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科技]调味研发基础教程.doc
《[工程科技]调味研发基础教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科技]调味研发基础教程.doc(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调味研发基础教程点点滴滴 2010-07-13 18:45:24 阅读208 评论2 字号:大中小订阅 1.调味品概论2.调味品的种类及原料3.调味品的主要技术指标4.味,调味,调味品的关系5.调味的基本原理6.调味的学问7.粉状调味料及其生产8.调味料的应用:8.1 鸡精与火锅调料配料8.2 方便面与方便粉丝的调料8.3 方便面调料中新技术的应用8.4 四川火锅汤卤调制8.5 美拉德产物在方便面调料中的应用8.6 味精,核苷酸,鸡精的合理应用9.调味品的市场及营销调味品概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盐、酱、醋都是调味品,说明调味品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单一个酱字
2、,在中国就有沙茶酱、番茄酱、蒜头酱、甜面酱、豆瓣酱、花生酱、辣酱、景料酱、紫菜酱、沙律酱、酸梅酱、海鲜酱等等,五光十色,记都记不住。固态调味品除了食盐、味精、蔗糖以外,还有豆豉、虾籽、各种辛香料(山票、白芷、豆蔻、陈皮、草果、荜拨、甘草、姜黄、丁香、茴香、砂仁、杏仁、肉桂、辣根等)。液态调味品有酱油(生抽、老抽)、鱼露(鲯油、虾油)、糟油、糟卤等。上述固态、液态、酱态调味料还可配制成各种复合味用于烹调,例如海派菜常用的复合味有红油味、姜汁味、蒜泥味、椒麻味、麻辣味、麻酱味、酸辣味、怪味、芥末味、鱼香味、糖醋味、甜香味、豆瓣味、咖喱味、咸甜味、咸鲜味、糊辣味、荔枝味等;港式菜复合味有红乳麻酱料,
3、沙茶甜酱料、甜面酱油料、椒麻葱酱料、鲜菇红酒料、粉红奶油料、薄荷酸辣料、火锅酱乳料、西柠葡汁料、各种果汁、黄汤、川汁酱、XO鲜酱、香槟汗等。此外,中国菜烹调时还要用各种“料头”(葱、蒜、姜、辣椒、洋葱、芫荽、熟火腿肉料、料菇、五柳料等)和各种汤汁(鸡汤、鸭汤、素上汤、火腿汁、干贝汁、鹅卤水蛇汤等)。这些都是调味品。中国烹饪艺术讲究菜肴的特色、香、味、形、质俱佳,以滋味为核心,以味媚人。虽然许多天然动植物单独加工时工作已有一定的香和味,但不能满足人们的中福之欲,不管什么食物,恰当地加入适量调味品烹调,总是更加令人垂涎欲滴。菜肴主要为了“吃”,滋味才令人爱“吃”,而滋味美离不开调味,即调香。高明的
4、烹饪师、调味师、必须掌握各种调味品的有关知识,并善于适度把握,五味调和。随着我国大多数家庭摆脱了,又从温饱逐渐进入小康,家里厨房架上的调味品也从简单的食盐、味精、酱油、醋、葱、蒜、辣椒寥寥几种发展到各种各样酱料、辛香料、复合料一应俱全。每当节日假日时,全家老小团聚在一起,到菜市场买进来各色蔬菜、鱼肉、水果、,根据每样特色,使用各种瓤烹调出丰富多彩的美味佳肴,让全家人美美地享受一下。西方的烹调倾向于科学,中国的烹调倾向于艺术。在烹调不发达的时代,这两种倾向都只有一个目的度命充饥,所谓“饥不择食”,科学也罢,艺术也罢,暂时靠边。而到了烹调充分发展之后,这种不同的倾向就表现在目的上了:前者发展为营养
5、学上的考虑,后者则表现为对味道的讲究。中国烹调,不仅吃食物,更重要的是“吃味道”。所以中国才有这么多调味品,西文国家的人们,无论从一艺术角度、营养学角度、化学的角度来看烹调,都用不了这么多调味品调味料的分类一.以调味品的加工方法分1.酿造加工类。如酱油、酒、醋、味精等;2.提炼加工类。如食用糖、食盐等;3.采集加工类。如花椒、胡椒、桂皮、丁香等;4.复制加工类。如芥末粉、胡椒粉、五香粉等。二.以调味品的形态分1.固态类。如糖、盐、味精、香料等;2.液态类如酱油、酒、醋辣椒油等。三.以调味品的呈味性分1.盐味类。如食盐、酱油等;2.甜味类。如食糖、蜂蜜等;3.酸味类。如食醋、番茄酱等;4.鲜味类
6、。如味精、蚝油、鱼露等;5.辣味类。如胡椒粉、辣椒粉、芥末粉等;6.香味类。如酒、桂皮、花椒等;7.苦味类。如陈皮、茶叶等。1.化学调味料1.1 氨基酸系列: 谷氨酸钠(味精),甘氨酸,丙氨酸,其他1.2 核酸系列: 肌苷酸钠,鸟苷酸钠,其他1.3 有机酸系列:琥珀酸钠,乳酸钠,其他2.天然调味料2.1 分解型2.1.1 酵素分解型动物性:牛,鸡,猪汤精植物性:酵母汤精2.1.2 酸分解:动物性(HAP),植物性(HVP)2.2 抽出型(方法)常压、加压、榨汁2.2.1 动物性畜肉系列:肉汤精、骨汤精海鲜系列:蛤蜊、海带、海鱼、扇贝、虾、牡蛎、其他2.2.2 植物性:卷心菜、白菜、香菇、洋葱、
7、芹菜、胡萝卜、圆白菜、蒜、生姜、其他2.3 酿造型:酱油、味噌、清酒、味啉、醋、葡萄酒、其他以上两种调味料再配合糖类、无机盐及其他辅助材料,即成为复合型调味料。调味料风味的分类甜味酸味咸味 - 化学调味料的呈味苦味 氨基酸、核酸辣味鲜味 - 氨基酸系列调味料的呈味涩味 HVP、HAP汤精系列调味料的风味浓味厚味口感 色、香、味呈现出 美味口味单一味 复杂味调味料的构成、功能分类香料 强化香气香精系列调味料汤精系列调味料 增强风味发酵调味料氨基酸系列调味料 补充呈味化学调味料 强化呈味调味品的主要技术指标国家监督抽查一般是对调味品可能危害人体安全和健康的指标进行监督检查,而一些有关风味质量的指标
8、不在抽查范围之内。抽查的指标主要有:砷:砷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几乎所有的土壤都有。食品中的微量砷主要来自土壤中的自然本底。砷引起的慢性中毒表现为食欲下降、胃肠障碍、末梢神经炎等症状。标准中规定砷的含量。铅:食品中的铅主要来自于土壤、食品输送管道、包装材料等。铅污染食品引起的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损害造血系统、神经系统、肾脏等。不同调味品中对铅的含量均有不同的规定。黄曲霉毒素:主要来源于产生霉变的食品原料。黄曲霉毒素是种黄曲霉毒素中毒性最大的一种,能引起动物肝脏的病理变化,如肝细胞变性、肝坏死、肝纤维化、肝癌等。对以粮食为原料发酵而成的调味品,标准中规定黄曲霉毒素。大肠菌群、致病菌:来源于环境中的
9、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这两项指标超标时会导致疾病。标准规定大肠菌群,致病菌不得检出。:指产品中食盐的含量。总酸:指产品在发酵过程中产生有机酸的总量,酱中总酸应不大于。总酸含量过高时产生酸味,影响产品质量。食品添加剂(苯甲酸、山梨酸、糖精钠):苯甲酸、山梨酸作为防腐剂添加到食品中用于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糖精钠(糖精)是一种无营养型甜味剂,用来增加产品的甜度。这种食品添加剂是人工合成产品,在我国允许限量使用。标准中规定苯甲酸、山梨酸的含量应、糖精钠的含量应。 亚硝酸盐:主要来源于蔬菜的腌制过程。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内生成亚硝基化合物,这些亚硝基化合物均是致癌因子。酱腌菜标准中规定,亚硝酸盐的含量应。氨基酸
10、态氮:指产品中所含氨基酸的多少。氨基酸态氮含量越高,氨基酸的含量也越高。氨基酸在调味品中主要起鲜味作用。黄(豆)酱中的氨基酸态氮应不小于,在甜面酱中应不小于,蚝油中不小于,虾酱为不小于(去油)和(不去油),虾油中为不小于。调味品味,滋味也。泛指食物在人的口腔中的感受。滋味的各类多达几千种,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两大类型,即基本味和复合味。基本味也称单一味,这类口味独立存在,不需复制。从味觉生理看,基本味可分咸、甜、酸、苦、鲜五种。辣、麻是食物在口腔内引起的特殊感觉,香虽属气味,但习惯上了称味。所以从烹饪角度看,咸、甜、酸、苦、鲜、辣、麻、香等味,就构成了菜肴最基本的滋味。复合味也称混合味,这类口味常
11、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味组合而成。复合味的种类远大于基本味,不同的调味品组合,组合时的不同配比,都会形成特有的复合口味。中国菜肴的滋味绝大多数以复合味形式出现。食物的口味是评判食物质量的重要标准。同样的菜肴,口味的好坏直接决定此菜的成功与否。从烹饪意义上讲,菜肴口味既要符合化学味觉的需求,又要符合物理味觉和心理味觉的需求。化学味觉是食物中的化学呈味物质进入口腔刺激味蕾而引起的感觉,烹饪中通常说的菜肴口味就是指化学味觉。物理味觉是由于食物的物理性质作用于口腔中的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如软硬度、冷热度、粘稠度、咀嚼感、口感等,这种味觉也是菜肴成品所不可或缺的。心理味觉是菜肴成品的形状、色彩、光泽、
12、用餐环境等因素对人产生影响而引起的心理反应。感观俱佳的菜肴和优雅得体的环境,常令人心旷神怡并发人们去品味。调味,简言之调和滋味。运用各种调味品和调味手段,在制作中影响原料,使之具有多种口味和特色风味。中国烹饪讲究“鼎中之变“,中国菜肴历来以味为本。因此,了解味觉的特性,掌握滋味调和之道,就成为厨师必须具备的技艺。首先要遵循调味的基本规律。一是突出本味。在处理调味品与主配料关系时,应以原料鲜美本味为中心,无味者,使其有味;有味者,使其更美;味淡者使其浓厚;味浓者使其淡薄;味美者使其突出;味异者使其消除。二是注意时序。调和滋味要合乎时序,时令,要根据原料的不同时令特征和最佳食用时期,采用不同调味品
13、和调味手段,赋予菜肴不同的口味。三是强调适口。讲究“食无定味,适口者珍“。人的口味受地理环境、饮食习惯、嗜好偏爱、性别年龄等影响,所以菜肴调味要因人施调,以满足不同的口味要求。其次是熟练运用调味方法。按烹调加工中原料上味的方式不同,调味方法可分为腌渍调味、分散调、热渗调味、裹浇调味、粘撒调味、跟碟调味等。这些方法的应用根据调味品的不同呈味成分及其变化,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方法,更多的是根据菜肴成品要求将几种方法结合使用,以调制出无数美味可口的菜肴。再有就是掌握调味的基本要领。一是调制时调味品面要广,质要优。调味品种类越多,口味类型的调制就会越丰富多彩;调味品质量越好,调制的菜肴口味就越纯正。二是调
14、制应适时适量;配制不同味型,需要准确把握不同调味品的用量和比例,调制时还应适当控制调味品的投放时间、投放次序。三是调制时工艺要细致得法。不同菜肴的调味,需用不同的调味品和调味手段,运用不同的调味方法,有些还有特殊的工艺要求,因此要随菜施调,恰如其分,操作得当,手势利索,才能保证菜肴风味。调味的基本原理1.常见的味觉现象(1)味觉的增强现象一种味感因另一物质的存在而显著增强。如味精与I+G 共用能相互增强鲜味,在1%NaCl 溶液中加0.02%MSG,另一份加0.02%I+G,两者只有咸味而无鲜味,但两者混合就有强烈的鲜味。因此I+G 的加入可以减少味精的用量,既提高了质量又降低了成本。核苷酸与
15、肉类香精并用时不仅可以抑制异味而且呈现出强烈的肉味。(2)味觉的对比现象一种呈味物使另一种不同味的物质,味道变得更强。如咸味与甜味(在100mL 水中加入15g 的糖,再加入17mg 的盐,会感到甜味比不加盐时要甜)、咸味与鲜味。在鲜味剂中加盐使溶液更鲜美。加入某些香辛料能烘托肉类香精的香气,使肉香味更浓。在辣味料中加入少量香油更突出了辣椒的香气。(3)味觉的掩盖现象一种物质使某种味明显减弱。如味精掩盖苦味和咸味及酸味、砂糖掩盖咸味、姜葱掩盖腥味、花椒肉桂等掩盖异味等。在制作酱包时,肉的腥膻味可以加入料酒、醋而除去。酵母精含有特殊的酵母味而造成调味上的困扰,可以加入丁香或胡椒而除去.水解蛋白由
16、于受制造工艺的限制有时后味带有化学气味或不爽的气息,可以加入少量的洋葱精油或姜使水解蛋白扬长避短而清爽鲜香。(4)味的派生现象两种味的混合,会产生出第三种味,所谓“五味调和百味生”就是这个道理。如豆腥味与焦苦味结合,能够产生肉鲜味;姜蒜与辣椒加糖与醋在油中加热产生鱼香味;炒鸡蛋加上醋产生蟹味;花椒和辣椒在热油中炸香再加葱、蒜、糖、醋后称之为怪味;当白糖、料酒、酱油、甜面酱等调配又可制成叉烧味。2.食品的理化状态对味觉的影响(1)粘稠度和细度对味觉的影响粘稠度高的食品可延长食品在口腔内的粘着时间,使滋味感觉时间延长。细腻的食品可美化口感,使得更多的呈味粒子与味蕾接触,味感更丰满。因此在汤料中可适
17、当添加增稠剂。(2)油脂对味觉的影响大多数风味物质都可部分溶解于脂肪,由于味道的化学结构不同及脂肪酸的链长度差异,使得味道成分在油态和水态彼此分离。溶于水的味首先释放,并很快消散,后释放出来的是溶于脂肪的味,导致连续的味道的感觉。因此低脂肪食物不能具有高脂肪食物的浓烈和持续的味觉。同时脂肪本身也提供口感和浓度。(3)醇厚感对味觉的影响醇厚是食品中的鲜味成分多,并含有肽类化合物及芳香类物质所形成,使味感均衡协调留下良好的厚味。因此汤料中缺少HAP、HVP 等成分是不可能有醇厚感的。(4)香味和色彩对味觉的影响对食品增香着色后,由于条件反射,食用时能产生愉快的感受。但增香和着色所增之香味颜色应与食
18、品相和谐。3.香气的概念和特征调香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将单体香料组合成一个香精,所谓调香,主要指香精的复配。(1)香气的二种感觉:直冲感:即香气冲鼻感,来源于低沸点和挥发性香基强烈的嗅觉感。如:合成香精和拌合型香精的头香。圆润感:即香气天然柔和感,来源于动物蛋白中氨基酸、多肽和糖类、脂肪,经美拉德反应的特殊肉源香气。(2)香气的三个阶段:头香:闻香时最先感到香气,它应当清新、柔和、不刺鼻、特征香气突出。体香:头香之后立即闻到香气,它应当丰满、醇厚,是香精的最主要的香气特征.尾香:是头香和体香挥发为后留下的香气,尾香停留的时间较长。(3)香气的四个要点:香型逼真、香气浓郁、留香持久、香气协调。4.
19、调味调香的原理调味调香的原理就是根据各种呈味物质和香味料的特点、各种味觉嗅觉现象,取得口味香气风味平衡,目的在于寻求各种呈味料香味料之间的和谐美。调味调香就是将各种呈味料香味料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组合,产生新味,使其具有独特的风味。其最高境界就是:使各种香型口味综合再现实际烹调的香气口感,使全部香气和味感综合为一,逼真、圆润、浓郁、醇和。烹与调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烹调香气非常复杂(中式菜就有八大菜系之分,烹概括了炸、煎、炒、焖、烧、烤、煮、炖,等工艺;调则是用数以百计的调味料,调千变万化之口味 ) 只有在掌握通过各种原料和烹调方法的配合,使香气变化的基本规律, 才能正确调配出各种调味香料。因此选
20、择汤料所用的调味香料通常必须有一定的烹调香气和口感。“食无定味,适口者珍”,反应了调味的灵活性,但“五味调和百味香”,确实也是我们调味的一个基本准则,只有掌握了香和味的基本规律,才能把酸甜苦辣咸配合得当,美味可口。(一)调味的时机调味的时机是菜肴加热中的时间概念。有了呈味调味品,掌握了一定的调味手段,还不能直接进行调味。在烹调中,由于调味是结合加热进行的,所以受加热方式限制。如用油蒸气传热,加热时是无法进行调味的,只能在菜肴制作过程中伺机而行。从菜肴制作的阶段来看,这样的机会共有三个:即加热前、加热中、加热后。1、原料加热前调味这种调味也称基本调味。基本调味是指原料在加热前用盐、酱油、料酒或糖
21、等调料调拌或浸渍,利用调味品的渗透作用使原料内外有一个基本味道。这种调味适全于炸、蒸、煎、烤等加热时难于调味的烹调方法,也适全于形态较大的动物性原料。另外,炸、熘、爆、炒等急火热油速成的菜,为了使原料内部入味,也结合挂糊、上浆进宪基本调味。原料在过行基本调味时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基本调味需要时间。由于调味是利用调味品的渗透将呈味物质带入原料内部的,而渗透是需要较长时间的,因此,原料在进行基本调味时,特别是大型原料进行基本调味,一定要使调味具有充分的时间。第二,基本调味要留余地。由于基本调味是菜肴制作的初步调味,后面还可能有正式调味或辅助调味,因此,各种调味品在量上要适度。2、原料加热中调
22、味这种调味也称正式调味。正式调味是指原料在加热过程中,选择适当的调味品,按照一定的顺序加入锅中为原料调味。这种调味适全于炒、爆、熘、烧、扒、焖、炖、卤、氽、烩等多种烹调方法,也适合于大型或小型的动植物原料。有些急火热油速成的菜肴难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准确的调味,可以采取兑汁的办法,将所用调料事先装入碗内,在加热结束前淋入锅内。加热中调味的应用十分广泛,在这个阶段调味时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调味品投入的时机要科学。在正式加热时进行调味,调味品在加入顺序上存在一个时间先后的问题。酱油和糖可以为菜肴增色,早点加入可使颜色逐渐附着于原料表面;盐对蛋白质有变性和沉淀作用,过早加入会影响成熟速度和汤汁的味道
23、;味精加入过早不仅会降低鲜味,而且会影响对菜肴味道的判断:葱、姜、蒜、醋、料酒等含有挥发性物质的调料,如果是为了去除原料中的异味,可早点加入与原料共热,如是是为了增加香味则应晚点加入,以免过度加热使香气挥发殆尽。第二,菜肴口味要基本确定。正式的调味往往是基本调味的继续,除个另烹调方法外,这阶段菜肴的口味要确定下来,这是调味时机中至关重要的阶段,也是决定性的调味。3、原料加热后调味这种调味又称辅助调味。辅助调味是指原料加热结束后,根据前期调味的需要进行的补充调味。这种调味适合于蒸、炸、烤等正式加热时无法调味的菜肴,如炸牛排、烤鸭等,菜肴上桌时一般要带佐料佐食,或是蕃茄汁、或辣盐、或是甜面酱等。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程科技 工程 科技 调味 研发 基础教程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34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