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声学习题单元测试概要.doc
《初中物理声学习题单元测试概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声学习题单元测试概要.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第一章 机械运动 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3、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 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 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厚尺子要垂直放置 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正确记录测量值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
2、 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 (2) 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5、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 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6、特殊方法测量 (1)累积法 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 (2)卡尺法 (3)代替法 运动描述 1、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2、参照物 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 (1) 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 (2) 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 3、相对静止 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4、匀速直线运动 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速度 (1)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在匀速直线动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 速度公式:v= S t (4) 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 :m/s 常用单位:km/h 1m/s =
4、3.6 km/h 6、平均速度 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求平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7、测平均速度 原理:v = s / t 测理工具:刻度尺、停表(或其它计时器)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不是所有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3、发
5、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t s;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6、);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与振幅有关;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与发音物体的材料、形状、结构有关五、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六、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常见
7、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七、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新课标初二物理
8、声学练习题及答案一、判断题: 本大题共18小题, 从第1小题到第18小题每题1.0分 小计18.0分; 共计18.0分。 1、因为一切声源都在振动,所以一切振动物体都在发声. () 2、只要物体发生振动,都可以使人听到声音()3、声音传到松软的物体上时,很难产生回声()4、只要有振动,一定有声音()5、频率越大,音调越低. () 6、频率越小,响度越小 () 7、对同一根音叉,用锤重敲音叉比轻敲音叉发出的音调高 () 8、蜜蜂和蝴蝶飞行时,翅膀都在振动,人们能听到蜜蜂的嗡嗡声却听不到蝴蝶的声音,是因为蝴蝶翅膀振动的幅度小.() 9、音调不一样,响度就要变化()10、各种声音的音调都是相同的()
9、11、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 12、判断正误:音调是由声源振动快慢决定的,振动越快,音调越高.()13、各种乐器在合奏中给人以不同的感觉,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一样()14、人们用分贝来计量噪声强弱的等级. () 15、3040分贝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分贝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16、70分贝以上会干拢谈话,影响工作效率.() 17、音调决定于振动的频率不同()18、声音的大小决定于音调的高低()二、单选题: 本大题共50小题, 从第19小题到第24小题每题1.0分 小计6.0分; 从第25小题到第68小题每题2.0分 小计88.0分; 共计94.0分。 19、通常我们
10、听到的声音是靠_传来的. A.电磁波B.真空C.空气D.耳朵的鼓膜 20、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_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 A.1秒B.0.1秒C.0.01秒D.0.001秒 21、我们能够分辨出各种不同的乐器的声音,就是由于它们的_不同. A.音调B.响度C.音色D.振幅 22、人们能分辨出胡琴、钢琴、笛子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_不同. A.音调B.响度C.音色D.振幅23、声音是由发声体的_而产生的. A.运动B.振动C.温度升高D.体积膨胀 24、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如果在听到枪声后才开始计时,那么,他开始计时的时间比运动员起跑的时间晚_秒(V声340米/秒).
11、A.0.3B.3.0C.30D.300 25、用小提琴、钢琴、长笛、二胡分别演奏同一首曲子我们完全可以分辨出是哪一种乐器演奏的因为这几种乐器有A不同的音调 B不同的音色 C不同的响度 D不同的人弹奏26、关于噪声,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0dB就是没有声音B雪后的街道上格外寂静,是因为松软的雪可以吸声C特种兵使用的微声冲锋枪射击时,声音很小是因为采取了消声措施D城市高速公路两旁放置的隔声板是为了阻隔汽车行驶时发出的噪声27、闻其声而不见其人,你往往能根据说话声就可以判断出是谁在讲话,这是因为不同的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A振幅B频率 C响度 D音色28、大型剧场的四壁和屋顶往往用蜂窝状材料来装饰,使其表
12、面凸凹不平,这是为了A减弱声波反射,吸收声波B增大声音的响度C只是为了装饰,使其美观D增强声波的反射29、我们去医院看望病人,说话时要“低声细语”这里的“低”是指A说话音调低一些B说话响度小一些C说话语速慢一些D说话频率慢一些30、人在教室里说话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A教室的墙壁反射回来的声音互相抵消B声音从教室的门窗处传播出去了C教室的空间太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人耳分辨不出来D教室的空间太小,没有产生回声31、我们能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因为A有声源B有物体 C发声体在振动 D有传声介质32、演奏各种乐器时,人们能分辨出是什么乐器,这是由于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A音调 B响度 C音色
13、D以上三个因素3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听声音是靠耳朵接收空气中的声波B声波只能通过液体和空气传播,不能在固体中传播C声音遇障碍物反射回来时,传播的速度会减慢D声音从空气中传入水中,传播的速度减小34、演唱会上,女高音引吭高歌一首歌曲,其两“高”的意思分别指A响度大、音调高B音色好、音调高C音调高、音色好D音调高、响度大35、如果我们看见物体振动,却听不到声音,下列分析不可能的是A物体振幅太小 B物体振动太快 C物体离人太远 D空气不能传声36、向远处的人喊话,喊话的人用手做成一个喇叭形状,放在自己的嘴上,这样可以A提高声音的传播速度,减小声音损失B提高声音频率,听得更清楚C减少声音分散,听话
14、人处响度增大D减少声音分散,使各处响度都增大37、声音的响度A只决定于声源的振幅B只决定于离声源的距离C决定于声源的振幅和离声原的距离D只决定于声源的频率38、 在屋子里讲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这是因为A屋子里的噪声比室外小B屋子里有墙壁、地面、天花板反射的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了C屋子里讲话精力集中D声音在室内比在旷野里传播得快39、电子琴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在技术上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声音的A音调B音色 C响度 D音色和音调4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在振动,人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只要听到物体在发声,那么物体一定在振动C只要人听不到声音物体就一定没有振
15、动D以上说法都正确41、在一些偏远山村,通讯设备还比较落后,村干部为了向村民快速发出各项通知,往往用一种金属薄片制成的喇叭喊话,这样做的目的是A提高音调B减少声音的分散C改变音色D三种目的都有42、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A音调 B响度 C音色D声速43、下面是关于声音的说法,其中指音调的是A听不见,音量提高些B能把声音放大些吗C你的声音好宏亮啊D她的声音尖细刺耳44、 我们平时所说的“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低”指的是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速度45、 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A钟声的回音B大钟还在振动C钟停止振动,空
16、气还在振动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46、电影院放映厅的墙壁上都被装修成坑坑凹凹的,俗称燕子泥,其目的是为了A防止声音发生振动B减弱回声C增强响声D改变声音的频率47、 男同学一般比女同学的声音沉闷、浑厚,这是因为男同学发声时,声带振动的A频率高,振幅大 B频率低,振幅小C频率低,振幅大D频率高,振幅小48、在一只玻璃杯中先后装入不同量的水,用细棒轻敲击,会听到不同频率的声音,与此类似,当医生在给病人检查腹部是否有积水时,常会用轻轻敲击患者腹部,细细倾听其发出的声音,此为“叩诊”,医生主要是根据什么判定患者腹部是否有积水的?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音调C声音是否悦耳动听D这种判断方法不合理49、下列关
17、于声音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和无线电波一样在真空中也能传播B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C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慢D电话中的声音是靠导线的振动来传播的50、在探究发声体振动快慢与音调、响度、声速的实验中,小明等四位同学的结论如下,则其中正确的是A发声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传播速度越大B发声体振动越慢,音调越低,声音传播越远C发声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响度越大D发声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响度、声速不受影响51、能使人听到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任何状态和环境中的振动B.在封闭的真空容器内振源的振动C.通过介质传播的在人的感觉范围内的振动D.只要有振动的声源就可以52、在语音室中为了
18、保证良好的收听效果,一般采用某些特殊材料装贴在室内墙壁上,这种材料的特殊性就在于A特别美观,适合语音室B颜色使人赏心悦目C有吸音、消音的功能D适合于墙面粘贴53、大礼堂的四周墙壁都做成凹凸不平的像蜂窝似的,这是为了A减弱声波反射B增强声波反射C增加声音响度D仅是为了装饰54、声音的音调越高,则A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和声音的频率一定都越大B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和声音的频率一定都越小C发声体振动的振幅一定越大D声音的频率一定越大55、某学习小组在研究声的传播途径问题时,用细棒轻轻敲打盛有水和金鱼的玻璃鱼缸,金鱼立即受惊四散,下列能正确分析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的是A鱼缸空气水鱼B空气水鱼C鱼缸水鱼D水鱼5
19、6、医生用听诊器诊病是因为A听诊器能使振动的振幅增大,使响度增大B听诊器能改变发声体的频率,使音调变高C听诊器能减小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响度更大些D听诊器能缩短听者距发声体间的距离,使传入人耳的响度更大些57、下面情况中不属于噪声污染的是A燃放鞭炮时的震耳欲聋的声音B工厂烟囱冒出的黑烟C织布机的声音D飞机发动机的声音58、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A.快B.慢C.一样快59、声音从水中发出,再经空气传入人耳,在此过程中一定不变的是A响度B音调 C音色 D不能判断60、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无处不在,下列声音工厂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剧场里京戏表演的演奏声,清晨公园里的小鸟鸣叫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物理 声学 习题 单元测试 概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24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