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水平井参数优化设计理论与实践.doc
《[工学]水平井参数优化设计理论与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学]水平井参数优化设计理论与实践.doc(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水平井参数优化设计理论与实践李留仁西安石油大学2008.07.15i目录1水平井技术国内外进展12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方法研究23水平井产能研究44水平井产能与直井产能的比较115水平井抑制底水锥进挖潜剩余油研究126水平井的优化设计267大芦家临二块馆二段底水油藏水平井挖潜剩余油研究288底水油藏水平井整体调整挖潜的实施及效果609结论与认识711水平井技术国内外进展水平井技术,从1928年最早提出发展到今天,在水平井油藏工程、钻井、完井、测井、射孔、增产措施、井下工具、井下作业以及生产监测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已发展成为技术配套的完善技术,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由最初的尽可能多钻穿油层,提
2、高油井单井产量和注入量,发展到特殊类型油藏(底水油藏、稠油油藏、低渗透油藏、薄层油藏、海上油气藏、环境恶劣地区的油气藏、垂直裂缝性油气藏、裂缝溶洞型油气藏、天然气藏)的开发技术,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包括:水平井与蒸汽驱、蒸气吞吐以及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相结合开发稠油和油砂储层、水平井与压裂技术相结合开发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减缓底水油藏的锥进和气顶油藏的气锥等。我国于1965年在四川钻了两口水平井,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成为增产和改善开发效果的重要技术。1.1底水油藏水平井技术影响底水油藏开发效果的根本问题是底水锥进。与直井相比,水平井不仅能提高产能,更重要的是将水的“锥进”改成了“脊
3、进”,临界产量高,能延缓见水时间和见水后的含水上升速度,从而提高底水油藏的开发水平。1.2稠油油藏水平井技术 影响稠油油藏开发效果的根本问题是油稠,粘度高,阻力大,致使油井产能低,泄油半径小,开发效果差。与直井相比,水平井能增加井深与油藏的接触(作用)面积,从而增加油井产能,扩大泄油范围,提高稠油油藏的开发效果。1.3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技术影响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根本问题是储层渗透率,致使油井产能低,泄油半径小,开发效果差。与直井相比,水平井能增加井深与油藏的接触(作用)面积,从而增加油井产能,扩大泄油范围,提高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1.4薄层油藏水平井技术影响薄层油藏开发效果的根本问题是储层薄
4、,致使油井产能低,开发效果差。与直井相比,水平井能增加井深与油藏的接触(作用)面积,从而增加油井产能,提高薄层油藏的开发效果。1.5海上油气藏水平井技术影响海上油气藏开发效果的根本问题是钻井、作业和油气集输的高成本。与直井相比,水平井能增加油井产能的同时,能降低钻井、作业和油气集输的成本,从而提高海上油气藏的开发效果。1.6环境恶劣地区的油气藏水平井技术影响环境恶劣地区的油气藏开发效果的根本问题是钻井、作业和油气集输的高成本。与直井相比,水平井能增加油井产能的同时,能降低钻井、作业和油气集输的成本,从而提高环境恶劣地区的油气藏的开发效果。1.7垂直裂缝性油藏水平井技术影响垂直裂缝性油藏开发效果
5、的根本问题是裂缝与井的有效连通。与直井相比,水平井能增加油井与油藏裂缝的连通程度,从而提高油井产能,提高垂直裂缝性油藏的开发效果。1.裂缝溶洞型油气藏水平井技术影响裂缝溶洞型油气藏开发效果的根本问题是缝洞与井的有效连通。与直井相比,水平井能油井与油藏缝洞的连通程度,从而增加油井产能,提高裂缝溶洞型油气藏的开发效果。1.天然气藏水平井技术水平井技术也能提高天然气藏的产能,减缓气藏的产液,从而提高天然气藏的开发效果。说到底,最重要的是,水平井增加了与油藏的接触(作用)面积,提高了油井产能,改变了渗流场,从而实现油气藏开发效果的改善。水平井的位置,参数(长度、距顶位置)设计直接影响水平井的产能和开发
6、效果的改善程度。因此水平井的设计涉及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剩余油分布,二是参数优化设计。 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方法研究油水运动规律和剩余油分布特征是挖潜底水油藏剩余油、改善油藏开发效果的物质基础。影响油水运动规律和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因素很多,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即为客观因素,主要有:油藏构造、断层分布、储层物性、夹层物性、流体物性和渗流域特征。外因即为人为因素,主要包括:注采井网系统(包括开采方式、层系划分、井网、井距、井位和注采井段)和注采压力系统(包括注入水水质、生产井的工作制度和注水井的工作制度)。内因和外因的结合,决定了油水运动规律和剩余油分布特征。因此,研究底水油藏油水运动规律和剩余油分布规
7、律,就必须研究客观因素、人为因素以及客观因素与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客观因素的研究是油藏油藏描述的内容。对人为因素以及客观因素与人为因素的作用的研究,是油田开发设计的研究内容。就底水油藏油水运动规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方法而言,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直接方法,包括:新井测井分析、岩心分析、井间地震、产吸剖面测试资料分析、水淹层测井和剩余油饱和度测井等;第二类是间接方法,包括:理论计算、动态资料分析和精细油藏数值模拟历史拟合。2.1新井测井分析方法新井测井分析方法,是通过对新钻井的测井分析,来实现对油水运动规律和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定量定性认识。2.2岩心分析方法岩心分析方法,是通过对取心井岩心的
8、分析,分析岩心中的含油饱和度,直接获得对油水运动规律和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定量定性认识。2.3井间地震方法井间地震方法,是通过井间地震信号的解释,来了解井间的剩余油分布,从而实现对油水运动规律和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定量定性认识。2.4产吸剖面测试资料分析方法产吸剖面测试资料分析方法,是通过测试油井的产液剖面来定性定量了解油井的水淹特征,通过测试水井的吸水剖面来定性定量了解水井的吸水特征,从而实现对油水运动规律和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定量定性认识。2.5水淹层测井方法水淹层测井方法,如常规的电阻率测井法、自然电位测井、声波测井、放射性测井,以及不受底层水矿化度影响的人工电位测井、相位介电测井、碳/氧比能谱测井
9、、中子寿命测井、核磁测井等,是通过对老井的水淹层测井解释,获得对油井水淹层段、水淹厚度和水淹程度的认识,从而实现对油水运动规律和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定量定性认识。2.6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方法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方法,是专门用来测试含油(或水)饱和度的方法,如RMT(C/O)模式测井技术,通过评价未射孔层一定深度地层中的剩余油饱和度,实现对油水运动规律和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定量定性认识。2.7理论计算方法理论计算方法,是基于渗流理论、电模拟实验或者矿场资料回归分析,建立起油水运动、底水锥进速度、临界产量、底水突破时间和底水突破后油井动态预测的理论模型,从而实现对油水运动规律和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定量定性认识。2.
10、8动态资料分析方法动态资料分析主要是通过调整井的生产层位或生产井的调层补孔,结合其产能和含水率变化,间接的定性了解油水运动规律、水淹特征和剩余油分布特征,它是一种补充方法,和其他方法一起,能进一步验证所得认识和结论。2.9精细油藏数值模拟历史拟合方法油气藏数值模拟方法是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油藏工程方法,它以现代渗流力学理论为基础,以现代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为手段,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工具,描述油气田开发过程中油气水在非均质储层中的非线性渗流过程和规律。油气藏数值模拟方法以空间离散技术能够准确考虑油气藏的非均质性(包括储层非均质性、流体性质非均质、相对渗透率的非均质、裂缝、多层以及
11、人工增产增注措施等)对开发过程的影响,以时间离散技术能够准确描述油气田开发过程的复杂性,包括加密井、关井、转注、转采、调层补孔、堵水调剖及各种增产增注措施,以及产油、产气、产水、注水的变化。该技术能够准确模拟和预测油气田开发全过程,从而获得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的油水运动规律、不同时期的各种动态参数和剩余油分布特征。该技术是目前研究油水运动规律和剩余油分布特征的所有方法中效果最好、最全面的方法。因为只有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才能够将油藏及其开发过程作为整个完整的复杂系统来进行研究,也只有它才能够全面考虑各种油藏的非均质性和各种井网系统、压力系统等对整个油田开发过程的交叉影响和作用,从而获得油气田开发过程中
12、的油水运动规律和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定量精细描述。油气藏数值模拟的商品化软件很多,有多功能组合的,也有单一功能的。根据油气藏流体的性质可分为黑油模型、组份模型、稠油模型和天然气模型。根据储层介质类型可分为孔隙型介质模型、孔隙-裂缝型介质模型和裂缝-溶洞型介质模型。根据开采方式还可以分为稠油热采模型、化学驱模型等。市场流行的模型有:VIP、WORKBENCH、ECLIPS等。3水平井产能研究水平井技术,主要是因射孔井段在油藏中平行于油藏顶底界面延伸,增大了与油藏的接触面,增大了生产井的产能,其渗流场不同于直井的渗流场。直井的渗流场可简化为平面径向流问题,而水平井的渗流场则不能,不管在什么坐标体系下,
13、他都是三维的渗流问题。这是水平井产能计算的难点所在。其渗流场一般分为两部分:射孔段中间的渗流和射孔段端部的渗流,见下图3-1。图3-1 平行于射孔段过射孔段的水平井流场剖面图M.Muskat利用势函数叠加原理得到了顶底为不渗透边界条件下,水平井中间段在垂直于井身的剖面上的势能分布公式和产能公式分别为 (3-1) (3-2)上式分母中第一项为外部渗流阻力项(带状平面等厚地层中向有限长垂直裂缝中的线性流动),第二项为内部渗流阻力项(平面上等厚圆形地层中心一口井的流动,供给半径为)。表皮系数为 (3-3)以油藏厚度、供油半径、井底半径为例,给出了表皮系数随水平井水平段长度的变化见图3-2。图3-2
14、水平井表皮系数与水平段长度的关系可见,按此公式,产量随水平段长度线性增加,但只有当水平段的长度大于120m时,水平井的增产效果才显现出来,而水平段距油藏顶部的高度对油井的产能影响不大。此公式忽略了水平井水平段端部对产能的贡献。顶底为不渗透边界条件的处理,可以认为是,将油和底水作为一个渗流场进行处理的。图3-3为时的等压线。此问题与恒压边水驱相似。 图3-3水平井时的等压线对于底水充足或者说十分大的底水油藏,底边界(油水界面)可处理为等压边界,利用同样的原理得到了水平井中间段在垂直于井身的剖面上的势能分布公式和产能公式分别为 (3-4) (3-5)水平井中间段在垂直于井身的剖面上过井身中心线上的
15、势能分布公式为 (3-6)由此可得水平井中间段在垂直于井身的剖面上过井身中心线上的速度为 (3-7)由此可得,底水的见水时间为 (3-8)Borisov(1984)利用稳态法给出了均质油藏水平井的产油量公式: (3-9)Giger(1984)利用稳态法给出了均质油藏水平井的产油量公式: (3-10)应用等值渗流阻力的概念得到了非均质油藏水平井渗流问题的拟三维解 (3-11)式中。上式分母中第一项为外部渗流阻力项(平面等厚地层中向有限长垂直裂缝中的流动),第二项为内部渗流阻力项(平面上等厚圆形地层中心一口井的流动,供给半径为),见平面上向无限长非均匀井排的流动产量公式)。在尤.帕.鲍利索夫的专著
16、中,采用复杂的亨克尔变换式,通过化简贝塞尔函数的超越积分,获得了非均质地层中水平井产量公式的真三维解 (3-12)上式分母中,第四项为内部渗流阻力项,与拟三维解相同(平面上等厚圆形地层中心一口井的流动,供给半径为,见平面上向无限长非均匀井排的流动产量公式)。第一、二、三项为外部渗流阻力项,与拟三维解(平面等厚地层中向有限长垂直裂缝中的流动)不同。比较发现,真三维解的外部阻力系数大于拟三维解的外部阻力系数。Joshi(1986)利用稳态法给出了均质油藏水平井的产油量公式 (3-13)对于非均质油藏水平井的产油量公式Joshi(1986)修正为 (3-14)和 (3-15)虽然(3-15)式的推导
17、过程比(3-14)式的推导过程严密,但对时,用两个公式计算出的生产指数仍有小于14%的误差。而且用数学上很严密的压力瞬时解来计算生产指数两个公式都有小于10%的误差。通常用(3-15)式计算的生产指数稍大于用(3-14)式计算的生产指数,两个公式在工程上都可使用。若水平井不在油藏中部,非均质油藏水平井的产油量公式Joshi(1986)修正为(时同1式) (3-16)式中 为椭圆排驱面积主轴的一半。油的渗透率油层厚度水平井到油层中部的垂直距离条件是,和井筒有效半径为 (3-17)井筒有效半径可用来计算水平井与未进行增产措施的直井之间的产能比: (3-18)结论是:油层越薄,水平井越好;水平段越长
18、,水平井越好;垂向渗透率越大,水平井越好。很多人指出了Joshi的均质油藏和非均质油藏的水平井产油量公式中的错误,即内部渗流阻力项的分母缺一个,应当加上。郭肖和杜志敏(2004)对于非均质油藏基于Joshi公式,用不同形式(算术平均、几何平均和调和平均)的有效渗透率组合,给出了9种修正的非均质油藏的水平井产油量公式Joshi,评价认为,几何平均和调和平均两种形式的有效渗透率好于算术平均形式的有效渗透率。Renard和Dupuy(1990)利用稳态法给出了水平井的产油量公式 (3-19)对于非均质油藏Renard和Dupuy(1990)将水平井的产油量公式修正为 (3-20)式中 为椭圆排驱面积
19、主轴的一半。对比上述各种产能公式,若用等值渗流阻力法来分析发现,各种产能公式的内部渗流阻力项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外部渗流阻力项,外部渗流阻力项或其近似值都有一个基本值为。我们认为,计算内部阻力项时,不应处理为平面上等厚圆形地层中心一口井的流动(供给半径为),而应该处理为,在第一项形成的有限长垂直裂缝(厚度为)中的稳定流动。若如此则内部阻力项为 (3-21)产量公式分子中用。在第一项形成的有限长垂直裂缝(厚度为)中的稳定流动阻力,大于平面上等厚圆形地层中心一口井(供给半径为,见平面上向无限长非均匀井排的流动产量公式)的流动阻力,相应的生产指数低于处理为平面上等厚圆形地层中心一口井的结果。利用上述
20、公式计算水平井产量时,若取如下单位:水平井产量,m3/d;垂直渗透率,水平渗透率,油的渗透率,10-3;油层厚度,水平井长度,水平井距油藏顶部的高度,水平井到油层中部的垂直距离,供给半径,井径,m;流体(油)粘度,mP.s;生产压差,MPa,则应在公式前面乘一个换算系数0.0864。4水平井产能与直井产能的比较为了说明水平井的增产能力,以油藏厚度、供油半径、井底半径为例,给出了水平井与完善直井产能之比随水平井射孔长度的变化曲线,见图4-1。可见,中心法和真三维法计算的增产倍数相近,且较低,水平井长度要到约为油藏厚度的13倍以后才有增产效果;Borisov法、Giger法、拟三维法、Joshi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学 水平 参数 优化 设计 理论 实践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33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