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指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指南.doc(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指南共青团贵州师范大学委员会二一年十二月目 录第一部分 制度篇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 3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 9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资格及形式审查实施细则 11第二部分 指南篇四、备赛“挑战杯”的几个问题及评审原则 13五、撰写参赛论文与准备作品展示及问辩的几点提示 16六、“挑战杯”竞赛课题选择指导 19七、学术论文撰写指导 25八、论文封面格式31九、贵州师范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论文打印格式要求32十、关于竞赛中课题研究的几点建议 33附录附1:“挑
2、战杯”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参考题 34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草案)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 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三条 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第四条 竞
3、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其职责第五条 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全国组织委员会和全国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 第六条 竞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分别委派有关负责同志作为组委会成员,各联合发起单位推荐一名主管
4、领导作为组委会成员。全国组织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 第七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 1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2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3投票表决竞赛承办高校; 4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 第八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全国组委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全国组委会报告工作。秘书处设秘书长一名,由承办单位有关领导担任;设副秘书长若干名。 第九条 竞赛设立全国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的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非高校专家组成。全国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二名,评审委员若干名。 全国评审委员会经主办单位批准成立,有权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所规定的原则下,
5、独立开展评审工作。 第十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职责如下:1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基础上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2审看参赛作品及其演示,对作者进行问辩; 3确定参赛作品获奖等次。第十一条 竞赛设立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在全国组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时成立,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名、评审委员3名(根据被评判作品学科分布选定)、主办单位各1名代表、全国组织委员会高校委员中抽签产生的10名代表组成。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担任。资格评判委员会会议由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负责召集。 第十二条 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职责如下: 1授权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在预审开始至终审决赛结束前接受参赛学校和学生、评委、
6、社会各界人士对参赛作品资格的质疑投诉; 2在终审决赛结束前,如出现被质疑投诉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应召开会议,对被质疑投诉的参赛作品的作者及所属学校进行质询;3投票表决被质疑投诉作品是否具备参赛资格。第十三条 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对质疑投诉者的姓名、单位予以保密。质疑投诉者需提供相关证据或明确的线索。资格评判委员会开会时,到会委员超过2/3方可进行表决;表决时实行回避制度;若参加表决委员中有2/3以上认为该作品不具备参赛资格,则评委会对该作品不予评审,其参赛得分随之取消。全国组委会秘书处不受理匿名质疑投诉。 终审决赛结束后,对作品的质疑投诉继续按本章程第三十三条执行。第十四条 主办单位根据团体总分优
7、先原则,确定上届竞赛总分前70名的学校为联合发起高校,并可根据终审决赛规模、地区平衡、学校类别及代表性、承办地区等因素作部分调整。第十五条 各省(区、市)、各高校应举办与全国竞赛接轨的届次化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省(区、市)团委、科协、教育部门、学联联合设立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负责本省(区、市)竞赛的组织协调、参赛作品资格审查和作品初评等有关工作。第三章 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 第十六条 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第十七条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
8、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
9、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第十八条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第十九条 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
10、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第二十条 参赛作品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第二十一条 每个学校选送参加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6件,每人限报一件,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作品总数的1/2,其中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l件。参赛作品须经过本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
11、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和本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初步评定,方可上报全国组委会办公室。各省(区、市)选送全国竞赛的作品数额由主办单位统一确定。每所发起学校可直接报送3件作品(含在6件作品之中)参加全国竞赛。第四章 展览、交流、转让 第二十二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推荐通过预审的一定比例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及全部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参加展览。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须有实物或模型参展。 第二十三条 全国组委会将在竞赛的终审决赛阶段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工作交流活动,并适时举办单项展示赛或邀请赛等丰富“挑战杯”竞赛的活动 第二十四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在终审决赛期间,举办成果转让活
12、动;成果是否转让不作为作品评审获奖的依据。第二十五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拥有组织转让获奖作品的优先权。成果产权及利益分配由学校和作者协商确定。全国组织委员会可以结集出版竞赛获奖的作品及评委评语。第五章 奖励第二十六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各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发起高校报送的参赛作品进行预审,评出80左右的参赛作品进入终审决赛。参赛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各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等次奖分别约占进入终审决赛各类作品总数的3、8、24和65。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获奖数与其进入终审决赛作品数成正比例。科技发
13、明制作类中A类和B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第二十七条 参加全国终审决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的,由全国组织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并视情况颁发相应的奖金。参加各省(区、市)预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而又未进入全国竞赛的,由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 第二十八条 竞赛以学校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最高荣誉“挑战杯”为流动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设“优胜杯”若干,分别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二十一名的学校。累计三次捧得“挑战杯”的学校,可永久保存复制的“挑战杯”一座。 第二十九条 各等次奖计分方法如下:特等奖作品每件计100分,一等奖作品每件计70分,二
14、等奖作品每件计40分,三等奖作品每件计20分,上报至全国组委会但未通过预审的作品每件计10分。如遇总积分相等,则以获特等奖的个数决定同一名次内的排序,以此类推至三等奖。第三十条 竞赛设10个左右省级优秀组织奖和进入终审决赛高校数30%左右的高校优秀组织奖,奖励在竞赛组织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省份和高校。省级优秀组织奖由主办单位评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高校优秀组织奖由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提名,主办单位评定后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第三十一条 在符合竞赛宗旨、具有良好导向作用的前提下,可联合社会有关方面设立、评选专项奖。专项奖不计分。第六章 附则第三十二条 竞赛联合发起高校应向全国组织委员会交
15、纳规定数额的发起组织费。参加全国终审决赛的作品,作者所在学校应向全国组织委员会交纳规定数额的参赛费。发起组织费、参赛费主要用于竞赛的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经费的补充。 第三十三条 竞赛结束后,对获奖作品保留一个月的质疑投诉期。若收到投诉,竞赛领导小组将委托主办单位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经调查,如确认该作品资格不符者,取消该作品获得的奖励,重新计算作者所在学校团体总分及名次,取消该校、该省所获的优秀组织奖,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成员单位;并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所在学校取消下届联合发起单位资格或参赛资格的处罚。 竞赛组委会保护投诉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四条 承办竞赛的高校应按当届组委会通过的申办办法,申请承
16、办下一届竞赛活动;获得历届“挑战杯”和“优胜杯”的学校具有承办下届竞赛的优先权;当届组委会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产生下届承办单位。 第三十五条 竞赛承办单位有权以全国组织委员会名义寻求赞助。最高荣誉“挑战杯”不得用于寻求赞助。 第三十六条 为“挑战杯”竞赛专用网站,由主办单位和承办高校共同建设。第三十七条 本章程自全国组织委员会审议通过之日起生效,由竞赛主办单位及全国组委会秘书处负责解释。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草案) 一、本规则依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制定。全国评审委员会依据本规则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二、全国评审委员会的组成 1全国评审委员会
17、由主办单位聘请非高校的具有高级职称的40名左右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和20名左右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组成; 2全国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2名,副主任若干名,秘书长一名。下设若干专业组,各组设组长一至二名; 3全国评审委员会下设由秘书长领导的秘书处,负责对参赛作品分类、统计、送阅和评审的组织服务工作; 4全国评审委员会成员名单(正、副主任、秘书长除外)在终审完毕之前实行保密,在终审结束后可以公布; 5全国评审委员会在向全国组织委员会报告终审结果后解散。 三、评审工作的基本原则 1参赛作品分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作者
18、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 2评审过程中综合考虑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等方面因素。 3全国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工作分预审、终审两阶段进行。预审要评选出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发起高校报送作品的80%左右的作品进入终审。终审要按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分别按照3%、8%、24%、65%的比例评出特、一、二、三等奖。科技发明制作类A类和B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各奖励等级之间的标准是相对的。 4评审注意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学识水平和科研能力上的差异,三个
19、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各等奖的获奖比例与其进入终审的比例基本一致。 5涉及需由有关部门出具证明材料的参赛作品,须按章程第三章第十八条的规定严格把关。 6评审实行回避制度和保密制度。评委不得参与对其同省(区、市)高校、其本人亲属作品的评审工作。在评审结束之前,任何评委不得以任何方式对外宣布、泄露评审情况和结果。 7全国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工作按评审实施细则规定执行。 四、评审程序 1各省(区、市)的组织协调委员会要按照“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资格及形式审查实施细则的规定,对报送的作品进行严格的资格和形式审查,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对报送作品进行认真的初评。2全国组织委员会秘书处对各省(区
20、、市)组织协调委员会报送和发起高校直送的参赛作品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不合格的作品取消参赛资格。3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类的作品在承办高校所在地进行预审,预审要提出是否进入终审和获奖等级初步意见,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在全国评审委员会负责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评审工作的常务副主任的主持下先期进行评审,选出一定比例作品赴承办高校所在地进行展示。 4终审决赛期间,评委在组委会安排的专门时间集体到展厅对作者提出问辩,并审看发明制作类作品的实物。每个评委须向自己负责评审的作品的作者至少询问一次。 5评委可以对所评审的作品的资格提出质疑,并提出质疑理由、证据或线索。受到评委质疑的作品,
21、将提交竞赛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按程序评定其参赛资格。 6评委会应于终审开始时在主任的主持下召开评委会全体会议,听取组委会对竞赛活动情况的通报。五、各省(区、市)初评工作,由该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参照上述规则主持。六、本规则由竞赛主办单位负责解释,并由主办单位根据全国组委会的意见修改。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资格及形式审查实施细则 本实施细则依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制定。全国组织委员会秘书处和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对参赛作品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时须参照本细则执行。资格评判委员会依据本细则判定被质疑和投诉作品的
22、资格是否有效。 一、关于资格审查 1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含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院校)的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2参赛作品可分为个人和集体申报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作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除填写集体作品名称外,还要注明一位学历最高的作者为集体项目的代表,集体作者必须均为学生。
23、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本专科生作品、硕士研究生作品或博士研究生作品; 3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仅限本专科学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 4参赛作品涉及下述内容时,必须由申报单位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上在公开发
24、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5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申报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6参赛作品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 7每个学校选送参加全国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6件,每人只限报一件作品,其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总数的1/2件,研究生作品中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1件,集体项目按学历最
25、高者划分; 8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中可包含被采用的为党政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同时附上原件及采用单位使用证明的复印件和有关鉴定材料。 二、关于形式审查 1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含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共三大类。其中科技发明制作类分成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制作投入较小,对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参赛学生须在作品申报书封面相应作品类别中划“”。 2作品申报书相应栏目须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后签章确认。 3作品申报书中
26、B1表(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中的作品分类栏须由作者按作品的学术方向或所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据实填写;B3表(科技发明制作)中的作品分类栏须由作者按作品的发明点和创新点所在类别据实填写。此栏如填写有误,将影响作品的最终成绩。 4作品申报中的B3表(科技发明制作)必须附有研究报告,并提供图表、曲线、试验数据、原理结构图、外观图或照片,也可附鉴定证书和应用证书。 5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每篇论文在8000字以内,每份调查报告在15000字以内。 三、本实施细则的解释权归竞赛主办单位。四、备赛“挑战杯”的几个问题及评审原则一、怎样选题1要根据科研、生产、教学、生活等各方面社会需要; 2要结合本校的具体
27、条件和特点; 3要考虑挑战杯的特点:先进性、科学性、现实意义; 4要掌握较多的信息; 5课题一般不宜过大,但必须有创新; 6若选国家项目的子项,则应把研究范围划清; 7同一个学校申报作品不要集中在某一个学科领域,避免自相竞争;8涉及几个学科领域时,按学术方向或发明点来填写。二、如何挑选参赛项目 1作品要符合竞赛章程的各项规定; 2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现实意义; 3作品的文件资料完整性; 4同一个学校申报作品不要集中在某一个学科领域,避免自相竞争; 5人文社科类仅限于:哲学、教育、社会、经济、管理、法律六个方面。三、填写作品申报书注意事项 1仔细阅读挑战杯竞赛章程、评审规则和作品申报书说明;2
28、个人作品: (1)申报者需承担申报项目60以上的研究工作;(2)合作者不超过二人,且均为学生; (3)合作者学历不高于申报者; (4)鉴定书、专利证书、发表作品署名均需第一作者。 3集体作品 (1)合作者超过二人; (2)合作者虽不超过二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4正确填报作品类别及学科领域 (1)科技发明制作A、B类区别; (2)涉及几个学科领域时,按学术方向或发明点、关键创新点来填写。 5手工填写时,文字要清楚、端正。 四、自然科学学术论文的撰写 1论文题目要鲜明,要能反映论文内容,研究范围和深度; 2论文内容要切题,结构要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条理清楚; 3论文一般要有摘要、关键词、前言、正
29、文、结论、参考文献等; 4论文结论要有理、有据、有新思想、新见解; 5引用他人信息时,必须深刻理解、融会贯通; 6可以应用多种表达技巧,如:图表、曲线、附录、加注等手段,以达到重点突出、显示主线的目的; 7要反复阅读和修改论文手稿,达到文句简明、流畅。 五、科技发明制作研究报告的撰写 1申报科技发明时制作类作品必须附有研究报告;2研究报告一般要有摘要、研究目的和基本思路、创新点、技术关键和主要技术指标、作品的科学和先进性、作品的设计、制作、试验、作品的适用范围和应用前景预测、参考文献等内容; 3研究报告需附有相关曲线、试验数据、原理结构图、实物外观图(照片)等,也可附以鉴定证书,应用证明和专利
30、证;4研究报告应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文句简明、流畅。 六、准备作品展示和问辩的要点 1作品展示,特别是问辩是终评的重要依据; 2问辩重点在考察作者对参赛项目的理解程度和参与情况,以及工作实际达到的水平; 3展版版面设计应简洁鲜明、吸引观众、文字宜少。内容宜精; 4展示表演的作品要考虑电源等动力供应、注意安全、演示项目需反复演练,力争演示一次成功,若偶然出现故障,也应沉着对应; 5口头陈述的开篇应开门见山,尽快切入主题并突出创新点以吸引评委; 6参加集体项目的展示者应掌握未参加展示者的工作内容;7准备问辩要围绕作品主题,对项目的基本思路、科学性、先进性和现实意义等几个环节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有问必
31、答、有理有据;8对评委提的问题要听清楚,回答必须扣题,切忌答非所问。 七、评审原则1评审时应注重论文的科技含量、实用性、经济性和技术市场;2论文的创新点是突出的关键;3论文要评审专家普遍认可,大家都能看得懂;4参赛论文是初评的唯一依据,其重要性不容低估;5参赛论文不等于丁作总结,初学者切忌在其中塞进作过的所有实验和得到的所有结果;6论文题目是全文最简洁的概述,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7论文摘要必须言简意赅,准确交待论文工作目的、方法和重要结果;8科学思维和新的思路是全篇论文的灵魂。引用他人信息必须经过思考选择,深刻理解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到见解,切忌人云亦云;9参赛论文总的基本要求:主题鲜明、
32、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内容切题:行文流畅、思路清晰;逻辑推理、科学准确;10掌握并应用多种表达技巧:图表、附录、加注、以达到突出重点、展示主线的目的;11反复阅读和修改论文手稿是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锤炼并理清思路的最佳途径。五、撰写参赛论文与准备作品展示及问辩的几点提示一、撰写参赛论文的要点:1、参赛论文是初评的唯一依据其重要性不容低估;2、参赛论文不等于工作总结初学者切忌在其中塞进作过的所有实验和得到的所有结果;3、论文题目是全文最简洁的概述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4、论文摘要必须言简意赅准确交待论文工作目的、方法和重要结果;5、科学思维和新的思路是全篇论文的灵魂。引用他人信息必须经过思考选择,深
33、刻理解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到见解,切忌人云亦云;6、参赛论文总的基本要求:主题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内容切题,行文流畅、思路清晰,逻辑推理、科学准确;7、掌握并应用多种表达技巧:图表、附录、加注,以达到突出重点、展示主线的目的;8、反复阅读和修改论文手稿是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锤炼并理清思路的最佳途径。二、作品展示的注意事项1、重视作品展示板给人的第一印象在你开口之前,吸引观众(特别是评委)注意力,使他们驻足欣赏并产生第一印象的,便是你的作品展示板。因此,必须精心设计。首先,题目要醒目,如果太长,应设法突出比较关键的词语。其次,文字要简洁精炼,字不能太小而让人看不清,可以用不同字体突出某些重
34、点。第三,展示的内容要精选,突出创新点,切忌轻重不分,应有尽有的和盘托出。第四,充分利用图表形象化的展示功能,辅以少量文字,使版面简洁明了、富于个性、活泼美观。2、版面安排布局需体现作者展示意图展示内容原则上应包括题目、前言、方法、结果与结论,一项都不能少。但展示板不过方寸之地,不能将所有内容都等量齐观地充分展示出来。因此,必须有简有繁,视作者拟强调的创新点而决定取舍。如果研究的是新问题,或者是用新视角与新思路研究老问题,都应在前言中点明:如果是引进了新的方法,或对老方法有所革新,也必须特别指出:如果有什么新发现,或为某些不确定的结论提供了新论据,更当重点展示有关实验数据。总之,当依创新点之所
35、指,在展示内容的繁简安排上有所取舍。3、实物演示应以增强作品展示效果为原则工程类作品,实物或模型展示几乎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最好还能操作演示,演示中应注意排除安全隐患,避免故障频仍。否则,效果将适得其反。此外,实物展示还应包括图纸(工程类作品)、数据资料、有助于表明作品的完整性,但应经过仔细的整理和编排,便于评委翻阅和检视。4、展板与实物展示应为增强口头陈述效果服务展板与实物展示的作用均不在于代替口头陈述,而是为增强口头陈述的效果服务,最好取简洁明了、富于个性、形象鲜明、一目了然的方式,表达作品的主题和内容要点,特别是其中的创新点。三、有关问辩的准备问题1、摒弃死记硬背,学会理解思考问辩重在考察
36、作者对参赛项目的理解程度和参与情况,以及工作实际达到的水平,口头陈述切忌朗读展板上的说明文字或背诵事先写好的解说词,而是在对自身作品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借助展板展示的图表和实物演示进行生动的解说,解说中最好还能注入作者的热忱。2、理解所追求的目标。一是对作品要传达的信息条理化,二是要将其中的重点抓出来,三是用概念清楚、逻辑严密的陈述,描绘出一幅简约的、使非专业人士易于领悟的作品图像。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因曼:“我不能创造我不理解的东西”。可见理解是开拓创新的重要前提之一。因为只有理解透了,才能精确选定该当重点表述的内容,并找到适当的言词和表达方式。3、加深对作品主题、主攻目标和科学思想
37、的理解科学思想为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过程即科学思维或思考;思维活动的结果即形成科学思想;思路则是科学思想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因此,科学思想的形成过程离不开思考,它应贯穿于整个科技创新活动之中,一开始可能只是一个比较模糊的闪念,通过实践与思考的反复交替,才逐渐地发展与完善起来,是任何科技作品的精髓所在,必须加深理解。4、口头陈述的开篇应开门见山,尽快切入主题,并能提出足以吸引人的问题,吊起听众想追寻答案的胃口,再亮出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来回答,引导听众理解工作中的创新点并接受你的结论。5、为了突出主线,口头陈述中必然会忽略某些环节(如方法等)的细节,对此应做到心中有数,在问辩中
38、有评委问到时方能应对有策。6、准备问辩时除知所知外,还应知所不知,这些多半是你的工作未直接涉及,甚至世人尚未解决的问题,最好也能做到心中有数,方不至应对失据。7、“阅漂使人充实,交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逻辑和修辞使人善辩”(培根)。这些都是准备问辩的不二法门,要抓住一切机会多练多说。在多说多练的过程中,思想会愈来愈精炼,遣词造句会愈来愈丰富,表达会愈来愈流畅自如。陈鼓应:“做学问谈天最重要”。8、“思维如智者,说话如常人”,这是亚里士多德的忠告,意思是解说尽量使用通俗语言,以非专业对口的人也能听明白为度。9、一定要在平时多多练习,练习时一定要卡准3分钟时间,不要花时太多却连关键的东西都没表
39、述清楚。练习时小组成员可相互提问。六、“挑战杯”竞赛课题选择指导一学术论文的选题为了在“挑战杯”赛中获胜,参赛作品的选题至关重要像农民没用好种子,怎么辛苦也得不到好收成。就什么才是好的选题呢?简单的回答就是能打破现有市场需求和学术科技供给平衡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是新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观点。而如何去寻找能打破现有平衡的选题,则是大家最关心、最费周折的事情。首先要求做好调查和资料搜集工作,只有充分掌握了将要涉及领域的现有水平、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才有可能知道什么选题值得去做。这是一件需要时间、条件和方法才能做好的事情。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料和互联网上的有关信息。当然,更不能忘记向有关教师咨询。撰写
40、学术论文的选题,实际上是科研选题。理、工、农、医类学术论文的选题,应偏重研究进展的追踪,特别要能提出新理论、新方法,不一定要大,但一定要新。社会调查报告和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的选题,则要瞄准社会热点问题,要能取得研究数据,提出新的观点或新的对策。在具体捕捉科研课题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检核与思考:(1)社会生产和现实生活提出了什么新问题社会生产和现实生活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是形成科学研究课题的最重要的源泉。捕捉直接影响生产发展和生活质量的关键问题或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具有更大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每年,国家科技管理部门都用科技发展指南的形式公开科研选题方向,表明了国家各级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关注。
41、高校的教师或科研工作者通常依据选题指南提出的方向,申报有新颖性、创造性和意义较大的科研课题。对于大学生或研究生来说,可通过导师的指导,或直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选择参加“挑战杯”竞赛的题目。如果能选择科学前沿课题或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课题,更会有出类拔萃的机会。(2)科学园地中有哪些尚未开垦的“处女地”科学在不断发展,一门学科内各分支学科的交叉,各门学科的交叉与互相渗透,有可能产生交叉处的空白区,将目光投注到那些尚未被人开垦的“处女地”,往往能形成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例如,某体育学院一研究生选择了竞技体育技术、战术创新理论研究,意在探索促进竞技体育运动不断创新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这一研究课题的
42、提出,是在竞技体育科学与创造科学交叉区寻找到一块科研“处女地”。再如,有人在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交叉结合中,找到有关“计量史学”方面的科研新课题。(3)已有理论、传统观点和结论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吗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已有理论、传统观点和结论,寻找其缺陷和矛盾,也是捕捉科研课题的途径。历史上,当绝大多数物理学家完全不加怀疑使用牛顿的经典力学公式时,爱因斯坦却对它进行质疑,重新考虑牛顿力学的时空观,从而萌发出建立新的时空观的设想(狭义相对论)。现在许多人致力于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是源于对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的怀疑和批判。 由于历史的局限,许多前人的某些理论、观点和结论,看起来无懈
43、可击,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其缺陷和矛盾,揭示这种缺陷和矛盾就是科学发现,深入研究就可能提出新的理论。(4)书本上记载过什么难题 研究课题从实际中找,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有些课题也可能来自书本中的难题。我国著名数学家侯振挺教授早年在大学学习时,就从一本职6队论中找到了自己的研究课题。经过研究,最终创建了被国际数学界称为“侯氏定理”的科学理论。国际上获得菲尔兹奖的20多位数学家中,有不少人是由于解决了“希尔伯特问题”中的某个问题或者历史遗留下来的其他难题而获奖的。数学如此,其他学科也是如此。(5)研究工作中是否发现有反常现象根据研究工作中的反常现象选择课题而取得成功的例子是很多的。冯,卡门在他的导
44、师的指导下做流体力学实验,以观察圆柱后面水的流动分离。但是,圆柱后面的水流始终不稳定。导师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只关心他的“流动分离”课题。但是,冯卡门却注意到了这一反常现象。他想,这里可能有某种自然规律在起支配作用,于是,冯卡门把这反常现象作为自己的科研课题。经过探索,结果发现了“卡门涡流”这一流体力学规律。大学生在科学实验中,如果观察到的意外现象或与传统情理不符的反常现象,就可以思考其中有没有科研新课题。(6)学术争论中提出了什么问题对于同一对象、现象或过程,存在着不同观点、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争论,这是利学发现过程中常有的事情。历史上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之争,热的本质之争,物种不变论与进化论之
45、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学术之争。争论时,双方都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了解这种争论的前因后果与争论焦点,乃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许多科学研究,常常被学术争论所诱发。在了解当前学术争论的基础上,大学生也可以从中找到科研新课题。(7)对同一个课题能否从新的角度去研究对于同一个研究课题,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即从新的侧面、采用新的材料、使用新的手段去研究也可以形成新的研究课题。例如,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问世以来,红学研究已风靡海内外,研究成果也可谓车载船装、千姿百态。然而至今仍有不少人情系红学,不断地从新的角度去选择研究课题。中国科学院高级工程师崔耀华一部洋洋洒洒36万余言的红楼梦探幽,可谓独辟路径。他突破考证派、思想评论派及艺术评论派的研究视野,运用自然科学中的系统论,建立起系统分析红楼梦的科学体系,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新观点。例如:红楼梦不是梦,其本身的伟大艺术魅力无需索隐派艰苦考证便可为读者理解;红楼梦的核心是作家阐述自己哲学思想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治世思想和理论以及如何创造理想社会的艺术体现,书中人物是这些哲学思想的形象化描述。在“挑战杯”竞赛前,我们可能知道组织者提供的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或调研报告的选题指南,对选题指南上的题目,我们应注意选好新的研究角度,力求有所创新。(8)能否从论文中的限制词中找到课题许多研究论文在阐述某种观点或结论时,经常有这样一类限制词:“在一定条件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42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