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案:高校师德修养实用教程李宪伦.doc
《[教育学]教案:高校师德修养实用教程李宪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教案:高校师德修养实用教程李宪伦.doc(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校师德修养实用教程教学指导及题型课程名称:高校师德修养实用教程 课程类别: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学时数:20学时适用专业: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高校师德修养实用教程是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主要是介绍高校教师职业特点及其所要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包括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道德要求、高校教师的科研道德要求、高校教师与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和道德要求,高校教师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等。(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入职前的高校教师了解高校教师职业特点及职业要求,系统地掌握作为高等学校教师所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及要求,积极践行教学中的道德规范、学术道德规
2、范、社会服务规范等。并能够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标准和方法以及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二、 考试题型及要求 (一)考试题型结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试卷主要考核目标为识记、理解、综合及运用,各考核目标的比例为识记20%、理解30%、综合及运用50%。 试卷中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之间的比例为2:5:3。 试卷主要为四种题型: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二)考试形式与时间 闭卷考试。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三、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原 理 篇内容提要:本篇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理论作介绍,分为三讲内容。包括对道德、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等概念的界定,职业道德的形
3、成及其特点,教师职业角色特征积极内在价值和道德责任,并对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意义、内容和要求作进一步阐述。第一讲 职业道德与大学精神内容提要: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具有三大功能:即自律功能、教化功能和调节功能。职业道德是调节本职业集团内部人们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集团及其个人与社会各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评价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善恶的标准,对该行业人员具有特殊的约束力,具有行业性与特定性、稳定性与连续性、灵活性与多样性、规范性与实践性等特点。高校教师职业
4、道德是指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大学以追求理想、追求真理、追求知识为定位;大学以倡导学术自由、学术自治、人文精神为理念;大学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历史使命,是高校师德的重要思想和制度基础。教学重点:1.职业道德的含义及作用2职业道德形成及其特点 3.大学精神的内涵 4.高校职能与大学使命教学难点:大学精神的内涵教学时数:2学时第二讲 教师职业与道德要求内容提要:高校教师在职业分工中扮演着社会代言人、文化传播者、学生引路者的多种角色;其劳动必然具有劳动手段的主体性与教育活动的示范性,劳动对象的能动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劳动过程的
5、长期性和教育影响的滞后性、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教育成果的集合性等特点。根据高校教师的存在状态和内心体验,现实中存在不同类型的教师:生存型、享受型、发展型。在高等教育不断变革的今天,高校教师应努力成为学者和专家,成为研究者和反思者,成为美的体现者和创造者。自觉承当起“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教书育人,依法从教”、“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的道德责任。教学重点:1.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 2教师职业的价值内涵 3教师职业的道德责任 教学难点:教师职业的价值内涵 教学时数:2学时第三讲 高校教师与师德建设内容提要:大学具有“高深性”、“专门性”、“前沿性”的特征,高校师德建设亦依此进行,并积极推动我国的社会主
6、义建设,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高校师德建设从内涵上表现为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伦理、职业技能、职业人格等;从外延上既包括由大学职能衍生出来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在学术活动中的道德、在社会服务中的道德,也包括由教育活动衍生出来的教师对待职业的道德、对待学生的道德、对待同侪的道德、对待自己的道德。高校师德建设要坚持创新教育理念,坚定学术取向,自觉道德修养的总体要求,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职业责任观,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学术自由观,坚持服务与引领相统一的社会责任观,坚持学术与人格相统一的道德责任观。教学重点:1.高校师德建设的内容2 高校师德建设的要
7、求教学难点:高校师德建设的内容教学时数:2学时规 范 篇本篇主要对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的道德规范进行详细的阐述,共分为三讲。第四讲 高校教学工作的道德规范内容提要:高校教师的教学本身是一项道德,其内在地包含着道德内容,它是提升师生人生境界,实现师生心灵的沟通的主要途径。要发挥教师教学中的道德作用,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要合乎道德要求,教学内容必须符合道德标准,教学过程的推进必须遵循道德原则,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依照道德规范,教学效果的实现必须具有道德价值等。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必然要求高校教师要积极践行师德要求,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就是要增强自己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心,对学生的爱与
8、责任,保证教育的公正与职业良心,平等与尊重学生,要具有宽容与节制之品质。教学重点:1.教学工作的道德意义2.教学工作的道德要求3.高校教师的教学道德教学难点:高校教师的教学道德 教学时数:4学时第五讲 高校学术研究的道德规范内容提要:学术研究是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是高校教师的立身之本。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不仅可以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对于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养成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为此,高校教师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要养成求真、诚实、自律的优秀科研品质。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方面:一是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二是探索创新,严谨治学;三是学术民主,学术自觉;四是团结协作,尊重他人。只有高校
9、教师树立正确的学术研究价值观,端正学术态度,培养学术品质,崇尚学术精神,塑造学术人格,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才能够促进自身学术生命的健康发展。教学重点:1.高校学术研究的道德内蕴 2.高校教师学术品格的培养3.高校教师学术道德的要求教学难点:高校教师学术品格的培养教学时数:4学时第六讲 高校社会服务的道德规范内容提要:高校的社会服务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高等学校的第三个职责。高校教师利用自身的特长为社会提供服务,对于社会、教师个体、教师群体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是教学、科研工作的延伸,因此,需要教师在社会服务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处理好校内教学、科研和校外社会服务之间
10、的关系。即要求教师在社会服务中要做到诚实守信、公平公正、讲求效率、乐于奉献。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处理好权利与义务、岗位主次、服务与守法、人与自然等方面的关系。教学重点:1.高校教师社会服务的内涵及其道德意义2.高校教师社会服务中的道德要求 3.高校教师社会服务中的关系应对教学难点:高校教师社会服务中的关系应对教学时数:2学时修 养 篇内容提要:本篇为修养篇,对教师师德修养的基础和路径进行了阐述,共分为两讲。第七讲 高校师德修养的基础内容提要:本讲从师德修养的特征、师德评价、师德修养原则三个方面作介绍。师德修养是指教师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教师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
11、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努力所达到的教师道德境界。因此,师德修养是以教师自身为对象的一种自我反省、自我改造、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活动,是教师个体出于完善自我人格的内在需要以及这种内在需要所启动的自主、自为、自觉和自愿的活动,也是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综合的内化和外化过程。师德评价是开展师德修养的一种很重要方面,它是以动机和效果性统一、目的和手段相结合为依据的,它以善恶、发展、实践为评价标准。其评价方式包括有社会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等。加强师德修养要做到“三个结合”:即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12、内修与外养相结合。教学重点:1.高校师德修养的含义及其特点 2. 高校师德评价的标准及方式3.高校师德修养的原则 教学难点:高校师德修养的原则 教学时数:2学时第八讲 高校师德修养的路径内容提要:本讲从五个方面提出高校师德修养的途径,即提高师德认识、陶冶师德情感、坚定师德信念、锤炼师德意志、培养师德行为习惯。在方法上倡导志存高远、学思结合、内省慎独、践履笃行等。教学重点:1.高校师德修养的途径2.高校师德修养的方法 教学难点:高校师德修养的方法教学时数:2学时请老师学员们学习师德修养教程时把公民道德建设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容结合起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互助、勤俭自强、
13、敬业奉献社会公德规范:文明礼貌 助人为乐 爱护公物 遵纪守法 保护环境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家庭美德规范尊老爱幼 男女平等 夫妻和睦 勤俭持家 邻里团结社会主义荣辱观1.“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2.“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3.“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4.“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5.“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6.“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7.“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8.“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慎独”的辞源,“慎独”语出礼记中庸,原话是:“君不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14、意思说的是:一个人在人们看不见的时候,总是非常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情况下,也很警惕。最隐蔽的东西最能看出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最能显出人的灵魂。所以,君子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管时,总是非常小心谨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独”既是思想品德修养达到的崇高境界,又是进行思想修养的的重要方法。作为修养的境界,就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不做任何坏事;作为修养的方法,就是持之以恒地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情做起。诚然,在原则问题上,我们不能唯唯诺诺,不能使自己成为谨小慎微的君子,但生活上的不拘小节却有损自己的形象,甚至会使自己养成放荡不羁的恶习。所以,在思想品德修养中,要提倡“慎独”精神。道德诚信修养,贵在实践,
15、贵在慎独,贵在于恒。高校师德修养教案提纲第一讲 职业道德与大学精神(第一至第三讲属于基础理论知识篇、原理篇,共三篇、第二篇 规范篇、第三篇 修养应用篇,一共八讲)教考分离的教学模式,是考试前的资格培训,必修课。一、 职业道德的概念(一)道德的含义及基本功能1.道德及其相关概念 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P78)道德的起源 道德的起源源于人类的起源,有人才会有道德,道德随着人的发展而发
16、展,成为人所具有的社会意识形态。同时道德的发展伴随着近代工业文明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法律和法制社会起源。道德的本质 道德又称为伦理,伦理学就是研究道德的学说和学问。伦就是人伦、是基本常规。道德的本质要从道与德的文字涵义去理解。即:道就是道义、礼仪、正义、公平等,是做人的基本规范;德就是仁爱、忠义、宽容、诚实、诚信、孝顺等,是做人的品行。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归纳和抽象出道德的本质,道德的本质就是做人的基本规范和品行的规定性,是人的本质的社会要求之一。2.道德的基本功能及作用(1)道德的社会功能(主要有三个基本社会功能)道德的认识与自律功能 主要起到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规定、规则和原
17、则,认识人生的意义,认识自己对家庭、他人、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道德的教化功能即:道德的教育转化功能,也就是说通过开展和实施道德教育,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来教育和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善恶,达到自觉的从善改恶的目的道德的调节功能 道德的调节功能也可称为道德的评价功能,主要是通过人们对道德行为现象的评论、评价、说服教育等方式,指导、帮助、要求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实践活动,达到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和能力,这是道德最突出、最重要的社会功能。道德的其他功能:导向、激励、辩护、沟通、深化功能等都是认识和调节这三大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补充和完善。(2)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是体现一
18、个社会、民族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如果说法律是保证国家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硬件的话,那么道德就是保证国家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软件。道德的社会作用:就是体现民族和国家精神意志、精神发展要求、精神力量、精神境界和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规范人生的实际效用。也就是说道德具有与法律等效的、指向不同的社会作用(道德与法律是对立的统一,法律管不到的道德要管,道德调控处理不了的,要诉诸法律)。对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和软支撑。发达国家的道德现状就是最好的说明,也说明道德是受经济基础制约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二)职业道德的含义与作用1.职业道德的含义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社会
19、所承担的一定职责和所从事的专门业务。也就是:人们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具有行业的特性。职业活动是人们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人们要生存就要劳动和工作,要做职业的工作就要与人打交道、与人进行交往,在交往过程中,特别是在职业、职场交往中,就客观存在着交往中的观念、原则、规则、规范、规定问题,这些原则、规则、规范、规定就形成了人们约定俗成的职业道德。 所以职业道德是指:在职业范围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习俗的总称,是人们在从事各种社会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例如:教师的职业道德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尊师爱生,公平、公正、宽容,讲真理(坚持真理、传播真理)。底线是不说假
20、话,不能作假(写论文、搞科研),不能以教谋私和以学谋私等等;医生的职业道德是爱岗敬业、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弘扬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底线是不把病人的病情扩大,不收病人的红包,不以医谋私、不以药谋私;当会计的不能做假账,不做假账就是坚守职业道德;搞工程技术设计研究的要一丝不苟,爱岗敬业、设计不出错就是坚守职业道德,否则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最起码也是爱岗敬业、不能在学术上造假(包括教育理论工作者),学术造假比“豆腐渣”工程还可怕。商德即为人德,即人的诚实守信品德。因此,职业道德即为人的道德的职业性规范,是做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具体体现。凡此种种,在职业上违德就是违法,同样要
21、受到道德法庭和法律的制裁。强调职业道德的意义就在如此。因此: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规定的职业道德规范就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五句话20字对所有行业的职业道德均适用。趋势:加强道德向法制化研究和建设步伐。一旦违德就是违法。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道德观也是法治观。不存在着“法无规定即可为”的谬论(可举例昆明市某领导的言论,物权法诞生的意义等。说明道德是柔性的,没有道德法庭,只有社会舆论。法律管不了的道德要管,道德管不了的法律管。又如:昆明一大学生在公共汽车上不给孕妇让座的示例。说明:法律管不了的道德要管,道德管不了的法律要管,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并举。2.职业道德的作用(三
22、方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推动作用;提高从业者道德水平具有促进作用;对弘扬社会道德风尚具有示范作用,此略)(三)职业道德的形成及特点(P14-16)1.职业道德的形成经历了:原始社会后期萌芽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有了初步的分工,农业、畜牧业、手工业,使职业道德的萌芽)奴隶社会(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职业道德的形成阶段,这时社会出现了明显的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商业的出现,行业和职业的多样性,形成了形成了共同的职业兴趣、爱好、习惯和心理传统,也就形成了各自的职业道德要求。封建社会职业道德初步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社会职业道德的迅速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在职业道德进入发展新阶段。2.职业道德的
23、特征一是行业性与特定性;二是稳定性和连续性;三是灵活性和多样性(360行,行行出状元)四是规范性与实践性。二、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一)何谓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一个新词和新话语,是目前理论界正在研究大学文化时常用的词汇,但何为大学精神?具体而言好理解,抽象为普遍的内涵,大学精神的内涵有哪些普适性定义,学界尚无定论。我个人依据教材上的一句话进行大学精神的概念和定义的解读如下:就内容来说,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价值取向。说明大学精神可从内容来定义,亦可从大学的内容中、从大学的普适性内涵中,经过普遍抽象获得其一般性的概念和文字定义。即: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形成一定的文化习惯所凝练的内在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教案 高校 师德 修养 实用教程 李宪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42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