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总复习涂金鹏.ppt
《古代史总复习涂金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史总复习涂金鹏.ppt(8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古代史总复习,涂,金,鹏,第1单元 中华文明的基础初步奠定先秦(BC170万年BC221年)第2单元 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和大一统时期秦汉(BC221年公元220年)第3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第4单元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581年907年)第5单元 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五代、辽、宋、夏、金、元(907年1368年)第6单元 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 加强明清(1368年1840年),第1单元 中华文明的基础初步奠定先秦(BC170万年BC221年),1、政治特征,(1)社会形态不断演进: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2、其中 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阶段,商朝是发展阶段,西周是鼎盛阶段,春秋是瓦解阶段;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2)政治制度不断发展:禅让制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郡县制,观点: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石器青铜器铁器,为什么说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进步,而不是倒退?,1、主要依据是:生产力。奴隶制度虽然有残酷的一面,但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并反过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尧舜禹的“禅让”:是传说中的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3、原始社会的瓦解: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产生(奴隶主、奴隶)奴隶社会,对战国时期的变法运
3、动的认识。(1)背景:井田制被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所代替。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2)主要变法: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3)结果: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4)性质:新兴地主阶级为建立封建制度的变法。,如何评价春秋的争霸战争性质:奴隶主贵族为争夺土地、人民的战争。“春秋无义战”第一、争霸战争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第二、争霸战争加速奴的瓦解,封的形成。第三、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2、经济特征,(1)生产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器,(2)三大经济部门形成:农业、手工业、商业。形成了中原地区长期领先的经济格局。,(3)生产关系的变革:井田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观
4、点: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含义,如何理解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1、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上层建筑),井田制是经济制度(经济基础),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2、两种制度都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井田制的瓦解,根源: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过程: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出现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瓦解标志: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春秋),战国各国通过变法使得井田制完全瓦解。,分封制的瓦解,瓦解根源: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标志:葵丘会盟(秦统一后,全国实行郡县制,分封制完全
5、结束),如何看待分封制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1、使周朝不仅巩固了统治,而且扩大了疆域 2、王室衰微,为分裂割据提供了条件。,3、民族关系特征,(1)华夏族主干形成,不断与周边少数民族频繁接触,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2)融合的主要方式:战争,观点:中华民族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4、文化特征,文化异常繁荣,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形成。,思想:儒家、道家、法家等传统思想。文学:诗经、楚辞、诸子散文艺术:绘画、音乐科技:天文、历法、物理学、医学,观点:文化是一定政治、经济的集中体现。(或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为什么能出现文化繁荣的局面?(1)生产力的发展,
6、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2)社会大变革(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建立)为文化繁荣提供政治前提。(3)社会动荡使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为文化的繁荣提供思想基础。(4)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和社会改革的需要,纷纷重用有才学之士出谋划策,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繁荣。(5)私学兴起(孔子之后)(6)民族融合加快,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的繁荣。(7)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对儒、法、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儒家、法家和道家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德政、礼治,强调道德感化;(主)法家:法治,强调暴力统治;(辅)道家:“无为而治”。(辅)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董仲
7、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百家争鸣与欧洲文艺复兴有何相同?都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时期;西欧是封建社会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与发展。都属于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新思想成就中,都突出了现实社会中“人”的巨大的作用。中国以人为本的思想倾向突出;西欧形成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主线 一是从分裂走向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互融合。三是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的建立。,221BC-220年秦、西汉、新
8、、东汉,第2单元 秦汉时期,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 大一 统局面的时期,阶段特征:1政治上: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并巩固了下来,官僚制度取代了世卿,郡县制度不断发展;2、民族关系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通过战争与和好、开拓与发展,解决了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加强了民族融合;西域都护设置,标志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国家的版图。3、中外交往上:对外交往初步发展,是我国外交的开创时期。“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东汉时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中国,这是中国同欧洲国家的最早的直接友好往来。,4经济上: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
9、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5文化上:秦汉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个高峰,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了贡献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来思想文化(佛教和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开始传入中国;与“君权神授”等封建迷信思想相对,产生了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重点回顾,1.封建统治思想的确立 A.秦始皇接受了韩非和李斯的法家理论,以吏为师,将法家思想作为基本统治思想。B.西汉建立后,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
10、训,顺应汉初社会经济遭到破坏的现实,一度实行了与民休息的黄老思想。汉武帝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从此,这种改造了的尊儒尚法和杂以阴阳五行学说的儒家思想成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2.秦统一后的措施,御史大夫,丞 相,太 尉,郡,县,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焚书坑儒,统一文字,以法为教,以吏为师,.3.如何理解“汉承秦制”并有所损益,1.继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实行了内外朝制;2.继承秦的监察制,实行了剌史制;3.继承秦的郡县制,实行了郡国并存制;4.秦已有选官制,汉实行了察举制;5.继承秦的田租、徭役、兵役制,汉发展
11、为编户齐民制,4.与匈奴的关系,秦,攻守兼顾,攻,守,北击匈奴,收回河南地,修长城,汉初和亲-国力衰弱,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败匈奴,匈奴分裂,汉元帝时,昭君出塞,西汉,时战时和,东汉,有战有和,和,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战,窦固、窦宪先后打败北匈奴,关系表现,5.与西域各族的关系,西汉,张骞两次通西域:汉朝与西域各族的联系加强,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都护的建立:公元前60年设立,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东汉,班超经营西域,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关系状况,6.与西南夷关系,汉武帝在此设郡;唐蒙 西汉末年,夷人起兵反抗,东汉初,西南夷重新并入汉朝版图,7.概述秦汉时期中央政权与越族的关系
12、。,秦朝:军事征服:为统一岭南,解决军粮运输,修建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联系珠江、长江流域,便利了中原与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设郡管理:先后设象郡、桂林与南海三郡。,汉朝:迁徙杂居:征发北方农民与百越杂居,将越人迁往内地与华夏族共处。设郡管理:汉武帝设南海九郡管理南越。,8.中国古代各朝监察的机构:秦朝御史大夫;两汉刺史;唐朝吏部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有类似作用北宋各州通判监督知州;元朝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明朝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厂卫机构监视侦察官民的不法行为,第3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魏蜀吴,(220265),(221263),(222280),西晋,建立(2653
13、16),统一(280316),十六国,东晋,(304439),(317420),北 魏,建立:386,统一:439,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宋420,齐,梁,陈,589,AD220-AD581,十六国,东晋,一、阶段特征:,政治:国家大分裂,政权更迭频繁,各种矛盾交织经济:江南迅速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民族关系:五胡内迁,民族大融合文化:各种流派思想并存(道教官方化,儒道佛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佞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科技成就继续领先世界,文学承上启下,艺术大放光彩,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和南方经济的各自特点,并说明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北方:特点:屡遭破坏;总趋势是恢复发展 原因:
14、战乱破坏;统治者轻视农业生 产恢复发展;统治者重视;改进农 业技术;兴修水利辛勤劳动等,南方:特点:持续开发(迅速发展)原因:社会安定;政治中心南移;人口 南移;族融合;政策调整;海外 贸易;自然条件;辛勤劳动等,二、重点回顾,2.佛教盛行,影响,3、统治阶级的提倡支持。,原因,1、社会动荡不安,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容易接受宗教;,2、佛教本身具有很大欺骗性,宣传的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说教为百姓找到精神解脱,也适合统治者需要;,1、对中国的思想、雕塑、建筑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2、也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3、使佞佛与反佛的斗争激烈。(实践上与理论
15、上),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压迫,安于现状。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社会财富。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争夺劳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三、专题:,1、关于国家的统一与分裂:(1)概括:古代史三次大分裂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四次大统一秦、西晋、隋、元;三次大一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形成分合交替的政治局面,但本质上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国家统一的不断加强和巩固(2)国家统一是主要趋势:A、依据:时间上合长于分、空间上合的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上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大,B、主要原因: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
16、国独特相对独立和整体统一性的自然地理条件具有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统一思想的文化传统成为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渊源、民族融合使用权民族间凝聚意识不断增强及历史文化认同不断深化、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统一局面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C、影响:统一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权巩固、民族融合、文化进步、边疆开发、赈济灾荒、抵御侵略、提高国际地位等。,(3)分裂的出现:A、原因:经济根源是自然经济的自给性分散性和封闭性;政治根源是地方势力的膨胀;社会矛盾的激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直接原因是中央集权不力。B、影响:社会动荡、经济发展迟
17、缓、国弱民穷;但分裂中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政权数目不断减少、长期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经济的发展要求政治统一、民族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思想上出现了要求统一的理论或言论)C、如何消除分裂割据:发展商品经济形成统一市场、完成政治统一、保持中央政权的强大和政令的畅通、防止地方割据势力抬头等。,2.经济重心的南移:A、过程: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远古到西晋:南北经济从同步发展到北方经济迅速超过南方,关中地区成为全国政治和经济中心(文明发展较早是奴隶社会政治经济中心、奴隶制瓦解较早、封建制度建立较早、水利工程及重农抑商政策推行较早)。第二阶段西晋到隋唐:经济发展从北方和南方基本
18、平衡到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第三阶段五代至明清:古代经济重心最终南移并不断强化。B、原因:a.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b.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c.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d.对外贸易的发展e.政治中心南移f.统治者重视生产发展g.民族融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h.优越的地理环境等。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战乱时最突出、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的一定的影响。,C、启示: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充分合理利用外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可促进经济的发展、统治者重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D、政治重心未随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北方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利于政治活动
19、及调集军队镇压人民的反抗;(2)出于国防需要有利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以加强防务;(3)北方经济的一再恢复;(4)传统观念的影响自古以中原为中国中心,谁控制中原意味着谁就可以占据天下。,第四单元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581907),阶段特征: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 权,制度上有许多建树经济:封建经济空前繁荣民族关系:边疆少数民族有了较大发展,同中央 政权的关系更加密切,民族间的经济文化 交流得到发展。对外关系:出现前所未的频繁局面,扩大了唐朝 的影响文化:中华文化全面繁荣,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 展,形成中国文化圈,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二、重点回顾,1.史实
20、分析隋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A.承前:在民族融合和南北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上承秦汉,结束长达三百年的分裂割据,重新实现了统一,为唐朝的统一和繁荣打下了基础.B.启后:经济:A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并推行到全国,调整赋役制度,巩固自耕农经济并组织了农业生产的发展;B隋的基础建设:兴建两都、广设仓库、修筑弛道、开通大运河,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从而巩固了统一,为经济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政治民族关系暴政而亡3.总结:隋朝开创了自汉以后又一个封建社会的盛世之端,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2.分析: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认识主观 加强南北交通,有效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动机: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
21、掠夺 对江南繁华地区的巡游客观:带来人民沉重的徭役负担,人们把它归为炀帝的暴政 大运河的开凿是南北经济发展的结果 其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统一,促进运河交汇处新兴繁华商业城市出现,泽被后世,3.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一、总特征:中华文化全面繁荣,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形成中国文化圈,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二、原因:政治、经济 统治者的政策 民族关系 对外交往 继承传统文化,三、具体表现:(1).科学技术的新阶段(2).宗教和哲学的发展(3).教育的兴盛(4).诗歌的黄金时代(5).多姿多彩的艺术,四、特点:(1)全面繁荣(2)兼容并蓄(3)世界领先(4)泽被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史 复习 涂金鹏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37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