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1309w.ppt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1309w.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1309w.ppt(9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于课程标准的化学教学,为什么要强调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探索?怎样做到真正认同学科课程标准?怎样实践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主要内容,一 理解、实施课程标准,落实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统一的基本要求 国家为加强学校的教学管理,并照顾地区和校际差异,教育部发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方案和相应学科的课程标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既注意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又实现对教学的监控。课程标准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说明了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框架,在学习标准中对同一学段的教学提出了统一的、共同的基本要求,还从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开发于利用四个方面提出了课程实施建议。,学科课程标
2、准的特点:,关注学生,对学生学习行为提出要求;涉及学生综合的发展领域,指出学习目标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各个学习阶段提出应然要求(所有学生基本要达到的要求,而非最高要求),也为教学实施留有调节空间,保持了应有的弹性,考虑到不同地区、种族、文化、经济等方面存在的多样性;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某一方面的要求。,课程标准提出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统一的基本要求。但它不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也不是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说明,不是教学评价的具体方案。“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实施”之间存在某种“落差”。学校和教师要在教学实施过程依据课程标准,研究实际的校情、学情,填平其中
3、的落差,才能实现课程标准、教学和学生学业评价的一致性。因此落实课程标准,就要做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二 在教学实践中学习、研究课程标准,真正认同新课程,新课程实施以来,新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许多困惑、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基础教育领域还存在对新课程的认同障碍,影响了课程标准的实施:存在脱离实际的从众性认同(缺乏理解、感性、盲目、从他性)、口头认同(没有自觉渗透于教学实践,为应付检查做秀;“认同”和教育行为错位)和功利性认同(为获得某种利益或身份)。,存在认同障碍和不正确认同的原因:1。基础教育中的功利主义。以赢得升学考试为目标的教育观念,绑架了教师,使得教师缺
4、乏正确的职业意识,对学科教学目标和任务认识片面,教师角色定位模糊,难以真正认同新课程。2。缺乏厚实的变革性文化土壤。相对封闭的教学环境、固化的教学模式造成教师的惯性或惰性,缺失“文化教育变革”观念,变革的愿望和参与变革行动动力不足。3。缺失对课程进行批判和审视的自觉性。传统课程观(强调忠实实施)、自上而下的指令性的改革与相应的培训模式让教师在规范压力下形成他从性的被动认同,失去了变革的自觉需求和,4。部分教师课程意识淡薄。他们只关注教学微观领域的教和学,置身于课程之外、学科教学之内,缺乏对教育教学宏观问题的关注。如缺少对课程价值和课程实施的基本认识、对实然课程的反映和对应然课程的追索;对课程变
5、革缺乏认识和理解,难以应对课程变革。5。现实的教育环境让不少教师对变革存在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担忧。对课程改革的要求认识模糊,面对改革要求和现实(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压力和高考的要求)的矛盾,感到困惑,觉得对改革结果难以预测和把握,难以权衡参与改革的成本和收益,缺少安全感。,立足于课程的整体和全局,看待和处理学科知识的教学,理解高考化学测试要求和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高考大纲指出,“为了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将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这一要求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致性在哪里?落差又在哪里?,高考以基础知识、基本技
6、能的考查为中心 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知识间的联系、知识体系的理解与把握。知识内容的考查要求突出理解与运用。考查要求的层次: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能综合运用”。重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方法基础、化学实验和化学基本计算等高中化学的核心知识的考查。不是单纯考查核心内容的记忆、重现和描述,重在考查考生的理解程度和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化学学习能力(三类信息的获取)(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融会贯通复述、再现、辨认基础知识,从实际事物、实验现象、模型、图表、化学现象获取感性知识和印象,加工、吸收、有序存储,从试题提取、整合,重组有用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
7、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4个要素)(分解实际问题,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综,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过程和成果,并做出解释)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4项要求)(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一般过程;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在过程中能运用科学方法,初步了解变化规律;对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高考以化学学习能力的考查为命题的主旨,试题如何体现“能力立意”以新情景为依托,以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热点问题)为目标,以考查考生获取化学信息的能力、运用学科主干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试题以文字、图表(包括数据表、化学图式、函数图、反应流程图等)呈现
8、问题情景和已知条件,需要考生能总体把握试题情景和设问。问题设置层次明显,应答要求明确,问题间内在联系紧密,有一定递进关系。答案的表述要求能以文字、化学符号系统、数字、算式、图表呈现。以看待、分析问题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为试题设问的内容。试题答案力求能体现考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思维过程。,能力考查的着眼点(1)能否正确解读、获取试题信息,理解问题实质。(这是正确回答试题的前提)-看得懂题目吗?(2)是否善于运用化学学科思想、观点、方法分析问题,找到现实问题与所学学科知识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找得到解题方向吗?(3)能否熟练地调动和运用已学知识,并整合试题提供的有用信息,正确
9、地解答试题-能进行解答吗?(4)能否准确、规范地运用化学用语,清晰、严密地组织和表述答案-能规范作答吗?(5)思维方式和品质如何?-是否初步形成宏观、微观、符号三者相联系的化学科学独有的思维方式,能从这三个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思维的品质(严密、敏捷、变通、创造如何?,高考注意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的考查 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考查考生对化学概念、原理、化学方法知识的 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注意宏观、微观、符号三者相联系的思维方式的考查:把宏观的物质及其变化现象、与原子、分子的微观世界联系起来、能运用化学符号系统来描述、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要求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
10、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学会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会利用摩尔单位定量地分析物质的组成和反应。,要解答以能力立意的试题,不能没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是双基不能靠读、记书本知识来获得,能力不能靠大量练习,模仿、套题来提高。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领悟能力、要提升学生的智慧。要解答联系实际的化学学科问题,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对学科特点、学习和研究方法的了解,没有对生产生活实际的了解,也是困难的。让学生理解学科特点,提升智慧和能力、必须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都获得发展。让学生在接近生产生活和自然实际的鲜活情景中学习,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和
11、学习研究方法,在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中动手、动脑,主动、饶有兴趣的学习。这些恰恰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如果对命题立意的本质和特征不理解,无法从教学方式的改革上实现与能力立意的接轨,用强化训练的办法,以解题经验的积累对付“考聪明”“考能力”的试题,大包抄、拓展、深挖,以3、2、1之比处理教、练和考,师生教和学的负担都会愈来愈重。在知识基础上的能力考查,并不是高考内容改革的终极目标。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考将成为一种为高校和考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的考试,主要解决学生适合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的问题。高考的命题也应从目前的能力立意进一步提升到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高校学习的专业需求,确
12、定素质指标,更合理地进行考查和选拔。改革的过程再艰难,只要是必要的,还得坚持探索。,例1 国标卷13-7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很广,其正极材料可再生利用。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有钴酸锂(LiCoO2)、导电剂乙炔黑和铝箔等。充电时,该锂离子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为6C+xLi+xe-=LixC6。现欲利用以下工艺流程回收正极材料中的某些金属资源(部分条件未给出)。回答下列问题:(1)LiCoO2中,Co元素的化合价为。(2)写出“正极碱浸”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酸浸”一般在80下进行,写出该步骤中发生的所有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用盐酸代替H2SO4和H2O2的混合液,但缺点是。,答案:(
13、1)+3(2)2Al+2OH-+6H2O=2Al(OH)4-+3H2(3)2LiCoO2+3H2SO4+H2O2=Li2SO4+2CoSO4+O2+4H2O 2H2O2=2H2O+O2;有氯气生成,污染较大。(4)CoSO4+2NH4HCO3=CoCO3+(NH4)2SO4+CO2+H2O(5)Li1-xCoO2+LixC6=LiCoO2+6C(6)Li+从负极中脱出,经由电解质向正极移动并进入正极材料中 可回收到Al(OH)3、CoCO3、Li2SO4,(4)写出“沉钴”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5)充放电过程中,发生LiCoO2与Li1-xCoO2之间的转化,写出放电时电池反应方程式。
14、(6)上述工艺中,“放电处理”有利于锂在正极的回收,其原因是。在整个回收工艺中,可回收到的金属化合物有(填化学式)。,试题考查的内容:以锂离子电池阳极材料回收为情景考查:1、正极材料回收所应用的化学原理 正极材料是什么?-题干给出的信息 回收什么?-流程图给出的信息 回收经历了哪些什么过程?利用了什么反应和原理?-综合已学元素化合物性质和反应原理与题目信息解答问题。2、能否灵活应用电化学知识理解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充放电过程的电极反应)电池的两极材料是什么?电池充电后两极的物质组成怎样变化?放电时两极各发生什么反应?转化为什么物质?-试题给出什么信息?如何与电化学原理知识整合重组,认识并回答
15、上述问题?,分析:理解并获取提干(包括流程图)给出的解题有用信息。试题给出的回收工艺流程比较繁杂,必须冷静、从容地阅读,分析,从中提取解题的有用信息,并解答问题。(1)正极的材料的组成(钴酸锂(LiCoO2)、乙炔黑和铝箔);最终回收得到金属资源是Al(OH)3、CoCO3、Li2SO4。(2)从Al得到Al(OH)3、先后经过碱浸、调pH。联系已学知识,可以理解所利用的化学反应。(3)放电、碱浸后的滤渣在酸性环境下反应得到Co2+,可见LiCoO2发生了还原反应转化为Li+、Co2+,H2O2是还原剂,在80下会分解。用盐酸可代替H2SO4和H2O2,盐酸做为酸和还原剂,会氧化析出氯气,造成
16、污染。(4)Co2+和碳酸氢铵在酸性溶液中反应,得到CoCO3,应有CO2析出、发生的是离子互换反应。,(5)提干说明充电时负极反应是6C+xLi+xe-=LixC6(即还原反应),充放电过程发生 LiCoO2与Li1-xCoO2之间的转化。可见,充电时正极发生氧化反应:LiCoO2-xLi+-xe-=Li1-xCoO2,。由此得,充电的总反应是:LiCoO2+6C=Li1-xCoO2+LixC6 放电的总反应是其逆反应;Li1-xCoO2+LixC6=LiCoO2+6C 反应说明,放电使 Li+从负极(LixC6)脱出,经由电解质向正极移动,进入正极材料,有利于锂在正极的回收。正确理解电池充
17、、放电反应,是本题难点。必须综合试题信息,调用脑子中存贮的知识,分析放电过程两个电极参与反应的物质和生成的物质各是什么。,例2 11年高考北京理综第27题 甲、乙两同学为探究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能否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和A中加热装置已略,气密性已检验)。实验操作和现象:,实验操作和现象: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2H2SO4=CuSO4+SO2H2O。C中白色沉淀是BaSO4,该沉淀的生成表明SO2具有还原性。C中液面上方生成浅棕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2NO+O2 2NO2。,分析B中不溶于稀盐酸的沉淀产生的原因,甲认为是空气参与反应,乙认为是白雾参
18、与反应。为证实各自的观点,在原实验基础上:甲在原有操作之前增加一步操作,该操作是通N2一段时间,排除装置中的空气;乙在A、B间增加洗气瓶D,D中盛放的试剂是饱和NaHSO3溶液。进行实验,B中现象:甲:大量白色沉淀 乙:少量白色沉淀 检验白色沉淀,发现均不溶于稀盐酸。结合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现象异同的原因:甲:SO42+Ba2=BaSO4,乙:2Ba2+2SO2+O2+2H2O=2BaSO4+4H 白雾的量远多于装置中O2的量。合并中两同学的方案进行实验。B中无沉淀生成,而C中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得出的结论是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不能反应生成BaSO3沉淀。,考生要正确解答试题,还必须对题设实验
19、装置中发生的各种反应进行系统分析,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实验事实作分析、解释,通过推理、判断得出结论,考查了考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试题考查的认知水平,包括了解、理解、综合应用各层次,且各小题依次提高。例如,在实验设计、实验现象的分析、推断方面,要求逐次提高。以题设最初实验装置为基础,随着探究过程的进展,先后作两次改进,圆满地完成了探究课题。试题考查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假设、实验设计、证据收集、分析推理、反思、作出结论等要素。而且,探究过程不是一次完成就得出是、非的结论,而是通过假设、实验、分析、推断中渐次推进,对现象的观察、推理,要求从定性(沉淀的有无、溶解与否)到半定量(比
20、较沉淀量的多少),符合探究过程的的实际,让考生感受到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到探究结论获得的成功和乐趣。,吸收液呈中性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选填 字母):ac(Na)=2c(SO32-)c(HSO3),bc(Na)c(HSO3)c(SO32-)c(H)=c(OH)cc(Na)+c(H)=c(SO32-)+c(HSO3)+c(OH)(4)当吸收液的pH降至约为6时,需送至电解槽再生。再生示意图如下:HSO3-在阳极放电的电极反应式是。当阴极室中溶液p升至8以上时,吸收液再生并循环利用。简述再生原理:。,例3 12年重庆29 尿素CO(NH2)2是首个由无机物人工合成的有机物。(1)工业
21、上尿素,由CO2和NH3 在一定条件下合成,其反应方程式为。(2)当氨碳比n(NH3)/n(CO2)=4,CO2的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右图所示。A点的逆反应速率 B点的正反应速率(填“大于”、“小于”或“等于”)NH3的平衡转化率为。(3)人工肾脏可用间接电化学方法除去代谢产物中的尿素,原理如下图。电源的负极为、(填“A”或“B”)。阳极室中发生的反应依次为:、。,电解结束后,pH与电解前相比将;若两极共收集到气体13.44L(标准状况),则除去的尿素为 g(忽略气体的溶解)第(1)小题,要求书写由二氧化碳和氨合成尿素的化学方程式,需要从反应物、生成物的组成和质量守衡定律出发,推断反应还有
22、水生成。第(2)小题,需要依据化学平衡建立过程正逆反应速率的变化规律,比较并判断达到平衡时与平衡建立之前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的大小。再利用题设的氨碳比,并从图像中读取平衡时二氧化碳的转化率,运用平衡建立过程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变化规律求得氨的平衡转化率。第(3)小题,要求考生会利用电解反应的基本原理,依据题目文字图表给出的信息,从电极反应产物(氧化产物或是还原产物)判断电极的极性,分析电极上和极区溶液发生的反应,理解尿素去除的反应原理,找出电解析出的三种气体产物、在阳极生成的氯气、被分解的尿素三者间的数量关系,通过分析、计算,得出被分解除去的尿素质量。,高考以“能力立意”主要是体现于在考查
23、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基础上强化对过程与方法的了解与掌握情况的考查。“考能力”要求考试由对科学知识的再认再现向深层智力活动进行测量与评价的转变。在本质上,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应对高考能力测试的目标是一致的。,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达到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的统一,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认识,优化学习方式。学习不是单纯传承前人业已发现的知识、技能,要提高化学学习认识化学科学特点和研究基本方法,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学会从化学视角看待(认识、说明)自然界与生活中的化学事物,具有探究意识,善于发现、提出问题,能应用已学的知识、技能、方法,灵活地分析、解决问题,富有创造性。,如果对命题立意的本质和特征不理解,无
24、法从教学方式的改革上实现与能力立意的接轨,用强化训练的办法,以解题经验的积累对付“考聪明”“考能力”的试题,大包抄、拓展、深挖,以3、2、1之比处理教、练和考,师生教和学的负担都会愈来愈重。在知识基础上的能力考查,并不是高考内容改革的终极目标。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考将成为一种为高校和考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的考试,主要解决学生适合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的问题。高考的命题也应从目前的能力立意进一步提升到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高校学习的专业需求,确定素质指标,更合理地进行考查和选拔。改革的过程再艰难,只要是必要的,还得坚持探索。,提高对新课程的认同程度 通过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教学改革实
25、践,强化角色意识、变革意识,课程意识,克服对课程改革的疏离感,克服惰性,树立积极的变革意识和主动行动意愿。在实践中自觉反思,提高思考能力、批判能力。积极面对现实的教育环境,辩证看待环境,适应并努力改变环境。争取课程改革主导者、组织者的理解、指导和帮助,共同营造有利于课程改革的环境和氛围,努力解决实践中的困惑与问题;汲取同伴的独创性见解和经验,交流切磋,努力实践“教学即研究、即创造”。,怎样实现基于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以三维目标统领教学,是协调知识技能学习和能力培养关系的关键。1。坚持学习的情景性-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化学,学习运用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化学问题,学会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课程标准 教学 1309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36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