞根聲母的清濁變化來體現。目前對於古代漢語詞綴的研究還很不深入,下面介紹一些有漢字表示的詞綴。 成音節的構詞詞綴包括兩類:一類是黏附在詞根之上的詞綴,另一類是黏附在一個詞或短語之上,將這個詞或短語變成一個句法單位。 黏附於詞根之上的詞綴比較常見的有“有”“疇”“不(丕)”“薄”“言”“然(焉)”“爾”“而”“斯”“若”“如”“乎”等,其中“有”“疇
16、”“不(丕)”“薄”“言”是前綴,也有人管它們叫詞頭;“然(焉)”“爾”“而”“斯”“若”“如”“乎”等是後綴,也有人管它們叫詞尾。此外“之”有時出現在人名的中間,是一個中綴。 “有”通常加在邦國、部落等專有名詞的詞根之前。例如: (1)我不可不監于有夏,亦不可不監于有殷。(尚書召誥)(2)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詩經小雅巷伯)譖(zn):說別人的壞話。畀(b):給予。昊(ho):天。 這種用法的“有”本是名詞,是“域”“國”的意思。例如:“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國語魯語上)這裏的“有”即是“邦國”的意思。加在邦國名之前的“有”即是有
17、這種意義的名詞演變來的,所以“有夏”實際即“域夏”或“國夏”,“有北”即“域北”或“國北”,也就是“北方”或“北方的國”的意思。 “疇”加在時間名詞的詞根之前。例如: (3)將戰,華元殺羊食士,其御羊斟不與。及戰,曰:“疇昔之羊,子爲政;今日之事,我爲政。”與入鄭師,故敗。(左傳宣公二年) “不(丕)”主要見於尚書詩經,加在形容詞詞根之前。例如: (4)上帝不寧,不康禋祀。(詩經大雅生民毛亨傳:“不寧,寧也。”“不康,康也。” (5)有周不顯,帝命不時。(詩經大雅文王)毛亨傳:“不顯,顯也。”“不時,時也。” (6)徒禦不警,大庖不盈。(詩經小雅車攻)毛亨傳:“不警,警也。”“不盈,盈也。”
18、“薄”祇見於詩經,加在動詞詞根之前,可能是起代替施動者的作用。例如: (7)薄汙我私,薄澣我衣。(詩經周南葛覃)私:平常穿的衣服。 (8)赫赫南仲,薄伐西戎。(詩經小雅出車 (9)思樂泮水,薄采其芹。(詩經魯頌泮水) “言”也 祇見於詩經。爾雅釋詁:“言,我也。”所以這個詞綴的功能是代替第一人稱施動者。它與“薄”的差別在於“薄”不限於代替第一人稱施動者。例如: (10)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詩經周南葛覃)毛亨傳:“言,我也 (11)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於歸,言秣其馬。(詩經周南漢廣) (12)靜言思之,不能奮飛。(詩經邶風柏舟) “然(焉)”“爾”“而”“斯”“若”“如”“乎”都是狀態形容詞
19、後綴,加在狀態形容詞詞根之後,或者詞根本身是動詞性質的,加上這些詞綴之後,就變成狀態形容詞。由這些詞綴構成的狀態形容詞在句中一般作謂語或狀語。例如: 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孟子梁惠王上) 睠然顧之,潸焉出涕。(詩經小雅大東)潸焉:潸然。流淚的樣子。 夫子莞爾而笑。(論語陽貨)莞爾:展顔微笑的樣子。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論語子罕)偏:通“翩”。反而:搖曳不定的樣子。王赫斯怒,爰整其旅。(詩經大雅皇矣)赫斯:赫然。盛怒的樣子。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詩經魏風氓)沃若:潤澤的樣子。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論語鄉黨)侃侃如:溫和快樂的樣子。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論語八佾)鬱鬱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 古汉语 虚词 古代汉语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42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