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程标准版解读在反思与探索中前行.ppt
《音乐课程标准版解读在反思与探索中前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课程标准版解读在反思与探索中前行.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在反思与探索中前行,一、如何看待十年课改(反思)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音乐课堂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1、教师的音乐教育观念有了根本的转变;2、音乐教育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东西部教学质量趋于均衡;3、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兴趣爱好得到了尊重;4、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被突出强调;,课改十年总结,5、音乐课的上课方式更加生动、活泼,学生更爱上音乐课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更为丰富、多样;6、教师学习新课标,研究新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已初步形成风气;,课改十年总结,(主要问题)1、将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割裂开来。2、过于注重课堂教学形式,不管教学内容和课程
2、类型。,课改十年总结,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的实现,时常存在贴标签式的简单化倾向。4、合作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过于泛化,多有活动形式而缺少过程;自主学习缺少有效指导,常常放任自流。,课改十年总结,5、对姊妹艺术的借鉴、综合,以及人文内涵的拓展,往往偏离音乐本体,变异为其他学科的附属。6、滥用多媒体,使原本生动活泼的音乐课程被局限在事先设定的操作程序之中。教师传情、动人的音乐教学基本功被边缘化。7、课程评价原则运用失衡,廉价而又频繁的一味表扬和肯定,使评价的激励效应贬值,课程评价未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第一部分:“前言”1、明确了“标准”的指导思想本标准的制订,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3、体系为导向,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课标”修订解读,2、音乐课程的价值体现音乐课程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青少年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一)课程性质课程性质定性为:“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人文性 2.审美性 3.实践性,(二)课程基本理念(将原来的十条合并为五条)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2、强调音乐实践 鼓励音乐创造 3、突出音乐特点 关注学科综合 4
4、、弘扬民族音乐 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5、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注:删除了“完善评价机制”,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文化语境:是指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群体共有的文化背景。包括语言本身、和语言相关的社会状况、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精神生活。,3、突出音乐特点 关注学科综合,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包括音乐课程不
5、同教学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诗歌、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不同艺术门类的综合;还包括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5.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注重个性发展:关键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师生之间建立真正的平等关系。教学中,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发展音乐才能提供空间。,(三)“课程设计思路”,这一栏为新增内容 1、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2、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3、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
6、和文化认知的关系。,4、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分学段设计梯度渐进的课标学段目标及相应的内容标准。5、课程内容标准的设计,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留有创造和选择运用的空间。,一、总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二)过程与方法(三)知识与技能,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4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 模仿 探究 合作 综合,(三)知识与技能,1、“
7、音乐基础知识”: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常见结构、体裁形式、风格流派和演唱、演奏、识谱、编创等基础知识。2、“音乐基本技能”学习演唱、演奏、创作的初步技能,能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和演奏课堂乐器。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运用乐谱。3、“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和有代表性的音乐家,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扩展音乐文化视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二、学段目标,1-2年级: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
8、象思维为主和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的自然嗓音和灵巧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等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激发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演唱,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编创活动。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36年级 随着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学生的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合唱、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本学段56年级部分学生进入变声期,应渗透变声期嗓音保护知识。保持对音
9、乐的兴趣。培养音乐感受与欣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能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乐于参与演奏及其他音乐表现、创造活动。培养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增强集体意识,培养合作能力。,第三部分:课程内容(四大领域),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感受与欣赏,表 现,演 唱 演 奏综合性艺术表现识读乐谱,创 造,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编创(即兴创造)创作实践,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姐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以外的其他学科,(一)感受与欣赏1.音乐表现要素,【12年级】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模仿喜欢的音响。能够听辨
10、歌唱中的童声、女声和男声音色。感受乐器的声音。能够听辨常见打击乐器的音色,并能用打击乐器奏出强弱、长短不同的声音。能够感受并描述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并对二拍子、三拍子的音乐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36年级】能发现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模仿喜欢的音响。能哼唱熟悉的歌曲或乐曲。能够听辨歌唱中不同类型的女声和男声音色,说出人声的分类。能够认识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在感知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体验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律动感。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能够感知音乐主题,区分音乐基本段落,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音乐 课程 标准版 解读 反思 探索 前行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31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