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第2章无线传播与移动信道tell.doc
《[工学]第2章无线传播与移动信道tell.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学]第2章无线传播与移动信道tell.doc(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2章无线传播与移动信道通信的3项基本指标:n 有效性:是指在占有尽可能少的信道资源,如频段、时隙和功率等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地传送信源的信息,是通信的数量上的指标。n 可靠性:主要是指在传输过程中抵抗各类客观自然干扰的能力,但是在特殊的军事通信中,它还包含抵抗人为设置干扰的能力。n 安全性:主要是指在传输中的安全保密性能,即收端防窃听、发端防伪造和篡改等的能力。信道分类:按传输媒质分为 有线信道:有线信道包括架空明线、电缆及光纤; 无线信道。无线信道中有中、长波地表面波传播,短波电离层反射传播,超短波和微波直射传播以及各种散射传播。根据信道特性参数随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化的情况,信道又分为 恒
2、参信道:恒参信道是指其传输特性的变化量极其微小。且变化速度极慢,或者说,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其参数基本不变; 变参信道:变参信道是指传输特性随时间的变化较快。移动信道为典型的变参信道。移动信道的特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信道,取决于用户所在地环境条件的客观存在,其信道参数是时变的。移动通信中,移动台是处在运动状态之中的,电波传播的条件随着移动而发生较大的变化,接收信号的场强起伏也很大,可达几十分贝,极易出现严重的衰落现象。移动通信场强实测记录(f=160 MHz)各类新技术解决的问题:针对移动信道的动态时变特性,为解决移动通信中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基本指标而设计的。(可给个示例?)移动信道
3、一般分析方法:不能简单地应用固定点无线通信的电波传播模式,而必须根据移动通信的特点,按照不同的传播环境和地形特征,运用统计分析结合实际测量的方法,找到移动条件下的传播规律,以获得准确预测接收信号场强的方法。先决条件:分析移动信道的特点。移动通信占用频率:l 150 MHz(VHF): 30MHz300MHz(含300MHz)=甚高频,l 450 MHz、900 MHz(UHF)频段:300MHz3000MHz=超高频,又称分米波。1G,2G 对应频段=?补充:3G for TD-SCDMA根据国家无委最新的频谱规划,TD-SCDMA系统可以使用如下频段:1.9GHz(1) 19001920 M
4、Hz: 上/下行共用20102025 MHz: 上/下行共用(2) 18501910 MHz: 上/下行共用19301990 MHz: 上/下行共用(3) 19101930 MHz: 上/下行共用(4) 18801900 MHz: 上/下行共用23002400 MHz: 上/下行共用说明: a.频段(2)、(3)用在ITU定义的区域2,此类频段的分配属研究阶段。 b.其他频段由相关主管部门确定。 c.频段(4)为中国分配的TDD的扩展频段。2.1移动信道的特点2.1.1移动通信信道的3个主要特点如图判断特点=?分析移动信道的特点传播的开放性、接收环境的复杂性和通信用户的随机移动性1.传播的开放
5、性一切无线信道都是基于电磁波在空间的传播来实现开放式信息传输的。2.接收环境的复杂性是指接收点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一般可将接收点地理环境划分为下列3类典型区域: 高楼林立的城市繁华区, 以一般性建筑物为主体的近郊区 以山丘、湖泊、平原为主的农村及远郊区。3.通信用户的随机移动性移动通信主要包含下列3种类型: 准静态的室内用户通信 慢速步行用户通信 高速车载用户通信。2.1.2移动通信信道中的电磁波传播移动信道的传播路径移动信道的传播路径: 移动台接收N条路径信号从移动通信信道中的电磁波传播上看,可分为: (1)直射波:是指在视距覆盖区内无遮挡的传播。它是超短波、微波的主要传输方式,经直射
6、波传播的信号最强。 (2)反射波:是指从不同建筑物或其它反射体反射后到达接收点的传播信号。其信号强度较直射波弱,近距离的多普勒效应。(3)绕射波:从较大的建筑物与山丘绕射后到达接收点的传播信号。但是,它需要满足电波产生绕射的条件,其信号强度较直射波弱。(4)其它:穿透建筑物的传播及空气中离子受激后,二次发射的漫反射产生的散射波,但是它们相对于直射波、反射波、绕射波都比较弱。Pt=1w,Pr=?简化分析图:典型的传播通路发射机天线发出的无线电波,通过不同的路径到达接收机,当频率f30MHz时,典型的传播通路如上图所示。有3种,直射波:直接到达接收天线的电波称为直射波,它是VHF和UHF频段的主要
7、传播方式;地面反射波:经过地面反射到达接收机的电波称为地面反射波;地表面波:沿地球表面传播的电波,称为地表面波,由于地表面波的损耗随频率升高而急剧增大,传播距离迅速减小,简化分析过程:在VHF和UHF频段的地表面波的传播可以忽略不计。除此之外,在移动信道中,电波遇到各种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和散射现象,它对直射波会引起干涉,即产生多径衰落现象。传播一般性分析计算(补充)(1)自由空间的传播损耗分析图如下:可现补以天线为收发点的传输示意图自由空间传播损耗直射波传播可按自由空间传播来考虑。自由空间是一个理想的空间,在自由空间中,电波沿直线传播,不发生反射、折射、绕射、散射和吸收等现象。已知:在上图所示
8、的自由空间中,设在原点0有一辐射源,均匀地向各方向辐射,辐射功率为PT。经辐射后,能量均匀地分布在以0点为球心,d为半径的球面上。求解:接收天线的接收功率=?过程简述:已知球面的表面积为4d2,因此,在球面单位面积上的功率应为PT4d2。若接收天线所能接收的有效面积取为A=24,则接收功率为 传播损耗:定义为发射功率与接收功率的比值。自由空间传播损耗Lbs,为*3st若以dB表示,则有式中,f为波长换算的相应的工作频率(MHz),d为收发间距离(km)。分析及讨论:由上式可以看出,自由空间传播损耗只与工作频率,和传播距离d有关。当工作频率提高一倍,或者说工作波长减小一半时,电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
9、损耗就增加6dB。同样,当传播距离加大一倍时,传播损耗也增加6dB。(2)大气折射及地球等效半径:n 大气折射:在实际的移动信道中,电波在低层大气中传播,而低层大气并不是均匀介质,它的温度、湿度以及气压均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因此会产生折射及吸收现象。在VHF、UHF频段,折射现象尤为突出,它将直接影响视线传播的极限距离。根据折射定律,电波传播速度v与大气折射率n成反比,大气对电波的折射:当一束电波通过折射率随高度变化的大气层时,由于不同高度上的电波传播速度不同,因而使电波射束发生弯曲,弯曲的方向和程度取决于大气折射率的垂直梯度dndh。这种由大气折射率引起电波传播方向发生弯曲的现象,称为大气对
10、电波的折射。补图示意类型n 地球等效半径 大气折射对电波传播的影响,在工程上通常用“地球等效半径”来表征,即认为电波依然按直线方向行进,只是地球的实际半径Ro(6370Km)变成了等效半径Re,Re与R之间的关系为式中,k称作地球等效半径系数。 当dndhl,ReR0。在标准大气折射情况下,即当dndh-410-8(m-1)时,等效地球半径系数k=43,地球等效半径Re=8500 km。大气折射对传播的影响:大气折射有利于超视距的传播,但在视线距离内,因为由折射现象所产生的折射波和直射波同时存在,所以也会产生多径衰落。n 视线传播极限距离 视线传播的极限距离可由下图计算。天线高度分别为ht和h
11、r,两个天线顶点的连线AB与地面相切于c点。示意图: 视线传播的极限距离由于地球等效半径Re远远大于天线高度,因此,自发射天线顶点A到切点c的距离d1为 同理,由切点c到接收天线顶点B的距离d2为所以,视线传播的极限距离为在标准大气折射情况下,Re=8500 km,故式中,ht、hr的单位是m,d的单位是km。n 障碍物的影响与绕射损耗有限空间 绕射损耗: 实际情况中,电波在直射传播中存在各种障碍物,由障碍物引起的附加传播损耗. 菲涅尔余隙: 障碍物顶点P至直射线TR的距离.分析绕射引起的附加损耗:绕射引起的附加损耗即相对于自由空间传播的分贝数。规定:阻挡时余隙为负,如下图(a)所示;示意图:
12、 障碍物与余隙的关系 (a)负余隙;无阻挡时余隙为正如下图(b)所示。示意图: 障碍物与余隙的关系 (a)负余隙; (b)正余隙;菲涅尔余隙的计算:x1是第一菲涅尔区在P点横截面的半径,它由下列关系式求得分析过程:设障碍物与发射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如下图所示。图中,x表示障碍物顶点P至直射线TR的距离(菲涅尔余隙)。由障碍物引起的绕射损耗与菲涅尔余隙的关系如下图(c)所示。图中,纵坐标为绕射引起的附加损耗。示意图: 障碍物、余隙、绕射损耗与菲涅尔余隙的关系 (c)绕射损耗与余隙关系由上图可见:(a)当x/x10.5时,附加损耗约为0 dB,即障碍物对直射波传播基本上没有影响。(b) 当x0.5
13、 x1。 例:设在上图(a)所示的传播路径中,菲涅尔余隙x1=-82 m,d1=5 km,d2=10 km,工作频率为150 MHz。试求电波传播损耗。 解: 先求出自由空间传播损耗: Lbs=32.45+20lg(5+10)+20lgl50=99.5 dB求第一菲涅尔区半径: x1=81.7m由上图 (c)查得附加损耗(x/x1-1)为17dB,所以电波传播的损耗为 L=Lbs+17=116.5 dB针对实际接收情况中的多数2.1.3接收信号中的3类损耗与4种效应基本情况:传播方式:反射、绕射和散射。主要特征:n 强烈的绕射损耗:大多数蜂窝无线系统运作在城区,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无直接视距路径
14、,而且高层建筑产生了强烈的绕射损耗。n 多路径反射:由于不同物体的多路径反射,经过不同长度路径的电磁波相互作用引起多径损耗,n 电磁波强度的衰减:随着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距离的不断增加而引起电磁波强度的衰减。研究方法:预测平均场强.对传播模型的研究,传统上集中于给定范围内平均接收场强的预测、特定位置附近场强的变化。对于预测平均场强并用于估计无线覆盖范围的传播模型,有n 大尺度传播模型:描述的是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T-R)长距离(几百米或几千米)上的场强变化。当移动台远离发射机时,当地平均接收场强逐渐减弱,该平均接收场强由大尺度传播模型预测。n 中尺度衰减模型:描述中范围(中尺度、数百波长量级)的
15、阴影效应。n 小尺度衰减模型:描述短距离(几个波长)或短时间(秒级)内的接收场强的快速波动的传播模型。当接收机移动距离与波长相当时,其接收场强可以发生3或4个数量级(30dB或40dB)的变化。*4st在移动信道的3个主要特点及传播的3种主要类型作用下,接收点的信号出现的特点如下示。1.信号强度随距离变化而减小。具有3类不同层次的损耗 (1)路径传播损耗:一般称为衰耗,是指电波在空间传播所产生的损耗。它反映出传播在宏观大范围(千米量级)的空间距离上的接收信号电平平均值的变化趋势。路径损耗在固定的有线通信中也存在,一般比这里的空间传播衰耗值要小一些。(典型值=?) (2)慢衰落损耗:它主要是指电
16、磁波在传播路径上受到建筑物等的阻挡所产生阴影效应而产生的损耗,反映了在中等范围内(数百波长量级)的接收信号电平平均值起伏变化的趋势。这类损耗一般为无线传播所特有,且一般从统计规律上看遵从对数正态分布,其变化率比传送信息率慢,故又称为慢衰落。(3)快衰落损耗:它是反映微观小范围(数十波长以下量级)接收电平平均值的起伏变化趋势。其电平幅度分布一般遵从瑞利(Rayleigh)分布、莱斯(Rice)分布和纳卡伽米(Nakagami)分布,其变化速率比慢衰落快,故又称为快衰落。进一步分为: 空间选择性快衰落 频率选择性快衰落 时间选择性快衰落注:这里的选择性是指在不同的空间、不同的频率和不同的时间,其衰
17、落特性是不一样的。以上给个曲线图说明?2. 信号强度减小呈现一定规律性。具有4种主要效应 (1)阴影效应:由于大型建筑物和其它物体的阻挡,在电波传播的接收区域中产生传播半盲区,类似于太阳光受阻挡后产生的阴影。光波的波长较短,阴影可见,电磁波波长较长,阴影不可见,但是接收终端(如手机)与专用仪表可以测试出来。(2)远近效应:由于接收用户的随机移动性,移动用户与基站之间的距离也在随机变化,若各移动用户发射信号的功率一样,那么到达基站时信号的强弱将不同,离基站近者信号强,离基站远者信号弱。通信系统中的非线性将进一步加重信号强弱的不平衡性,甚至出现以强压弱的现象,并使弱者即离基站较远的用户产生掉话(通
18、信中断)现象,通常称这一现象为远近效应。 (3)多径效应:由于接收者所处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使得接收到的信号不仅有直射波的主径信号,还有从不同建筑物反射及绕射过来的多条不同路径信号,而且它们到达时的信号强度、到达时间及到达时的载波相位都不一样。所接收到的信号是上述各路径信号的矢量之和,也就是说,各路径之间可能产生自干扰,称这类自干扰为多径干扰或多径效应。这类多径干扰是非常复杂的,有时根本收不到主径直射波,收到的是一些连续反射波等。 (4)多普勒效应:它是由于接收用户处于高速移动中,比如车载通信时传播频率的扩散而引起的,其扩散程度与用户运动速度成正比。这一现象只产生在高速(70kmh)车载通信时,
19、而对于通常慢速移动的步行和准静态的室内通信则不予考虑。(给个示例或图?)以上给个示意图说明?2.2 三类主要快衰落 快衰落对移动通信的影响:快衰落引起的时变特性最难克服。(给个示例或图)2.2.1空间选择性衰落 所谓空间选择性衰落,是指在不同的地点与空间位置衰落特性不一样。如下图示(1)信道输入射频:单频等幅载波。角度域:在角上送入一个脉冲式的点波束。(2)信道输出时空域:在不同接收点S1,S2,S3,时域上衰落特性是不一样的,即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空间)衰落起伏是不一样的,这样,从空域上看,其信号包络的起伏周期为T1。角度域:在原来角度上的点波束产生了扩散,其扩散宽度为 (3)结论 由于开放
20、型的时变信道使天线的点波束产生了扩散而引起了空间选择性衰落,其衰落周期,其中为波长。空间选择性衰落,通常又称为平坦瑞利衰落。这里的平坦特性是指在时域、频域中不存在选择性衰落。(如何与下图联系或印证?)图2.1空间选择性衰落信道原理图explain?2.2.2频率选择性衰落 所谓频率选择性衰落,是指在不同频段上衰落特性不一样。如图2.2所示。图2.2 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原理图 (1)信道输入 频域:白色等幅频谱。 时域:在t0时刻输入一个脉冲。(2)信道输出频域:衰落起伏的有色谱。时域:在t0+t瞬间,脉冲在时域产生了扩散,其扩散宽度为L/2。其中,t为绝对时延。(3)结论由于信道在时域的时延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学 无线 传播 移动 信道 tell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33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