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释拼音版.doc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释拼音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释拼音版.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太(ti) 上(shn) 老(lo) 君(jn) 說(shu) 常(chn) 清(qn) 靜(jn) 經(jn) 老(lo) 君(jn) 曰(yu) :大(d) 道(do) 无(w) 形(xn) ,生(shn) 育(y) 天(tin) 地(d) ;大(d) 道(do) 无(w) 情(qn) ,运(yn) 行(xn) 日(r) 月(yu) ;大(d) 道(do) 无(w) 名(mn) ,长(chn) 养(yn) 万(wn) 物(w) ;吾(w) 不(b) 知(zh) 其(q) 名(mn) ,强(qin) 名(mn) 曰(yu) 道(do) 。夫(f) 道(do) 者(zh) :有(yu) 清(q
2、n) 有(yu) 浊(zhu) ,有(yu) 动(dn) 有(yu) 静(jn) ;天(tin) 清(qn) 地(de) 浊(zhu) ,天(tin) 动(dn) 地(de) 静(jn) 。男(nn) 清(qn) 女(n) 浊(zhu) ,男(nn) 动(dn) 女(n) 静(jn) 。降(jin) 本(bn) 流(li) 末(m) ,而(r) 生(shn) 万(wn) 物(w) 。清(qn) 者(zh) 浊(zhu) 之(zh) 源(yun) ,动(dn) 者(zh) 静(jn) 之(zh) 基(j) 。人(rn) 能(nn) 常(chn) 清(qn) 静(jn) ,天(tin) 地(d)
3、悉(x) 皆(ji) 归(u) 。 夫(f) 人(rn) 神(shn) 好(ho) 清(qn) ,而(r) 心(xn) 扰(ro) 之(zh) ;人(rn) 心(xn) 好(ho) 静(jn) ,而(r) 欲(y) 牵(qin) 之(zh) 。常(chn) 能(nn) 遣(qin) 其(q) 欲(y) ,而(r) 心(xn) 自(z) 静(jn) ,澄(chn) 其(q) 心(xn) 而(r) 神(shn) 自(z) 清(qn) 。自(z) 然(rn) 六(li) 欲(y) 不(b) 生(shn) ,三(sn) 毒(d) 消(xio) 灭(mi) 。所(su) 以(y) 不(b) 能(nn)
4、者(zh) ,为(wi) 心(xn) 未(wi) 澄(chn) ,欲(y) 未(wi) 遣(qin) 也(y) 。能(nn) 遣(qin) 之(zh) 者(zh) ,内(ni) 观(un) 其(q) 心(xn) ,心(xn) 无(w) 其(q) 心(xn) ;外(wi) 观(un) 其(q) 形(xn) ,形(xn) 无(w) 其(q) 形(xn) ;远(yun) 观(un) 其(q) 物(w) ,物(w) 无(w) 其(q) 物(w) 。三(sn) 者(zh) 既(j) 悟(w) ,唯(wi) 见(jin) 於(w) 空(kn) ;观(un) 空(kn) 亦(y) 空(kn) ,空(kn)
5、无(w) 所(su) 空(kn) ;所(su) 空(kn) 既(j) 无(w) ,无(w) 无(w) 亦(y) 无(w) ;无(w) 无(w) 既(j) 无(w) ,湛(zhn) 然(rn) 常(chn) 寂(j) ;寂(j) 无(w) 所(su) 寂(j) ,欲(y) 岂(q) 能(nn) 生(shn) ?欲(y) 既(j) 不(b) 生(shn) ,即(j) 是(sh) 真(zhn) 静(jn) 。真(zhn) 常(chn) 应(yn) 物(w) ,真(zhn) 常(chn) 得(de) 性(xn) ;常(chn) 应(yn) 常(chn) 静(jn) ,常(chn) 清(qn) 静(jn
6、) 矣(y) 。如(r) 此(c) 清(qn) 静(jn) ,渐(jin) 入(r) 真(zhn) 道(do) ;既(j) 入(r) 真(zhn) 道(do) ,名(mn) 为(wi) 得(d) 道(do) ,虽(su) 名(mn) 得(d) 道(do) ,实(sh) 无(w) 所(su) 得(de) ;为(wi) 化(hu) 众(zhn) 生(shn) ,名(mn) 为(wi) 得(d) 道(do) ;能(nn) 悟(w) 之(zh) 者(zh) ,可(k) 传(chun) 圣(shn) 道(do) 。 老(lo) 君(jn) 曰(yu) :上(shn) 士(sh) 无(w) 争(zhn)
7、,下(xi) 士(sh) 好(ho) 争(zhn) ;上(shn) 德(d) 不(b) 德(d) ,下(xi) 德(d) 执(zh) 德(d) 。执(zh) 著(zh) 之(zh) 者(zh) ,不(b) 名(mn) 道(do) 德(d) 。众(zhn) 生(shn) 所(su) 以(y) 不(b) 得(d) 真(zhn) 道(do) 者(zh) ,为(wi) 有(yu) 妄(wn) 心(xn) 。既(j) 有(yu) 妄(wn) 心(xn) ,即(j) 惊(jn) 其(q) 神(shn) ;既(j) 惊(jn) 其(q) 神(shn) ,即(j) 著(zhe) 万(wn) 物(w) ;既(j
8、) 著(zhe) 万(wn) 物(w) ,即(j) 生(shn) 贪(tn) 求(qi) ;即(j) 生(shn) 贪(tn) 求(qi) ,即(j) 是(sh) 烦(fn) 恼(no) 。烦(fn) 恼(no) 妄(wn) 想(xin) ,忧(yu) 苦(k) 身(shn) 心(xn) 。但(dn) 遭(zo) 浊(zhu) 辱(r) 。流(li) 浪(ln) 生(shn) 死(s) ,常(chn) 沉(chn) 苦(k) 海(hi) ,永(yn) 失(sh) 真(zhn) 道(do) 。真(zhn) 常(chn) 之(zh) 道(do) ,悟(w) 者(zh) 自(z) 得(d) ,得(d
9、e) 悟(w) 道(do) 者(zh) ,常(chn) 清(qn) 静(jn) 矣(y) 。 仙(xin) 人(rn) 葛() 翁(wn) 曰(yu) :吾(w) 得(de) 真(zhn) 道(do) ,曾(cn) 诵(sn) 此(c) 经(jn) 万(wn) 遍(bin) 。此(c) 经(jn) 是(sh) 天(tin) 人(rn) 所(su) 习(x) ,不(b) 传(chun) 下(xi) 士(sh) 。吾(w) 昔(x) 受(shu) 之(zh) 于(y) 东(dn) 华(hu) 帝(d) 君(jn) ,东(dn) 华(hu) 帝(d) 君(jn) 受(shu) 之(zh) 于(y)
10、金(jn) 阙(qu) 帝(d) 君(jn) ,金(jn) 阙(qu) 帝(d) 君(jn) 受(shu) 之(zh) 于(y) 西(x) 王(wn) 母(m) 。西(x) 王(wn) 母(m) 皆(ji) 口(ku) 口(ku) 相(xin) 传(chun) ,不(b) 记(j) 文(wn) 字(z) 。吾(w) 今(jn) 于(y) 世(sh) ,书(sh) 而(r) 录(l) 之(zh) 。上(shn) 士(sh) 悟(w) 之(zh) ,升(shn) 为(wi) 天(tin) 官(un) ;中(zhn) 士(sh) 修(xi) 之(zh) ,南(nn) 宫(n) 列(li) 仙(xin
11、) ;下(xi) 士(sh) 得(de) 之(zh) ,在(zi) 世(sh) 长(chn) 年(nin) 。游(yu) 行(xn) 三(sn) 界(ji) ,升(shn) 入(r) 金(jn) 门(mn) 。 左(zu) 玄(xun) 真(zhn) 人(rn) 曰(yu) :学(xu) 道(do) 之(zh) 士(sh) ,持(ch) 诵(sn) 此(c) 经(jn) ,即(j) 得(de) 十(sh) 天(tin) 善(shn) 神(shn) ,拥(yn) 护(h) 其(q) 神(shn) 。然(rn) 后(hu) 玉(y) 符(f) 保(bo) 神(shn) ,金(jn) 液(y) 炼(
12、lin) 形(xn) 。形(xn) 神(shn) 俱(j) 妙(mio) ,与(y) 道(do) 合() 真(zhn) 。 正(zhn) 一(y) 真(zhn) 人(rn) 曰(yu) :人(rn) 家(ji) 有(yu) 此(c) 经(jn) ,悟(w) 解(ji) 之(zh) 者(zh) ,灾(zi) 障(zhn) 不(b) 干(n) ,众(zhn) 圣(shn) 护(h) 门(mn) 。神(shn) 升(shn) 上(shn) 界(ji) ,朝(cho) 拜(bi) 高(o) 尊(zn) 。功(n) 满(mn) 德(d) 就(ji) ,相(xin) 感(n) 帝(d) 君(jn) 。诵(
13、sn) 持(ch) 不(b) 退(tu) ,身(shn) 腾(tn) 紫(z) 云(yn) 。注释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或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真经,又称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说常清静经,简称清静经、常清静经。作者不详。此经主要阐述“如何清静,渐入真道”。“太上老君”,道教徒对“老子”的尊称。“太”为大之意,“上”为尊之意;高真莫先众圣共尊,“太上”系道门最高之辞,用以称呼其神仙体系中品位极高之神。老即寿,君是尊号,道清德极,所以称为君。说明老君为众圣之祖,真神之宗。一切万物,莫不皆因老君所制,故为宗祖也。常为恒也。清为元,静为炁,经为法。一则为圣人之径路,二则为神仙的梯凳。凡学道
14、的人,都因经戒而成真圣。圣人没有不借经而成为圣人,不凭借元炁而成道的。清静经在道教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历来为此作注者众多。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把清静经放在众经之首,每日持诵,可知该经是道教徒修持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上乘经典。每每朗诵此经“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而然就能“清静”、“渐入真道”。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老君,太上老君的简称。曰,称、说。大道,道是至高无上的,是在没有天地之前,有一个没有形状的最高能源,道德经中说她“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世间万物都是由她所生。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天地万物皆为
15、“道”的化生,故注称“大道”。她是不可名状之物,而又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混混沌沌,分为阴阳。无形,视之不见。生育,育,养育,长养阴阳,所以叫生育,阳为清,上升为天,阴为浊,下降为地,此言大道是永恒不灭的,天地万物,都是从她而生,由她所养,最后由她化解,她是万有之源,万化之本。所以说她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至高无上,极尊至贵的道。无情,没有偏爱及私情。运行,旋转运行,此处指化生万物。日月,指日月星辰及世间万物。此句言人有喜、怒、哀、乐等表现,都是从一个“情”字中而来,然而不可名状的大道,虽然万物都在她的包容之中,但她则是一视同仁,没有半点偏爱和私护,在大宇宙中旋
16、转运行,没有止息,也没有偏差,试想这种充沛的能力及行为,是谁给她的呢?那就是没有一分一毫私情的大道。大道无名,长养万物:无名,是指无形无象的混元大道,因无形无象,所以叫无名。道德经云:“道常无名。”无名指有功而不为名的意思。道德经又云:“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不有指不为已有,也是指无名之意。长养,生长养育。万物,指世间万事万物。此句言大道自生万事万物而不为已有的博大胸怀和无私。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吾,即我。不知其名,不知道她的名称,如何称谓她。强名,勉强称名。此句言大道是万事万物产生、发展、灭亡的根源,就连太上老君都不知道怎么称呼她,给她定称,就勉强称之为“道
17、”。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此段总的是讲,太上老君教人知道什么是万事万物的根源,她是没有形状、没有情欲、没有名字的大道之体,她是天地万物的运作长养的惟一操作者。没有她,世界将毫无生机可言,凡是有智慧的人士,应当观察她的永恒常存,向她学习。一要学习她的无形。“外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存”。“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又何患”。二要做到无情,无情就是无念,就是没有七情六欲,心地才能清静,本性才能永住。第三要做到无名。万事万物都是从无名中生出,修行的人,如果能做到舍去有形之身,忘掉肉体之我,即是大道无形之功;
18、能做到一念不动,心地圆满无缺,即是大道无情之功。能做到这些,在你的性海中无一物可思,无一事可言。达到不可名状的元始先天境界,即有无名的大道之体了,到此则万福并致,圆满无缺,常此先天大道必然有成了。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夫,发语词。清为天,正阳之炁,上升为天。浊为地,正阴之炁,下结为地。有清有浊,指能清能浊,如宇宙中有清水就有浊水一样。动,指动态。静,指静态。有动有静,指能动能静。天清,指天动而清。地浊,指地凝而浊。天动地静,指天地有动有静。男清,男了有神炁之清。女浊,女有有败血之浊。男动,男子好动。女静,女子好静。降本,归于根本
19、。流末,返于末端。此句说:道分清浊动静之喻,男女动静之机,清浊动静之理,男女清浊之用,动静之机,万物本末之由。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源,源头。基,基础、根本。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指清、浊、动、静乃相对之态,有晴天就有阴天,有生就有死,两者相互转化的运动,才有生生不息的大道运行。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此句言学仙之人,能坚守于至道,一切万物自然归之。经云:“江河淮海,非欲于鱼鳖蛟龙,鱼鳖蛟龙自来归之。人能清虚寡欲,无为非于至道,至道自来归之于人。但能守太和元炁,体道合真,万物悉归耳。”此段总述了,所谓大道的造化,乃是大道中自然而然大道无形的运作,丝毫没有一点自私的作为,这样才能做到“大道之
20、行也,天下为公”的境界。清、浊、动、静、天、地、男、女,万事万物的生生化化,由本到末的运行,永不停止,人在其境,如果迷于其中,随波逐流,便是生死轮回!如果放下身心,合于大道的清静无为,便是道德崇高的人了。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神,此处指人的元神本性,来自无极中的真阳之灵。心,元炁结成的东西,圣人云:“声色不止神不清,思虑不止心不宁,心不宁兮神不灵,神不宁兮道不成。”七情六欲,是识神著了外境而生之贪念,元炁所结成之心,本来也是好静,但贪欲之念一起,牵动一心,就不再平静了。此句言人的心神本来清静,都是因世欲之事干扰,而使之不清静。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遣,去除。
21、澄,澄清。此句言人能去除七情六欲,内守元和自然之炁,内心自然而然就会安静,七情六欲就不能存在。古仙云:“欲从心起,息从心定,心息相依,息调心静。”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六欲,指六根,六根指眼、耳、口、鼻、心、意。欲,染著之貌,情爱之喻。观境而染,谓之欲。所以眼见耳闻,意知心觉。世上之人如果能断其情,去其欲,澄其心,忘其虑,而安其神,那么六欲自然而然就会消灭不能存在。三毒,指身、心、口。人有身时,身有妄动之业。心有妄思之业,口有妄语之业,又说三毒为三尸,上尸彭琚、中尸彭瓒、下尸彭矫。上尸好华饰,中尸好滋味,下尸好淫欲。人若能断其华饰,远离滋味,绝其淫欲,去此三事,就能使毒消灭,三毒既灭,就能神
22、如炁畅,自然清静。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所以不能者,所以不能够做到的,指人心被名利、声色、滋味等所动,性乱情惑。为心未澄,指心不能澄清。欲未遣也,指欲不能去除。此句言人心迷惑未断,心有所染,不能穷尽妙理。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人能断情、绝贪、去欲,即无三业之罪,使心处于形内,不能够从外形上看到心内世界,心无其心。即无心可观,无心可观则无所用,无所修。就达到清静之道了。外观其形,形无其形:形由心主宰,心由形表现出来。形无主就不能安静,心没有形表现出来就不存在,心处于内,形见于外,内外相承,不可相离。心离开形体,叫做无心。无心,也就无形,所以叫做形无其形,形无其形就合于道。老君曰
23、:“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远观其物,物无其物:物,道之妙用,非世间的一般物体,五行造化谓之物,块需然有凝谓之形。凡是有形质的,都是后天之物,物无其物,谓之真,真空也。道德经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又曰:“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此句言修道之士,应当认取先天恍惚中的真物,而放下后天有形的假物,如此才能修道成真。三者既悟,惟见于空:三者,指心、形、物。空,道之用。此句言凡夫俗子,都执著身、心、外物三种东西,而学道的人,又常常执著外面的法界,内里的元神,远处的神通,以至“凡”能证“圣”,“圣”不能成“神”。如果能摒弃这些,使大道赋予了神性,即可超凡入圣了。再进一步修炼到“圣而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太上老君 清静 注释 拼音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30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