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学.ppt
《刺法灸法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刺法灸法学.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刺法灸法学,第一章 第一节 刺法灸法学概述,一、刺法灸法学定义:刺法灸法学,是研究各种以防治疾病为目的的刺法、灸法的具体应用方法、操作技术及其基本原理的一门学科。刺法又称针法,而刺法的意义较广,是指采用不同针具或非针具,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并运用各种手法以调整阴阳、防治疾病的方法;灸法,是指采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制成的灸炷或灸条,点燃后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或采用其他光、电等刺激体表一定的部位,以起防治疾病作用的方法。,二、刺法灸法学的内容特点,针灸要取得疗效,正确地选取穴位是基础,正确而熟练的刺法灸法操作是关键。具有验、便、廉的优势。验:效验也,针灸适应症广,疗效高,具现代研究,针灸对40
2、0余种病有效,其中对100多种疾病疗效显著。便:方便也,便于携带,可随时随地应用,不受条件的限制,特别对仓促救急更为适宜,便于推广廉:经济节省也,只用一些针艾和一些消毒材料无副作用:只要运用得当,无任何副作用。,三、刺法灸法学的内容范围,(一)针刺技术 是各种不同针具的操作技术方法,简称针法。1毫针 是临床最常用的针具。其技术方法可分为毫针刺法和针刺手法两大部分。2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鍉(d)针、火针和芒针,(二)灸法技术1.艾灸法2.非艾灸法3.耳针、头皮针、腕踝针4.腧穴特种治疗技术,四、刺法灸法在针灸学术中的地位,1、正确取定腧穴是针灸施术的基础 2、针灸感应的获得,是提高临床疗效的
3、关键 3、不同的针灸方法,可影响腧穴的主治功能 4、针灸处方,以穴位和刺灸法为主要内容,第二节 刺法灸法学的历史发展,一、针法的历史发展(一)针具的研制和进展1.砭石的应用2.九针的创制(二)、针刺手法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内经难经奠定了针刺手法的基础 针刺手法在金元明时期的昌盛发展,九针,九针的历史渊源九针的形状,镵 针 针 具,针体耐高温金属制作,便于烧灼,不变形,不退火,长4cm 末端0.5cm 菱形锋利针头,针头部锋刃可随时修磨,保持锋利,二、新九针针具和操作方法,针体,针头,针柄,二、新九针针具和操作方法,镵 针 针 具,磁 圆 梅 针 针 具,二、新九针针具和操作方法,三、新九针针具鍉
4、针,弹簧鍉针,三、新九针针具,锋勾针双头,二、新九针针具和操作方法,铍 针 针 具,三、新九针针具员利针,三、新九针针具梅花针,二、灸法的历史发展(一)灸法的起源 1.火的应用时灸法之本 灸,说文解释为“灼”,有烧灼、熏烤之意。灸字从“火”音久,意为持久熏烤。灸法在古代又称为“攻”法和“火”法。汉代名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可火”与“不可火”,也是指可用灸法,不可用灸法。2.灸以艾火为源 最初的灸法多采用直接灸,艾炷较大,壮数较多,灸后化脓留疤,灸时灼痛难忍。为了减轻灼痛之苦,现代灸法采用小炷少壮灸,并衍化出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灸疗方法。,(二)灸法的盛行 1.先秦时代的灸法 2.皇帝内经中的灸
5、法 3.魏晋至唐宋是灸法盛行的时期(三)灸材的多样性 1.掺药的艾条灸 2.其它灸材为主的灸法 硫黄灸、黄蜡灸、桑枝灸、桃枝灸、药捻灸、药锭灸,(四)灸法的多样性1.艾柱直接灸2.艾柱间接灸3.艾条灸法4.灸器灸法,1.针灸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 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反应了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2.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黄帝内经: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这总结,为后世针灸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我国针灸发展史上的第一座丰碑。黄帝八十一难经:使针灸基础理论更加系统和全面。,3.针灸学术的发展时期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收录349穴。是继内经以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是现
6、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针灸发展史上的第二座丰碑。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使灸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针灸学派辈出,针灸理论更加完善,唐 孙思邈千金方:绘制五色“明堂三人图”,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首创阿是穴和指寸法。唐 王焘外台秘要:为灸法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宋 王惟一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刻于石碑供人拓印。以后又铸造了两具针灸铜人模型,供学习和考试。促进了经络腧穴理论知识的统一和针灸学的发展。,南宋 王执中针灸资生经:既遵黄帝明堂,又重实践经验,包括民间经验。,元 滑伯仁十四经发挥: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脉。明 杨继州针灸大成:是继内经针灸甲乙经以后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灸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17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