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材呈现方式赋课堂以生命活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教材呈现方式赋课堂以生命活力.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优化教材呈现方式 赋课堂以生命活力明光市苏巷中学 邱良志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标准提倡教材的多样性、趣味性、生活化和情境化,这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现行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虽然已有一套完整的结构体系,但由于受教材编制和篇幅的限制,使教材内容远离儿童的真实世界,缺少真正的、深层次的对话、互动与开放,从而无法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大数学观。另外,受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在处理教材上,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不强,过分地迷信教材,对问
2、题的设计往往过细、过窄、缺乏理性思考,对教材缺乏整体感悟和把握。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缺乏生命活力。因此,教学中如何优化教材内容呈现方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成了当前广大一线教师关注的新问题。本文试图结合我们近期的实践,就如何优化教材呈现方式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引发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一、教材呈现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明确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赞可夫也指出:“要以知识的本身吸引学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
3、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例如:教材中所出示的应用题,大都是以文字叙述的方式呈现的,而且人为的程式化居多。于是我们采用对话、图文、表格、信息、漫画、游戏等形式呈现教材内容,就会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将相遇时最简单的同向而行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我每小时行35千米。我每小时行60千米。乙甲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3小时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这样就使学生原先感觉较模糊、抽象的相遇问题变得直观形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此外,教材中的应用题的条件或问题都是一一对应
4、的,一个不多一个不少,如果改为有多余条件或缺少问题的,或无法解答的;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二、教材呈现内容生活化,让数学学习充满趣味与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教科书不可避免地显示出脱离学生生活的缺点。卢梭曾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因此,我们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从生活现实出发,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和认知水平,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形象地呈现出来。这样,就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活生生的,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圆”一课,我们以“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这一问题展开设计。日常生活中,车轮都是圆形的,这是人尽皆
5、知的常识,但其中的道理何在,却少有人去关注或深入研究。我们把握了这一生活细节,于无疑中设疑引入:同学们,我们通常见到的汽车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不能将它们画下来?这是一个常见的生活现象,但你思考过没有,为什么车轮要做成这种形状?能不能做成其它形状呢? 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却蕴含着丰富而生动的数学规律。倘若学生能围绕这一问题深入展开分析与探讨,再辅之以教师恰当的引导,那么“圆心到圆周上处处相等、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等抽象的数学知识无疑将在这一日常生活现象的支撑下得以生动的诠释。再如,“商品打折问题”,我们把生活中打折问题引用到数学中,通过情境引导学生算哪种打折方式划算,学生很有兴趣,通过生活化的数
6、学内容的呈现,使学生体验到现代生活中数学应用的意义,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三、教材呈现方式动态化,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教材是大纲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一般的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讲得十分详尽,学生往往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的过程。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动像与静像有机结合的优势,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知识动态化,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例如,教学投影与视图一节时,学生对于立体图形难以理解,特别是画三视图的规
7、律“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我将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运用动态图形演示,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图形的变换过程,这样化静为动的显示,步步引导,环环推进,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的深刻表象,有助于实现由感知表象抽象的心理转化,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此外,借助多媒体和网络信息广、存储量大的优势,可以很好地弥补课本的局限,使教材的呈现方式更加灵活而富有创造力。四、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让数学课堂更加自主和开放。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我们的教材是相对统一的、
8、适合各地区的一般化学生的,而对于一个班级中的每一个体来说,教学内容就不一定和他们相适应。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驾驭和处理教学内容的权力,有自由选择的弹性化的空间。数学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它是外在的、不熟悉的,需要教师对它进行加工后,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接受和掌握。所以,内容的弹性对学生来说,给他们创造了自由发展的更大的空间。例如:七年级“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课,教学时我们改变了例题的形式,给出空白表格,采用现场调查、统计的方式,借助多媒体用文本直接输入本班同学喜爱球类运动情况。本班同学最喜爱的一种球类活动情况统计乒乓球: 羽毛球: 足球:学号爱好学号爱好学号爱好学号爱好学号爱好学号爱好学号爱好1713
9、19253137281420263238391521273339410162228344051117232935416121824303642对上表中统计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绘制成统计表,并回答下面问题:(1)你是用怎样的方法对统计的数据进行整理的?(2)哪一张表更能清楚地看出最喜爱某种球类活动的人数?(3)你估计,在我们班组织什么球类比赛最受欢迎?(4)针对统计的情况,你还有什么想法?通过这样的改变,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互动与开放,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满足了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总之,通过多种方式呈现教材,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上,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则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之上,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动态化、情境化、形象化,可以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可以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数学自身的魅力,逐渐进入学习数学的角色,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认识过程,而且也成为一个交往和发展过程。3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16834.html