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第十一讲进食障碍.ppt
《变态心理学第十一讲进食障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态心理学第十一讲进食障碍.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变态心理学第十一讲进食障碍,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2、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3、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4、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变态心理学第十一讲进食障碍变态心理学第十一讲进食障碍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2、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3、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4、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变态心理学第十二讲进食障得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分反复呕吐的少女李莉,女,14岁,初三学生,在父母陪同下很不情愿的来看心理医生。他因为减肥和控制进食和父母争吵了近1年时间,现已骨瘦如柴,并有压抑、失眠、停经等症状。按照他的说法,追求苗条
2、身材是一次与女同学们比身材引发的,他极少吃主食,并且主动将以吃下的食物呕出,每天只吃水果医生给他诊断为神经性厌食。经过了3年的治疗,他基本好转,并考取了治疗医生所在的医学院。,新时期社会的发展变革,导致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对人才供需标准的严格,大学生面临的种种压力也为高校德育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将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与区别入手,着实探讨两者如何既能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又能切实让大学生感受到德育教育的魅力。大学阶段是思想成熟和转型的重要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趋于完善的过渡阶段,大学生面临的目标与抉择、理想与现实、社会定位与个性意志、自我认知感与自控能力等等的矛盾。他们能否
3、合理地处理好这些问题,与他们的性格、心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然而,当今高校教育主要侧重于知识教育,辅之以思想道德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纳入到正规的课堂。从素质教育的长远来看,这样的做法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才和全面发展。一、高校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高素质人才就是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发展,包括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在德育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发现大学生中出现的很多危机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瓶颈。因此,加强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是扎实有效地落实德育教育,培养良好的
4、心理品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的迫切需要,是大学生德育“内化”的前提。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区别和联系(一)二者的内容、目标不同 1、德育旨在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行,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一个完善的人格就是要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本质、独特的心理,能够顺利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德育着重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行,包括职业道德、伦理道德、社会公德的引导与教育。2、德育的侧重点是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每个生命个体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所处的地位、生活环境、文化素养等的差异等因素,便决定了每个人拥有
5、各自的人生观。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每个个体在每一个年龄阶段的成长问题。研究的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和环境的变化而表现出的相应的心理趋向。不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不懂得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就会出现学生、家长、老师之间的种种摩擦,从而导致学生学业受挫,甚至中断学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发展。(二)二者的实施方法不同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般采取统一授课或、团体训练或是个体辅导等心理咨询及测试方式。老师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关系,特别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者对来询者的所有内容保密,倾听、疏导为主。而德育教育则是教育者主动向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工作上主要通过“三生”、“三观”教育或是“两课”的集中教育等。(三)
6、二者的联系体现在四个方面 1、根本目标的一致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心理素质、挖掘心理潜能、预防心理疾病、培养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全面适应能力,从而促进全面发展。而德育教育则是一项对学生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主要培养学生在政治意识形态、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知识方面的全方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2、二者的性质上都具有主观性、精神性。二者的工作对象都是针对的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的人,都是做人的思想上的工作,都是以改造个体思想中存在的种种缺陷而开展工作。3、内容上有交叉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调适方法、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解析心理异
7、常的种种原因。即主要对大学生适应、发展等方面的开导。而德育则既要着眼于意识形态的教导灌输、又要着眼于完整人格的塑造,使大学生在政治方向、理想追求、生活方式、交际方式等收到良好的指引。三、二者的互动机制 1、分工协作,发挥各自优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各有所长,因此高校要特别重视两项的工作具体开展,加大经费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培养及环境适应指导等方面。而德育除了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心理教育外,更应侧重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政治理想等。2、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到25.4%。其中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
8、情绪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在未来的几年里还有上升趋势。心理问题已成为困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问题,也是阻碍德育教育的瓶颈。要在德育工作中有效地借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务必要对德育工作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其次,要灵活运用心理咨询去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提高其应变能力。当然在二者融合借鉴的过程中也要有一些变通和创新,比如要把德育的灌输式逐步转变为启发式,以开放的姿态向学生渗透和影响,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这样学生也会认识到德育工作的真正意义所在,而德育工作不仅能吸纳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也真正起到了为学生、为学校、为社会服务的作用。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9、与德育的关系及其最佳结合点的问题,是当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个新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加以理解,更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从而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最优结合。1.小学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1.1 从学生练习写作的表现分析 1.1.1 学生习作兴趣不高,不愿意写作文。只要老师布置写作文,教室里一片哀叹声,个个愁眉苦脸,谈文色变。学生习作不是用来表现生活,交流思想,传达情感的,而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近年来,中段孩子借鉴报刊书籍仿写作文的现象愈演愈烈。1.1.2 学生习作内容贫乏,不知道写什么。学生对生活缺少必要的有意识地观察,缺少细心地发现,更缺少生活的感悟,不会捕捉生活中转瞬
10、即逝的写作素材,不善于选择细小鲜活的习作材料。于是,习作内容陈旧不新奇,数次写同一素材的人、事、景、物的现象屡见不鲜。1.1.3 学生习作方法缺失,不清楚怎么写。尽管教师在习作教学时绞尽脑汁,在写作方法上煞费苦心地指导,但受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影响,多数孩子的习作现状仍不容乐观,他们的作文依旧顺序不明,语句不通,表意不清,不会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不会恰当运用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很难达到内容具体,写出真情实感的习作要求。1.2 从教师教学写作的情况分析 1.2.1 习作教学要求不明确。虽然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中指出:第一学段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变态心理学 第十一 进食 障碍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41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