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感应电源负载匹配毕业论文.doc
《[工学]感应电源负载匹配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学]感应电源负载匹配毕业论文.doc(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感应加热电源负载匹配摘 要感应加热以其加热效率高、速度快,可控性好及易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等优点,已在熔炼、铸造、弯管、热锻、焊接和表面热处理等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 文章简单介绍国内外感应加热的发展现状和感应加热中儿个重要概念,并从感应加热电源的拓扑、调功方式和如何扩容等几方面介绍了国内外感应加热电源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根据目前国内外高频感应加热电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采用的LLC谐振拓扑,利用比较成熟的电力电子技术和锁相环控制设计完成高频感应加热电源。在简要分析LC谐振回路的特性基础上,对LLC谐振回路的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文章根据感应加热负载
2、的特性和等效电路出发,以达到输出最大功率为目标,分别分析了输出电流和输出电压、输出电流和负载电流、输出电压和电容电压之间关系的幅频特性和相位特性。通过分析可知,在最大功率点处,输出电流和负载电流的比值和两个电感比值有关。关键词:感应加热电源,LLC谐振回路,负载特性,谐振拓扑,最大功率点控制 Research of Load Matching Technique for Induction Heating Power SupplyABSTRACT【The Intermediate Frequency Induction Heating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me
3、lting, casting, bend, hot forging, welding, Surface Heat Treatment due to its advantages of high heating efficiency、high speed、easily controlled、easily being mechanized and automated. Firstly, it presented briefly the international induction heating development achievement nowadays,some important co
4、ncepts in it and it also introduced international induction heating status in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future from the aspects as: topologies of power supply, power regulation and how to expand the capability. According the existed problems in high frequency power supply development, it presente
5、d feasibility of fulfilling the high frequency power supply used the matured power electronics technology and phase loop lock control based on improved resonant topology LLC upgrade from LC resonant topology.Secondly, the theoretical analyses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LLC res
6、onant topology have been studied deeply in paper based on anglicizing simply LC resonant topology firstly. Accord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induction heating load and equivalent circuit of it, the paper has analyze the amplitude frequency and phase character between output current and output voltage,
7、output current and load current, output voltage and capacitor voltage respectively based on how to get to the maxim output power in load. It presented the results of the ratios between load current and output current, capacitor voltage and output voltage, the output power size when the power supply
8、worked nearly at resonant frequency. KEY WORDS: high frequency induction heating power supply,LLC resonant topology,resonant frequency,matched load,maxim power point control11目录前言1第1章 绪论31.1 电磁感应电源加热的发展31.1.1感应加热电源综述31.1.2 国外感应加热现状91.1.3 我国感应加热现状10第2章 感应加热技术142.1 感应加热的工作原理142.1.1 感应加热142.1.2 感应加热三大效
9、应182.2 感应加热电源特点19第3章 感应加热电源的负载匹配方案213.1 感应加热电源框图213.1.1 负载匹配213.1.2 负载匹配方案分析233.2 LLC谐振回路工作分析28第4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314.1 全文总结314.2 工作展望31谢 辞33参考文献34外文资料翻译36外文资料译文39前言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及器件的发展,固态感应加热电源已在金属熔炼、透热、淬火、热处理、焊接等行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于热处理行业的大部分负载来说,感应加热电源设备须经过负载阻抗匹配后才能正常工作。所谓负载阻抗匹配就是为了使电源输出额定功率,而采取的使负载阻抗等于电源额定阻抗的方法和措
10、施。感应加热具有加热效率高、速度快、可控性好及易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金属熔炼、透热、热处理和焊接等工业生产过程中,成为冶金、国防、机械加工等部门及铸、锻和船舶、飞机、汽车制造业等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电磁感应加热来源于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也就是交变的电流会在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从而导致导体发热。1890年瑞典技术人员发明了第一台感应熔炼炉 开槽式有芯炉, 1916年美国人发明了闭槽有芯炉,从此感应加热技术逐渐进入实用化阶段。 20世纪电力电子器件和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感应加热技术的发展。 1957年,美国研制出作为电力电子器件里程碑的晶闸管,标志着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开始,
11、也引发了感应加热技术的革命。1966年,瑞士和西德首先利用晶闸管研制感应加热装置,从此感应加热技术开始飞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电力电子器件再次快速发展,GTO、MOSFET、IGBT、M CT及 SIT等器件相继出现。感应加热装置也逐渐摒弃晶闸管,开始采用这些新器件。现在比较常用的是IGBT和MOSFET, IGBT用于较大功率场合,而MOSFET用于较高频率场合。据报道,国外可以采用IGBT将感应加热装置做到功率超过1000kW ,频率超过50kHz。而MOSFET较适用高频场合,通常应用在几千瓦的中小功率场合,频率可达到500kHz以上,甚至几兆赫兹。然而国外也有推出采用 MOSFE
12、T的大功率的感应加热装置,比如美国研制的2000kW /400kHz的装置。我国感应热处理技术的真正应用始于1956年,从前苏联引入,主要应用在汽车工业。随着 20世纪电源设备的制造,感应淬火工艺装备也紧随其后得到发展。现在国内感应淬火工艺装备制造业也日益扩大,产品品种多,原来需要进口的装备,逐步被国产品所取代,在为国家节省外汇的同时,发展了国内的相关企业。目前感应加热制造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汽车制造业,今后现代冶金工业将对感应加热有较大需求。 第1章 绪论1.1 电磁感应电源加热的发展1.1.1感应加热电源综述虽然感应加热的原理发现的比较早,但人类真正广泛应用该项技术还是近三十年的事情。现在它
13、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早在十九世纪科学家就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31年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发现电磁感应规律;1868年福考特(Foucault)提出涡流理论;1840年焦耳-楞茨确定了电阻发热的关系式,这些都是感应加热的理论基础。感应加热装置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提供能量的交流电源,也称变频电源,变频电源有低频、工频、中频、超音频和高频之分;另一部分是完成电磁感应能量转换的感应线圈及机械结构,称感应炉。早期的感应加热电源有工频固态(50或60Hz)电源、中频有发电机旋转和固态电源、高频电子管电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感应加热设备基本上是上述的初级发展水平。制约感应加
14、热发展的主要是感应加热电源,而电源受制于高频或大功率的开关器件。电力电子功率器件的发展,才真正促进了感应加热电源的发展。1957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只普通的阻断型可控硅,我们现在称为晶闸管(SCR),经过60至70年代工艺完善和产品开发,70年代后期已形成从低电压小电流到高压大电流的系列产品,从而使固态感应加热电源产生了革命,走向实用化的阶段。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研制了大量的派生器件。如逆导晶闸管(RCT),门极辅助关断晶闸管(GATT),光控晶闸管(LTSCR)、及80年代发展的可关断晶闸管(GTO)等。今天的电力半导体功率器件的发展更是琳琅满目,简单归纳一下有:、大功率二极管:、晶闸管(S
15、CR);、双向晶闸管;、门极关断(GTO)晶闸管(最大 8500V ,3500A);、双极结型晶体管(BTT或BPT);、电力MOSFET;、静电感应晶体管(SIT),(最大1000V ,300A,50MHz);、绝缘双极型晶体管(IGBT)(最大6500V,2500A);、MOS控制晶闸管(MCT);、集成门极换向晶闸管(IGCT)。这些器件还正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中,这些电力半导体器件是现代电力电子设备的核心,更是感应加热电源赖以发展的基础。它为感应加热电源设备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电磁感应加热来源于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也就是交变的电流会在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从而导致导体发
16、热。1890年瑞典技术人员发明了第一台感应熔炼炉 开槽式有芯炉, 1916年美国人发明了闭槽有芯炉,从此感应加热技术逐渐进入实用化阶段。 20世纪电力电子器件和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感应加热技术的发展。 1957年,美国研制出作为电力电子器件里程碑的晶闸管,标志着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开始,也引发了感应加热技术的革命。1966年,瑞士和西德首先利用晶闸管研制感应加热装置,从此感应加热技术开始飞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电力电子器件再次快速发展,GTO、MOSFET、IGBT、M CT及 SIT等器件相继出现。感应加热装置也逐渐摒弃晶闸管,开始采用这些新器件。现在比较常用的是IGBT和MOS
17、FET, IGBT用于较大功率场合,而MOSFET用于较高频率场合。据报道,国外可以采用IGBT将感应加热装置做到功率超过1000kW ,频率超过50kHz。而MOSFET较适用高频场合,通常应用在几千瓦的中小功率场合,频率可达到500kHz以上,甚至几兆赫兹。然而国外也有推出采用 MOSFET的大功率的感应加热装置,比如美国研制的2000kW /400kHz的装置。我国感应热处理技术的真正应用始于1956年,从前苏联引入,主要应用在汽车工业。随着 20世纪电源设备的制造,感应淬火工艺装备也紧随其后得到发展。现在国内感应淬火工艺装备制造业也日益扩大,产品品种多,原来需要进口的装备,逐步被国产品
18、所取代,在为国家节省外汇的同时,发展了国内的相关企业。目前感应加热制造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汽车制造业,今后现代冶金工业将对感应加热有较大需求。一、感应加热特点感应加热技术具有快速、清洁、节能、易于实现自动化和在线生产、生产效率高等特点,是内部热源,属非接触加热方式,能提供高的功率密度,在加热表面及深度上有高度灵活的选择性,能在各种载气中工作 (空气、保护气、真空),损耗极低,不产生任何物理污染,符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针,是绿色环保型加热工艺之一。它与可控气氛热处理、真空热处理少无氧化技术已成为热处理技术的发展主流。其主要应用有:(1)冶金 有色金属的冶炼,金属材料的热处理,锻造、挤压、轧制等型材
19、生产的透热,焊管生产的焊缝。(2)机械制造 各种机械零件的淬火,以及淬火后的回火、退火和正火等热处理的加热;压力加工前的透热。(3)轻工 罐头以及其他包装的封口,比如着名的利乐砖的封口包装。(4)电子 电子管真空除气的加热。(5)特殊应用 如等离子、堆焊等。以一汽为例,在生产的中型车、轻型车和轿车上,就有近200种零件需要感应加热淬火处理,从感应加热淬火零件的形状和尺寸来看,可称得上花样繁多且大小均有。随着感应淬火技术的不断发展,感应淬火的零件已上升到占全部热处理零件的50%左右。据有关数据表明,在我国的汽车工业中,感应热处理的应用正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二、感应加热新工艺感应加热工艺是感应
20、加热技术水平的主要体现,是技术发展的基础,先进的感应加热工艺技术可以有效地发挥感应加热的特点,实现高效、节能的局部热处理。(1)纵向感应加热淬火 半轴纵向感应加热淬火已用于汽车、拖拉机工业。半轴纵向加热是一次淬火。在德国、美国有半轴一次淬火专用机床,将加热、校正和淬火在一台机床上完成,提高了生产率,一次淬火与连续淬火相同产量的设备占地面积各为40m2与115m2。(2)曲轴颈圆角淬火 曲轴颈圆角淬火后,疲劳强度比正火的提高一倍,我国生产的康明斯与 NH发动机曲轴均已采用此种工艺。(3)低淬透性钢齿轮淬火 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曾进行55DT、60DT、70DT钢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以后因钢的
21、淬透性不稳定等原因,低淬钢未继续用于生产。1992年俄罗斯低淬钢创始人,K.3 博士来中国讲学,并到某一钢厂调查冶炼低淬钢的条件,认为该厂完全具备生产低淬钢条件。YB 20091981低淬透性含钛优质碳素结构钢中对合金元素的控制与俄罗斯不同,(俄)105474、58(55 )钢的元素含量对 Mn、Cr、Ni、Cu四元素之和规定要求0.5%(质量分数),而YB20098155Ti钢对Cr、Ni、Cu三元素之和规定0.5%(质量分数),这可能是关键所在。俄罗斯低淬钢及控制淬透性钢已大量应用于汽车、拖拉机后桥齿轮、挖掘机齿轮、传动十字轴、火车车厢用滚动轴承、汽车板簧和铁路螺旋弹簧等,取得了极大的经济
22、效益。(4)感应电阻淬火 众所周知,转向齿条的齿部采用感应电阻法淬火,国内已有三台以上的进口机床在生产。英国一台机床将此工艺用于齿轮生产,发现淬火后齿轮基本不变形并可随后进入装配工序。(5)曲轴轴颈固定加热淬火 新设备称为 Gr ankproTM,用二个半环形固定加热感应器取代8字半环形旋转加热感应带。此套设备能对曲颈进行淬火与回火,与老工艺相比,具有节能、占地面积小、工件变形小和感应器寿命长等优点。三、感应加热电源及技术在电源方面晶闸管中频取代机式发电机。20世纪 90年代初,国内晶闸管电源厂曾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经过优胜劣汰的竞争,现在生产厂已趋向稳定。目前晶闸管电源又在向 IGBT晶体
23、管电源发展,而电子管高频则将发展为MOSFET晶体管电源,手提晶体管超音频、高频电源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其未来也将是谁的质量高、技术水平高,谁就能站稳脚跟。国产中频电源目前都采用并联谐振型逆变器结构。因此,在研究和开发更大容量的并联逆变中频电源的同时,研制结构简单、易于频繁起动的串联逆变中频电源是国内中频感应加热装置领域有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熔炼、铸造应用中,串联逆变电源易实现全工况下恒功率输出 (有利于降低电能吨耗)及一机多负载功率分配控制,更值得推广应用。在超音频 (10100kHz)范围内,由于晶闸管本身开关特性等参数的限制,给研制该频段的电源带来了很大的技术难度。虽然在 80年代浙江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学 感应 电源 负载 匹配 毕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32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