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doc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doc(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本章教材的总体认识:1、地位和作用:第二章已学习化学平衡原理,本章学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离子平衡知识与化学平衡知识密切相关,尤其是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及其学习方法,可直接用来指导对离子平衡的学习。因此,本章是化学平衡学习的继续与拓展。对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和溶解平衡的掌握,是对中学化学的平衡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本章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学化学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学生整个中学阶段的难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对已学过的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等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指导有关电解和物质的检验
2、等知识的学习。有关电离平衡,盐类水解,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等知识考点是历年高考考查的热点和难点,依知识点设计的考题,题型多样,考题具有较强综合性。在本章结束或复习时总结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溶解平衡及水解平衡等四大动态平衡的范围、原理、影响条件、热效应及平衡特征,以便让学生建构完整的平衡知识体系。2、内容及结构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了解酸碱电离理论。(2)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能进行溶液pH的简单计算。(3)初步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知道溶液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4)认识盐水解的原理,归纳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能举
3、例说明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5)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2、过程与方法:(1)能够从结构和组成上加以理解电解质的相关概念,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能从平衡移动的角度理解电离平衡及其移动和移动后结果比较。(2)通过水的离子积的导出,加深对弱电解质电离的理解,找到溶液发生酸碱性变化的平衡点。(3)通过分析酸或碱的稀溶液中c(H+)和c(OH-)的相对大小,加深理解pH的大小与酸碱性的关系。(4)通过实验并应用归纳法分析盐类水解的规律,分析不同盐类呈现不同酸碱性的本质原因。(5)讨论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认识盐类水解的应用,充分理解守恒观点的具体应用。(6)通过将
4、“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转化为“固体溶解的问题”来讨论,学会变换观察问题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和思考原有知识的方法。(7)通过对沉淀溶解的讨论,了解几种促使沉淀溶解的基本方法。(8)通过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水解和沉淀转化的知识学习,将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和溶解平衡理解为化学平衡的一种特殊形式,加深对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和认识,完成“理论实践理论”的提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的规律的总结和溶解平衡的规律和方法的总结让学生体会事物变化的那种丰富多彩的内在美;(2)通过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溶解平衡的学习,理解外因和内因对事物影响的辩证关系,建
5、立矛盾的统一和转化的对立统一的自然辩证观;(3)通过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溶解平衡相关知识的归纳与总结和针对性、阶梯性练习的设置与训练,让学生体会学习过程的系统、严密与循序渐进。(4)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理解其原理的设计,了解化学定量分析的方法,学会用图像和表格等方式去分析问题,提高从事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综合素质。(5)赞赏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合成新物质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能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化学变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增强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树立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三)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新课标要求2018年广东考试说明内容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1.能描述
6、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了解酸碱电离理论。2.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能进行溶液pH的简单计算。3.初步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知道溶液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4.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归纳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能举例说明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5.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实验:用pH计测定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绘制滴定曲线。实验:测定不同盐溶液的pH,说明这些盐溶液呈酸性、中性或碱性的原因。实验探究:促进或抑制氯化铁的水解。实验:沉淀的转化。查阅资料并交流:含氟牙膏预防龋齿的化学原理,提出加氟预防龋齿需要注意的问题。7.电解质溶液(1)
7、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2)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3)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4)了解水的电离,离子积常数。(5)了解溶液pH的定义。了解测定溶液pH的方法,能进行pH的简单计算。(6)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8)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8.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四)教学建议:1、注意与已学知识的衔接,重视两条知识链的落实教学中充分利用初中和高中必修、选修已学的知识,采用理论推理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分析并推出一系列新知识点(新概念)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全章4节内容可分
8、为两条知识链:一是与弱电解质相关的电离平衡,包括l3节。它们在知识的认识水平上是渐进的.前一节是后一节的基础和铺垫;二是沉淀溶解平衡安排在第4节。它的知识基础是溶解度和化学平衡理论。2、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把握教学尺度和方向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考试说明是教学方向的指导文件,只有深入领会这两个方面的要求,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比如:非电解质的概念在教材都没有涉及,但在高考题中出现,并且该选相为正确答案,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提及该概念;再如:pH测定方法中的酸度计、广泛pH试纸与精密pH试纸的精度,前者课本并没有说明(只是在课本的彩图可以看出),后两个是以资料的形式呈现。假如我们只重
9、视课程标准而忽视高考说明的话,可能会给高考或者高三复习带来一定的困难。3.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广度,重视知识呈现的选择性在运用已学知识分析、推导新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搭设小台阶减小理论学习的坡度(如上面各节框图所示),降低学习难度,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保证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如对于沉淀溶解平衡,课标仅仅要求定性地描述,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在教学中就不宜定量分析和计算;教材在科学视野栏目中提供的与正文内容紧密相连的更深入些的知识如电离常数、盐的水解常数、溶度积等为学生选择性学习提供内容,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决定教学策略;对于溶液pH计算,只要求计
10、算强酸溶液、强碱溶液以及涉及这两者反应后混合液的pH;教材以资料的形式提供的某些相关数据、事例等内容,在教学中能达到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正文内容的目的便可。以上这些内容都有赖于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呈现知识的选择性,准确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广度。4.落实教材活动、探究栏目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性比较强是本章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注意不可忽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陷入到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误区中,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本章教材在理论分析中穿插了一定量的实验、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运用验证推理、探究和分析等方法,使理论分析丰富、生动起来,本章提供了三项科学探究和实
11、践活动:实践活动:用pH计测定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绘制滴定曲线。科学探究:测定不同盐溶液的pH,寻找这些盐溶液呈酸性、中性或碱性的原因。科学探究:探究促进或抑制氯化铁的水解的条件。这些活动与探究建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探究性较强。其中是在教学中多年使用的探究活动,是新的活动内容。做好这些探究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使之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5、理论分析与实验探究并重,重视学习过程的作用理论性比较强是本课程的特点。理论分析是研究、阐述理论问题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理论性知识和训练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的必要途径。根据化学学科的
12、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本章的理论分析穿插了一定量的实验、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或验证推理,或引导探究和分析,使理论分析丰富、生动起来,同时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使之在习得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获取了科学探究的体验。6、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本部分教材的理论性较强,为便于学生直观了解其特点和本质,可利用计算机课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比如:在讲解盐酸和醋酸的电离、中和滴定、盐的pH测定实验等问题时,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一些或自做一些Flash课件,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充分应用网络优势,做到资源共享。7.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化学知识的社会价值本章内容涉及的应用知
13、识较丰富覆盖面也较大,呈现形式多样。不仅在24节的正文中均有pH的应用、盐类水解反应的应用、沉淀反应的应用等一定篇幅的应用内容,在家庭小实验、资料等栏目及问题的引出中,教材多处以不同方式涉及了相关知识的应用、由于其中相当部分的内容不仅仅是简单的事实介绍,而是于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进行理论分析或技能实践,因此在教学中落实这些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巩固、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五)课时安排建议: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2课时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4课时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 3课时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2课时专题训练 2课时复习测试讲评 2课时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一)、教材
14、内容:本节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二是“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并存在着电离平衡。要求学生在已经学过化学平衡理论并了解电解质发生电离和发生离子反应的条件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弱电解质与酸、碱、盐在物质类别方面的联系,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电解质有强弱之分,能应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的电离平衡。(2)了解强弱电解质与酸、碱、盐在物质类别方面的联系,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与强弱电解质之间的关系。(3)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4)
15、了解电离平衡常数,能用电离平衡常数解释有关离子浓度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电解质概念的教学,了解概念形成的一般方法,理解化学平衡原理对电离平衡中的指导作用,了解平衡的思想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物质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了解由一般到特殊的辨证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教学重点: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本节教学难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四)教学建议:(1)在复习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基础上了解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以酸、碱、盐是电解质为切入点,以盐酸和醋酸的酸性为设疑点,创设教学情景和教学氛围。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充分体现分类原则和分类
16、思想,了解相应的概念。(2)认真设计实验3-1,先引导学生书写Mg与HCl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指出金属与酸的反应实质上是金属与酸电离出H+的反应,反应的快慢取决于金属的活动性和H+的浓度;可考虑将课本的实验结果设计成两部分,一个用于通过实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强弱电解质的概念,一个研究强弱电解质反应时的特征,初步建立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思想。在完成实验3-1后通过讨论得到的结论是:A.由于镁与盐酸反应速率较大,表明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比醋酸溶液中c(H+)大,并由此推断:在水溶液中,HCl易电离,CH3COOH较难电离;B.由于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比醋酸溶液的pH小,且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与盐酸中H+
17、浓度几乎相等,表明溶液中HCl分子是完全电离,而CH3COOH分子只有部分电离。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到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在完成概念的基础上,了解强弱电解质的判断方法。通过比较盐酸与醋酸的反应时的特征,结合强酸制弱酸的规律引出醋酸电离与盐酸与醋酸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建立醋酸电离可逆的观点,应用速率变化的观点和课本图3-3,建立电离平衡的思想。(3)为加深对电离平衡的认识,可按照教学参考书的要求,补充实验3-1-1,充分理解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电离平衡是化学平衡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本部分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实验手段,强化对电离平衡认识。将电离平衡纳入化学平衡的知识体系中,形成知识系统。(4)在认
18、识电离平衡是化学平衡的基础上,建议通过补充课堂实验,加深理解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补充醋酸溶液的稀释实验,在1mol/L的醋酸溶液中加水,用pH计测pH的变化,将实验数据绘制成曲线,理解浓度变化与氢离子变化的关系,加深认识稀释电离平衡的移动方向。补充在O.1mol/L的加入醋酸钠固体,用pH计测加入前后的pH值。通过对醋酸钠的加入使醋酸的pH增大,认识物质加入对电离平衡的影响,加强平衡理论与电离平衡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补充实验:加热0.1mol/L的醋酸溶液,用pH计测温度不同时的pH,理解温度对电离平衡的影响,加深认识弱酸的电离是一个吸热过程。这些实验事实不仅能强化对电离平衡是一种特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溶液 中的 离子 平衡 教材 分析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31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