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可靠性概论.doc
《[工学]可靠性概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学]可靠性概论.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可靠性概论(一)一,可靠性工程与管理的重要意义与发展历史实践教育我们,可靠性,是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它的定义是: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也就是说,它是用时间尺度来描述的质量,是一个产品到了用户手里,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否稳定保持原有功能的问题。可靠性高,意味着寿命长。故障少、维修费用低;可靠性低,意味着寿命短、故障多、维修费用高;可靠性差,轻则影响工作,重则造成起火爆炸、机毁人亡等灾难性事故。对于许多产品,我们不能只关心它的技术性能,而且要关心它的可靠性。在某些情况下,用户宁可适当降低性能方面的指标,而要求有较高的可靠性。 可靠性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
2、1939年。当时美国航空委员会提出飞机事故率的概念和要求,这是最早的可靠性指标。1944年,纳粹德国试制V-2火箭袭击伦敦,有80枚火箭还没有起飞就在起飞台上爆炸。经过研究,人们提出了火箭可靠度是所有元器件可靠度的乘积的结论,这是最早的系统可靠性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由于飞行事故损失飞机21000架,比被击落的还要多1. 5倍。1949年美国海军电子设备有70失效,每一个使用中的电子管,要有9个新电子管作为备件。1955年美国国防预算30用于维修和使用,以后又增加到70,成为不堪忍受的负担。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在可靠性工程与管理的理论与应用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1950年,成立了国
3、防部电子设备可靠性工作组,以后改组为国防部电子设备可靠性顾问团(AGREE)。这个组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了著名的AGREE报告成为美国可靠性工作的指导纲领。以后又相继成立了元器件可靠性管理委员会。失效数据中心(FARADA)、政府与工业界数据交换网(GIDEP )等组织,研究元器件失效规律,定期发布可靠性数据,为研制与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经过长期研究,制订了一系列通用军用标准,有力地指导了可靠性工程与管理实践。美国军用标准MIL-STD-785B“设备和系统研制和生产阶段可靠性计划”,是可靠性管理标准,对美国的可靠性管理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的工作,美国在军事装备可靠性方面处于世
4、界领先的地位。日本从美国引入可靠性技术以后,将军事工业方面的可靠性经验在民用工业方面推广,取得了后来居上的显著效果。日本汽车、彩色电视机,收录机等产品所以能够占领美国以及国际市场,性能、价格相仿而可靠性胜过一筹,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我国可靠性工作起步也比较早,50年代就建立了温热带环境暴露试验机构。1972年在这个基础上组建了我国唯一的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着手可靠性与环境试验、失效分析、数据处理等研究工作。70年代中期我国电子、机械、仪表、邮电、航天、航空、电力、三军等系统陆续开展了可靠性工作。一般都是从调查研究、可靠性教育入手,接着是建立可靠性管理、研究、试验、数据、情报等工作机
5、构,制订可靠性标准,对产品提出指令性的可靠性指标,进行可靠性考核与可靠性试验,对试验中发生的失效进行失效模式与机理的分析研究,提出纠正措施。从国际上来看,可靠性工程与管理的发展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调查准备阶段,主要特点是提出可靠性问题,进行基础理论研究,提出工程技术与管理方面的要求。第二阶段,是统计试验阶段,主要特点是对元器件及整机进行可靠性试验与环境试验,对可靠性进行定量评估与分析改进;开展可靠性与维修性的工程理论研究。第三阶段,是可靠性物理阶段,主要特点是对元器件、整机及系统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失效分析,从材料、设计和制造等方面采取措施,预防失效。第四阶段,是可靠性保证阶段
6、,主要特点是开展系统的可靠性管理,对各个环节以及全寿命周期进行控制,实现可靠性保证。 这四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交叉、逐步地发展与完善。即使进入了可靠性保证阶段,基础理论研究、统计试验、失效分析等工作仍有着重要作用,其本身也不断有新的发展。可靠性之所以受到人们更大的关切和重视,主要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消费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对电子、机械设备的功能以及自动化程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使设备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使用的元器件、部件也越来越多。最早的矿石收音机只有几个零件、半导体收音机的元器件约有100多个,电视机的元器件有几百个,通信机的元器件有几千个,机载电子设备的元
7、器件有几万个,而大型计算机、宇航系统达到几十力到几百万个,有的大系统已达到1000万个以上。而其中某个元器件、某个焊点的失效,就足以导致整个设备以及系统的失效,并造成严重的后果。随着电子、机械设备应用的日益广泛,它们的使用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和严酷。室内、室外、陆地、海洋、深海、高空、热带、寒带,车载、机载、舰载,各种环境的温度应力、机械应力、气氛应力以及电磁、核辐射等等应力越来越强,使电子设备受到严酷的考验。一旦某个应力超过了设备的强度,便将导致设备以至系统的失效。随着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国内外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民用、工业用产品和军用产品的用户,不仅要求产品的技术性能先进,而且要求可靠性高。
8、国内外的专家都指出,现在和将来,市场竞争的焦点是可靠性,只有那些了解并能控制自己产品可靠性的企业,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生存。一个可靠性差的商品,不但不能在国际贸易中占领市场,在国内市场上也不会站住脚。产品责任法的推行,消费者组织的建立,对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等要求。由于产品可靠性、安全性存在的问题所造成的人身伤害及财产损失,不但要向生产者追赔直接损失,而且要追赔间接损失,一个事故就可以导致一个企业的破产。二、可靠性工程与管理的经济效益美国开展可靠性工作较早,取得的效果也最为显著,特别表现在军事装备方面。通过一系列的可靠性工作,军用元器件的失效率达到 七级至九级。整机及系统的可靠性与50年
9、代相比,提高了二三个数量级。日本从美国引进了可靠性技术,而且广泛用于民用产品的研制与生产,使元器件的失效率及不良率分别达到FIT(1 x 1E-9小时)和PPM(1 x1E-6)级水平;整机产品的可靠性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成为打入美国市场、畅销全世界的决定因素。我国电子、机械、仪表、邮电。航天、航空、电力等系统开展可靠性工作以后,也都取得了显著效果,元器件和整机、系统的可靠性都大幅度提高。三、可靠性工程与管理的基本工作内容:1 理 论可靠性理论是随着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同时,它又对可靠性工程技术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可靠性基础理论主要是可靠性数学、可靠性物理、可靠性管理,专
10、业技术理论主要是可靠性设计、可靠性工艺、可靠性试验技术、环境试验技术、维修性工程等。2 设 备可靠性设备包括失效分析设备、制造专用设备、检测设备:可靠性试验设备、环境试验设备、计量设备、数据处理设备等。这些设备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添置或自制,常用的应该自备,非常用的可以通过协作和联合的方式共同使用。3 标 准可靠性标准是可靠性工作的依据,是指导可靠性工作,使其规范化、优化的保证。可靠性标准包括基础标准、管理标准、产品标准、设计标准、工艺标准、检验标准、试验标准、认证标准、认定标准、安全标准以及安装规范、使用规范、维修规范。采用国际标准是加速我国产品标准化,迅速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水平的重要途径。美
11、国军用可靠性标准(MIL)是国际上较完整 、严密的标准体系,世界各国普遍引用,也是我国军用可靠性标准的主要依据。国际电工委员会可靠性标(IEC)低于美国军用标准,是国际上可以接受的标准,是我国出口产品的重要依据。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借鉴国际标准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制订了一系列可靠性标准,其中有的直接采用,有的等效采用了美国军用标准和国际电工委员会的标准,对我国可靠性工作起了重要指导作用。广义地说,国家各级行政领导机关部门制订的各种条例、办法等行政管理规定,也起了标准的作用。4 技 术可靠性专业技术是实现可靠性的技术手段。可靠性工程不但选用SQC(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
12、l)技术,而且有许多专业技术,包括设计、工艺、使用维修、试验、分析等5个方面:可靠性设计为产品可靠性奠定基础,未进行可靠性设计的产品必然存在着许多设计缺陷,造成“先天不足、后患无穷”。可靠性设计包括可靠性预计、可靠性分配、元器件应用、热设计、电磁兼容设计、漂移设计、三防设计、抗振设计、冗余设计、潜在通路分析、结构设计、机械概率设计、抗疲劳和磨损腐蚀设计、人机工程设计、维修性设计、失效安全设计、安全性设计、工艺设计以及其他特殊设计、可靠性增长等。可靠的制造工艺是实现设计可靠性的技术手段,设计可靠性与制造可靠性共同决定了产品的固有可靠性)与可靠性密切相关的工艺有装联工艺、安装工艺、包封工艺、灌注工
13、艺、涂敷工艺、清洗工艺、金加工工艺、热处理工艺、密封工艺、包装工艺、监控工艺、筛选工艺等。使用与维护技术与产品使用可靠性密切相关,是维持产品可靠性的重要手段,也是降低维护费用的重要手段。它包括使用资料、使用者控制、使用条件控制、运行监控、故障预测、故障诊断、修复技术、维修大纲、维修设备与备件、维修网点、技术培训、数据收集与反馈等。试验评估技术是评估产品可靠性水平、环境适应性及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取得信息及时改进设计、工艺及管理的重要手段。试验评估技术包括可靠性试验技术、环境试验技术、安全试验技术、认定试验技术等。失效分析技术是分析电子元器件、机械零部件及整机、系统的失效模式、失效机理以提出纠
14、正措施的有力工具,在产品研制、生产、使用的各阶段都得到广泛应用。失效分析技术包括理化分析、逻辑分析、统计分析三方面。理化分析是应用分析仪器从物理化学角度解剖分析材料、元器件、零部件的失效。逻辑分析是应用故障模式、效应及后果分析(FMECA)与失效树(FTA )等逻辑分析技术对元器件、零部件、整机以及系统进行失效分析。统计分析是用概率统计等数学工具对失效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掌握它的统计规律。5 管 理可靠性管理是对可靠性工作的各个环节以及产品的全寿命周期的各项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实现既定的可靠性指标。它在整个可靠性工作中处于领导和保证地位;离开了可靠性管理,各项可靠性技术活动将无法进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学 可靠性 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32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