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科技]直升机建模 论文一稿.doc
《[工程科技]直升机建模 论文一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科技]直升机建模 论文一稿.doc(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摘 要关键词 IIAbstractKey words: 目 录第一章 绪论11.1 课题背景11.2 课题的价值及意义21.3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31.3.1 国外小型无人直升机研究现状31.3.2 国内小型无人直升机研究现状51.4 小型无人直升机建模的难点、重点及核心问题6第二章 小型无人直升机动力学模型72.1 小型无人直升机建模技术概况72.1.1 第一性原理建模72.1.2 系统辨识建模82.2 坐标系的定义与说明102.2.1 大地坐标系102.2.2 机身坐标系102.2.3 大地坐标系和机身坐标系的转换112.3 小型无人直升机动力学模型132.3.1 小型无人直升机的操纵原
2、理132.3.2 小型无人直升机的刚体动力学142.3.2.1 通用刚体运动方程142.3.2.2 通用刚体动力学的扩展172.3.3 小型无人直升机的力和力矩172.3.3.1 主旋翼动力学模型172.3.3.2 尾桨动力学模型192.3.3.3 机身动力学模型202.3.3.4 水平安定面动力学模型212.3.3.5 垂直安定面动力学模型212.3.4 小型无人直升机旋翼的动态特性222.3.4.1 旋翼的挥舞运动232.3.4.2挥舞运动方程242.4 小型无人直升机悬停状态下的完整模型26第三章 小型无人直升机模型线性化及参数辨识283.1 小型无人直升机悬停状态下的模型线性化283.
3、1.1 小型无人直升机小扰动线性微分运动方程283.1.2 垂向和航向303.1.3 悬停状态下小扰动线性微分运动方程323.1.4 改进后的小型无人直升机悬停状态下的线性模型323.2 模型的参数辨识343.2.1 频域辨识简介343.2.2 基于偏相干分析法的频域辨识363.3 飞行实验及参数辨识结果分析393.3.1 扫频实验方案393.3.2 数据的选择和处理413.3.3 实验结果与分析42第四章 小型无人直升机模型仿真验证434.1 Matlab和Simulink简介434.2 模型仿真434.2.1 模型构建434.2.2 模块化编程434.2.3 系统仿真434.3 仿真模型验
4、证43第五章 模型仿真结果分析44第六章 结论45参考文献46致谢49附录50外文资料原文51外文资料译文52V第一章 绪论1.1 课题背景无人飞行器(UAV,Unmanned Aerial Vehicle)简称无人机,它是利用机载传感器和自动控制系统自主执行给定任务或者通过无线电遥控设备发送遥控指令执行任务的飞行器1。与载人飞机相比,它具有体积小、造价低、操作灵活、使用方便等优点。随着微处理芯片、传感器、全球定位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相关设备性能的提高和体积重量的减少,无人机成了机器人领域近二十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现代先进无人机是诸多技术成果的集成,它涵盖了气动、结构与材料、动力、自主飞行控制
5、与导航、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个专业领域。无人机作为一种新型的空中力量,在“枯燥任务领域、恶劣环境任务领域和危险任务领域”三个特定的环境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2。它己经从负责单纯的空中侦察,扩展到情报监视、指挥、充当诱饵、电子战、战场损伤评估、火力攻击等多种任务方式。无人机主要可分类为固定翼无人机(FUAV,Fixed-wing UAV)和旋转翼无人机(RUAV,Rotor-based UAV)。固定翼无人机具有空气动力学特性相对简单、自主飞行控制较易实现、抗风能力比较强等优点,所以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固定翼无人机在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而且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局部战争中取得了良好的军事效益2。但是它们
6、也存在着固有的缺点:例如有些需要利用跑道起飞及降落会占用较大的空间,有些需要用弹射器发射,用降落伞着陆等。当需要在障碍物众多且具有复杂地形的战场或城市环境中执行任务时,固定翼无人机显然是不能胜任的。与固定翼无人机相比,无人直升机能够垂直起降、空中悬停、前飞、侧飞、后飞、低空及超低空飞行等特点。根据大小和载重划分,无人直升机又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微小型、超微型等。其中小型化、微型化是无人机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小型、微小型无人直升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场地因素限制小、机动性高等优点,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5。小型无人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小于50千克)不但有全尺寸(Full Scale)无人
7、直升机的飞行特性,而且还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机动性能更高等优势,它具有在狭小空间复杂环境中垂直起降和悬停的能力,所以成为近年来无人机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除军事目的外,小型无人直升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领域:搜索与营救、协助执法、航空测绘、监督检查、农业应用、野生动植物观察、空中拍摄、环境(海洋)检测等众多科研与生产领域6。1.2 课题的价值及意义虽然小型无人直升机有如此巨大的应用前景,但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少数项目在实际应用中得以实现。微小型无人直升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控制对象,其具有高度非线性、复杂的动力学特性、开环不稳定、轴间耦合强等特点,其自主飞行控制技术更是融合了人工智能、图
8、像处理技术、无线传输技术、先进控制技术、多传感器融合技术以及先进制造技术等尖端技术。因此,微小型无人直升机的自主飞行控制技术至今为止在国际上仍属于前沿尖端技术,只有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等少数国家具备无人直升机的研制能力。90年代以来,在军方需求和技术进步的驱动下,众多大学和研究机构纷纷开展微小型无人直升机的研究。其中美国主要是在NASA等研究机构以及大公司的资助下,由几所著名的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MIT)、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卡耐基-梅隆大学(CMU)、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佐治亚理工学
9、院(Gatech)等对微小型无人直升机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由于微小型无人直升机上可以安装高精度摄像机和精密的导航仪器,能够按照事先或者在线设定的路线进行自动飞行,在军事上具有广泛的用途,所以无人直升机的飞行控制系统及其相关技术,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绝对的封锁和保密。随着微小型无人直升机性能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未来微小型无人直升机在各个领域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因此,独立自主研究微小型无人直升机的自主飞行控制技术迫在眉睫4。我国无人直升机的研制生产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功能还十分有限,无人直升机的飞行主要靠飞行员在地面遥控完成,大多数还不具备自主飞行能力。另外,我国航空技术大多都是依靠引进、吸收国外先
10、进技术逐步发展起来的,被动跟踪、模仿多,自主创新、开发的少。很多关键技术至今尚未摆脱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依赖,尚未根本扭转受制于人的局面。在开发和研制新一代最先进的航空产品中,我们面临发达国家的严格的技术封锁,我们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才有出路。由于无人直升机在军事和民用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所以迫切需要我们科技工作者在无人直升机的研制方面,立足自主创新,将自主飞行导航等关键技术领域作为突破口,以实现我国无人直升机的跨越式发展2。1.3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3.1 国外小型无人直升机研究现状由于微小型无人直升机广泛的应用前景,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著名高校都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对小型无人直升机的研
11、究。例如,卡耐基-梅隆大学已经在1998年夏天完成了NASA资助的利用微小型无人直升机对加拿大北极圈部分地区的高精度地图绘制的工作。日本Yamaha公司研制的RMAX小型无人直升机己经可以装载设备完成播撒农药、航拍等多种任务。另外,国际空中机器人比赛(IARC, International Aerial Robotics Competition)也吸引了更多的研究机构进入该领域。IARC是由国际无人系统协会举办的无人系统国际竞赛,目的是为了培养未来无人系统工程师、科学家和操作人员,代表了民用科研机构微小型无人飞行器研究的最高水平。IARC的基本要求是:空中机器人不能由人通过遥控的方式操纵,必须
12、自主与环境进行交互,同时做出相应的反应7。目前,最先进的微小型无人直升机的研究成果都是在几所世界著名的大学取得。研究者通常是采用已有的遥控直升机安装飞行控制系统构成微小型无人直升机。如图1-1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Eric Feron领导的研究小组基于“X-cell 60”模型直升机开发的Draper无人直升机(DSAAV, Draper Small Autonomous Aerial Vehicle),装载重量约为3公斤的控制箱,其设备主要包括:差分GPS,惯性测量单元,罗盘,超声高度声纳等传感器,系统同时使用了卡尔曼滤波器提高导航的精度,并改善系统的可靠性以及容错能力。Draper无
13、人直升机在2002年首次实现了微小型无人直升机360度自动翻滚大机动飞行,即在无人操控的状态和保持较高飞行速度的情况下,围绕机体的纵轴线像陀螺一样做360度滚动8。图1- 1 MIT的微小型无人直升机Draper图1-2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BEAR(Berkeley Aerial Robotic)项目组开发的微小型无人直升机,2003年已成功实现了微小型无人直升机的自主起飞、悬停、避障和降落。他们将在微小型无人直升机的自主编队飞行、基于视觉伺服的自主着陆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9。图1- 2 UC Berkeley的微小型无人直升机图1-3是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Ga
14、tech)开发的GTMax无人直升机,Gatech是国际空中机器人比赛的最早发起者,其研究的微小型无人直升机在2003年IARC比赛中成功完成了比赛的两阶段任务:l)从3公里外自动飞入市区;2)寻找到目标,并把视频图像或者静态的照片传回3公里外的地面基站10。图1- 3 Gatech的微小型无人直升机GTMax图1-4是美国Stanford University的Hummingbird项目组开发的微小型无人直升机,用经改装的60级模型直升机作为实验平台,实现直升机的自动起飞、悬停、轨迹跟踪和降落等功能,其飞行控制和导航系统采用的是差分载波相位全球定位系统。用四个独立的天线实现对直升机飞行姿态的
15、测量,能够检测直升机的姿态、航向信息,并加以控制,从而省去了高度计、陀螺仪、惯性导航仪等设备。这是该研究组最具特色的技术措施。另外,直升机上还安装了一个摄像头,达到监测周围环境的功能,该项目最终目标是实现一个低成本的,满足任务级别操作的“空中飞鸟”11。图1- 4 Stanford的微小型无人直升机Hummingbird除了上述研究组外,还有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CMU),德国的柏林工业大学,瑞士的苏黎世理工学院(ETH),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和国立大学,澳大利亚的CSIRO公司等研究组在进行微小型无人直升机的研究。1.3.2 国内小型无人直升机研究现状我国无人直升机的研究开发起步较晚,大部分型
16、号的无人直升机均还处于研制阶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起步最早,目前已经拥有了自主研发的小型无人直升机,如M22、BZK-010、FH-2等,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也随后开始了相关研究,我校机器人研究所(RI)也从2011年开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人直升机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至今,我国研发的无人直升机,大部分未交付军民用户使用,仅有极少数的靶机被用于部队训练。涉及影响无人直升机发展的飞行平台技术、控制与导航技术、全隐身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任务载荷设备技术与世界无人直升机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而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微型和超微型直升机的研发刚刚起步,相关的若干关键技术也
17、才纳入发展规划中。1.4 小型无人直升机建模的难点、重点及核心问题目前,微小型无人直升机的研究热点主要有:精确动态模型的建立;自主飞行控制研究;避障技术;传感器;视觉伺服的应用研究等,其中建模和飞行控制技术是最主要的研究内容。而我们课题组的研究重点在于前面三项,即建模、自主控制及避险避障技术的研究。小型无人直升机的数学模型是设计先进控制系统的基础,所以要为小型无人直升机设计飞行控制系统,首先需要获得足够精确的数学模型。由于小型无人直升机特殊的强耦合性结构,要获得其精确的数学模型,尤其是要获得其全包线飞行时的数学模型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情。困难二在于小型直升机模型机械结构的不同导致我们的模型和以往
18、研究机构所提出的模型有些许差异,这是由于我们的直升机没有贝尔希拉小翼所致,具体不同以及模型的修改将在本文第三章详细叙述。本文将着重介绍小型无人直升机在建模方面的研究方法,对于小型无人直升机的飞行控制技术,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故不涉及。52第二章 小型无人直升机动力学模型小型无人直升机系统具有高度非线性、强耦合、时变、开环不稳定等特性。要实现无人直升机的自主悬停、前飞、自主起降等飞行目标具有较大的难度。数学模型是设计先进控制器的基础,所以要为小型无人直升机设计出合适的飞行控制系统,首先需要获得其较精确的数学模型。2.1 小型无人直升机建模技术概况目前,小型无人直升机的建模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
19、第一性原理建模(First-principles Modeling),也称为机理建模,它利用物理、机械及空气动力学等相关理论得到对象的动力学模型12;另一种是系统辨识建模方法,它通过采集飞行实验数据,利用特殊的计算工具得到其数学模型12。2.1.1 第一性原理建模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建模方法在全尺寸有人驾驶直升机中得到了较广泛的研究。该建模方法是通过对无人直升机的每一个组成部分进行严格的气动力学、飞行力学、机械学等理论分析计算,得到无人直升机的非线性运动学及动力学模型方程,所以该模型适合于无人直升机全包线飞行(Full Flight Envelope)控制器设计及仿真研究。在小型无人直升机研究领域
20、,只有较少的团队成功应用第一性原理建模并实现飞行控制器的设计13,但即便如此,他们也只是参考全尺寸(Full-scale)大型无人直升机建模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基于动力相似性原理,最终得到的小型无人直升机的非线性数学模型。为简化模型复杂程度,作者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悬停飞行状态,然后将该非线性模型在悬停点附近线性化,设计了线性多输入多输出控制器。最近十来年,随着对小型无人直升机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比如做超机动飞行动作,采用传统的系统辨识方法建模越来越困难,这是由于采集数据所需的机动飞行实验很难操作,甚至有相当的危险性。于是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建模方法引起了广泛关注。Gavrilets等人在文献14中,
21、为X-Cell小型无人直升机建立了一个17阶的非线性动力模型。该模型大部分参数可以直接测量得到,某些参数需要通过简单的飞行试验估计得到,不需要专门的系统辨识技术。模型的准确性通过比较模型仿真输出和实际飞行试验收集到的输出数据来验证。Civita等人在文献15中建立了一个包括30个状态向量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其在第一性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MOSCA(基于飞行仿真和控制分析的建模,Modeling for flight Simulation and Control Analysis)建模方法。该方法在频域中利用全局优化算法,将第一性原理和系统辨识方法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其主要思想是:首先将基于第一性原理
22、得到非线性模型在几个选定的平衡点附近线性化,得到其在该平衡点处的局部频域响应曲线;然后再采集在同一工作状态下的实际飞行数据,得到其响应曲线;将前面得到的两条响应曲线相比较,利用全局优化算法实时调节基于第一性原理得到的非线性模型的关键物理参数,使二者的响应相吻合,从而得到了可信度较高的小型无人直升机数学模型。基于第一性原理得到的小型无人直升机数学模型在其全包线飞行状态下都有效,这个特性使得它非常适合于应用到飞行器仿真方面的研究中16,例如结合相关的硬件和软件,可以为小型无人直升机设计出硬件在回路(Hardware-in-the-loop)飞行控制仿真平台17。这样,很多需要实际飞行测试的项目就能
23、移植到地面实验平台上实现,从而可以减少大量的试飞实验,节省时间及资源,而且该项工作没有危险性。但是,基于第一性原理得到的模型一般都是高阶非线性数学方程,并且包含大量的未知物理参数量:机身及旋翼的质量和惯性矩;主旋翼和稳定杆升力曲线斜率;机身各部分阻力系数等。这些未知参数中,一些能够直接测量(质量等)得到,一些通过简单实验得到(单摆实验测得惯性矩),还有些跟空气动力学相关参数,比如升力曲线斜率,阻力系数等需要通过风洞实验才能得到。这是该建模方法的困难所在。2.1.2 系统辨识建模采用第一性原理建模,需要研究人员对小型无人直升机的物理结构、空气动力学特性等有很深刻的了解,并且有些物理参数的获得比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程科技 工程科技直升机建模 论文一稿 工程 科技 直升机 建模 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34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