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总论.ppt
《腧穴总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腧穴总论.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腧穴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腧穴的定义、发展概况及分类方法2.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3.熟悉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4.熟悉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5.了解腧穴的现代研究概况,腧穴概念腧 通“输”;简作“俞”输注、转输经气 转输穴 孔隙经气所居之处 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穴 疾病的反应点 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别名 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内经;孔穴针灸甲乙经;穴道太平圣惠方;腧穴通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穴位俗称,腧穴与经络、脏腑生理 脏腑化生气血,通过经络运行,输注气血到 腧穴病理 脏腑气血异常变化通过经络反映于相应的腧穴部位治疗 刺激腧穴可通过经络调理气血对相应脏腑的功能活
2、动进行调整,第一节 腧穴的发展、分类、命名一、发展 经历了三个阶段:以痛为腧 定位、命名 定位、命名、归经二、分类 经穴从名称、位置、归经、作用区分为 经外奇穴 阿是穴,1.十四经穴(经穴)概念 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两脉上的腧穴。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特点:归经所有的腧穴都分布在十四经脉上有固定的 名称 部位 主治本经病证数目: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361穴,一直延用至今,2.、奇穴(经外奇穴)概念 有固定的位置、名称,但未归入十四经的腧穴。特点 有固定的位置、名称,无归经,主治单一,疗效奇特。,3、阿是穴(“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概念 指无固定名称、位置,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的反
3、应点 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腧穴。特点 无固定名称、位置及归经,穴位随病痛部位改变 以治局部病变为主。“阿是”的称谓,最早见于唐代千金方。,三、腧穴的命名1.根据所在部位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2.根据治疗作用睛明治目疾、牵正治口歪3.利用天体地貌日月、水沟4.参照动植物伏兔、攒竹5.借助建筑物天井、库房6.结合中医学理论百会、气海,一、腧穴的主治特点(一)近治作用(局部作用),所在部位腧穴均可以治疗 的病症 邻近组织、器官注:*是所有穴位的共性*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部位决定主治范围,(二)远治作用(远道作用),腧穴可以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注:*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为主。*“
4、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经脉循行路线决定主治范围。,(三)特殊作用,双相良性调节作用 机体功能低下时机体功能增强(同一穴位)机体功能亢进时 功能抑制相对特异性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 位、素髎升压,二、腧穴的主治规律,(一)分经主治规律*经穴可治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个性*同一部位里的不同经穴,有相同的主治病症 共性 熟悉经脉的循行,才能把握腧穴作用(二)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有关。,手六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经脉名 本经主治 两经主治 三经同治手太阴经 肺、喉病 手少阴经 心病 胸部病手厥阴经 心、胃病 神志病 手阳明经 前头、口、齿、鼻病 手少阳经 侧头、胁肋病 眼病
5、 热病手太阳经 后头、肩胛、神志病 耳病 咽喉,足六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足阳明经 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足少阳经 侧头、胁肋病、耳、眼病 神志 足太阳经 后头、背腰病、脏腑病 热病足太阴经 脾胃病足厥阴经 肝病 前阴足少阴经 肾病、肺病、咽喉病 妇科病,任督脉腧穴分经主治规律,任脉 回阳、固脱、强壮 神志病、脏腑病 督脉 中风、昏迷、热病、妇科病 头面病,腧穴的分部主治规律,头、面、颈项、躯干部穴近治作用为主 胸腹部 相应部位及脏腑的病证 背腰部 下肢病证 肘膝以上穴 局部病证 肘膝以下穴 远治作用、全身疾患(发热、神志),分部主治规律*腧穴的作用与其部位密切相关*同一部位或区域的腧穴,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总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27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