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早期史料与国别体类.ppt
《第一章早期史料与国别体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早期史料与国别体类.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早期史料与国别体类,中国历史悠久,史学发展源远流长,先秦时期则是我国史籍的积累和起源阶段。经过历代学者的保存、整理,现今保留下来的先秦史籍主要有尚书、逸周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竹书纪年、世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十余种,此外还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其它典籍,如周易、诗经、论语、孟子、吕氏春秋等。,第一节 早期史料,先秦时期是我国史籍的积累和起源阶段。先秦初期形成主要以春秋为代表的编年体和以尚书为代表的记言体。特点:保存了丰富的史料形成科学的史书编写体例开创私人修史的先例直笔与曲笔的写作思想,一、甲骨文,二、上古历史文献尚书,尚书是我国上古时代历史文献的汇集。因为它广泛记叙了我国当时的政
2、治历史与社会情况,所以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史学的发轫之作。,尚书,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尚书有“典”、“谟”、“训”、“诰”、“誓”、“命”六体,有的是讲演辞,有的是命令、宣言,有的是谈话记录。,尚书,尚书按时代先后,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相传为孔子编定。尚书有两种传本,一种是今文尚书,一种是古文尚书,现通行的十三经注
3、疏本,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古时称赞人饱读诗书,诗书便是分别指诗经、尚书。,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尚书在中国学术史的重大影响,特别表现在由它引起的长时期的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的斗争和宋元明清时代的辨伪求实学风的发展这样两个方面。经过秦汉之际的社会大动荡,书渐渐亡佚。据说秦博士伏生把书藏在墙壁里,但还是丢了数十篇,到汉惠帝时,他才找到二十九篇,用以在齐、鲁地区教授学生。伏生所传授的尚书用汉代隶书写定,后来便被称为今文尚书。汉代还有用先秦时代的古文所写定的尚书被称为古文尚书。这部书“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这部书又称为孔壁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出十六篇。经汉
4、魏之际的社会动乱以后,这部尚书亡佚殆尽。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奏上古文尚书传五十八篇,说是汉代孔安国为之作传的尚书传本,比今文尚书多出二十五篇。自唐以后,对于梅赜所献的这部书不断有人怀疑,据朱子语类载,宋代朱熹曾疑此书“平易易晓”,与伏生书“艰涩难晓”殊不类,所以怀疑其为“假书”,并且所谓的“孔传”也非孔安国所作,亦是“伪书”。此后学术界疑此书的人渐多。清代阎若璩著尚书古文疏证八卷,列举证据,反复辨析此书之伪,自此定谳,此后这部在学术界即被称为伪古文尚书,其注解亦被称为“伪孔传”。,漢代今文經、古文經之比較,兩漢經學的發展脈絡,三、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1产生的年代及书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
5、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所记述的地区,包括今之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甘肃南部和湖北北部等地,是当时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诗经,诗经的来历,汉代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班固、刘歆等以为官府采诗之说。他们认为古代君王为了考察政治得失和民俗风情,设立采诗机构,采集民间诗歌,而后进 行整理,产生了诗经。第二,司马迁史记认为诗经是经孔子删订成书。,2内容题材及史料价值,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这三部分大抵是依据音乐的曲调来划分。“风”是周代各诸侯国的地方歌谣,大部分是配乐的民歌,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部分,合称十五国风
6、,凡一百六十篇。“雅”是周室和京嵌周围的乐歌,又分大雅和小雅两类,大雅全是贵族的作品,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少部分是民间歌谣,凡一百零五篇。“颂”是贵族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为歌颂祖先神灵之辞,分周颂、鲁颂、商颂,是贵族的作品,凡四十篇。,四、其他史书,国语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在唐代以前一般认为是左丘明所作,但自唐以后,不少学者提出异义,认为此书并非左丘明所作,他们认为国语中所记的多与左传重复抵触,彼此之间往往详略互异,两书的编纂并非出于一手。还有人认为,今本国语已被人篡改,并非原来面目。,国语,其他史书,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汇编。第一次把它编校成书并定书名为战国
7、策的是西汉末年刘向。东汉时,高诱为此书作注。战国策流传到北宋,正文和注解散失很多,正文33卷散失了11卷,注释22卷散失了12卷。北宋曾巩访求士大夫藏书家,重新收集和整理战国策,才使该书33卷恢复全貌。所以曾巩是本书第二个系统整理和编订者。,战国策,战国策共33卷,在体例上与国语相似,也是国别史,按国别、按时间顺序记事。主要记载了春秋以后至秦末农民起义前245年间,各国谋臣和策士游说或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战国时期各阶级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其他史书,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
8、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书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顺应客观的思想,但舍弃了其中消极的成分。同时,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其他史书,老子是用韵文写成的道家哲学著作。书分为八十一章,上下两篇,即道篇和德篇。因其后来被尊为道教经典,故又称道德经。庄子是道家学派的言论著作总汇。庄子即庄周,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隐士,宋国蒙(今中国中部河南商丘)人。庄子经过汉朝刘向的编定,共有五
9、十二篇。现在版本的庄子只有三十三篇,分三部分,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是晋人郭象所定的版本。,第二节 儒家的典籍,庄子一书最早称书籍为经,并列举了六部经书,所谓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之功用,庄子其天下篇中说道:“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也说: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补充:六经的次序,六经有次序。今文学家排序为:诗、书、礼、乐、易、春秋(庄子、史记儒林列传);古文学家排序为:易、书、诗、礼、乐、春秋(汉书艺文志、汉书儒林传)。之所以有这两种次序,还是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章 早期 史料 国别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23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