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科技]染色馒头.doc
《[工程科技]染色馒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科技]染色馒头.doc(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染色馒头 染色馒头是通过回收馒头再加上着色剂而做出来的。2011年4月初,消费主张节目指出,在上海市浦东区的一些华联超市和联华超市的主食专柜都在销售同一个公司生产的三种馒头,高庄馒头、玉米馒头和黑米馒头。这些染色馒头的生产日期随便更改,食用过多会对人体造成伤害。销售地点在上海市浦东区的一些华联超市,它们的主食专柜都在销售同一个公司生产的三种馒头:高庄馒头、玉米馒头和黑米馒头。销售人员说,这些馒头卖得不错。 从这些馒头的外包装上,可以看到,它的生产厂家是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地址是上海市宝山区南大路380号。这些看起来白白香软的小麦馒头、淡黄诱人的玉米面馒头是这样生产出来的。 馒头真相在旁
2、边的角落里,地上还堆放着很多包装好的馒头,这些馒头标签上标注的生产日期竟然是3月22日。工人告诉记者,这是从超市里退回来的,可以再加工利用。那么这些七天前的馒头,回收回来又会怎样再利用呢? 标签上标明的存储条件是0度到5度,保质期为8天,到这一天,也就是3月29日,这些馒头的保质期已经到期。工人们会将这些馒头作什么用呢? 工人:(这是过期的馒头?)这个说过期也没过期,人家用不完,拿回来就重新绞。(有的馒头到了一个星期卖不出去,咱们再收回来是吧?)因为它有保质期嘛,保质期过了,它就要退回来。 原来,工人所说的再利用,竟然是把这些回收回来的馒头重新和面加工成新馒头。 在加工车间记者看到,这些回收回
3、来的3月22日的馒头被工人从包装袋里取出来,直接倒进了和面机里。在一台和面机里记者数了一下,一共放进去了20多个回收回来的馒头。 随后,工人把两桶水 倒进了和面机,将馒头充分浸泡。五分钟后,工人又把两袋面粉倒进了和面机,与泡软的馒头一起搅拌了起来。 工人:(一缸能出多少馒头?)一百五十个馒头。 和面机的对面是一台馒头机,把面填进去,在出口就能直接滚出面团了,然后面团被放在一个个铁盘子里,准备进入蒸箱。 在蒸馒头的车间里,地上满是污渍。 十几分钟之后,一个个热气腾腾的馒头就新鲜出炉了。 在馒头的包装车间记者看到,几个工人正在把刚刚蒸熟的馒头装进塑料袋,每个塑料袋装四个馒头。在包装馒头的过程中,工
4、人们都没有带手套,也没有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 包装完成后,每袋馒头被贴上不同种类的标签,随后,一箱一箱的馒头被发往市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应当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经营设备或者设施,有相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洗涤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备或者设施;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生产经营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 经过几天的观察,每天下午都会有一些临近或过了保质期的馒头被运回公司,送到加工车间,再次回炉被加工成新的馒头。1 最新消息上海多家超市销售的小麦馒头、
5、玉米面馒头被曝系染色制成,加防腐剂防止发霉。馒头生产日期标注为进超市的日期,过期回收后重新销售。每天有3万问题馒头销往联华、华联、迪亚天天等30多家超市。 防腐剂、甜蜜素齐上阵记者在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了解到,这里生产的馒头主要有三个品种:高庄白馒头、黑米馒头和玉米馒头。在高庄白馒头的标签上标注的食品添加剂是维生素C。可事实上呢,和面工人用水泡上回收来的馒头之后,他又陆续往和面机里加了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又是什么呢? 工人:(山梨酸钾是做什么用的?)防霉的呀,(防止馒头发霉的?)对,用它之后馒头的保质期可以长一点。这是甜蜜素,放的时候剂量少一点,以前做馒头都是放糖精,现在就是加甜蜜素代替了
6、,哪里有白糖没有的,你店要做大肯定要用的。 在高庄白馒头的标签上,消费者能看到白砂糖和维生素C,可实际上,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添加的不是白糖而是甜蜜素,没见专门添加维生素C,却见加进去了防腐剂山梨酸钾,而这两样添加剂根本就没有标注出来。 在整个馒头加工过程中记者发现,工人们在添加各种添加剂时非常随意,完全是按照自己的经验,想添加多少就添加多少。 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发酵面制品的食品分类号为06.03.02.03,可以使用的添加剂中,并没有山梨酸钾,然而,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在生产馒头的时候,却堂而皇之地添加了这种防腐剂。 而且,记者还发现,工人在生产馒头的时候又使用了另
7、一种食品添加剂-甜蜜素,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规定,允许添加甜蜜素的食品种类是烘焙/炒制坚果与籽类,并不包含发酵面制品。 染出来的“玉米面”添加柠檬黄制造出所谓的玉米馒头,造出这样的假货,莫非是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的工人因为不懂而为之?还是他们心知肚明、明知故犯? 工人:做玉米馒头,玉米放多了好,(玉米放多了好,你这里放了多少?)我这个只能放一碗。(工商部门检查,加色素没有问题?)那要抓住的,加色素,来查的时候,肯定要藏起来,(肯定要藏起来?)不能给他们看见,(可那是食用色素呀?)食用色素也不能给他查出来,查出来要罚死的,他这里检查来的时候,也规定过,不允许放色素的,(我只用一点点?)
8、也不行,他明文规定不允许放这种色素的。 知道相关部门明文规定,禁止在制作玉米馒头的过程中添加色素,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为了逃避检查,还专门想出了一套对策。 办公室人员:一般来说馒头的话,一个月抽查一次,他们来检查,我们就把东西拿到办公室给他们检查,不让他们去车间,他们一来我们就把车间的门关上,不让他们进去。 看来,工人心里也非常清楚,做玉米馒头不用玉米面而是用色素染色的行为是不允许的,可是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工人:没有正规的,百分之百的没有,食品的成本太高了,要真材实料的玉米馒头,不可能的。 这样做出来的淡黄色的玉米馒头表面看起来是漂亮,可是,面对这样好看的馒头,工人们却是不屑一
9、顾,甚至避而远之。 工人:我不会吃的,打死我都不会吃,饿死我都不会吃,(你自己做的东西你不吃?)我自己做的东西我知道能吃不能吃,好吃不好吃,里面加了色素的,不能吃。 自己生产的馒头自己却不吃,那这些馒头都卖到哪里去了呢? 工人:像这种东西,年纪大的人才买,百分之八十是年纪大的人买,所以供不应求,(这一屉多少个馒头?一天能蒸多少屉?)每天三万个馒头,(咱们这是不是最大的送馒头的公司?)你说在上海是吧,(对。)反正总归送的超市挺多的,联华和华联合并了,联华也要送了,量又加上去了,(联华和华联一共多少家你们要送的?)大概三、四百家。 为利执法2“瘦肉精”事件尘埃未落,“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牛肉膏
10、”又接踵而来。食品安全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然而恶性事件却频频出现。食品安全屏障为何屡屡被突破?监管到底缺失在哪儿?把好“入口”安全关该有哪些突破? 监管“马后炮”:曝出来就查,曝不出来就算来自权威部门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有关部门共检查各类食用农产品、食品及相关产品生产经营单位3552万户次,查处各环节违法违规行为13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48人,取缔和停产违规企业单位10万余家。食品安全的整顿力度不可谓不大,但为何食品安全事件依然频现? 随着上海盛禄食品公司非法使用色素生产“染色”馒头的曝光,相关部门迅速进行了查处。然而,疑问却并未随着调查结果公布而消除。一个馒头从生产到销售
11、再到最终上到百姓餐桌,需要过企业内控、质监、工商等诸多关口,但遗憾的是,除了经营者“黑心”外,安全监管防线“集体失守”。 记者梳理发现,从近期曝光的“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瘦肉精”猪肉、“牛肉膏”事件,到以前披露的“三聚氰胺”奶粉、“大头娃娃”奶粉、“假葡萄酒”事件,其中暴露出的“马后炮”监管,并不少见。 20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从当年3月起三鹿集团、有关部门就陆续接到消费者反映,在前期长达四五个月时间内,各级检测机构先后多次对三鹿奶粉进行检验,“均未发现问题”。直到9月被媒体曝光后,地方政府和企业才开始“彻查”。 2010年底的河北“昌黎葡萄酒造假事件”中,当地的假葡萄酒业存
12、在多年,形成了“造假一条龙”,甚至带火了当地的酒精、食品添加剂及制作假冒名牌葡萄酒标签厂家,而当地的监管部门竟“浑然不觉”。直到被曝光,才开始“迅即”介入 在疑云未散的“瘦肉精”事件中,有关部门排查后对外界称,确认的“瘦肉精”阳性生猪主要集中在河南济源周边四县市。而“巧合”的是,媒体所曝光的,也是这四县市。“搞调查的媒体掌握得这么准?没被曝光的就全都让人放心吗?”采访中,一些百姓仍心存疑虑。 从现实来看,目前我国共有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40多万个,人手相对较少,快速和常规检测能力不够完善。“监管难度大,但这并不能成为监管缺位的挡箭牌!”山东大学社会问题研究专家马广海教
13、授认为,作为百姓食品安全“把关人”,少数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得过且过,曝出来就查,曝不出来就算,这样食品安全事件焉能不发生? 以利定取舍:“执法为民”还是“执法为利”从已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看,一些监管部门“在办公室看样品”成为“监管习惯”;“瘦肉精”事件中,曝出“让养猪户自己取样送检”的尴尬,更有甚者,少数监管部门和工作人员将能不能创收作为管与不管的取舍标准,甚至存在执法腐败,监管职责被抛之脑后。 毋庸讳言,虽然近几年财政支持力度加大,但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任务繁重,经费需求还有很大缺口。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现行体制下,一些地方监管部门的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要依靠上级返还的收费罚款来“解决”,这多少造
14、成了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的“执法为利”。 山东某县质监局一位食品审查员曾多次向记者反映基层监管问题:“现在的财政供养机制不是很顺,收费罚款省局、市局都扣一部分,剩下大约80%是自己的,所有人的工资福利就从收费、罚款中出,这样的监管能没漏洞吗?如果说之前曝出的上海出租车运营是钓鱼执法,我们现在就变成了养鱼执法,每天的工作目标就是想着如何完成创收任务。” 罚款的目的本来是加强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惩处,然而,调查发现,在一些基层监管人员那里,罚款竟然“生财有道”。 这位食品审查员举例说,执法中即使发现造假也不能罚死,罚太狠了,下年找谁收钱去?本来罚10万元的现在罚1万,企业交了“保护费”,焉有不
15、放之理?这样的怪象下,监管人员快与违规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了。 据了解,这样的现象并非个例,浙江一名基层监管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有的年份几个月可以不干活,因为“前期努力”,已经提前完成了全年的“创收”任务。 记者在“质量技术监督人士的网络家园”“中国质量热讯”网上看到,有些帖子说“我们的工资来源于企业的违法所得”,“只要给了钱,立马变成甜瓜脸。能否吃上饭比有没有面子重要些”。 此外,来自一些地方政府的压力,也削弱了监管力度。一位地方质监部门负责人向记者抱怨说,政府头等大事是发展经济,监管部门如果只是管管小企业、打打苍蝇还无所谓,要是对于地方“有重要贡献”的食品企业、行业“铁面无私”,领导就会
16、找你“谈话”。 问责需到位:严防“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一些专家指出,从已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来看,虽然部分人员确实存在失职、渎职行为,但法律法规对于如何判定监管部门是否履职到位,缺乏明确界定。每次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后,监管部门“理直气壮”地把矛头指向肇事者,但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的失职却易被忽视。“这种现象一定要杜绝,监管部门也不能免责。”马广海说。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和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高度关注的今天,食品安全监管一旦不及时,极易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所以强化监管是重要的突破口。”舆情问题专家、天津社科院研究员陈月生等专家认为,应从问责“查处比曝光慢半拍”现象入手,铁腕查处失职渎职、以权谋私、执
17、法腐败、部门牟利等行为。 近年来食品安全工作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食品安全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仍需从体制机制上不断健全完善,形成长效监管机制。 实现全程无缝监管。食品行业产业链条长、环节多,监管力量分散,必须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率。“我们常说食品安全问题是九龙治水,为什么?这在经济学上存在着搭便车的尴尬。”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锫说,食品的监管部门众多,每个监管环节都会认为,我这里没管住,自然会有别人来管;反过来,如果我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去管,食品安全不出问题反让其他部门“搭便车”,破除这种职权交叉的体制势在必行。 强化信息收集,建立群众举报奖励机
18、制。专家建议,按照查获情况重奖举报者,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力量,让不良分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无藏身之地,从而净化食品市场。 加强基层监管部门人力、设备和经费保障力度,让罚款与部门利益脱钩,严禁罚款返还、变相“坐收坐支”。我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工作。绝大多数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在基层,也解决在基层,黄锫建议将地方政府是否建立了工作责任制、经费保障落实情况作为检查和问责的重点。这也就监管的“不作为”或者说“无作为”。 编辑本段政府举措工商部门上海工商部门连夜采取了应对措施,组织相关企业自查,并已经发现了涉嫌染色处理的馒头。 宝山区质监人员对厂家有关物品进
19、行查封上海市工商局表示,昨天已连夜要求全市各大超市、卖场开展自查,发现有涉及相关企业的问题商品,立即作下架处理。 昨天22时,工商行政部门透露,在有关门店已经发现了涉嫌的染色馒头,并已将样品提交第三方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将在检验结果出来后进一步处理。 工商行政部门将在全市范围内,对流通领域的超市、卖场企业进行全面检查。3 上海工商部门连夜对相关超市进行了检查,截至12日共下架封存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生产的“染色”馒头6048只。 12日凌晨,上海工商执法人员对报道中涉及的迪亚天天仓储中心、华联超市光新路店等进行了执法检查,并在现场发现了涉嫌使用色素的“染色”馒头。目前,样品已送法定食品检验
20、机构检测。此外,华联等超市的相关馒头产品也已全部下架。 上海工商部门表示,从12日起,监管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对超市销售的馒头等产品展开专项检查,同时要求企业自查并落实召回措施。 质监部门目前,上海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正在对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使用色素染色、更改生产日期等问题进行调查。4 执法人员4月11日、12日现场抽取了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生产的高庄馒头等成品和原料共19个批次。经检测,其中4个批次成品中检出“柠檬黄”;两个批次成品中的甜蜜素含量超标。13日,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依法吊销了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的食品生产许可证。 公安部门上海公安部门对涉嫌犯有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21、的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法人代表叶维禄、销售经理徐剑明等5人依法刑事传唤。经审查,这5名犯罪嫌疑人分别交代了企业自2011年1月以来,违法生产、销售掺有违禁添加剂“柠檬黄”的“染色馒头83716袋,共计334864只,价值20余万元。目前,公安部门已依法对5名犯罪嫌疑人予以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编辑本段安全隐患2011年3月30日,记者在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的办公室里发现了一份该公司给上海迪亚天天超市的供货清单,清单上明确写着,玉米馒头、高庄馒头以及黑米馒头的供货数量。 2011年3月31日下午四点,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的另一辆货车,在装满了195箱馒头之后,开到了
22、位于上海市嘉定区银杏路的迪亚天天仓储中心。 在卸货过程中,记者发现一位迪亚天天工作人员正在一旁检测货物。 工作人员:(色素能测的出来吗?)色素测不出来,(那你们能测什么呀?检测什么项目?)什么大肠杆菌呀,细菌总数啊这种东西。 这位负责检验货物的迪亚天天工作人员虽然说检测大肠杆菌和细菌总数,但是在卸完馒头以后,工作人员只核对了数量,随后就交接了手续。 这位工作人员还介绍说,明天这些馒头就会被发往上海市的迪亚天天超市。 第二天,记者来到了位于上海市宝山区的一家迪亚天天超市。 工作人员:(高庄玉米馒头是吗?)这不是吗?刚到五分钟,要不然没货,(卖得很好是吗?)对,一会儿卖完了,(这是几种馒头?)三种
23、,黑米、玉米跟白面的,(你这卖多长时间了?)这种馒头我卖几年下来了,(一直都这个品牌?)对,高庄馒头。 编辑本段四种隐患首先,添加剂使用不规范。过去馒头、花卷自己蒸,黑点、硬点都没关系,现在换成在外面买,如果连两天的保质期都没有,怎么卖?所以,只要进入销售阶段,主食中加入食品添加剂是很自然的事。可问题是,添加剂的数量是否超标、品种是否合适很难控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通常食品添加剂用量都很小,在操作中,绝对不是用勺子、碗和手抓就能搞定的事情。而一些小企业、作坊管理水平比较低,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往往用量超标、混合不匀,或是使用不符合标准的添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程科技 工程 科技 染色 馒头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34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